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經文資訊】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. 1648 解脫道論 按照大段進行的文白對照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註:對白話文轉化的要求是:請完整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漢語,並以繁體字顯示 使用https://origin.eqing.tech/#/chat 的第六選項 c3.5s 每段處理約1600字元,每段開始標誌為「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」,2024.07.26
No. 1648 解脫道論卷第一
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因緣品第一
禮世尊、應供、正遍知!
戒定智慧, 無上解脫, 隨覺此法, 有稱瞿曇。
若人脫眾難,已得離諸著,成就於勝分,心畏生老死,樂善樂解脫,令到涅槃樂;未到有彼岸,亦令得具足。廣問修多羅、毘曇、毘尼事。此解脫道我今當說。諦聽。
問:云何為戒?答:戒者威儀義,定者不亂義,慧者知覺義,解脫者離縛義,無上者無漏義,隨覺者知得義,此法者四聖法義,瞿曇者姓義,有稱者世尊義。以戒定慧解脫殊勝功德,能到最勝名稱無量。解脫道者何義?解脫者五解脫:伏解脫、彼分解脫、斷解脫、猗解脫、離解脫。云何伏解脫?現修行初禪伏諸蓋,此謂伏解脫。彼分解脫者,現修達分定,諸見解脫,此謂彼分解脫。斷解脫者,修出世間道能滅餘結,此謂斷解脫。猗解脫者,如得果時樂心猗,此謂猗解脫。離解脫者,是無餘涅槃,此謂離解脫。此解脫道為得解脫,是具足道,以戒定慧謂解脫道。解脫道者我今當說。
問:何用說解脫道?答:有善人樂得解脫,不聞說解脫故,又不伏解脫故,又不正伏解脫故,如盲人無導獨遊遠國,唯嬰眾苦不得解脫,欲得解脫而無所因。何以故解脫是因?如佛所說:若有眾生塵勞微細,不聞法故終亦退轉。又如佛說: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能生正見。云何為二?一、從他聞;二、自正念。是故說解脫。不伏解脫者,為生厭離,故說解脫。不正伏解脫者,為除不正道、為得禪解脫道,故說解脫。如遠行人得善示導。是伏解脫道,三陰成滿。何等為三?謂戒陰、定陰、慧陰。云何戒陰?正語、正業、正命及種類所攝,或戒陰種種戒功德聚。云何定陰?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及種類定陰所攝,或種種定功德聚。云何慧陰?正見、正思惟及種類所攝,或種種慧功德聚。此三陰成滿,是伏解脫道。當學三學,謂增上戒學、增上心學、增上慧學。有戒、有增上戒學,有定、有增上心學,有慧、有增上慧學。復次有戒戒學、有戒增上戒學,有定心學、有定學增上心學,有慧慧學、有慧增上慧學。
問:云何戒學?答:謂有相戒是名戒學,謂達分戒是增上戒學。復次凡夫戒是名戒學,聖戒是增上戒學。
問:云何心學?答:所謂欲定。
問:云何增上心學。答:色定及無色定,此謂增上心學。復次有相定,心學;達分定及道定,是謂增上心學。云何慧學?謂世間智是名慧學;四諦相似智及道智,是謂增上慧學。如世尊為鈍根人說增上戒學、為中根人說增上心學、為利根人說增上慧學。
問:學者何義?答:學可學、學增上學、學無學名學。如是學此三學,謂伏解脫道,以三種學成就清淨,所謂戒清淨、心清淨、見清淨,於是戒是戒清淨,定是心清淨,慧是見清淨。戒者洗犯戒垢、定洗纏垢,是謂心清淨。慧除無知垢,此謂見清淨。復次戒除惡業垢、定除纏垢、慧除使垢,如是以三清淨是伏解脫道。又以三種善伏道,謂初、中、後善。以戒為初,以定為中,以慧為後。云何戒為初善?有精進人成就不退,以不退故喜,以喜故踴躍,以踴躍故身猗,以身猗故樂,以樂故心定,此謂初善。定為中善者,以定如實知見,此謂中善。慧為後善者,已如實知見厭患,以厭患故離欲,以離欲故解脫,以解脫故成自知。如是成就三善道已伏解脫道,得三種樂,謂無過樂、寂滅樂、正覺樂。彼以戒得無過樂,以定得寂滅樂,以慧得正覺樂。如是成就得三種樂,是伏解脫道,遠離二邊得中道具足。以此戒善除諸欲著,於無過樂情生欣樂;以定除身羸,於寂滅樂而增喜樂;以慧分別四諦中道具足,於正覺樂深懷愛樂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經文資訊】大正新修大藏經 第 32 冊 第 1648 號 解脫道論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1648 號 解脫道論卷第一 阿羅漢優波底沙(梁譯:大光)所造 梁朝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翻譯 因緣品第一 禮敬世尊、應供、正遍知! 戒定智慧, 無上解脫, 隨覺此法, 有稱瞿曇。 若有人脫離眾多困難,已經遠離各種執著,成就殊勝的境界,心中畏懼生老病死,喜愛善法喜愛解脫,希望達到涅槃之樂;尚未到達彼岸的人,也希望能夠圓滿具足。廣泛詢問經典、論典、戒律之事。我現在將要講說這解脫之道。請仔細聆聽。 問:什麼是戒? 答:戒是指威儀的意思,定是指不散亂的意思,慧是指覺知的意思,解脫是指脫離束縛的意思,無上是指無漏的意思,隨覺是指了知獲得的意思,此法是指四聖法的意思,瞿曇是指姓氏的意思,有稱是指世尊的意思。因為戒定慧解脫的殊勝功德,能夠達到最高的無量名聲。 解脫道是什麼意思?解脫有五種:降伏解脫、分別解脫、斷除解脫、依止解脫、離開解脫。什麼是降伏解脫?現前修行初禪降伏諸蓋,這就叫做降伏解脫。分別解脫是指現前修習達分定,解脫各種邪見,這就叫做分別解脫。斷除解脫是指修習出世間的道,能夠滅除剩餘的煩惱結,這就叫做斷除解脫。依止解脫是指如同獲得果位時心生歡喜而依止,這就叫做依止解脫。離開解脫是指無餘涅槃,這就叫做離開解脫。這解脫之道是為了獲得解脫,是圓滿的道路,以戒定慧稱為解脫道。我現在將要講說這解脫之道。 問:為什麼要講說解脫道? 答:有善良的人喜愛獲得解脫,但因為沒有聽聞講說解脫的緣故,又因為沒有降伏解脫的緣故,又因為沒有正確降伏解脫的緣故,就像盲人沒有引導獨自遊歷遠方,只是遭受眾多痛苦而無法獲得解脫,想要獲得解脫卻沒有任何原因。為什麼解脫是有原因的?就像佛所說:如果有眾生煩惱塵勞很微細,因為不聽聞佛法的緣故最終也會退轉。又如佛所說:諸比丘有兩個原因兩個條件能夠生起正見。什麼是這兩個?一是從他人聽聞;二是自己正確思惟。因此要講說解脫。對於沒有降伏解脫的人,為了生起厭離,所以講說解脫。對於沒有正確降伏解脫的人,為了除去不正確的道路、為了獲得禪定解脫道,所以講說解脫。就像遠行的人獲得善良的引導。 這降伏解脫道,三蘊圓滿具足。什麼是這三種?就是戒蘊、定蘊、慧蘊。什麼是戒蘊?正語、正業、正命以及相關類別所包含的,或者說是各種戒行功德的聚集。什麼是定蘊?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以及相關類別所包含的定蘊,或者說是各種禪定功德的聚集。什麼是慧蘊?正見、正思惟以及相關類別所包含的,或者說是各種智慧功德的聚集。這三蘊圓滿具足,就是降伏解脫道。 應當學習三學,即增上戒學、增上心學、增上慧學。有戒、有增上戒學,有定、有增上心學,有慧、有增上慧學。此外還有戒戒學、戒增上戒學,有定心學、定學增上心學,有慧慧學、慧增上慧學。 問:什麼是戒學? 答:所謂有相的戒叫做戒學,所謂達分的戒叫做增上戒學。此外凡夫的戒叫做戒學,聖者的戒叫做增上戒學。 問:什麼是心學? 答:所謂欲界定。 問:什麼是增上心學? 答:色界定和無色界定,這就叫做增上心學。此外有相定叫做心學;達分定和道定,這就叫做增上心學。什麼是慧學?所謂世間的智慧叫做慧學;四聖諦相似的智慧以及道智,這就叫做增上慧學。如同世尊為鈍根的人講說增上戒學、為中根的人講說增上心學、為利根的人講說增上慧學。 問:學是什麼意思? 答:學習可以學習的、學習增上的學習、學習無學,這就叫做學。像這樣學習這三學,就是降伏解脫道,以三種學習成就清淨,所謂戒清淨、心清淨、見清淨,其中戒是戒清淨,定是心清淨,慧是見清淨。戒能洗滌違犯戒律的污垢、定能洗滌纏縛的污垢,這就叫做心清淨。慧能除去無知的污垢,這就叫做見清淨。此外戒能除去惡業的污垢、定能除去纏縛的污垢、慧能除去潛在煩惱的污垢,像這樣以三種清淨就是降伏解脫道。 又以三種善巧降伏的道路,即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。以戒為初善,以定為中善,以慧為後善。為什麼戒是初善?有精進的人成就不退轉,因為不退轉所以歡喜,因為歡喜所以踴躍,因為踴躍所以身體輕安,因為身體輕安所以快樂,因為快樂所以心定,這就叫做初善。定為什麼是中善?因為定能如實知見,這就叫做中善。慧為什麼是後善?已經如實知見而生起厭患,因為厭患所以離欲,因為離欲所以解脫,因為解脫所以成就自知,像這樣成就三種善巧的道路已經降伏解脫道,獲得三種快樂,即無過失的快樂、寂滅的快樂、正覺的快樂。其中以戒獲得無過失的快樂,以定獲得寂滅的快樂,以慧獲得正覺的快樂。像這樣成就獲得三種快樂,就是降伏解脫道,遠離兩個極端而獲得中道圓滿具足。以這戒善除去各種慾望執著,對於無過失的快樂生起歡喜愛樂;以定除去身體的羸弱,對於寂滅的快樂而增加喜悅;以慧分別四聖諦的中道圓滿具足,對於正覺的快樂深深懷有愛樂。
以此戒善除諸欲著,於無過樂情生欣樂;以定除身羸,於寂滅樂而增喜樂;以慧分別四諦中道具足,於正覺樂深懷愛樂。如是遠離二邊得中道具足,是伏解脫道。以戒除惡趣,以定除欲界,以慧除一切有。於戒多修、於定慧少修,成須陀洹、斯陀含。於戒定多修、於慧少修,成阿那含。修三種滿,成阿羅漢無上解脫。
分別戒品第二
問:云何戒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足處?何功德?何戒義、戒行?何差別?幾戒?何所起?何戒初中後?幾法障礙戒道?幾戒因?幾種戒?云何令戒清淨?幾因以是戒住?答:云何戒者,謂思戒、威儀戒、不越戒。何者為思戒?我不作惡,作者自受。何者威儀戒?離於犯處。云何不越戒?若有戒人,身口無過。復次斷義威儀,一切善法是戒。如阿毘曇說:以出離法斷於欲欲,是戒能離惡。思戒、護戒、威儀戒,以不瞋恚斷滅瞋恚、以光明相斷於睡眠、以不散亂斷於調戲、以見法起斷於疑悔、以智斷無明、以喜斷無可樂,以初禪斷五蓋、以二禪斷覺觀、以三禪斷喜、以四禪斷樂,以空入定斷於色想乃至瞋恚及種種想、以識入定斷虛空、以無所有定斷識入想、以非想非非想定斷無所有,以無常見斷於常想、以苦見斷樂想、以無我見斷我想、以不淨見斷淨想,以過患見斷於愛想、以無染見斷於欲想、以滅見斷集、以消見斷厚、以分見斷聚、以生滅見斷常,以無相見斷相、以無作見斷作、以空見斷入,以增上慧見斷執著、以如實知見斷無明執、以過患見而斷居執、以彼觀見斷不彼觀、以轉散見斷和合執,以須陀洹道斷見一處煩惱、以斯陀含道斷麁煩惱、以阿那含道斷細煩惱、以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。此謂不越戒、思戒、護戒、威儀戒。此謂戒。何戒相者?威儀除非威儀。
問:云何名非威儀?答:謂破法。破法有三種:一、破波羅提木叉法;二、破緣法;三、破根法。云何破波羅提木叉法?謂無慚無愧,於如來離信。云何破緣法?答:命與形飾相應,離於知足。云何破根法?不閉六根門,離於念慧。以此三覆非威儀,是名戒相。何味者、起者、足處者?無過樂是味,無憂是起,三善行是足處。復次悅勝為味,不悔為起,覆諸根為足處。何戒功德者?不悔是戒功德。如世尊告阿難:不悔戒善是功德義。復次名戒者,是無過樂、是眾姓上、是財為富貴、是處為佛地、是浴無水、是香普薰、是影隨形、是繖覆可覆、是聖種、是學無上、是善趣道。若人有戒,為有戒故,成就無畏、榮顯親友、聖所憐愍,是親友依、是善莊嚴、是領諸行、是功德處、是供養處、是可貴同學處,於諸善法不畏不退,成一切意願清淨雖死不忘,成伏解脫樂方便,如是無邊戒功德。戒者何義?答:冷義、增上義、行義、自性義、苦樂性相應義。復次頭義、冷義、安義。云何頭為戒義?答:如人無頭,一切諸根不復取塵,是時名死。如是比丘以戒為頭,若頭斷已失諸善法,於此佛法謂之為死。是戒為頭義。何者冷為戒義?如摩勝冷栴檀則除身熱、成就歡喜。如是戒為勝冷栴檀,能滅犯戒恐畏心熱、成就歡喜,是冷為戒義。何者安為戒義?答:若人有戒,風儀整肅不生恐畏,是安為戒義。行何差別者?修行精進受持頭陀,是行非戒;戒亦名行,戒名威儀,受亦名行。幾戒者?謂三種戒:善戒、不善戒、無記戒。云何善戒?謂善身口業及正命,無過患故,果報可愛。云何不善戒?謂惡身口業及邪命,有過患故,果報不可愛。云何無記戒?無漏身口業及清淨命,無有過患亦無果報。云何起戒者?善心所起善戒,不善心所起不善戒,無記心所起無記戒。何戒初中後者?受戒是初,不越是中,歡喜是後。戒有幾法障礙?幾戒因?答:三十四法是障礙道,三十四法是戒因。所謂忿、惱、覆、熱、慳、嫉、幻、諂、恨、競、慢、增上慢、傲慢、放逸、懶惰、貪欲、不知足、不從智、不正念、惡口、惡友、惡智、惡見、不忍、不信、無慚、無愧、營身口味、狎俗、親近女人、不敬師學、不攝諸根、於食不節、初夜後夜墮不禪誦。此三十四法是障礙道。若二障礙,戒不成滿;若不成滿,必還退失。若反是法三十四種,是名戒因。戒有幾種者?謂有二種、三種、四種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以此戒善除去各種慾望執著,對於無過失的快樂生起歡喜愛樂;以定除去身體的羸弱,對於寂滅的快樂而增加喜悅;以慧分別四聖諦的中道圓滿具足,對於正覺的快樂深深懷有愛樂。像這樣遠離兩個極端而獲得中道圓滿具足,就是降伏解脫道。以戒除去惡趣,以定除去欲界,以慧除去一切有。對於戒多修習、對於定慧少修習,成就須陀洹、斯陀含。對於戒定多修習、對於慧少修習,成就阿那含。修習三種圓滿,成就阿羅漢無上解脫。 分別戒品第二 問:什麼是戒?有什麼特徵?有什麼味道?從何而起?以什麼為基礎?有什麼功德?什麼是戒的意義、戒的行為?有什麼區別?有幾種戒?從何而生?戒的開始、中間、結束是什麼?有幾種法障礙戒道?有幾種戒因?有幾種戒?如何使戒清淨?有幾種因使戒安住? 答:什麼是戒?就是思惟戒、威儀戒、不違犯戒。什麼是思惟戒?我不做惡事,做的人自己承受。什麼是威儀戒?遠離犯戒之處。什麼是不違犯戒?如果有持戒的人,身口沒有過失。此外斷除的意義就是威儀,一切善法就是戒。如《阿毘曇》所說:以出離法斷除對慾望的欲求,這就是戒能夠遠離惡。思惟戒、護持戒、威儀戒,以不瞋恚斷除瞋恚、以光明相斷除睡眠、以不散亂斷除掉舉、以見法生起斷除疑悔、以智慧斷除無明、以喜悅斷除不可樂,以初禪斷除五蓋、以二禪斷除覺觀、以三禪斷除喜、以四禪斷除樂,以空無邊處定斷除色想乃至瞋恚及各種想、以識無邊處定斷除虛空、以無所有處定斷除識無邊處想、以非想非非想處定斷除無所有,以無常見斷除常想、以苦見斷除樂想、以無我見斷除我想、以不淨見斷除淨想,以過患見斷除愛想、以無染見斷除欲想、以滅見斷除集、以消見斷除厚、以分見斷除聚、以生滅見斷除常,以無相見斷除相、以無作見斷除作、以空見斷除入,以增上慧見斷除執著、以如實知見斷除無明執、以過患見而斷除居執、以彼觀見斷除不彼觀、以轉散見斷除和合執,以須陀洹道斷除見一處煩惱、以斯陀含道斷除粗煩惱、以阿那含道斷除細煩惱、以阿羅漢道斷除一切煩惱。這就是不違犯戒、思惟戒、護持戒、威儀戒。這就是戒。戒的特徵是什麼?威儀除去非威儀。 問:什麼叫做非威儀? 答:就是破壞法。破壞法有三種:一、破壞波羅提木叉法;二、破壞因緣法;三、破壞根本法。什麼是破壞波羅提木叉法?就是無慚無愧,對如來失去信心。什麼是破壞因緣法?答:生命與形式裝飾相應,遠離知足。什麼是破壞根本法?不關閉六根之門,遠離正念智慧。以這三種遮蓋非威儀,這就叫做戒的特徵。 什麼是味道、起因、基礎?無過失的快樂是味道,無憂愁是起因,三種善行是基礎。此外愉悅殊勝為味道,不後悔為起因,遮蓋諸根為基礎。戒的功德是什麼?不後悔是戒的功德。如世尊告訴阿難:不後悔持戒善是功德的意義。 此外,戒被稱為無過失的快樂、眾多善種性中最上、財富為富貴、處所為佛地、沐浴不需水、香氣普遍薰染、影子隨形而行、傘蓋遮蔽可遮蔽之處、聖者之種、學習無上、善趣之道。如果一個人持戒,因為持戒的緣故,成就無畏、榮耀顯揚親友、受聖者憐憫,是親友依靠、是善妙莊嚴、是領導諸行、是功德之處、是供養之處、是可貴同學之處,對於各種善法不畏懼不退縮,成就一切意願清淨雖死不忘,成就降伏解脫樂的方便,如此無邊戒的功德。 戒是什麼意思?答:冷義、增上義、行為義、自性義、苦樂性相應義。此外還有頭義、冷義、安義。為什麼頭是戒的意義?答:如同人沒有頭,一切諸根不再取塵,這時候稱為死亡。如此比丘以戒為頭,如果頭斷了就失去各種善法,在這佛法中稱之為死。這就是戒為頭的意義。什麼是冷為戒的意義?如同勝妙的冷栴檀能除去身體的熱、成就歡喜。如此戒為勝妙的冷栴檀,能夠滅除違犯戒律的恐懼心熱、成就歡喜,這就是冷為戒的意義。什麼是安為戒的意義?答:如果一個人持戒,舉止威儀整肅不生恐懼,這就是安為戒的意義。 行為有什麼區別?修行精進受持頭陀,是行為不是戒;戒也叫做行為,戒叫做威儀,受也叫做行為。有幾種戒?有三種戒:善戒、不善戒、無記戒。什麼是善戒?就是善的身口業和正當的生活方式,沒有過患,果報可愛。什麼是不善戒?就是惡的身口業和邪惡的生活方式,有過患,果報不可愛。什麼是無記戒?無漏的身口業和清淨的生活方式,沒有過患也沒有果報。 戒是如何生起的?善心所生起善戒,不善心所生起不善戒,無記心所生起無記戒。戒的開始、中間、結束是什麼?受戒是開始,不違犯是中間,歡喜是結束。戒有幾種法障礙?有幾種戒因?答:三十四種法是障礙道,三十四種法是戒因。所謂忿、惱、覆、熱、慳、嫉、幻、諂、恨、競、慢、增上慢、傲慢、放逸、懶惰、貪欲、不知足、不從智、不正念、惡口、惡友、惡智、惡見、不忍、不信、無慚、無愧、營身口味、狎俗、親近女人、不敬師學、不攝諸根、於食不節、初夜後夜墮不禪誦。這三十四種法是障礙道。如果有二種障礙,戒就不能圓滿;如果不能圓滿,必定會退失。如果反過來這三十四種法,就叫做戒因。 戒有幾種?有二種、三種、四種。
若反是法三十四種,是名戒因。戒有幾種者?謂有二種、三種、四種。云何二種?謂性戒、制戒。以身口所行,佛斷不行,是名性戒。身口可行,佛斷不行,是名制戒。性戒以信、精進能令具足。制戒以信、念持能令具足。復次戒有二種:退戒、得戒。云何名退?能滅非戒。云何名得?得眾善法。除諸非戒如斷光影,以斷非戒離於惡趣,以得正戒能趣善道,以斷非戒成就住分。復次戒有二種:世戒、出世戒。云何出世戒?如聖道果之所得戒是出世戒,所餘世戒。以世戒成就,故有具足。以出世戒成就,故有解脫。復次戒有二種:有量、無量。不具足戒,是名有量。若具足戒,以佛所斷,是名無量。復次戒有二種:有邊、無邊。云何有邊?若人為世利、為勝、為親友、為身、為命、為越所依而行受戒,彼戒利養為邊、稱譽為邊、身有為邊、命有為邊。云何無邊?此比丘為出利、為勝、為身、為命,如法受戒不起犯心,何況故犯,此謂無邊戒。復次戒有二種:有依、無依。云何有依?有相應戒依愛,戒盜相應戒依見,自譽毀他相應戒依慢,此有依戒。若成就解脫資用,是無依戒。若有依戒,非慧人所樂。若無依戒,是慧人所樂。復次戒有二種:梵行之初學微細戒。云何梵行之初?正業、正語、正命所攝戒,此謂梵行之初。有餘學戒,此謂輕戒。復次戒有二種:有心相應、無心相應。云何有心?謂初學梵行。云何無心?謂餘輕戒。聲聞於梵行之初堅戒上戒,於此輕戒得犯得起。何以故?佛不說此障於解脫。復次有二種戒,謂無犯戒、清淨戒。云何無犯?謂聲聞戒。云何清淨戒?佛及緣覺戒。復次戒有二種,謂時分戒及盡形戒。少時暫受不俱形命,謂時分戒。從師始誓乃至捨壽,謂盡形戒。時分戒者,果報有時。盡形戒者,果報無時。
何者為三?謂止惡不犯、受不犯、斷不犯。云何止惡不犯?雖未受受至,非所行處,心不生犯,是謂止惡不犯。云何受不犯?從受受已,終不復犯,是謂受不犯。云何斷不犯?聖人以聖道斷諸惡因,是謂斷不犯。復次戒有三種,謂觸戒、不觸戒、猗戒。云何為觸?有為相初見愛為觸。是凡夫善戒,資用入道,是謂無觸戒。云何猗戒?謂阿羅漢戒。復次有三種,謂依世戒、依身戒、依法戒。何者依世戒?若人有恐怖,將護世意除諸惡法,是名依世。何者依身戒?若人有恐懼,將護於身命除諸惡法,是名依身。何者依法戒?若人驚畏,將護於正法除諸不善,是名依法。復次戒有三種,謂所願不等、所願等、無所願。云何所願不等?惱他受戒,此謂所願不等。云何所願等?戒受戒為現有樂及未來解脫樂,是謂所願等。云何無所願?戒受戒不悔,為饒益他,此謂無所願。復次戒有三種,謂清淨戒、不清淨戒、有疑戒。云何清淨戒?以二因緣戒成清淨:一不犯、二犯已能悔,此謂清淨戒。以二因緣成不清淨:一自故犯、二犯不悔,此謂不清淨。云何有疑戒?以三因故成就有疑:一以不分別處、二不分別犯、三不分別不正行,此謂有疑戒。若坐禪人戒不清淨,深生慚悔成清淨樂。又有疑惑,令現知罪得成安樂。復次戒有三種,謂學,無學,非學非無學。云何為學?七學人戒。云何無學?阿羅漢戒。云何非學非無學?凡夫人戒。復次戒有三種,謂畏戒、憂戒、癡戒。云何為畏?有人畏罪不敢為惡,斯謂畏戒。云何為憂?若人念離親友暫生愁苦,以愁苦故不起諸惡,斯謂憂戒。云何癡戒?有人受牛戒狗戒,斯謂癡戒。癡戒若成則為牛狗,若復不成則墮地獄。復次戒有三種,謂下、中、上。云何為下?謂上煩惱、上上煩惱、大煩惱所觸,不知足所染,此謂下戒。云何為中?細煩惱所觸,知足所染,此謂中戒。云何為上?無所觸,知足所染,此謂上戒。下戒成滿令人具足,中戒成滿令天具足,上戒成滿令得解脫。
復次戒有四種,謂退分、住分、勝分、達分。云何退分?不除道障礙、離精進人,知而故犯、犯已覆藏,此謂退分。云何住分?於戒成就不起放逸,不生寂見,成就住分。於戒定成滿不起放逸,不生寂見,成就勝分。於戒定成滿不起放逸,以生寂見,成就達分。復次戒有四種: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不具足戒、白衣戒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如果反過來這三十四種法,就叫做戒因。戒有幾種?有二種、三種、四種。 什麼是二種?就是性戒和制戒。以身口所行,佛禁止不行的,叫做性戒。身口可以行的,佛禁止不行的,叫做制戒。性戒以信心、精進能使其圓滿。制戒以信心、正念持守能使其圓滿。 此外戒有二種:退戒和得戒。什麼叫做退?能夠滅除非戒。什麼叫做得?獲得眾多善法。除去各種非戒如同斷除光影,以斷除非戒遠離惡趣,以獲得正戒能趣向善道,以斷除非戒成就住分。 此外戒有二種:世間戒和出世間戒。什麼是出世間戒?如聖道果所得的戒是出世間戒,其餘的是世間戒。以世間戒成就,所以有具足。以出世間戒成就,所以有解脫。 此外戒有二種:有量和無量。不具足的戒,叫做有量。如果具足的戒,以佛所禁止的,叫做無量。 此外戒有二種:有邊和無邊。什麼是有邊?如果有人為了世間利益、為了勝過他人、為了親友、為了身體、為了生命、為了超越所依而行受戒,那麼這種戒以利養為邊際、以稱譽為邊際、以身有為邊際、以命有為邊際。什麼是無邊?這位比丘為了出離、為了勝過、為了身體、為了生命,如法受戒不起犯戒之心,何況故意犯戒,這就叫做無邊戒。 此外戒有二種:有依和無依。什麼是有依?與相應的戒依於愛,偷盜相應的戒依於見,自我讚揚貶低他人相應的戒依於慢,這是有依戒。如果成就解脫資糧,就是無依戒。如果是有依戒,不是智者所喜愛的。如果是無依戒,是智者所喜愛的。 此外戒有二種:梵行之初和學習微細戒。什麼是梵行之初?正業、正語、正命所攝受的戒,這就叫做梵行之初。其餘學習的戒,這就叫做輕戒。 此外戒有二種:有心相應和無心相應。什麼是有心?就是初學梵行。什麼是無心?就是其餘輕戒。聲聞對於梵行之初堅固持戒上等持戒,對於這些輕戒可以犯可以起。為什麼?因為佛不說這些會障礙解脫。 此外有二種戒,就是無犯戒和清淨戒。什麼是無犯?就是聲聞戒。什麼是清淨戒?佛和緣覺的戒。 此外戒有二種,就是時分戒和盡形壽戒。短時間暫時受持不與形命俱存的,叫做時分戒。從師開始發誓直到捨棄生命的,叫做盡形壽戒。時分戒的果報有時限。盡形壽戒的果報無時限。 什麼是三種?就是止惡不犯、受不犯、斷不犯。什麼是止惡不犯?雖然還沒有受戒,但在非所行處,心不生起犯戒之念,這就叫做止惡不犯。什麼是受不犯?從受戒以後,永遠不再犯戒,這就叫做受不犯。什麼是斷不犯?聖人以聖道斷除各種惡因,這就叫做斷不犯。 此外戒有三種,就是觸戒、不觸戒、依戒。什麼是觸?有為相初見愛為觸。這是凡夫善戒,作為入道的資糧,這就叫做無觸戒。什麼是依戒?就是阿羅漢戒。 此外有三種,就是依世戒、依身戒、依法戒。什麼是依世戒?如果有人有恐怖,為了保護世間的意見而除去各種惡法,這就叫做依世。什麼是依身戒?如果有人有恐懼,為了保護身命而除去各種惡法,這就叫做依身。什麼是依法戒?如果有人驚畏,為了保護正法而除去各種不善,這就叫做依法。 此外戒有三種,就是所願不等、所願等、無所願。什麼是所願不等?為了惱害他人而受戒,這就叫做所願不等。什麼是所願等?受戒是為了現世安樂和未來解脫之樂,這就叫做所願等。什麼是無所願?受戒不後悔,為了利益他人,這就叫做無所願。 此外戒有三種,就是清淨戒、不清淨戒、有疑戒。什麼是清淨戒?以兩種因緣戒成為清淨:一是不犯戒,二是犯了能夠懺悔,這就叫做清淨戒。以兩種因緣成為不清淨:一是自己故意犯戒,二是犯了不懺悔,這就叫做不清淨。什麼是有疑戒?以三種原因成就有疑:一是不分別處所,二是不分別犯戒,三是不分別不正行,這就叫做有疑戒。如果坐禪的人戒不清淨,深深生起慚愧懺悔就成為清淨樂。又有疑惑,使現在知道罪過就能成就安樂。 此外戒有三種,就是學戒、無學戒、非學非無學戒。什麼是學戒?七種學人的戒。什麼是無學戒?阿羅漢的戒。什麼是非學非無學戒?凡夫人的戒。 此外戒有三種,就是畏戒、憂戒、癡戒。什麼是畏戒?有人因為畏懼罪過不敢作惡,這就叫做畏戒。什麼是憂戒?如果有人想到離開親友暫時生起愁苦,因為愁苦的緣故不起各種惡,這就叫做憂戒。什麼是癡戒?有人受持牛戒狗戒,這就叫做癡戒。癡戒如果成就就會變成牛狗,如果不成就就會墮入地獄。 此外戒有三種,就是下、中、上。什麼是下?就是被上煩惱、上上煩惱、大煩惱所觸動,被不知足所染污,這就叫做下戒。什麼是中?被細微煩惱所觸動,被知足所染污,這就叫做中戒。什麼是上?無所觸動,被知足所染污,這就叫做上戒。下戒圓滿使人具足,中戒圓滿使天具足,上戒圓滿使得解脫。 此外戒有四種,就是退分、住分、勝分、達分。什麼是退分?不除去道的障礙、遠離精進的人,明知故犯、犯了隱藏,這就叫做退分。什麼是住分?對於戒成就不起放逸,不生起寂靜見,成就住分。對於戒定圓滿不起放逸,不生起寂靜見,成就勝分。對於戒定圓滿不起放逸,生起寂靜見,成就達分。 此外戒有四種: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不具足戒、白衣戒。
於戒定成滿不起放逸,以生寂見,成就達分。復次戒有四種: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不具足戒、白衣戒。云何比丘戒?波羅提木叉威儀,是比丘戒。比丘尼戒波羅提木叉威儀,是比丘尼戒。沙彌、沙彌尼十戒,式叉摩尼戒,是謂不具足戒。優婆塞、優婆姨五戒及八戒,是白衣戒。復次戒有四種,謂性戒、行戒、法志戒、初因戒。云何性戒?欝單越戒,此謂性戒。云何行戒?如姓族國土外道等法,是謂行戒。云何法志戒?菩薩入胎戒,是謂法志戒。云何初因戒?菩薩及摩訶迦葉戒,是謂初因戒。
復次戒有四種,戒戒、集戒、滅戒、滅道具足。云何戒?戒者有二種,善戒、不善戒,此謂戒。云何戒集?善心集善戒。不善心集不善戒。云何滅戒?得善戒滅不善戒,得阿羅漢滅善戒。云何滅道具足戒?謂四正勤,此謂滅道具足戒。如是分別曉了四法,是謂精進非真持戒,是名正勤。
復次戒有四種:波羅提木叉威儀戒、命清淨戒、根威儀戒、緣修戒。云何波羅提木叉威儀戒?於此比丘波羅提木叉威儀所覆住行,行處具足,畏於細罪,正受學可學戒。此者,於此師法。比丘者,有凡夫善。復次有學無學不動法波羅提木叉者,是戒是起、是初、是行、是護、是威儀、是脫、是無縛、是諸法面,為正受善法,名波羅提木叉義。不越身口業,是威儀所覆者。以此波羅提木叉威儀成就住者,護四威儀。眾行具足者,復有行、有非行。云何非行?若有比丘,於彼一人,或施杖竹,或施花葉果實,或施楊枝澡浴,或販弄美惡,或為調戲,或諂諛自進,或恣驅馳遠招會賓。如此諸行佛之所制,謂邪命自活,此為非行。復次二種非行:身、口非行。云何身非行?若有比丘,以陵慢心往至僧中,排觸大德叨佷自前,或猗或行先坐上位推大於下,或坐猗排調、或拍肩笑語,上座徒跣、自著革屣,耆德下路、己行高陌,以眾異緣故相輕惱,或以勝待少、推劣與長,或於浴室燒諸薪木,關閉門戶皆無諮問,或詣水邊輒自先入,嬌身擊搏現諸鄙相,若入他舍超越前後、行坐無次,或在屏處戲弄女人及諸僮女、摩觸其首。如是等過,謂身非行。云何口非行?若有比丘,心無敬畏不諮宿望輒自說法、或說波羅提木叉,或拍肩而語,或入他家顧問女人:何所姓字?有可食物不?有者現我我欲得食。如是等語,為口非行。一切犯戒此謂非行。云何為行?反於非行。復次比丘有恭敬慚愧,成就威儀無所乏少,攝護諸根能節飲食,初夜後夜未甞睡眠,成就智慧少欲知足,不狎世務起勇猛心,於同學所深生敬重,此謂為行。
行處者,謂有行處、有非行處。云何非行處?若有比丘,入於婬舍、寡婦舍、處女舍、不男舍、比丘尼舍及諸酒肆,親近國王、大臣、外道沙門、非法伴侶,如是等輩無信樂心,常於四眾不生饒益、甚可厭患,此謂非行處。如佛所說:比丘行非梵行處。云何行非梵行處?謂販賣女色。行處可知。
復次三種行處:依行處、守護行處、繫縛行處。云何依行處?謂十處功德成就善友,依此功德,未聞得聞,若已聞聞已令其增廣,斷除疑悔正見清白,能隨法學深信勇猛,以戒聞施慧唸唸增長,此謂依行處。云何守護行處?若有比丘,須入他舍及行村裡,看地而前不踰尋仞,威容整肅人所瞻敬,不看象馬車乘及男女遊會,不看宮第巷陌仰觀四望,此謂守護行處。云何繫縛行處?如佛所說:若有比丘觀其家境界,此謂繫縛行處。是名為行。以此行處成就故,曰具足行處。
畏於細罪者,我於所學畢故敢造,謂畏細罪。復次有說:若起不善心,是謂微過。於此微過心生避遠,見過患畏見出離,此謂於微過見畏。
正受學可學者,可學何名?謂七聚威儀正受一切隨逐,此謂正受學可學。此謂波羅提木叉威儀戒。
問:云何名清淨戒?答:謂不犯邪命。云何邪命?懈怠諂曲示相、以瞋罵示相,以施望施。云何懈怠?懈怠有三處:思計欲得、惡他四事,假肅威儀普自稱說。若比丘心懷惡欲貪樂財利,讓勝衣食趣求麁弊,如不欲得、有若愍他,如此四事,此謂緣計懈怠。若有比丘,惡欲貪利,詐現威儀我入禪定,要引供施讀誦經典,此謂威儀懈怠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對於戒定圓滿不起放逸,生起寂靜見,成就達分。 此外戒有四種: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不具足戒、白衣戒。什麼是比丘戒?波羅提木叉威儀,是比丘戒。比丘尼戒波羅提木叉威儀,是比丘尼戒。沙彌、沙彌尼十戒,式叉摩尼戒,這就叫做不具足戒。優婆塞、優婆夷五戒及八戒,是白衣戒。 此外戒有四種,就是性戒、行戒、法志戒、初因戒。什麼是性戒?欝單越戒,這就叫做性戒。什麼是行戒?如姓族國土外道等法,這就叫做行戒。什麼是法志戒?菩薩入胎戒,這就叫做法志戒。什麼是初因戒?菩薩及摩訶迦葉戒,這就叫做初因戒。 此外戒有四種,戒戒、集戒、滅戒、滅道具足。什麼是戒?戒有兩種,善戒和不善戒,這就叫做戒。什麼是戒集?善心集合善戒。不善心集合不善戒。什麼是滅戒?獲得善戒滅除不善戒,獲得阿羅漢滅除善戒。什麼是滅道具足戒?就是四正勤,這就叫做滅道具足戒。如此分別瞭解四法,這就叫做精進而非真正持戒,這就叫做正勤。 此外戒有四種:波羅提木叉威儀戒、命清淨戒、根威儀戒、緣修戒。什麼是波羅提木叉威儀戒?在這裡比丘以波羅提木叉威儀所覆蓋住行,行處具足,畏懼細微罪過,正受學習可學戒。這就是在這個師法中。比丘就是有凡夫善。此外有學無學不動法波羅提木叉,這是戒、是起始、是初步、是行為、是保護、是威儀、是解脫、是無縛、是諸法之面,為正受善法,叫做波羅提木叉的意義。不越身口業,是威儀所覆蓋的。以此波羅提木叉威儀成就住,護持四威儀。眾行具足,還有行和非行。 什麼是非行?如果有比丘,對那一個人,或施予杖竹,或施予花葉果實,或施予楊枝澡浴,或販賣美惡,或為調戲,或諂媚自我推薦,或恣意奔馳遠招會賓。如此種種行為佛所禁止,稱為邪命自活,這就是非行。此外有兩種非行:身非行和口非行。什麼是身非行?如果有比丘,以傲慢心前往僧團中,推擠觸碰大德僧侶蠻橫自我推進,或倚靠或行走先坐上位把大德推到下面,或坐著倚靠推擠調笑,或拍肩笑語,上座赤腳而自己穿著革屣,年長者走下路而自己走高處,以眾多不同原因相互輕視惱害,或以勝待少、推劣與長,或在浴室燒各種柴木,關閉門戶都不諮詢,或到水邊就自己先入,嬌縱身體擊打顯現各種鄙陋相貌,如果進入他人住處超越前後、行坐無序,或在隱蔽處戲弄女人及各種童女、撫摸其頭。像這樣等過錯,稱為身非行。 什麼是口非行?如果有比丘,心中無敬畏不諮詢有經驗的人就自己說法、或說波羅提木叉,或拍肩而語,或進入他人家中詢問女人:你姓什麼?有可以吃的東西嗎?如果有就給我看看我想要吃。像這樣等語,就是口非行。一切犯戒這就叫做非行。什麼是行?與非行相反。此外比丘有恭敬慚愧,成就威儀無所缺乏,攝護諸根能節制飲食,初夜後夜從未睡眠,成就智慧少欲知足,不親近世俗事務奮發勇猛之心,對同學深深生起敬重,這就叫做行。 行處,就是有行處和非行處。什麼是非行處?如果有比丘,進入妓院、寡婦家、處女家、不男家、比丘尼住處及各種酒肆,親近國王、大臣、外道沙門、非法伴侶,像這樣等輩無信樂心,常常對四眾不生饒益、非常令人厭煩,這就叫做非行處。如佛所說:比丘行非梵行處。什麼是行非梵行處?就是販賣女色。行處可知。 此外有三種行處:依行處、守護行處、繫縛行處。什麼是依行處?就是十處功德成就善友,依靠這些功德,未聽聞的得以聽聞,如果已經聽聞過的聽了之後使其增廣,斷除疑惑後悔正見清白,能夠隨法學習深信勇猛,以戒聞施慧唸唸增長,這就叫做依行處。什麼是守護行處?如果有比丘,需要進入他人住處及行走村裡,看著地面前行不超過一尋一仞,威儀容貌整肅令人瞻仰恭敬,不看象馬車乘及男女遊會,不看宮殿巷陌仰觀四方,這就叫做守護行處。什麼是繫縛行處?如佛所說:如果有比丘觀察其家境界,這就叫做繫縛行處。這就叫做行。以此行處成就,所以說具足行處。 畏懼細微罪過,我對所學習的完成了所以敢於造作,這就叫做畏懼細微罪過。此外有人說:如果生起不善心,這就叫做微小過失。對這種微小過失心生避遠,見到過患畏懼見到出離,這就叫做對微小過失生畏懼。 正受學可學,可學是什麼意思?就是七聚威儀正受一切隨逐,這就叫做正受學可學。這就叫做波羅提木叉威儀戒。 問:什麼叫做清淨戒?答:就是不犯邪命。什麼是邪命?懈怠諂曲示相、以瞋罵示相,以施望施。什麼是懈怠?懈怠有三處:思計欲得、惡他四事,假裝威儀普遍自我稱說。如果比丘心懷惡欲貪愛財利,讓出勝妙衣食只求粗劣的,好像不想得到、有如憐憫他人,像這四件事,這就叫做緣計懈怠。如果有比丘,懷著惡欲貪求利益,詐現威儀說我入禪定,要引導供養施予讀誦經典,這就叫做威儀懈怠。
若有比丘,惡欲貪利,詐現威儀我入禪定,要引供施讀誦經典,此謂威儀懈怠。若有比丘,貪欲諂誑,向人有言:我得聖法棲止閑寂,有若禪習所說深微。示過人相,貪利向己廣自宣揚,是謂懈怠。諂曲者,如其心念,虛相推舉善言稱讚,販弄好惡為調要利,排諧相悅引利自向,此謂諂曲。云何示相?依有利者而為說法,要利為己心不能普,此謂示相。瞋罵示相者,或罵他令畏、或空相毀薄、或加打觸怖人要利,此謂嗔罵示相。云何以施望施者?好為輕施輒要厚答,此謂以施望施。以是諸惡,謂為邪命。復有邪命,或施杖竹、或施花葉果實、或施楊枝澡浴,或占相夢悟、觀察星宿、善解禽獸音聲等業,推步吉兇、惡言離散,燒花事火,商旅販賣,將領軍眾蓄銳兵刃。如是種種,此謂邪命。若不犯者,名清淨戒。
問:云何守護根威儀戒?答:於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煩惱相著,及受持不犯,此謂守護根威儀戒。此守護根戒,以九行成滿:以惡為相斷諸根故、彼對治不作意故、如救頭然終不暫捨故、如見難陀以威儀故、伏惡心故、於定相心自在故、不守護根人遠離故、於守護根人和合故。
問:云何修行四事戒?答:以此八行已觀修行乞食。一者不為兇險行、不為自高行;二者不為裝束、不為莊嚴;三者為此身住、為自調護;四者為除飢渴;五者為攝受梵行;六常自思惟,飲食為除先病、不起新疾;七當以少自安;八無過貪住。
問:云何不兇險行、不自高行?答:我以貪食勇健、兇險戲暴爭競馳走,是兇險行。高慢自舉不知厭足,如嗔者打撲。不裝束莊嚴者,為身份充滿面貌肥悅,令人愛樂情無厭足,是有欲人。為此身住、為自調護者,貪身安住如轂須膏。除飢渴者,常資少食,如是修行猶瘡塗藥。攝受梵行者,依少食力樂得聖道,如是修行猶食子想。為除先病不起新疾者,不少不多,如是修習如服湯藥。以少自安者,以少功德自安己身,常應習行如看病人。無過者,以少自安,如是修行不令身無,是智慧所歎,是故無過安住。若食調適未甞懈怠,初中後夜亦不眠睡,成就安隱。如是以此八行,已觀修行乞食,當如是修。復次此八行略為四觀,謂可斷觀、事觀、以少自安觀、以少功德觀。
問:云何可斷觀?答:不為兇險行、不為自高、不為先身、不為嚴首,此謂可斷觀。為此身住、為正調護、為除飢渴、為攝受梵行,此謂事觀。我當除先病不起新疾者,此謂以少自安觀。我當以少自安無過成安樂住,此謂少功德觀。此四觀。此四觀已略成三,謂斷二邊得中具足。以斷觀斷欲樂著,謂除飢渴斷於本疾不起新疾,又以此觀斷著身疲,餘中具足觀應當修行。又觀衣服,為除風寒暑蚊虻蟻觸,為生慚恥遮覆醜露,於具足觀如是修行。又觀服藥乃至疾病。若如此說,當何時觀?於乞食服藥一飡時觀。又於衣服臥具及初得時觀。又於日日時時中觀我命由他,是故當觀。如是一切,皆成觀行。
先師所說四種受用,謂盜受用、負債受用、家財受用、主受用。云何盜受用?謂犯戒人受用。云何負債受用?謂無慚無愧邪命人受用。云何家財受用?謂精進人受用。云何為主受用?謂聖人受用。復有二種受用,謂穢污受用、清白受用。云何污穢?有慚愧人而不能觀,是名污穢。云何清白?有慚愧人觀知自節,有厭惡想,此謂清白。以清白故,常當修習。四事可知。此謂修行四事戒。於是律儀戒者,以深信應令滿。命清淨戒者,以深精進應令滿。根威儀戒者,以深信應令滿。修行四事者,以深慧應令滿。於此命清淨戒,是隨從律儀。何以故?不為壽命而斷。諸事安者,所作得身口業威儀。此二種戒,是隨從根威儀。何以故?謂於善以守護心。善守護身口業,修行四事,是根威儀。何以故?已知集相依處,違厭正念正定如此。世尊所說:若有比丘,能知揣食及知五欲,具足於此律儀及命清淨,是戒陰所攝,根律儀戒是定陰所攝,修行四事戒是慧陰所攝。何者令受戒清淨?若比丘初受禪法,於七聚中觀於自身,若具犯波羅夷,斷比丘法,住不具足戒。若住具足戒,當得勝法。是先師所說。若見犯僧伽婆尸沙,以眾事懺悔。若見犯餘罪,於其所犯向一人懺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如果有比丘,懷著惡欲貪求利益,詐現威儀說我入禪定,要引導供養施予讀誦經典,這就叫做威儀懈怠。如果有比丘,貪欲諂媚欺騙,對人說:我得到聖法居住在寂靜處,有如禪修所說的深奧微妙。顯示超過常人的相貌,貪求利益向自己廣泛宣揚,這就叫做懈怠。諂曲就是,如其心念,虛假推舉用好話稱讚,販賣好惡為了調和要求利益,排解歡悅引利向自己,這就叫做諂曲。什麼是示相?依靠有利益的人而為他說法,要求利益為自己心裡不能普及,這就叫做示相。瞋罵示相就是,或罵他人令其畏懼、或空洞地毀謗貶低、或加以打擊觸碰恐嚇人要求利益,這就叫做瞋罵示相。什麼是以施望施?喜歡輕微施捨就要求厚重回報,這就叫做以施望施。以這些惡行,稱為邪命。 還有其他邪命,或施予杖竹、或施予花葉果實、或施予楊枝澡浴,或占卜相夢覺醒、觀察星宿、善於解讀禽獸音聲等業,推算吉兇、惡言離間,燒花事火,從事商旅販賣,統領軍眾蓄積銳利兵器。像這樣種種,這就叫做邪命。如果不犯這些,就叫做清淨戒。 問:什麼是守護根威儀戒?答:對於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煩惱相執著,以及受持不犯,這就叫做守護根威儀戒。這守護根戒,以九種行為成就圓滿:以惡為相斷除諸根、對治不作意、如救頭燃絕不暫捨、如見難陀以威儀、降伏惡心、於定相心自在、遠離不守護根的人、與守護根的人和合。 問:什麼是修行四事戒?答:以這八種行為已經觀察修行乞食。一是不為兇險行、不為自高行;二是不為裝束、不為莊嚴;三是為這個身體住、為自我調護;四是為除去飢渴;五是為攝受梵行;六是常自思惟,飲食為除先前的病、不起新的疾病;七是當以少量自安;八是無過貪住。 問:什麼是不兇險行、不自高行?答:我以貪食勇健、兇險戲暴爭競奔馳,是兇險行。高慢自舉不知滿足,如憤怒者打撲。不裝束莊嚴就是,為身體部分充滿面貌肥悅,令人愛樂情無厭足,這是有慾望的人。為這個身體住、為自我調護就是,貪求身體安住如車軸需要塗油。除去飢渴就是,常常資養少量食物,這樣修行就像瘡口塗藥。攝受梵行就是,依靠少食的力量樂於獲得聖道,這樣修行就像吃子想。為除先前的病不起新的疾病就是,不少不多,這樣修習如服用湯藥。以少自安就是,以少量功德使自己安穩,常應習行如照顧病人。無過就是,以少量自安,這樣修行不令身體缺乏,是智慧所讚歎的,因此無過安住。如果飲食調適從未懈怠,初夜中夜後夜也不睡眠,成就安穩。這樣以這八種行為,已經觀察修行乞食,應當這樣修習。 此外這八種行為簡略為四種觀察,就是可斷觀、事觀、以少自安觀、以少功德觀。 問:什麼是可斷觀?答:不為兇險行、不為自高、不為先前的身體、不為裝飾頭部,這就叫做可斷觀。為這個身體住、為正確調護、為除去飢渴、為攝受梵行,這就叫做事觀。我當除去先前的病不起新的疾病,這就叫做以少自安觀。我當以少量自安無過成就安樂住,這就叫做少功德觀。這是四種觀察。這四種觀察已經簡略成為三種,就是斷除兩端獲得中道具足。以斷觀斷除欲樂執著,就是除去飢渴斷除本來的疾病不起新的疾病,又以此觀察斷除執著身體疲勞,其餘中道具足觀應當修行。 又觀察衣服,為了除去風寒暑熱蚊虻蟻觸,為了生起慚愧遮蓋醜陋暴露,對具足觀這樣修行。又觀察服藥乃至疾病。如果這樣說,應該什麼時候觀察?在乞食服藥一餐時觀察。又在穿衣服臥具及初次獲得時觀察。又在每天時時刻刻中觀察我的生命依靠他人,因此應當觀察。這樣一切,都成為觀行。 先師所說的四種受用,就是盜受用、負債受用、家財受用、主受用。什麼是盜受用?就是犯戒的人受用。什麼是負債受用?就是無慚無愧邪命的人受用。什麼是家財受用?就是精進的人受用。什麼是主受用?就是聖人受用。還有兩種受用,就是穢污受用、清白受用。什麼是污穢?有慚愧的人而不能觀察,這就叫做污穢。什麼是清白?有慚愧的人觀察知道自我節制,有厭惡的想法,這就叫做清白。因為清白的緣故,常當修習。四事可知。這就叫做修行四事戒。 對於這個律儀戒,應該以深信使其圓滿。命清淨戒,應該以深度精進使其圓滿。根威儀戒,應該以深信使其圓滿。修行四事,應該以深度智慧使其圓滿。在這個命清淨戒中,是隨從律儀。為什麼?不為壽命而斷除。諸事安穩的,所作成就身口業威儀。這兩種戒,是隨從根威儀。為什麼?就是對善法以守護心。善於守護身口業,修行四事,是根威儀。為什麼?已經知道集相依處,違背厭離正念正定如此。 世尊所說:如果有比丘,能夠知道揣食以及知道五欲,具足於此律儀及命清淨,是戒蘊所攝,根律儀戒是定蘊所攝,修行四事戒是慧蘊所攝。什麼使受戒清淨?如果比丘初次受持禪法,在七聚中觀察自身,如果完全犯了波羅夷,就斷絕比丘法,住於不具足戒。如果住於具足戒,就當獲得殊勝法。這是先師所說的。如果見到犯了僧伽婆尸沙,就以眾事懺悔。如果見到犯了其他罪,就對其所犯向一人懺悔。
若見犯僧伽婆尸沙,以眾事懺悔。若見犯餘罪,於其所犯向一人懺。若見犯邪命,於其所犯作相應懺,如此悔已我不更作。見如是受持犯根威儀及修行四事,我不更作。若受持者,當得未來勝上威儀。彼人如是從清淨戒,所有身口業可作現作。當觀彼彼作善除惡,當觀朝夕住清淨戒。若如是者令戒清淨。何戒清淨相者?成相應,及諸煩惱不起退悔,得定成滿,謂清淨相戒。幾行住者?以二戒住:一稱量犯戒過患、二稱量戒功德。何等稱量過患?若人犯戒成非功德,成諸惡處畏於四眾,疑難智人有戒棄避,不可教禪,天人鄙穢、眾所憎薄,思所犯戒,見人讚歎持戒功德心悔不信,於四眾中每生忿諍,於其親友多起嫌怨,背有戒人成惡朋黨,不復堪得殊勝定法,雖假嚴飾而故醜陋。猶如屎尿人所憎惡,如模範等尠有所堪,如瘀泥等於現未來無所饒益,常生憂悴。若已作罪追生慚悔心不安隱,如盜在獄心不樂聖,如旃陀羅無欲王位。其有聞慧樂說功德,人不貴敬,猶如糞火。生不如處、死時惛忘,神行惡道。如此等過是可稱量,若變此惡成戒功德亦可稱量。如是稱量。其犯戒者,心意粗屈、情悉退散。其有戒者,唯深精進,倍生信敬,成精進人、成信敬人,一心護戒如蟻守卵、如犛牛愛尾、如護一子、如護一眼、如巫師護身、如貧人護寶、如海師護舶,此諸護中我所修戒最應敬護。如是受持心被擁衛,安住禪定戒得守護。
解脫道論卷第一
解脫道論卷第二
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頭陀品第三
問:爾時淨戒坐禪人,心欲成就勝善功德,又為欲得頭陀功德,當如是成就。何故受此頭陀功德?答:為坐禪人性不一種,為於少欲、為於知足、為於無疑、為於滅愛、為欲增長勇猛精進、為自少營不受外施、為於安住、為斷所著守護戒善,是諸定眾具、是初聖種、是勝功德觀。何者為頭陀?有十三法。二法衣相應,謂糞掃衣及三衣。五法乞食相應,謂乞食、次第乞食、一坐食、節量食、時後不食。五法坐臥相應:一無事處坐、二樹下坐、三露地坐、四塚間坐、五遇得處坐。一勇猛相應有一種,謂常坐不臥。云何糞掃衣?答:效能受持是謂為性,餘亦如是。云何受糞掃衣?斷居士施。云何受三衣?謂斷長衣。云何乞食?謂斷他請。云何次第乞食?謂斷超越乞。云何一坐食?謂不再坐。云何節量食?斷於貪恣。云何時後不食?謂斷於後望。云何無事處坐?斷聚落住。云何樹下坐?斷屋舍住。云何露地坐?斷眾覆處。云何塚間坐?斷餘勝處。云何遇得坐?斷貪樂處。云何常坐不臥?謂離寢寐。何故受糞掃衣?見居士衣有求乞等過,復見受持納衣功德,我見如是斷居士施故受納衣。云何受納衣功德?以似居士衣受持無闕,得不由他、失亦不憂,心無貪染、盜賊不取,足用常用少所經營,善人所習是行無疑,勝善相應現法樂住,令人欣慕使得正受,是納衣功德佛所稱歎。
問:納衣有幾?何人受持?何因而失?答:納衣有二種,一無主守護、二世人所棄。或於塚間、或於糞掃、或於市肆、或於道路,拾剪浣染掩緝裁縫,成就受持,此謂無主。或剪鑿之餘,牛鼠所嚙、或火所燒、或人所擲,施覆屍衣及外道服,此謂世人所棄。云何受糞掃衣?若比丘斷居士施,是謂受糞掃衣。云何失?若比丘受居士施,此謂失納衣。云何受三衣?為有長衣應須淨施守護受著,知是等過、見三衣功德,我從今日棄捨長衣,故受三衣。云何受三衣功德?善人所行離畜遊長,少於營造約身知足,如鳥飛空無所顧戀,善人所習是法無疑。
問:云何名三衣?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答:謂僧伽梨、欝多羅僧、安陀會,此謂三衣。云何受三衣?若比丘不畜盈長,是受三衣。若受四衣,是名為失。
云何受乞食?若受他請則妨自業,不為悅人,不與非法比丘接膝共坐。知是過患,復見乞食功德,我從今日斷受他請,受乞食法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如果見到犯了僧伽婆尸沙,就以眾事懺悔。如果見到犯了其他罪,就對其所犯向一人懺悔。如果見到犯了邪命,就對其所犯作相應的懺悔,如此懺悔後我不再做。見到這樣受持犯根威儀及修行四事,我不再做。如果受持的話,當得到未來殊勝上等的威儀。那個人如此從清淨戒,所有身口業可以做現在做。應當觀察那些做善除惡,應當觀察朝夕住於清淨戒。如果這樣的話就使戒清淨。 什麼是戒清淨的相狀呢?成就相應,以及諸煩惱不生起退悔,獲得定成就圓滿,這就叫做清淨相的戒。有幾種行為住於其中呢?以兩種戒住:一是衡量犯戒的過患、二是衡量持戒的功德。什麼是衡量過患呢?如果人犯戒就成就非功德,成就各種惡處畏懼於四眾,智者懷疑難以接近有戒的人棄避,不可教導禪法,天人鄙視污穢、眾人所憎惡輕視,思考所犯的戒,見到人讚歎持戒功德心中悔恨不信,在四眾中每每生起忿怒爭執,對其親友多起嫌恨怨恨,背離有戒的人成為惡劣朋黨,不再能夠獲得殊勝的定法,雖然假裝莊嚴裝飾而故意醜陋。就像糞便尿液人所憎惡,如模範等很少有所堪用,如淤泥等對現在未來無所饒益,常生憂愁悴弱。 如果已經做了罪過追悔生起慚愧心不安穩,如同盜賊在獄中心不樂於聖法,如同旃陀羅無欲求王位。其有聞慧樂於說功德,人不尊貴敬重,就像糞火一樣。生不如意處、死時昏忘,神識行於惡道。像這樣等過患是可以衡量的,如果改變這些惡行成為持戒功德也可以衡量。這樣衡量。那些犯戒的人,心意粗糙彎曲、情感全都退散。那些持戒的人,只有深度精進,倍加生起信敬,成為精進的人、成為信敬的人,一心護戒如螞蟻守護卵、如犛牛愛護尾巴、如護衛一個兒子、如護衛一隻眼睛、如巫師護衛身體、如貧窮人護衛寶物、如海上船長護衛船隻,這些護衛中我所修的戒最應該敬重護衛。這樣受持心被擁護衛護,安住於禪定戒得到守護。 解脫道論卷第一 解脫道論卷第二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頭陀品第三 問:那時淨戒坐禪的人,心想成就殊勝善良的功德,又為了想得到頭陀功德,應當如此成就。為什麼要接受這個頭陀功德呢?答:為了坐禪的人性格不是一種,為了少欲、為了知足、為了無疑、為了滅除愛欲、為了想增長勇猛精進、為了自己少營生不接受外來施捨、為了安住、為了斷除所執著守護戒善,這是諸定眾具、是初聖種、是殊勝功德觀。什麼是頭陀?有十三種法。兩種法與衣相應,就是糞掃衣及三衣。五種法與乞食相應,就是乞食、次第乞食、一坐食、節量食、時後不食。五種法與坐臥相應:一是無事處坐、二是樹下坐、三是露地坐、四是塚間坐、五是遇得處坐。一種與勇猛相應,就是常坐不臥。 什麼是糞掃衣?答:效能受持就是所謂的性質,其餘也是如此。怎樣接受糞掃衣?斷絕居士的施捨。怎樣接受三衣?就是斷絕長衣。什麼是乞食?就是斷絕他人的邀請。什麼是次第乞食?就是斷絕超越乞食。什麼是一坐食?就是不再坐下。什麼是節量食?斷絕貪恣。什麼是時後不食?就是斷絕對後面的期望。什麼是無事處坐?斷絕聚落住。什麼是樹下坐?斷絕屋舍住。什麼是露地坐?斷絕眾多遮蓋處。什麼是塚間坐?斷絕其他勝處。什麼是遇得坐?斷絕貪樂處。什麼是常坐不臥?就是離開睡眠。 為什麼要接受糞掃衣?看到居士衣有求乞等過患,又看到受持納衣的功德,我看到這樣斷絕居士施捨所以接受納衣。怎樣接受納衣功德?以類似居士衣受持無缺,得到不由他人、失去也不憂愁,心無貪染、盜賊不取,足夠使用常用少所經營,善人所習慣的是行為無疑,殊勝善良相應現法樂住,令人嚮往使得正受,這是納衣功德佛所稱讚的。 問:納衣有幾種?什麼人接受持守?什麼原因而失去?答:納衣有兩種,一是無主守護、二是世人所拋棄的。或在墳墓間、或在糞堆、或在市集、或在道路,拾取剪裁洗滌染色掩蓋縫製裁縫,成就受持,這就叫做無主。或剪鑿的剩餘,牛鼠所咬、或火所燒、或人所丟棄,施予覆蓋屍體的衣服及外道服,這就叫做世人所拋棄的。怎樣接受糞掃衣?如果比丘斷絕居士施捨,這就叫做接受糞掃衣。怎樣失去?如果比丘接受居士施捨,這就叫做失去納衣。 怎樣接受三衣?因為有長衣應該需要淨施守護接受穿著,知道這些過患、看到三衣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拋棄長衣,所以接受三衣。怎樣接受三衣功德?善良的人所行離開蓄積遊蕩長衣,少於營造約束身體知足,如鳥飛翔空中無所顧戀,善良的人所習慣的是法無疑。 問:怎樣稱為三衣?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答:就是僧伽梨、欝多羅僧、安陀會,這就叫做三衣。怎樣接受三衣?如果比丘不蓄積超過的,就是接受三衣。如果接受四件衣,就是失去。 怎樣接受乞食?如果接受他人邀請就妨礙自己的事業,不為悅人,不與非法比丘接近共坐。知道這些過患,又看到乞食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接受他人邀請,接受乞食法。
云何受乞食?若受他請則妨自業,不為悅人,不與非法比丘接膝共坐。知是過患,復見乞食功德,我從今日斷受他請,受乞食法。云何乞食功德?依心所願進止自由,不希供饍,消除懈怠、斷滅憍慢、不貪滋味、饒益眾生,常於四方心無限礙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請有幾種?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答:請有三種,一似食請、二就請、三過請。除此三種請,受乞食。若受三請,是失乞食。
云何受次第乞食?若於次第處得多美味則不重往,若其重往則受常食,若有疑處亦應遠離。知是過患,復見次第功德,我從今日捨非次乞,受次第乞。云何次第乞功德?以平等心饒益一切,除憎嫉惡、斷遊狎過、不喜喚召、不樂多語、遠人宅舍、離於疾行,如月希現人所瞻仰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云何名次第乞?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答:若比丘始行乞食入於聚落,從最後家以為初次,此謂次第行乞。云何為失?謂超越隣比,是名為失。
云何受一坐食?謂於二坐處,數坐、數受食、數洗鉢。與此相違名一坐食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知如是過,見一坐食功德,是故應受。我從今日捨二坐食,一坐食。云何一坐食功德?不多不少、不貪不淨施,無諸病惱、起居無妨、自事安樂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云何受一坐食?云何為邊?云何為失?答:邊有三種,謂坐邊、水邊、食邊。云何坐邊?食已猶坐。受水洗鉢,不得更食,此謂水邊。云何食邊?若於揣食生最後想,若吞,不更食,此謂食邊。若經二坐,則失一食,除水藥等諸佛所嘆,此謂食邊。
云何受節量食?若飡飲無度增身睡重,常生貪樂為腹無厭。知是過已、見節量功德,我從今日斷不貪恣受節量食。云何節食功德?籌量所食不恣於腹,多食增羸,知而不樂,除貪滅病斷諸懈怠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云何受節量食?云何為失?答:若受飯食,應自思惟,所須多少。以為常準,不取長食。善知籌量,斷無期度,謂節量食。若不如是,此則為失。
云何受時後不食?斷於望想、離於長食,知是過患、見時後不食功德,我從今日斷於長食,受時後不食。云何時後不食功德?斷所貪樂,節護其身,離於宿食、息所營求、無告於他、不隨心欲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時後幾種?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答:時後有二種,謂不節邊、受持邊。云何不節邊?若受長食,得別請罪,不當更食。云何受持邊?已食二十一揣食,不當更受。時後不食則斷於長,若受長食,失時後不食。
云何受無事處?國中喧雜,識觸五塵心生染樂,若住閙處去來紛動。知是過患、復見無事處功德,我從今日斷國中住受無事處。云何無事處功德?離於國中喧雜識觸五塵心生染樂。若住閙處去來紛動,見十種語功德最勝可愛、天人歡喜,不樂狎俗樂,得寂寂、樂少聲,從心禪坐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云何最後無事處?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答:離於國城,棲處郊外、避於邊遠,取中人四肘五百弓內,是最後無事處。除國中住,此謂無事處。若住國中,則失無事處。
云何受樹下坐?捨於覆處、不積畜,修治貪受求索。知是為過,見樹下功德,我從今日斷於覆處,受樹下住。云何樹下功德?依樂可愛不交世俗,樂離作務與天同止,斷住處嫉及離愛著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何樹可住?何樹可離?云何而受?云何能失?答:於日中時樹影至處,及無風時葉所墮處,是所可住。除危朽樹、空腐樹、鬼神樹,離諸覆處,是受樹下。若往覆處,則失樹下。
云何受露地住?不樂覆處及在樹下藏畜物處。知是過患,見露住功德,我從今日斷不樂處受露地住。云何露住功德?莫往不樂處,斷懈怠睡眠,猶如野鹿隨意而行無所追慕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斷於覆處及在樹下,是受露住。若住覆處及在樹下,則失露住。
云何受塚間住?若於餘處少行放逸、不起畏惡,知是過患,見塚間功德,我從今日斷於餘處受塚間住。云何受塚間功德?得死時念、得不淨相、得非人敬重,不起放逸、伏於欲染、多所厭患、不懼可畏,觀身空寂、斷計常想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怎樣接受乞食?如果接受他人邀請就會妨礙自己的事業,不為取悅他人,不與非法比丘親近共坐。知道這些過患,又看到乞食的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接受他人邀請,接受乞食法。怎樣獲得乞食功德?依照心中所願進退自由,不希望供養飲食,消除懈怠、斷絕滅除驕慢、不貪戀滋味、饒益眾生,常常對四方心無限礙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邀請有幾種?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答:邀請有三種,一是似食請、二是就請、三是過請。除了這三種邀請,接受乞食。如果接受三種邀請,就是失去乞食。 怎樣接受次第乞食?如果在次第的地方得到很多美味就不再重複前往,如果重複前往就接受常食,如果有懷疑的地方也應該遠離。知道這些過患,又看到次第的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捨棄非次第乞食,接受次第乞食。怎樣獲得次第乞食功德?以平等心饒益一切,除去憎恨嫉妒惡意、斷絕遊蕩親近的過失、不喜歡呼喚、不樂於多言語、遠離人家住宅、離開急速行走,如同月亮希望出現人們所瞻仰的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怎樣稱為次第乞食?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答:如果比丘開始行乞食進入聚落,從最後一家作為初次,這就叫做次第行乞。怎樣失去?就是超越鄰近的,這就叫做失去。 怎樣接受一坐食?就是在兩個坐處,多次坐下、多次接受食物、多次洗缽。與此相反的就叫做一坐食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知道這樣的過患,看到一坐食的功德,因此應該接受。我從今天開始捨棄兩坐食,接受一坐食。怎樣獲得一坐食功德?不多不少、不貪不淨的施捨,沒有各種病痛煩惱、起居無妨礙、自己的事情安樂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怎樣接受一坐食?怎樣為邊界?怎樣失去?答:邊界有三種,就是坐邊、水邊、食邊。怎樣是坐邊?吃完還坐著。接受水洗缽,不能再吃,這就叫做水邊。怎樣是食邊?如果對於團食生起最後的想法,如果吞下去,不再吃,這就叫做食邊。如果經過兩次坐下,就失去一食,除了水藥等諸佛所稱讚的,這就叫做食邊。 怎樣接受節量食?如果飲食無度增加身體沉重,常常生起貪戀快樂為了腹部無厭足。知道這些過患、看到節量的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不貪恣接受節量食。怎樣獲得節食功德?衡量所吃的不放縱於腹部,多吃增加虛弱,知道而不樂於,除去貪欲消除疾病斷絕各種懈怠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怎樣接受節量食?怎樣失去?答:如果接受飯食,應該自己思考,所需要的多少。以此為常規,不取長食。善於知道衡量,斷絕無期限的度量,這就叫做節量食。如果不是這樣,這就是失去。 怎樣接受時後不食?斷絕期望想法、離開長食,知道這些過患、看到時後不食的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長食,接受時後不食。怎樣獲得時後不食功德?斷絕所貪戀的快樂,節制保護自己的身體,離開宿食、停止所營求的、不告訴他人、不隨心所欲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時後有幾種?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答:時後有兩種,就是不節邊、受持邊。怎樣是不節邊?如果接受長食,得到別請罪,不應該再吃。怎樣是受持邊?已經吃了二十一口食物,不應該再接受。時後不食就斷絕長食,如果接受長食,就失去時後不食。 怎樣接受無事處?國中喧嘩雜亂,識觸五塵心生染著快樂,如果住在熱鬧處來來往往紛紛擾擾。知道這些過患、又看到無事處的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國中住接受無事處。怎樣獲得無事處功德?離開國中喧嘩雜亂識觸五塵心生染著快樂。如果住在熱鬧處來來往往紛紛擾擾,看到十種語言功德最殊勝可愛、天人歡喜,不樂於親近世俗,得到寂靜、樂於少聲音,隨心禪坐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怎樣是最後無事處?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答:離開國城,棲息處於郊外、避開邊遠,取中間人四肘五百弓內,這是最後無事處。除了國中住,這就叫做無事處。如果住在國中,就失去無事處。 怎樣接受樹下坐?捨棄覆蓋處、不積蓄,修治貪欲接受求索。知道這是過患,看到樹下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覆蓋處,接受樹下住。怎樣獲得樹下功德?依靠快樂可愛不與世俗交往,樂於離開事務與天神同住,斷絕住處嫉妒及離開愛著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什麼樹可以住?什麼樹應該離開?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答:在中午時樹影到達的地方,以及無風時樹葉落下的地方,這是可以住的。除了危險朽壞的樹、空心腐爛的樹、鬼神樹,離開各種覆蓋處,這就是接受樹下。如果前往覆蓋處,就失去樹下。 怎樣接受露地住?不樂於覆蓋處及在樹下藏匿物品的地方。知道這些過患,看到露住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不樂處接受露地住。怎樣獲得露住功德?不要前往不樂意的地方,斷絕懈怠睡眠,就像野鹿隨意行走無所追慕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斷絕覆蓋處及在樹下,這就是接受露住。如果住在覆蓋處及在樹下,就失去露住。 怎樣接受塚間住?如果在其他地方少有放逸行為、不生起畏懼惡意,知道這些過患,看到塚間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其他地方接受塚間住。怎樣獲得塚間功德?得到死亡時的念頭、得到不淨相、得到非人敬重,不生起放逸、降伏欲染、多所厭患、不畏懼可怕的事,觀察身體空寂、斷絕計較常想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
云何受塚間功德?得死時念、得不淨相、得非人敬重,不起放逸、伏於欲染、多所厭患、不懼可畏,觀身空寂、斷計常想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
問:云何受塚間功德?於何可住?於何可行?何受何失?答:若恒有人常多哭泣、恒有煙火,若初欲住如是塚間,當先觀察,有餘靜處,便可往住。若比丘止於塚間,不當作房及安床座,不從風坐、不逆風住,臥時不熟,無食魚味、不飲乳酪、不食麻粹、不觸肴肉,不住屋中,不安鉢器。若人已去,捉持坐具及餘衣物,往到塚間,當其住處如擲物遠。明相現時,攝諸衣具還僧伽藍,除餘處住,是謂塚間。若住餘處,則名為失。云何受?遇得處住,不樂人所貪、不惱他令避,知是過患、見遇得處功德,我從今日斷貪住處受遇得處。云何遇得處功德?覓知足處,貪於寂靜、斷多愛樂,人所敬重,住於慈悲,一向斂攝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斷貪所止,是謂依遇。若往樂處,則名為失。
云何受常坐不臥?於所住處睡眠懈怠,知是過患、見常坐功德,我從今日斷於惛臥,受常坐不臥。云何常坐功德?斷生怠處,除為身嫉、離染觸樂、少於纏睡,常多寂靜堪修禪勝,善人所行是業無疑。云何為受?云何為失?謂斷睡臥。若寢名失。
云何離糞掃衣?於居士施衣,芻麻古貝、憍奢耶、欽婆羅等,以方便受,不失納衣。云何三衣?若畜長衣已過十日,有月望衣、有功德衣、又有長衣,為護臥具敷具、覆瘡衣手巾雨浴衣,不受持不淨施,若以方便,不失三衣。云何乞食方便?若僧次食及常住食、行籌食、十五日食、布薩食、眾食、寺食,以方便受,不失乞食。若見此過,亦應捨離。云何次第乞食方便?見象馬等當門而鬪可羞鄙處,諸如是等若見宜避。又見旃陀羅、覆鉢學家、隨和上闍梨客行比丘,諸如是等方便而越,不失次第。云何一坐食方便?若正食時,見象馬牛蛇、雨、和上、闍梨、客比丘來,方便而起,起已更食,不失一坐。若節量食及時後食,無方便。云何無事處方便?或為受戒、懺罪、問法、布薩自恣、自病、看疾、問經疑處,如是等緣,方便住聚落,不失無事處。云何樹下方便?若遇雨時宜入覆處,明相既現還而不失樹下。露住、塚間,遇得此等方便,亦復如是,餘住處可住。常坐不臥無方便。復有一說:若灌鼻時得作方便,不失常坐。以此十三頭陀,更成八法。如毘曇中說八頭陀,是時後不食攝。節量、一坐,其所受持成一種類,是無事處攝。樹下、露坐、塚間,何故於無事處?若營造房舍樂為作務,多所聚蓄愛著住處,非心所樂。作如是意,於樹下塚間露地淨住,是故成八。於八頭陀復成三法:一無事處、二糞掃衣、三行乞食。若三清淨,頭陀成滿。故佛為難陀說:何時見汝成無事處、受糞掃衣、不時後食,趣養身命,無見所欲。
問:誰名頭陀分?頭陀有幾種法?云何三行人修頭陀行?幾頭陀有時節?有是頭陀說頭陀?答:有十三頭陀,是佛所說,佛所制戒,此謂頭陀分。此不應說善、不善、無記。何以故?不善人與惡欲同故,不除惡欲,共起非法貪樂利養,是故不善。頭陀幾種法者,謂有二頭陀法:不貪、不癡。如佛所說:若糞掃衣比丘,依少欲知足,樂靜無疑,依於解脫,是謂受糞掃衣。諸餘頭陀,亦復如是不貪不癡。以此不貪於此十三處能除貪欲,以此不癡於十三處能除無明。復次以此不貪,佛之所許,能生厭患相似無疑,除欲染欺誑;以此不癡,相似除身羸欺誑。此二頭陀法,是不貪不癡。云何三行人修頭陀行?謂貪癡行人是修頭陀行,嗔恚行人不能修行。何以故貪癡行人而能修行頭陀?如貪人至愛成不放逸,若不放逸則能伏貪。如癡無疑,依頭陀受成不放逸,若不放逸則能伏癡。何故貪癡人修行頭陀?瞋人受苦更成其惡,如痰病者若服熱湯轉增其疾,是故瞋人不當修行。復說瞋人應住無事處及在樹下。何故住無事處?以無世間苦故。幾頭陀有時節?三頭陀八月時。謂樹下住、露地住、塚間住,是安居時,佛聽覆處。
問:云何是頭陀說頭陀?答:亦有頭陀說頭陀,有頭陀不說頭陀,有非頭陀說有頭陀,有非頭陀不說頭陀。云何有頭陀說頭陀?謂阿羅漢成就頭陀受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怎樣獲得塚間功德?得到死亡時的念頭、得到不淨相、得到非人敬重,不生起放逸、降伏欲染、多所厭患、不畏懼可怕的事,觀察身體空寂、斷絕計較常想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 問:怎樣接受塚間功德?在哪裡可以住?在哪裡可以行走?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答:如果經常有人常常哭泣、經常有煙火,如果剛開始想要住在這樣的塚間,應該先觀察,有其他安靜的地方,就可以前往居住。如果比丘停留在塚間,不應該建造房屋及安置床座,不從風坐、不逆風住,睡覺時不熟睡,不吃魚味、不喝乳酪、不吃麻粹、不觸碰葷肉,不住在屋中,不安置缽器。如果人已經離開,拿著坐具及其他衣物,前往塚間,當他住處如同擲物遠。天亮時,收拾各種衣具還回僧伽藍,除了其他地方住,這就叫做塚間。如果住在其他地方,就叫做失去。 怎樣接受?遇到得到的地方住,不樂於人所貪戀的、不煩惱他人讓他們避開,知道這些過患、看到遇得處的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貪戀住處接受遇得處。怎樣獲得遇得處功德?尋找知足的地方,貪戀於寂靜、斷絕多愛樂,人所敬重,住於慈悲,一心收斂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斷絕貪戀所停留的,這就叫做依遇。如果前往喜歡的地方,就叫做失去。 怎樣接受常坐不臥?在所住的地方睡眠懈怠,知道這些過患、看到常坐的功德,我從今天開始斷絕昏睡,接受常坐不臥。怎樣獲得常坐功德?斷絕生起懈怠的地方,除去為身體嫉妒、離開染著觸樂、減少纏繞睡眠,常常多寂靜堪能修習禪定殊勝,善良的人所行的是業無疑。怎樣接受?怎樣失去?就是斷絕睡臥。如果睡覺就叫做失去。 怎樣離開糞掃衣?對於居士施捨的衣服,芻麻古貝、憍奢耶、欽婆羅等,以方便接受,不失去納衣。怎樣是三衣?如果畜養長衣已經超過十天,有月望衣、有功德衣、又有長衣,為了保護臥具鋪具、覆瘡衣手巾雨浴衣,不接受持不淨施,如果以方便,不失去三衣。怎樣乞食方便?如果僧次食及常住食、行籌食、十五日食、布薩食、眾食、寺食,以方便接受,不失去乞食。如果看到這些過患,也應該捨離。怎樣次第乞食方便?看到象馬等當門而鬥可羞恥的地方,諸如此類如果看到應該避開。又看到旃陀羅、覆鉢學家、隨和尚阿闍梨客行比丘,諸如此類方便而越過,不失去次第。怎樣一坐食方便?如果正在吃飯時,看到象馬牛蛇、下雨、和尚、阿闍梨、客比丘來,方便而起身,起身後再吃,不失去一坐。如果節量食及時後食,沒有方便。怎樣無事處方便?或為了受戒、懺悔罪過、詢問法義、布薩自恣、自己生病、看望病人、詢問經典疑惑之處,如此等因緣,方便住在聚落,不失去無事處。怎樣樹下方便?如果遇到下雨時宜入覆蓋處,天亮時還回去不失去樹下。露住、塚間,遇到這些方便,也是如此,其他住處可以住。常坐不臥沒有方便。還有一種說法:如果灌鼻時可以作為方便,不失去常坐。以這十三頭陀,再成為八法。如毘曇中說的八頭陀,是時後不食所包含的。節量、一坐,其所接受持守成為一種類,是無事處所包含的。樹下、露坐、塚間,為什麼在無事處?如果營造房舍樂於做事務,多所聚集積蓄愛著住處,不是心所樂意的。作如此想法,於樹下塚間露地清淨居住,因此成為八。在八頭陀中又成為三法:一是無事處、二是糞掃衣、三是行乞食。如果三種清淨,頭陀就圓滿了。所以佛為難陀說:何時見到你成就無事處、接受糞掃衣、不時後食,趣養身命,無見所欲。 問:誰稱為頭陀分?頭陀有幾種法?怎樣三種行人修習頭陀行?有幾種頭陀有時節?有是頭陀說頭陀?答:有十三種頭陀,是佛所說的,佛所制定的戒律,這就叫做頭陀分。這不應該說是善、不善、無記。為什麼?不善的人與惡欲相同的緣故,不除去惡欲,共同生起非法貪戀利養,因此是不善的。頭陀有幾種法呢?就是有兩種頭陀法:不貪、不癡。如佛所說:如果糞掃衣比丘,依靠少欲知足,樂於寂靜無疑,依靠解脫,這就叫做接受糞掃衣。其他各種頭陀,也是如此不貪不癡。以這種不貪於這十三處能夠除去貪欲,以這種不癡於十三處能夠除去無明。再者以這種不貪,佛所允許的,能夠生起厭患相似無疑,除去欲染欺騙;以這種不癡,相似除去身體虛弱欺騙。這兩種頭陀法,就是不貪不癡。怎樣三種行人修習頭陀行?就是貪癡行人是修習頭陀行的,嗔恚行人不能修行。為什麼貪癡行人能夠修行頭陀?如同貪戀的人至愛成就不放逸,如果不放逸就能降伏貪欲。如同愚癡無疑,依靠頭陀接受成就不放逸,如果不放逸就能降伏愚癡。為什麼貪癡的人修行頭陀?嗔恨的人接受痛苦更加成就其惡,如同痰病的人如果服用熱湯反而增加其病,因此嗔恨的人不應該修行。又說嗔恨的人應該住在無事處及在樹下。為什麼住在無事處?因為沒有世間的痛苦的緣故。有幾種頭陀有時節?三種頭陀八個月時間。就是樹下住、露地住、塚間住,是安居時,佛允許覆蓋處。 問:怎樣是頭陀說頭陀?答:也有頭陀說頭陀,有頭陀不說頭陀,有非頭陀說有頭陀,有非頭陀不說頭陀。怎樣有頭陀說頭陀?就是阿羅漢成就頭陀接受。
問:云何是頭陀說頭陀?答:亦有頭陀說頭陀,有頭陀不說頭陀,有非頭陀說有頭陀,有非頭陀不說頭陀。云何有頭陀說頭陀?謂阿羅漢成就頭陀受。云何有頭陀不說頭陀?謂阿羅漢不成就頭陀受。云何有非頭陀說頭陀?謂學人及凡夫成就頭陀受。云何非頭陀不說頭陀?謂學人凡夫不成就頭陀受。
問:頭陀何相?何味?何起?答:少欲為相,知足為味,無疑為起。復次無所著為相,無過為味,不退為起。云何初中後?謂受為初,修行為中,歡喜為後。
分別定品第四
問:爾時淨戒坐禪人,已行頭陀受,成就勝善處,當何所作?答:令定起。
問:何定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何人受禪?解脫定、正受何差別?幾定因可見,以此起定?障定有幾法?幾定功德?定幾眾具?幾種定?云何起定?答:定者有清淨心,一向精進與寂靜功德等,正真住不亂,此謂定。復次煩惱猛風無傾心慮,如殿裏燈光焰不動。如阿毘曇說:若心正住無所攀緣亦不動亂,寂靜無著,正定、定根、定力,此謂為定。云何相何味?何起?何處?心住是相,伏怨是味,寂靜是起,於染不著心得解脫是名為處。何人受定?謂受心數等、方便定等,如手執稱,令心心數等,如鉢中油。念與精進等行為定,猶如四馬齊力牽車。思惟等為定,如彼箭師注心調直。以除怨故,如藥消毒。如毘曇說:斂攝是定義。從是定義,滿是定義。禪者四禪,謂初禪等。解脫者,謂八解脫,內有色想外觀色等。定者三定,謂有覺有觀等。正受者,謂九次第正受。云何為禪?思惟事故、思惟怨故、心喜樂故、離障解脫故、令平等故、方便發定故、得自在故、不以一義住正受故、樂起定故。解脫正受者,幾功德令定得起?見四功德,令定得起。云何為四?現見法樂樂住、以觀樂事、神通現證、有具足。何者現見法樂樂住?謂人得定,能生無漏,心起悅味,受出世樂,現見法樂樂住。是故世尊說:彼此身從靜生喜,使得清涼,令漸圓滿,具足成就等。如佛告比丘:我先作尼乾,七日七夜身不動搖,口不言說默然端住,一向受樂。是謂於聖法現見法樂樂住。以觀樂事者,謂坐禪人得心定,事無有蓋纏,調柔堪受持,觀見陰入界等,自性安樂。是故世尊教諸比丘應當修行,如是一切以心依如實知。神通現證者,已得定人依證五通,謂如意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天眼。是故世尊說:已得心定,隨宜轉變,如是一切令得如意。有具足者,已得定人未到無學,終令不退。由定得報,得色無色有具足。如佛所說:少修初禪得梵天眷屬,如是種類一切生彼。如是一切此四功德,能生彼定,一一當起。障定有幾者,謂八法:欲欲、嗔恚、懈怠、睡眠、調戲、疑惑、無明、無喜樂。一切惡法是障法。幾定因者,謂有八法。是因出離不嗔,明相不亂。一切善法令心歡喜,能生法智,是為定因。幾定資者,謂有七種戒:眾具知足、覆蔽根門、節量飲食、初中後夜而不睡眠、常念智慧、住處靜寂。
定有幾種者,定有二種:一世間定、二出世間定。聖果所得謂出世定,餘名世定。其世間定,是有漏、有結、有縛,是流、是厄、是蓋、是戒盜見盜、是取、是煩惱,此謂世間定。與此相違,名出世定。復次定有二種:邪定、正定。云何邪定?不善一心,是謂邪定;若善一心,是謂正定。邪定當斷,正定應修。復次定有二種:外定、安定。彼彼定初分,此謂外定。性除無間,此謂安定。
復次定有三種:有覺有觀定、無覺少觀定、無覺無觀定。云何有覺有觀?謂初禪有覺有觀,二禪無覺少觀,餘禪無覺無觀。復次定有三種,謂共喜生定、共樂生定、共捨生定。初禪二禪謂共喜生,三禪謂共樂生,四禪謂共捨生。復次定有三種:善定、報定、事定。云何善定?聖道學人及凡夫,修色無色定,是謂善定。聖果學人凡夫,生色無色界,是謂報定。無學人受色無色定,是謂事定。
復次定有四種:欲定、色定、無色定、無所受定。謂彼彼行正受行,是謂欲定。四禪是謂色定。四無色定及善業報,此謂無色定。四道果,謂無所受定。又定有四種修行,謂苦修行鈍智、苦修行利智、樂修行利智、樂修行鈍智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問:什麼是頭陀說頭陀?答:也有頭陀說頭陀,有頭陀不說頭陀,有非頭陀說有頭陀,有非頭陀不說頭陀。什麼是有頭陀說頭陀?指的是阿羅漢成就頭陀受持。什麼是有頭陀不說頭陀?指的是阿羅漢不成就頭陀受持。什麼是非頭陀說頭陀?指的是學人及凡夫成就頭陀受持。什麼是非頭陀不說頭陀?指的是學人凡夫不成就頭陀受持。 問:頭陀有什麼特徵?有什麼味道?從何而起?答:少欲是其特徵,知足是其味道,無疑是其起因。再者,無所執著是其特徵,無過失是其味道,不退轉是其起因。什麼是初中後?受持為初,修行為中,歡喜為後。 分別定品第四 問:那麼,持戒坐禪的人已經行頭陀受持,成就殊勝善處,應當做什麼?答:應當使定力生起。 問:什麼是定?有什麼特徵?有什麼味道?從何而起?在什麼地方?什麼人接受禪定?解脫定、正受有什麼區別?有幾種定因可見,以此生起定力?障礙定力有幾種法?定力有幾種功德?定力有幾種具備條件?有幾種定?怎樣生起定力?答:定是指有清淨心,一心精進與寂靜功德等,真正安住不散亂,這就是定。再者,煩惱猛風無法傾動心意,如殿內燈光火焰不動。如阿毘曇所說:如果心正住無所攀緣也不動亂,寂靜無執著,正定、定根、定力,這就稱為定。什麼是特徵、味道?從何而起?在什麼地方?心安住是其特徵,降伏怨敵是其味道,寂靜是其起因,於染污不執著心得解脫是名為處。什麼人接受定?指接受心數等、方便定等,如手執稱,使心心數平等,如鉢中油。念與精進等行為定,猶如四匹馬齊力拉車。思惟等為定,如箭師專注調直。為了除去怨敵,如藥消毒。如毘曇所說:收斂是定的意義。從這個定的意義,圓滿是定的意義。禪指四禪,即初禪等。解脫指八解脫,內有色想外觀色等。定指三定,即有覺有觀等。正受指九次第正受。什麼是禪?因為思惟事故、思惟怨敵故、心喜樂故、離障礙解脫故、使平等故、方便發定故、得自在故、不以一義住正受故、樂於生起定故。解脫正受者,有幾種功德使定力得以生起?見到四種功德,使定力得以生起。什麼是四種?現見法樂樂住、以觀樂事、神通現證、有具足。什麼是現見法樂樂住?指人得定,能生無漏,心生悅味,享受出世間的快樂,現見法樂樂住。因此世尊說:彼此身體從靜生喜,使得清涼,令漸圓滿,具足成就等。如佛告訴比丘:我先前做尼乾子時,七天七夜身體不動搖,口不言說默然端坐,一心受樂。這就是於聖法現見法樂樂住。以觀樂事者,指坐禪的人得心定,事無有蓋纏,調柔堪受持,觀見陰入界等,自性安樂。因此世尊教導諸比丘應當修行,如此一切以心依如實知。神通現證者,已得定的人依證五通,即如意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天眼。因此世尊說:已得心定,隨宜轉變,如此一切令得如意。有具足者,已得定的人未到無學,終令不退。由定得報,得色無色有具足。如佛所說:少修初禪得梵天眷屬,如此類型一切生彼。如此一切這四種功德,能生彼定,一一當生起。障礙定有幾種?有八種法:欲欲、嗔恚、懈怠、睡眠、調戲、疑惑、無明、無喜樂。一切惡法是障礙法。有幾種定因?有八種法。是因出離不嗔,明相不亂。一切善法令心歡喜,能生法智,這是定因。有幾種定的資糧?有七種戒:眾具知足、覆蔽根門、節量飲食、初中後夜而不睡眠、常念智慧、住處靜寂。 定有幾種?定有兩種:一是世間定、二是出世間定。聖果所得稱為出世間定,其餘稱為世間定。其世間定,是有漏、有結、有縛,是流、是厄、是蓋、是戒盜見盜、是取、是煩惱,這就稱為世間定。與此相反的,稱為出世間定。再者,定有兩種:邪定、正定。什麼是邪定?不善一心,就是邪定;如果善一心,就是正定。邪定應當斷除,正定應當修習。再者,定有兩種:外定、安定。彼彼定的初分,這稱為外定。性除無間,這稱為安定。 再者,定有三種:有覺有觀定、無覺少觀定、無覺無觀定。什麼是有覺有觀?指初禪有覺有觀,二禪無覺少觀,其餘禪無覺無觀。再者,定有三種,即共喜生定、共樂生定、共捨生定。初禪二禪稱為共喜生,三禪稱為共樂生,四禪稱為共捨生。再者,定有三種:善定、報定、事定。什麼是善定?聖道學人及凡夫,修色無色定,這稱為善定。聖果學人凡夫,生色無色界,這稱為報定。無學人受色無色定,這稱為事定。 再者,定有四種:欲定、色定、無色定、無所受定。指彼彼行正受行,這稱為欲定。四禪是指色定。四無色定及善業報,這稱為無色定。四道果,稱為無所受定。另外,定有四種修行,即苦修行鈍智、苦修行利智、樂修行利智、樂修行鈍智。
又定有四種修行,謂苦修行鈍智、苦修行利智、樂修行利智、樂修行鈍智。此四人,一者密煩惱,二者疎煩惱,三者利根,四者鈍根。於密煩惱人鈍根苦修行,鈍智得定。密煩惱利根苦修行,利智得定。疎煩惱人鈍根樂修行,鈍智得定。疎煩惱利根樂修行,利智得定。於是密煩惱人,已密煩惱故,苦折伏煩惱,是故苦修行鈍根人以鈍根故,久積禪行覺鈍智,是故名鈍智。以此方便,一切應分別。
復次定有四種,謂小定小事、小定無量事、無量定小事、無量定無量事。云何小定小事?定不隨心所得,定小精進,此謂小定小事。云何小定無量事?定不隨心所得,彼事大精進,此謂小定無量事。云何無量定小事?定隨心所得,彼事小精進,此謂無量定小事。云何無量定無量事?定已隨心所得,彼事大精進,此謂無量定無量事。
復次定有四種:欲定、精進定、心定、慧定。欲定者,依欲修得,謂為欲定。依精進得,謂精進定。依心修得,謂為心定。依慧修得,謂為慧定。復次定有四種:有定是佛所得非聲聞所得、有定聲聞所得非佛所得、有定是佛所得及聲聞所得、有定非佛所得非聲聞所得。大悲定、雙變定,是佛所得,非聲聞所得。學果定是聲聞所得,非佛所得。九次第定、無學果定,佛所得及聲聞得。無想定,非佛所得非聲聞得。復次定有四種:有定為起不為滅、有定為滅不為起、有定為起為滅、有定不為起亦不為滅。問:云何為起不為滅?答:欲界善不善定,此謂為起不為滅。四聖道定,是為滅不為起。學及凡夫色無色善定,為起亦為滅。一切果定及事定,非為起非為滅。復次定有四種: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離於五蓋成就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此謂初禪。離於覺觀成就三枝,離喜成就二枝,離樂捨一心成就第四禪。
復次定有五種,謂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、五禪。五禪者為五枝,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離五蓋成就五枝,是謂初禪。離覺,成就四枝,是謂二禪。離喜,成就二枝,是謂三禪。離樂,成就二分,謂第四禪,所謂捨一心。問:何故說四禪及五禪?答:由二人報故,第二禪二種,謂無覺無觀、無覺少觀。
問:是誰坐禪人,令初禪自在起第二禪?答:於麁覺觀攝念思惟,復知覺過患,令起無覺觀第二禪,是其修四禪次第。復有一人已令初禪自在現起第二禪,於麁覺攝念思惟,唯知覺過患,見無覺少觀,起第二禪,是其受五禪次第,是故說於五禪。
復五種定:謂五分正受,喜滿、樂滿、心滿、光滿、觀想。於是初禪二禪喜滿,於是三禪樂滿,於他心智是名心滿,於天眼通是名光滿,從彼彼定起觀智是名觀想。復次定有五種,謂五智正定,此現在樂亦未來樂報。依身智起此定,是聖所行無煩惱。此定慧人修習,此定寂寂快樂,猗所得成就無二,不伏生死。此定寂寂最樂,猗成一性所得,非伏生死我。此定念入念起、依身智起。復次已分別行處已,分別修行事及下中上。以如是,定有多種可知,一切諸定皆入四定。
覓善知識品第五
問:爾時何以起定?答:若初坐禪人慾生禪定,當覓勝善知識。何以故?初坐禪欲生禪定得最勝定,若離善知識,成不住分。如經中說:有雲比丘成於退分。如人獨遊遠國,無侶開示隨意自行,如象無鉤。若坐禪人所修之行,得善知識說法教誡令其攝受,示除過患使得善法,從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勝定。如富商主眾所敬貴,如親善人、如親父母。善知識者,如象所繫令不動故,如御車人使隨去住故,如人執拕為得善道,如醫治病為消苦楚,猶如天雨潤益諸種,如母養兒、如父教子、如親無難、如友饒益、如師教誡,一切善法依是成滿。是故世尊教於難陀:一切梵行,所謂善知識。是故當覓勝善之人為善朋友。云何是勝善知識?謂有所成就。明瞭修多羅、毘曇、毘尼,是謂所得成就。明瞭業種、得善神通,得見四諦,此二種人功德成就,是所當覓。若不得二種功德成就人,以七分成就善知識,是亦當覓。云何七分?可敬愛、可重、可貴、能說、忍辱、說深語、不安非處。云何可敬愛?依二種行者,善說共住樂,心解不難,是謂可敬愛。可重者,戒行寂靜守念成就,不貪欲多語,是謂可重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又定有四種修行,即苦修行鈍智、苦修行利智、樂修行利智、樂修行鈍智。這四種人,一是密集煩惱,二是疏散煩惱,三是利根,四是鈍根。對於密集煩惱的人,鈍根者苦修行,鈍智得定。密集煩惱的利根者苦修行,利智得定。疏散煩惱的人,鈍根者樂修行,鈍智得定。疏散煩惱的利根者樂修行,利智得定。對於密集煩惱的人,因為煩惱密集,所以苦於折伏煩惱,因此是苦修行。鈍根的人因為根性遲鈍,長期積累禪修經驗覺悟遲鈍,所以稱為鈍智。以此方法,一切應當分別。 再者,定有四種,即小定小事、小定無量事、無量定小事、無量定無量事。什麼是小定小事?定力不隨心所得,定力小而精進,這稱為小定小事。什麼是小定無量事?定力不隨心所得,但事業大而精進,這稱為小定無量事。什麼是無量定小事?定力隨心所得,但事業小而精進,這稱為無量定小事。什麼是無量定無量事?定力已隨心所得,事業大而精進,這稱為無量定無量事。 再者,定有四種:欲定、精進定、心定、慧定。欲定者,依欲修得,稱為欲定。依精進得,稱為精進定。依心修得,稱為心定。依慧修得,稱為慧定。再者,定有四種:有定是佛所得非聲聞所得、有定聲聞所得非佛所得、有定是佛所得及聲聞所得、有定非佛所得非聲聞所得。大悲定、雙變定,是佛所得,非聲聞所得。學果定是聲聞所得,非佛所得。九次第定、無學果定,佛所得及聲聞得。無想定,非佛所得非聲聞得。再者,定有四種:有定為起不為滅、有定為滅不為起、有定為起為滅、有定不為起亦不為滅。問:什麼是為起不為滅?答:欲界善不善定,這稱為為起不為滅。四聖道定,是為滅不為起。學及凡夫色無色善定,為起亦為滅。一切果定及事定,非為起非為滅。再者,定有四種: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離於五蓋成就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這稱為初禪。離於覺觀成就三支,離喜成就二支,離樂捨一心成就第四禪。 再者,定有五種,即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、五禪。五禪者為五支,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離五蓋成就五支,這稱為初禪。離覺,成就四支,這稱為二禪。離喜,成就二支,這稱為三禪。離樂,成就二分,這稱為第四禪,即所謂捨一心。問:為什麼說四禪及五禪?答:由於兩種人的報應,第二禪有兩種,即無覺無觀、無覺少觀。 問:是哪種坐禪人,能從初禪自在進入第二禪?答:對於粗重的覺觀攝念思惟,又知覺的過患,使之生起無覺觀的第二禪,這是修四禪的次第。還有一種人已經能從初禪自在進入第二禪,對於粗重的覺攝念思惟,只知覺的過患,見到無覺少觀,進入第二禪,這是接受五禪次第,因此說到五禪。 再有五種定:即五分正受,喜滿、樂滿、心滿、光滿、觀想。在初禪二禪中喜滿,在三禪中樂滿,在他心智中是名心滿,在天眼通中是名光滿,從彼彼定中生起觀智是名觀想。再者,定有五種,即五智正定,此現在樂亦未來樂報。依身智生起此定,是聖者所行無煩惱。此定智慧人修習,此定寂靜快樂,依止所得成就無二,不受生死束縛。此定寂靜最樂,依止成一性所得,非受生死束縛我。此定念入念起、依身智生起。再者,已分別行處已,分別修行事及下中上。以如此方式,定有多種可知,一切諸定皆入四定。 尋找善知識品第五 問:那麼如何生起定力?答:如果初學坐禪的人想要生起禪定,應當尋找殊勝的善知識。為什麼?初學坐禪想要生起禪定得到最殊勝的定力,如果離開善知識,就會成為不住分。如經中所說:有雲比丘成為退分。如同人獨自遊歷遠方,沒有同伴指引隨意自行,如同沒有鉤子的大象。如果坐禪的人所修的行為,得到善知識說法教誡使其接受,指出過患使得善法,依教修行精進苦行得到最殊勝的定力。如同富商主眾人所敬重,如同親近善人、如同親近父母。善知識就像繫住大象使其不動,如同駕車人使其隨意前進停止,如同人牽引使其得到善道,如同醫生治病為消除痛苦,猶如天降甘霖滋潤萬物,如母親養育兒子、如父親教導孩子、如親人無難、如朋友饒益、如老師教誡,一切善法依此成就圓滿。因此世尊教導難陀:一切梵行,就是指善知識。因此應當尋找殊勝善良之人作為善友。什麼是殊勝的善知識?指有所成就的人。明瞭修多羅、毘曇、毘尼,這就是所得成就。明瞭業的種類、得善神通,見到四諦,這兩種人功德成就,是應當尋找的。如果找不到這兩種功德成就的人,以七分成就的善知識,也應當尋找。什麼是七分?可敬愛、可重視、可尊貴、能說法、忍辱、說深奧之語、不安於非處。什麼是可敬愛?依兩種行為,善說共住樂,心開解不難,這就是可敬愛。可重視者,戒行寂靜守念成就,不貪欲多言,這就是可重視。
云何可敬愛?依二種行者,善說共住樂,心解不難,是謂可敬愛。可重者,戒行寂靜守念成就,不貪欲多語,是謂可重。可貴者,聞慧功德成就,知坐禪可重,是為可貴。能說者,我言可愛可重可貴有果,如是思惟:饒益彼故、尊重法故,於非可作制伏攝受終不棄捨,是謂能說。忍辱者,能令無滯綺語總語相,如賢聖故,是謂忍辱。深語者,通達業處,若分別、想念、作意、安著,皆由執相,善說如法,不如法煩惱取相能令滅盡,是說深語。不安非處者,若於姓族住處業聚誦著非住可避,若於堪事處行令得安隱,是住可住,此謂不安非處。以此七分成就,是善知識可覓。
問:云何應覓?答:若知某甲住處是功德成就可重,若有禪師應當往彼。若自不知、餘處同學知,應往親覲。已知時節如法未說其意,恭敬勞問起居,諮訪所行:何處國土何處住止,有眾安住,有僧靜坐,有是禪師,其行若為?以何功德一切所貴?應作如是問。同學應答:某國某住某眾禪坐,某禪師眾所愛重。得聞是已深思隨喜,當往彼處親覲受行。應整衣服到和上所,自說意樂。和上聽我,我當往彼親覲禪師。和上應聽,答善哉,我亦隨喜,是善人所作。此謂善人共住、善人所行,是隨法修行,若見聞者得大利益,何況共住。汝當往彼。汝已往彼,慎莫放逸,若是善人可勤修學。若於一時及一切時,等加信敬,誠當善語,守護身口,曉解修行,當得成就。一切依師莫生輕易,如初嫁小女性事舅姑,應生慚愧聽受教誡。若見弟子無衣服湯藥,若往彼時如法料理,說法教誡。及至,將送行坐,教以善法。彼坐禪人齊整衣服,恭敬圍遶禮師足下,於行所半路園外諸有水地,往彼一處衣鉢革屣澡罐禪具,高置一處不使近水,當浴不聲。若浴竟已,齊整衣服,著欝多羅僧,衣鉢禪具置右肩上,卷僧伽梨若置肩上。若入寺舍,低蓋繞塔。若見比丘,當往諮問:此處有坐禪人不?有糞掃衣人不?有乞食人不?有律師不?有者於何處住?從何可至?有者當往。若無此人,有律師者,我亦當往。又無律師,誰為上座,我亦當往。若上座大僧為取衣鉢,勿與;若餘小者,應與。若無人取,下置一處。若見上座,應當禮足於一面住。舊住比丘以坐以水及澡洗處如法供給,延其訊息安其衣鉢,示其便處,訪問僧制。日將入時,周行寺內。若見律師,共語諮問所疑之罪及不犯罪。若見阿毘曇師,為應修慧,當問陰入界業。若見頭陀人,為相應慧,當問頭陀功德。若住於彼,日日應往處處諮問。若欲行,當屏牒臥具,禮大僧足,白雲行去。此是比丘為客法用。於彼坐禪人,應住親近。禪師若至,雖小亦代取衣鉢。禪師之法,可行不可行不應即行令去,是先所作應當修行。若欲教人先取覺。學坐禪人先已行法,看視住處安置衣鉢,少時訊息知識時節,親覲禪師恭敬禮拜,少時靜默當坐。若禪師問所欲,當隨說所樂,若不問者則不應說。從此已後,楊枝澡洗等,當請依止修所行業。若乞時至,往問闍梨,如法當作。食時若至,為闍梨洗足及安坐處授鉢。於其自鉢食,應問闍梨所取多少,安置自鉢減與弟子。如是攝受,如是不難。爾時食已,取闍梨鉢洗訖安處,知時親覲恭敬禮拜,少時靜默當坐。若闍梨問,隨說所樂。若不問,禮拜闍梨,請聽我說本來所欲。若蒙聽許,隨意問。闍梨若聽,一切當說。若不問,禮阿闍梨,覓時節當說我來因緣,願闍梨聽我所說。若阿闍梨聽,一切其所樂當說。闍梨言善哉,如法教誡,應當攝受。是故世尊說偈:
以時而親近, 令心無憍慢, 梵行能護法, 譬如樹無風。 念法而修行, 及法戲自樂, 法住法分別, 當說如實法。 毀法不當行, 綺語憂戲笑, 瞋恚勿懈怠, 忿恨貪慢癡, 愛染佷戾等, 修行悉伏除。 守義不自高, 知善誠實語, 為定實知聞。 若人輒放逸, 聞慧不增長; 若人知正法, 天人所恭敬。 恭敬成信心, 多聞能護法, 令得所樂聞。 如是諸功德, 隨法能修行, 能生勝妙解, 成就智慧人。 若有如是師, 當修不放逸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什麼是可敬愛?依兩種行為,善說共住樂,心開解不難,這就是可敬愛。可重視者,戒行寂靜守念成就,不貪欲多言,這就是可重視。可尊貴者,聞慧功德成就,知坐禪可重,這就是可尊貴。能說者,我言可愛可重可貴有果,如此思考:為了饒益他人、尊重法的緣故,對於不該做的事加以制伏接受而終不捨棄,這就是能說。忍辱者,能使無滯礙綺語總語相,如同賢聖一般,這就是忍辱。深語者,通達業處,若分別、想念、作意、安住,皆由執相,善說如法,不如法的煩惱取相能令滅盡,這就是說深語。不安非處者,若對於姓族住處業聚誦著非住可避,若對於適合的事處行令得安穩,這是住可住,這就是不安非處。以這七分成就,就是可尋找的善知識。 問:如何尋找?答:如果知道某人住處是功德成就可重視的,如果有禪師應當前往。如果自己不知道、其他同學知道,應當前往拜訪。已知時節如法未說其意,恭敬慰問起居,詢問所行:何處國土何處住止,有眾安住,有僧靜坐,有這樣的禪師,其行為如何?以何功德為一切所尊貴?應該這樣詢問。同學應回答:某國某住處某眾禪坐,某禪師眾所愛重。聽到這些後深思隨喜,就應前往那裡親自拜訪受教。應整理衣服到和尚所,自述意願。和尚請聽我說,我想前往拜訪禪師。和尚應允許,回答說好,我也隨喜,這是善人所作。這就是善人共住、善人所行,是依法修行,若見聞者得大利益,何況共住。你應當前往。你已前往那裡,切莫放逸,如果是善人就要勤奮修學。若在一時及一切時,平等加以信敬,誠懇善言,守護身口,明白修行,就能得到成就。一切依靠師長不可輕慢,如同初嫁小女面對公婆,應生慚愧聽受教誡。若見弟子無衣服湯藥,若前往那裡時如法料理,說法教誡。及至,送行坐下,教以善法。那坐禪人整理衣服,恭敬圍繞禮拜師長腳下,在行程一半路程園外有水的地方,到那裡一處放置衣缽革屣澡罐禪具,高高放置不使靠近水,當浴時不出聲。若浴畢,整理衣服,穿上上衣,衣缽禪具放在右肩上,捲起大衣若放在肩上。若入寺院,低頭繞塔。若見比丘,應當前往詢問:這裡有坐禪人嗎?有穿糞掃衣的人嗎?有乞食的人嗎?有律師嗎?有的話住在哪裡?從哪裡可以到達?有的話就去拜訪。如果沒有這些人,有律師的話,我也要去。又沒有律師,誰是上座,我也要去。如果上座大僧要取衣缽,不要給;如果是其他小僧,應該給。如果沒人取,就放在一處。若見上座,應當禮拜腳下在一旁站立。舊住比丘以座位以水及洗浴處如法供給,問候其訊息安置其衣缽,指示方便之處,詢問僧團規矩。日將入時,周遊寺內。若見律師,交談詢問所疑之罪及不犯罪。若見阿毘曇師,為了修慧,應當詢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業。若見頭陀行者,為了相應智慧,應當詢問頭陀功德。若住在那裡,每天應當到處詢問。若想離開,應當收拾臥具,禮拜大僧腳下,告知要離開。這是比丘作為客人的法則。對於那坐禪人,應當親近。禪師若到,雖小也要代為取衣缽。禪師之法,可行不可行不應立即行令去,應當先修行之前所做的。若想教人先取覺。學坐禪的人先已行法,看護住處安置衣缽,稍作休息知道時節,親自拜見禪師恭敬禮拜,稍作靜默就坐。若禪師詢問所欲,就隨意說明所樂,若不問就不應說。從此以後,楊枝洗浴等,應當請求依止修所行業。若到了乞食時間,去問阿闍梨,如法應當做。到了吃飯時間,為阿闍梨洗腳及安排座位授缽。在自己的缽中吃飯,應問阿闍梨取多少,安放在自己缽中減少給弟子。如此攝受,如此不難。那時吃完飯,取阿闍梨的缽洗淨後放好,知道時間親自拜見恭敬禮拜,稍作靜默就坐。若阿闍梨詢問,就隨意說明所樂。若不問,禮拜阿闍梨,請求允許我說明本來所想。若蒙允許,就隨意問。阿闍梨若允許,就全部說出來。若不問,禮拜阿闍梨,尋找時機說明我來的因緣,請阿闍梨聽我所說。若阿闍梨允許,就全部說出自己所想的。阿闍梨說好,如法教誡,應當接受。因此世尊說偈: 適時而親近, 使心無驕慢, 梵行能護法, 譬如樹無風。 念法而修行, 以法自娛樂, 法住法分別, 當說如實法。 毀法不當行, 綺語憂戲笑, 瞋恚勿懈怠, 忿恨貪慢癡, 愛染倔強等, 修行悉伏除。 守義不自高, 知善誠實語, 為定實知聞。 若人輒放逸, 聞慧不增長; 若人知正法, 天人所恭敬。 恭敬成信心, 多聞能護法, 令得所樂聞。 如是諸功德, 隨法能修行, 能生勝妙解, 成就智慧人。 若有如是師, 當修不放逸。
如是諸功德, 隨法能修行, 能生勝妙解, 成就智慧人。 若有如是師, 當修不放逸。
解脫道論卷第二
解脫道論卷第三
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分別行品第六
爾時依止阿闍梨,以數日觀其行。其行相應行處,應當教於是行者十四行:欲行、瞋恚行、癡行、信行、意行、覺行、欲瞋恚行、欲癡行、瞋癡行、等分行、信意行、信覺行、意覺行、等分行。復次愛見慢等種種行可知。於是貪欲意使行性樂著,無異於是義,由行故成十四人:欲行人、嗔行人、癡行人、信行人、意行人、覺行人、欲瞋行人、欲癡行人、瞋癡行人、等分行人、信意行人、信覺行人、意覺行人、等分行人。於是欲欲、欲使、欲性、欲樂,此謂欲行人。其欲常行增上欲,是謂欲行。如是一切當分別。爾時此十四人略成七人:如是欲行人、信行人成一;瞋行人、意行人成一;癡行人、覺行人成一;欲瞋行人、信意行人成一;欲癡行人、信覺行人成一;瞋癡行人、意覺行人成一;二等分行人成一。
問:何故欲行人、信行人成一?答:欲行人於善朋增長信行欲,親覲功德故。復次以三行欲及信,此句成一相,有愛念義、覓功德義,非捨義。於是欲者念欲、信者念善,欲者覓欲功德、信者覓善功德,欲者不捨非可愛為相、信者不捨可愛為相,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。
問:何故瞋恚行及意行成一?答:瞋行人於善朋增長智行瞋,親覲功德故。復次以三行瞋恚及智成一相,非愛念故、覓瞋故捨故。於是瞋人非安愛念、智者非安行念,瞋恚人覓瞋、智者覓行過患,瞋人安捨、智者安捨行,是故瞋行人及意行成一相,等故。
問:何故癡行人及覺行人成一?答:癡行人為得善,增長覺行癡,親覲功德故、信慧動離故。復次以二行,癡覺成一相,不自定故、動故。於是癡安亂故不安、覺種種覺憶故成不安,癡無所趣向成動、覺輕安故成動,是故癡行及覺行成一相,等故。以此方便,餘行當分別,如是此成七人。於此七人云何速修行?云何遲修行?欲行人速修行,以安可教化,信力故、癡覺薄故。瞋行人速修行,安可教化,有意力故、癡覺薄故。癡行人遲修行,難可教化,有癡覺力故、信意薄故。欲瞋行人速修行,安可教化,有信意力故、癡覺薄故。欲癡行人遲修行,難可教化,不安信故、癡覺力故。瞋癡行人遲修行,難可教化,不安意故、癡覺力故。等分行人遲修行,難可教化,不安住意故、有癡覺力故。爾時此七人,由本煩惱成三:欲行人、嗔恚行人、癡行人。
問:此三行何因緣?云何可知此欲行人、此瞋行人、此癡行人。云何行受衣、乞食、坐臥行處威儀?答:初所造因緣、諸行界為因緣、過患為因緣。云何諸行初所造因緣?於初可愛方便故,多善業成欲行人。復從天堂落生於此,多起殺割桁械怨業,成瞋行人。不愛業所覆,從地獄從龍生墮落生此。初多飲酒離間成癡行人,從畜生墮落生此。如是行,初造因緣。云何界為因緣?二界最近故成癡行人,所謂地界、水界。二界最近故成瞋行人,所謂火界、風界。四界等故成欲行人。如是諸行,界為因緣。云何過患為因緣?最多淡成欲行人,最多瞻成瞋行人,最多風成癡行人。復有說:最多淡成癡行人,最多風成欲行人。如是過患為因緣。云何可知此人慾行、此人瞋行、此人癡行?答:以七行可知。如是以事、以煩惱、以行、以受取、以食、以業、以臥。云何以事可知?欲行人見所有事。未常見而見,既見。恒觀於真實過患不作意,於小功德成不難,不從此欲解脫。既觀不能捨行,知於餘事。諸如是行,欲行可知,嗔行人者,見所有如是事,如倦不能久看,隨取過患多毀人,於多功德非不難。從此不捨,唯以過患得已便,知行餘事亦如是,行瞋行可知。癡行人見所有如是事,於功德過患成信他,聞他人所薄亦薄、聞他所讚歎亦讚歎,自不知故。以如是行於外事,癡行可知。如是以事。
問:云何以煩惱可知?答:欲行人五煩惱,多行嫉、慳、幻、諂、欲,此謂五。瞋恚行人五煩惱,多行忿、恨、覆、慳、瞋,此謂五。癡行人五煩惱,多行懶、懈怠、疑、悔、無明是五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如是諸功德, 隨法能修行, 能生勝妙解, 成就智慧人。 若有如是師, 當修不放逸。 解脫道論卷第二 解脫道論卷第三 阿羅漢優波底沙(梁言大光)所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翻譯 分別行品第六 那時依止阿闍梨,以數日觀察其行為。其行為相應的行處,應當教導這行者十四種行:欲行、瞋恚行、癡行、信行、意行、覺行、欲瞋恚行、欲癡行、瞋癡行、等分行、信意行、信覺行、意覺行、等分行。此外愛見慢等各種行為也可知。在這裡貪欲意使行性樂著,無異於此意義,由行為而成十四種人:欲行人、瞋行人、癡行人、信行人、意行人、覺行人、欲瞋行人、欲癡行人、瞋癡行人、等分行人、信意行人、信覺行人、意覺行人、等分行人。在這裡欲欲、欲使、欲性、欲樂,這稱為欲行人。其欲常行增上欲,這稱為欲行。如此一切應當分別。 那時這十四種人簡略成七種人:如此欲行人、信行人成一;瞋行人、意行人成一;癡行人、覺行人成一;欲瞋行人、信意行人成一;欲癡行人、信覺行人成一;瞋癡行人、意覺行人成一;兩種等分行人成一。 問:為何欲行人、信行人成一?答:欲行人於善友增長信行欲,親近功德的緣故。此外以三行欲及信,此句成一相,有愛念義、尋求功德義,非捨棄義。在這裡欲者念欲、信者念善,欲者尋求欲功德、信者尋求善功德,欲者不捨非可愛為相、信者不捨可愛為相,因此欲行及信行成一相。 問:為何瞋恚行及意行成一?答:瞋行人於善友增長智行瞋,親近功德的緣故。此外以三行瞋恚及智成一相,非愛念故、尋求瞋故捨故。在這裡瞋人非安愛念、智者非安行念,瞋恚人尋求瞋、智者尋求行過患,瞋人安於捨、智者安於捨行,因此瞋行人及意行成一相,相等的緣故。 問:為何癡行人及覺行人成一?答:癡行人為得善,增長覺行癡,親近功德的緣故、信慧動離的緣故。此外以二行,癡覺成一相,不自定故、動故。在這裡癡安於亂故不安、覺種種覺憶故成不安,癡無所趣向成動、覺輕安故成動,因此癡行及覺行成一相,相等的緣故。以此方法,其餘行為應當分別,如此這成為七種人。 在這七種人中,哪些人能快速修行?哪些人遲緩修行?欲行人速修行,因為容易教化,有信力的緣故、癡覺薄弱的緣故。瞋行人速修行,容易教化,有意力的緣故、癡覺薄弱的緣故。癡行人遲修行,難以教化,有癡覺力的緣故、信意薄弱的緣故。欲瞋行人速修行,容易教化,有信意力的緣故、癡覺薄弱的緣故。欲癡行人遲修行,難以教化,不安於信的緣故、癡覺力強的緣故。瞋癡行人遲修行,難以教化,不安於意的緣故、癡覺力強的緣故。等分行人遲修行,難以教化,不安住意的緣故、有癡覺力的緣故。那時這七種人,由本煩惱成三:欲行人、瞋恚行人、癡行人。 問:這三種行為有何因緣?如何可知此人是欲行人、此人是瞋行人、此人是癡行人?如何在接受衣服、乞食、坐臥行處等威儀中表現?答:初始所造因緣、諸行界為因緣、過患為因緣。如何是諸行初始所造因緣?最初於可愛方便,多行善業成為欲行人。又從天堂墮落生於此,多起殺割桁械怨業,成為瞋行人。不愛業所覆蓋,從地獄從龍生墮落生此。最初多飲酒離間成為癡行人,從畜生墮落生此。如是行為,是初造因緣。 如何是界為因緣?兩界最接近故成為癡行人,所謂地界、水界。兩界最接近故成為瞋行人,所謂火界、風界。四界平等故成為欲行人。如是諸行,是界為因緣。如何是過患為因緣?最多痰成為欲行人,最多膽成為瞋行人,最多風成為癡行人。另有說法:最多痰成為癡行人,最多風成為欲行人。如是過患為因緣。 如何可知此人是欲行、此人是瞋行、此人是癡行?答:以七種行為可知。如此以事、以煩惱、以行、以受取、以食、以業、以臥。如何以事可知?欲行人見所有事物。未曾見而見,既見。恆常觀察於真實過患不作意,於小功德成不難,不從此欲解脫。既觀察不能捨棄行為,知於其他事物。諸如此類行為,可知是欲行。瞋行人者,見所有如是事物,如疲倦不能久看,隨取過患多毀人,於多功德非不難。從此不捨,唯以過患得已便,知行其他事物亦如是,行為可知是瞋行。癡行人見所有如是事物,於功德過患成信他人,聽聞他人所輕視亦輕視、聽聞他人所讚歎亦讚歎,自己不知的緣故。以如是行為於外事,可知是癡行。如是以事可知。 問:如何以煩惱可知?答:欲行人有五種煩惱,多行嫉妒、慳吝、幻術、諂媚、貪欲,這稱為五種。瞋恚行人有五種煩惱,多行忿怒、怨恨、覆藏、慳吝、瞋恚,這稱為五種。癡行人有五種煩惱,多行懶惰、懈怠、疑惑、後悔、無明,這是五種。
瞋恚行人五煩惱,多行忿、恨、覆、慳、瞋,此謂五。癡行人五煩惱,多行懶、懈怠、疑、悔、無明是五。如是以煩惱可知。
問:云何以行?答:欲行人見行以性,舉腳疾行平,舉腳平,下腳不廣,舉腳可愛行。如是以行,欲行可知。嗔恚行人見行以性,急起腳急下,相觸以半腳入地。如是已行,瞋恚人可知。癡行人見行以性,起腳摩地亦摩下,以腳觸腳行。以如是行,癡行人可知。如是以行。
問:云何以著衣欲行人?答:欲行人若捉衣以性,不多見不寬著衣太下,周正圓,種種可愛可見。瞋行人著衣以性,大急太上,不周正不圓,不種種可愛,不可觀。癡行人若著衣以性,多寬,不周正不圓,非種種可愛可觀。如是以著衣可知。
問:云何以食可知?答:欲行人樂肥甜,瞋恚行人樂酢,癡行人不定樂。復次欲行人食時,自量相應中適取揣食,亦知氣味,不速食,若得少味成大歡喜。瞋行人見食,多取揣食滿口食,若得少味太瞋惱。癡行人見食,不圓小揣食不中適,少取以食塗染其口,半揣入口、半墮盤器,亂心不思惟食。如是以欲可知。
問:云何以事知?欲行人掃地,平身捉掃箒,不駃不知土沙而能清淨。瞋行人若掃地,急捉掃箒,兩邊駃除去土沙,急聲,雖淨潔而不平等。愚癡行人若掃地,寬捉掃箒,輾轉看盡處處不淨,亦不平等。如是浣染縫等,一切事平等作不與心,是欲人瞋行人。於一切事不平等作不與心。癡行人亂心,多作不成。如是以事可知。
問:云何以臥坐?欲行人眠不駃,眠先拼擋臥處令周正平等,安隱置身屈臂眠,夜中有喚即起,如有所疑即答。瞋行人若眠駃,隨得所安置,身面目頻蹙,於夜若有人喚即起瞋答。癡人若眠臥,處不周正,放手腳覆身而臥,夜中若有人喚,應聲噫噫久時方答。如是以臥可知。
問何行何法用受衣、乞食、坐臥行處?若欲行人,衣麁不下色可憎,是與其衣當著。瞋行人衣精細,衣淨潔好色下可愛,是應當著。癡行人衣隨所得當著。欲行人乞食,麁不淨潔、無美氣味,少乞食。瞋行人乞食,肥美淨潔、好氣味,如意所得。癡行人乞食,隨所得有節。欲行人臥坐於樹影水間,於小遠村處,復於未成寺。於無臥具處,是其當眠坐。瞋行人坐臥樹影水邊,成就平正,於寺已成,臥具具足,成其坐臥處。癡行人依師親覲當住。欲行人行處,麁飯飲食處,若入聚落應向日而行,於惡人處是其當行。瞋恚行人處,於飯水飲食具足,逐日而入,多信向人處是其當入。癡行人隨所得處。欲行人威儀多行腳處,瞋行人依坐臥,癡行人依行處。於是散向,欲者依可愛境界為信,瞋恚者不可愛境界為信,癡者不觀為因。欲者如奴,瞋恚者如主,癡者如毒。貪者少過患斷無染,瞋恚大過患使無染,癡者大過患斷無染。欲行人樂色,瞋行人樂諍,癡行人樂懈怠。
分別行處品第七
爾時依止師觀其所行,授三十八行,當復教示令二行相應。
問:云何三十八行處?答:謂十一切入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、空處、識處一切入。又十不淨想:膖脹想、青淤想、爛想、棄擲想、鳥獸食噉想、身肉分張想、斬斫離散想、赤血塗染想、蟲臭想、骨想。又十念:唸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、念死、念身、念數息、念寂寂。又四無量心:慈、悲、喜、捨。觀四大、食不淨想、無所有處、非非想處。斯謂三十八行處。此三十八行處,以九行當知最勝。一以禪、二以正越、三以增長、四以緣、五以事、六以勝、七以地、八以取、九以人。
問:云何為禪?答:謂十行處成禪外行。又十一行處成就初禪。又三行處成就三禪。又一行處成就四禪。又九行處成就四禪五禪。又四行處成就無色四禪。
問:云何十行處成禪外行?答:除數息及觀身,餘八念及觀四大、食不淨想,是謂十外行。
問:云何十一行處初禪所攝?答:十不淨想及觀身,是謂初禪所攝。
問:云何三行處,三禪所攝?答:謂慈、悲、喜。
問:云何一行處四禪所攝?答:謂捨。
問:云何九行處,四禪五禪所攝?答:除空一切入、識一切入,餘殘八一切入及數息念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瞋恚行人有五種煩惱,多行忿怒、怨恨、覆藏、慳吝、瞋恚,這稱為五種。癡行人有五種煩惱,多行懶惰、懈怠、疑惑、後悔、無明,這是五種。如此可以通過煩惱來識別。 問:如何通過行為識別?答:欲行人行走的特性是,舉腳快速平穩,放下腳不寬,舉腳時走路優雅。如此可以通過行為識別欲行人。瞋恚行人行走的特性是,急促地抬腳急促地放下,半個腳掌觸地。如此可以識別瞋恚行人。癡行人行走的特性是,抬腳時摩擦地面也摩擦放下,腳與腳相觸而行。如此可以通過行為識別癡行人。 問:如何通過穿衣識別欲行人?答:欲行人穿衣的特性是,不過分展示也不寬鬆,衣服穿得不太低,整齊圓滑,種種可愛可見。瞋行人穿衣的特性是,非常緊繃太高,不整齊不圓滑,不種種可愛,不好看。癡行人穿衣的特性是,過於寬鬆,不整齊不圓滑,不種種可愛不好看。如此可以通過穿衣識別。 問:如何通過飲食識別?答:欲行人喜歡肥甜,瞋恚行人喜歡酸味,癡行人喜好不固定。此外,欲行人吃飯時,會適量取食,也能品嚐味道,不急於進食,若得到一點美味就會非常歡喜。瞋行人見到食物,會大口取食塞滿口中,若得到一點不合口味就會非常生氣。癡行人見到食物,不圓整地取小口食物不適量,少量取食卻塗染了嘴巴,半口食物入口、半口掉落盤中,心亂不思考進食。如此可以通過飲食識別。 問:如何通過做事識別?欲行人掃地時,平穩地拿著掃帚,不急不緩地清掃塵土而能保持清潔。瞋行人掃地時,緊握掃帚,兩邊快速掃除塵土,發出急促聲音,雖然乾淨但不平整。愚癡行人掃地時,寬鬆地拿著掃帚,轉來轉去看著各處不乾淨,也不平整。如此洗滌染色縫紉等,一切事情平等做不與心,這是欲行人和瞋行人。對一切事情不平等做不與心,這是癡行人心亂,多做不成。如此可以通過做事識別。 問:如何通過臥坐識別?欲行人睡覺不急促,睡前先整理臥處使其整齊平等,安穩地放置身體屈臂而眠,夜間有人呼喚就立即起身,如有疑問就回答。瞋行人睡覺急促,隨意找個地方安置身體,面目頻蹙,夜間若有人呼喚就立即起身生氣地回答。癡人睡覺時,臥處不整齊,放開手腳蓋住身體而臥,夜間若有人呼喚,應聲噫噫很久才回答。如此可以通過臥坐識別。 問:何種行為適合何種法用於接受衣服、乞食、坐臥行處?若是欲行人,應當穿著粗糙不鮮艷可厭的衣服。瞋行人應當穿著精細、乾淨漂亮顏色柔和可愛的衣服。癡行人應當隨遇而安穿著衣服。欲行人乞食,應當乞求粗糙不乾淨、無美味香氣的少量食物。瞋行人乞食,應當乞求肥美乾淨、香味好的如意所得食物。癡行人乞食,應當隨遇而安有節制地乞食。欲行人應當在樹蔭水邊,稍遠離村落處,或未建成的寺院中,無臥具之處睡臥坐禪。瞋行人應當在樹蔭水邊,平整完善之處,或已建成的寺院中,臥具齊全之處坐臥。癡行人應當依止師長親近而住。欲行人行處,應當是粗糙飯食之處,若入村落應向陽而行,在惡人處行走。瞋恚行人處,應當是飯水飲食具足之處,背陽而入,多信向人處入。癡行人隨遇而安。欲行人威儀多行走,瞋行人依坐臥,癡行人依行走。在這裡分散而言,欲者依可愛境界為信,瞋恚者不可愛境界為信,癡者不觀察為因。欲者如奴,瞋恚者如主,癡者如毒。貪者少過患斷無染,瞋恚大過患使無染,癡者大過患斷無染。欲行人樂於色,瞋行人樂於爭論,癡行人樂於懈怠。 分別行處品第七 那時依止師觀察其所行,授予三十八種行處,當再教示使二行相應。 問:什麼是三十八種行處?答:即十種遍處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、空處、識處遍處。又十種不淨想:膨脹想、青瘀想、腐爛想、棄擲想、鳥獸食噉想、身肉分離想、斬斫離散想、赤血塗染想、蟲臭想、骨想。又十種念:唸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、念死、念身、念數息、念寂靜。又四無量心:慈、悲、喜、捨。觀四大、食不淨想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。這就是三十八種行處。這三十八種行處,以九種方式可知其最勝。一是以禪定、二是以正越、三是以增長、四是以緣、五是以事、六是以勝、七是以地、八是以取、九是以人。 問:什麼是禪定?答:即十種行處成就禪定外行。又十一種行處成就初禪。又三種行處成就三禪。又一種行處成就四禪。又九種行處成就四禪五禪。又四種行處成就無色四禪。 問:什麼是十種行處成就禪定外行?答:除去數息及觀身,其餘八種念以及觀四大、食不淨想,這就是十種外行。 問:什麼是十一種行處為初禪所攝?答:十種不淨想及觀身,這就是初禪所攝。 問:什麼是三種行處為三禪所攝?答:即慈、悲、喜。 問:什麼是一種行處為四禪所攝?答:即捨。 問:什麼是九種行處為四禪五禪所攝?答:除去空遍處、識遍處,其餘八種遍處及數息念。
問:云何九行處,四禪五禪所攝?答:除空一切入、識一切入,餘殘八一切入及數息念。
問:云何四行處,四無色所攝?答:虛空一切入、識一切入、無所有處、非非想處,是名四行。如是以禪可知。
問:云何以正越?答:入行處成為越色,除無色一切入,餘八一切入。餘三十行處,不成為越色。又三行處成為越事,二無色一切入及無所有處。餘三十五行處,不成為越事。又一行處成為越想受,所謂非非想處。餘三十七行,不成為越想受。如是以越可知。
問:云何以增長?答:十四行處可令增長,所謂十一切入及四無量心。餘二十四行處,不應令增長。如是以增長可知。
問:云何為緣?答:九行處為神通緣,除無色一切入。八一切入,及分別虛空一切入。餘三十行,不成神通緣。三十七行處成為毘婆舍那緣,除非非想處。又一行處不成毘婆舍那緣,所謂非非想處。如是以緣可知。
問:云何為事?答:二十一行處是分別事,十二行處是為實事,五行處不應說分別事、實事。
問:云何二十一行處是分別事?答:除識一切入,餘九一切入,十不淨想及念數息、念身。
問:云何十二實事?答:識一切入、非非想處,及十禪外行。
問:云何五不應說分別事及實事?答:謂四無量心及無所有處。復次二行處,內營事內事。又二行處,內營事外事。又一行處,外營事內事。又二十一行處,外營事外事。又四行處,內營事內事設外事。又四行處,設內營事設外營事外事。又二行處,設內營事設外營事設內事設外事。又一行處,內外營事內事。又一行處,內營事不應說及內事外事。於是二行處內營事內事者,謂識一切入及非非想處。又二行處內營事外事者,所謂念數息、念身。又一行處外營事內事者,所謂念死。又二十一行處外營事外事者,謂十不淨想、四無量心、四色一切入、虛空一切入及唸佛念僧。又四行處內營事內事設外事者,謂念戒、念施、觀於四大及不淨食想。又四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說外事,謂四色一切入。又二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設內事設外事,謂念法念寂寂。又一行處內外營事內事,謂為念天。又一行處內營事內事外事不應說,謂無所有處。又二行處過去事,謂識一切入及非非想處。又一行處於未來事,所謂念死。又一行處於現在事,所謂念天。又六行處設過去事設未來事設現在事,謂唸佛念僧念戒念施,及觀四大不淨食想。又二行處設過去事設現在事設不應說過去未來者,所謂念法、念寂寂。又二十六行處不應設三世事,謂九一切入、十不淨想、四無量心,及念數息、念身、無所有處。又四行處動事,謂火一切入、風一切入,及蟲爛想,及念數息,其處則動,其相不動。餘三十四不動事。如是以事可知。
問:云何為勝?答:八一切入、四無色定,是名勝,真實事故。以八一切入是名定勝故,彼第四禪得勝地故。四無色定成勝。十不淨想及食不淨想是名想勝,以色、以形、以空、以方、以分別、以和合、以執著故、以不淨想事故。以十念處是名勝念,微細故、隨念故。四無量心以無過為勝,受饒益故。觀四大是名慧勝,以執著空故。如是以勝可知。
問:云何以地?答:十二行處不生於天上,謂十不淨及念身、食不淨想。又十三行處不生於色有,初十二及數息念不生色有。除四無色處,餘行處不生於無色有。如是以地可知。
問:云何以取?答:謂十七行處,以見應取相。除風一切入及無色一切入,餘七一切入、十不淨想。又一行處以觸應取相,謂念數息。又一行處,或以見或以觸應取,謂風一切入。餘十九行處,以聞分別應取。又五行處,初坐禪人不應修行,四無色及捨。餘二十三,初學禪人應取。如是以取可知。
問:云何以人?答:欲行人,四無量不應修行,以淨相故。何以故?欲行人作意淨想非其所行,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。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,瞋恚想故,瞋恚作意非其所行。如瞻病人飲食沸熱非其所宜。癡行人未增長智,不應令起修行處,離方便故。若離方便,其精進無果,如人騎象無鉤。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,是其欲對治故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問:什麼是九種行處為四禪五禪所攝?答:除去空遍處、識遍處,其餘八種遍處及數息念。 問:什麼是四種行處為四無色所攝?答:虛空遍處、識遍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這就是四種行處。如此可以通過禪定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正越?答:入行處成為超越色界,除無色遍處外,其餘八種遍處。其餘三十種行處,不成為超越色界。又三種行處成為超越事物,二種無色遍處及無所有處。其餘三十五種行處,不成為超越事物。又一種行處成為超越想受,即非想非非想處。其餘三十七種行處,不成為超越想受。如此可以通過超越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增長?答:十四種行處可以令其增長,即十種遍處及四無量心。其餘二十四種行處,不應令其增長。如此可以通過增長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緣?答:九種行處為神通之緣,除去無色遍處。八種遍處,及分別虛空遍處。其餘三十種行處,不成為神通之緣。三十七種行處成為觀慧之緣,除去非想非非想處。又一種行處不成為觀慧之緣,即非想非非想處。如此可以通過緣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事?答:二十一種行處是分別事,十二種行處是實事,五種行處不應說是分別事或實事。 問:什麼是二十一種分別事的行處?答:除去識遍處,其餘九種遍處,十種不淨想及數息念、身念處。 問:什麼是十二種實事?答:識遍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及十種禪定外行。 問:什麼是五種不應說是分別事或實事的行處?答:即四無量心及無所有處。此外,兩種行處是內在營造事內事。又兩種行處是內在營造事外事。又一種行處是外在營造事內事。又二十一種行處是外在營造事外事。又四種行處是內在營造事內事設外事。又四種行處是設內在營造事設外在營造事外事。又兩種行處是設內在營造事設外在營造事設內事設外事。又一種行處是內外營造事內事。又一種行處是內在營造事不應說及內事外事。其中兩種行處內在營造事內事的是,識遍處及非想非非想處。又兩種行處內在營造事外事的是,數息念和身念處。又一種行處外在營造事內事的是,死亡念。又二十一種行處外在營造事外事的是,十種不淨想、四無量心、四種色界遍處、虛空遍處及佛念、僧念。又四種行處內在營造事內事設外事的是,戒念、施念、觀四大及不淨食想。又四種行處設內在營造事設外在營造事說外事的是,四種色界遍處。又兩種行處設內在營造事設外在營造事設內事設外事的是,法念和寂靜念。又一種行處內外營造事內事的是,天念。又一種行處內在營造事內事外事不應說的是,無所有處。又兩種行處是過去事,即識遍處及非想非非想處。又一種行處是未來事,即死亡念。又一種行處是現在事,即天念。又六種行處是設過去事設未來事設現在事,即佛念、僧念、戒念、施念,及觀四大、不淨食想。又兩種行處是設過去事設現在事設不應說過去未來的,即法念、寂靜念。又二十六種行處不應設三世事,即九種遍處、十種不淨想、四無量心,及數息念、身念處、無所有處。又四種行處是動事,即火遍處、風遍處,及蟲爛想,及數息念,其處則動,其相不動。其餘三十四種是不動事。如此可以通過事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勝?答:八種遍處、四無色定,這些稱為勝,因為是真實事。以八種遍處稱為定勝,因為它們在第四禪得到勝地。四無色定成就勝。十種不淨想及食不淨想稱為想勝,因為以色、以形、以空、以方、以分別、以和合、以執著、以不淨想事的緣故。以十種念處稱為勝念,因為微細、隨唸的緣故。四無量心以無過為勝,因為受到饒益的緣故。觀四大稱為慧勝,因為執著空的緣故。如此可以通過勝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地?答:十二種行處不生於天上,即十種不淨及身念處、食不淨想。又十三種行處不生於色界,初十二種及數息念不生於色界。除四無色處外,其餘行處不生於無色界。如此可以通過地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取?答:即十七種行處,以見應取相。除風遍處及無色遍處外,其餘七種遍處、十種不淨想。又一種行處以觸應取相,即數息念。又一種行處,或以見或以觸應取,即風遍處。其餘十九種行處,以聞分別應取。又五種行處,初坐禪的人不應修行,即四無色及捨。其餘二十三種,初學禪的人應當修習。如此可以通過取來瞭解。 問:什麼是人?答:欲行人不應修行四無量,因為是淨相的緣故。為什麼?欲行人作意淨想非其所行,如同痰病人多食肥膩之物非其所宜。瞋行人不應修行十種不淨想,因為是瞋恚想的緣故,瞋恚作意非其所行。如同患熱病的人飲用沸熱食物非其所宜。癡行人未增長智慧,不應令其起修行處,因為離開方便的緣故。若離開方便,其精進無果,如同人騎象無鉤。欲行人應當修習不淨想及觀身,這是其慾望的對治方法。
若離方便,其精進無果,如人騎象無鉤。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,是其欲對治故。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,是瞋對治故;或當修色一切入,心隨逐故。信行人當修六念處,唸佛為初信定故。意行人當修觀四大、於食不淨想、念死、念寂寂,深處故。復次意行人於一切行處無所妨礙。覺行人當修念數息,以斷覺故。癡行人以言問法、以時聞法、以恭敬法與師共住,令智增長。於三十八行隨其所樂,應當修念死及觀四大最勝。復說於分別行處,我見彼勝。六人於所分別,略而為三。
問:若然,於初有妨。答:二欲行人,謂鈍根、利根。為鈍根欲人修不淨觀,為其欲對治,是所應教,行修得除欲。利根欲人,初信增長,當修念處,是所應教,行修得除欲。二瞋行人,謂鈍根、利根。為鈍根瞋恚行人,修四無量,是其瞋恚對治,是所應教,行修得除瞋。利根瞋恚行人,以智增長修行,勝處是所教,修得除瞋。二癡行人,謂無根、鈍根。為無根癡行人,不應教修行處。為鈍根癡行人,為除覺,應教修念數息。如是以略,唯成三人,是故無妨。於是法,一切入及數息,以空增長,無妨成一切行。若已得勝功德,勝一切行所行之處,故成不妨。
解脫道論卷第三
解脫道論卷第四
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行門品第八之一
問:云何地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一切入者何義?幾種地?何地取相?云何作曼陀羅法?何修地法?答:是心依地相生,此謂地一切入。心不亂住,是名為修。善樂著地想為相。不捨為味。意無異念為處。何功德者,謂有十二功德,從地一切入是相易得,於一切時、於一切行心行無礙,如意神通,履水遊空如地,受種種色辯,初念宿命辯,及天耳界辯,隨行善趣甘露為邊。
問:一切入何義?答:謂周普一切入。如佛說偈言:
若人唸佛德, 生喜充遍身, 觀地一切入, 周滿閻浮提, 此觀緣地生, 心喜亦如是。
修如是觀,見曼陀羅遍一切入。
問:地幾種?何地取相可修?答:地有二種,一自相地、二造作地。堅為自相地界,是謂自相地。若手自掘、若教人掘,造作所成,是謂作地。成四種色,謂白、黑、赤及如明色。於是坐禪人,於自相地不應作意,應除白、黑、赤。何以故?若觀自相地,從此不起彼分相。若取白、黑、赤色,成修色一切入。何以故?觀自相地離白黑赤,若作不作當取其相,如明相現當取其相。
問:云何名不作地?答:處處平坦,離於草莽,無諸株杌,於其眼境當令起心,是名地想,是謂不作地。若舊坐禪,隨樂不樂,即見彼分地相,住於不退。新學初禪,取作地相作曼陀羅,不觀非作地。
問:云何作曼陀羅?答?若坐禪人慾於地作曼陀羅,初從當觀寂寂,或於寺舍,或在石室,或在樹下,不住幽闇無日光處非人行路,於如是處皆遠一尋,灑掃清潔當令地燥。掃於處所如明相現時土色,使與地性得相發起。籌量調適威儀恭敬,取於器物以水和土,刪去草杌卻除糞芥,取其衣帊濟漉泥滓,於淨潔地障蔽坐處,遮斷光明安置禪窟。不近不遠以規作圓,圓內平滿無有痕跡,然後以泥泥地不雜餘色,以別色不雜於地應安,乃至未燥當覆守護。若至燥時以異色界,其外或如米篩大、或如搔牢大,或圓或方或三角四角,應當分別。本師所說,最勝圓作曼陀羅。若於衣、若於板、若於壁處,皆作曼陀羅,於地最勝。如是先師所說。
問:云何修地法?答:若坐禪人慾修地一切入,從初當觀欲過患,復應觀出離功德。
問:何故應觀欲過患?答:欲者少氣味,故多憂苦,於是處多過患。欲者如骨,喻少氣味。欲者如肉揣喻,以多屬故。欲者如逆風把火喻,隨燒故。欲者如炎炭喻,大小故。欲者如夢喻,倏忽無故。欲者如借物喻,勢不得久故。欲者如樹果喻,為人所折故。欲者如刀喻,以斬斫故。欲者如槊喻,以為槊故。欲者如毒蛇頭喻,可怖畏故。欲者如風吹綿喻,不可守護故。欲者如幻喻,惑癡人故。欲者是暗,無所見故。欲者是障礙路,礙諸善法故。欲者是癡,失正念故。欲者如熟,以爛故。欲者是械,相駐縛故。欲者是盜,功德物故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若離開方便,其精進無果,如同人騎象無鉤。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,這是對治慾望的方法。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,這是對治瞋恚的方法;或者應當修習色遍處,使心隨之而轉。信行人當修六念處,以唸佛為首來建立信心。意行人當修觀四大、不淨食想、念死、念寂靜,因為這些是深奧之處。此外,意行人於一切行處都無障礙。覺行人當修數息念,以斷除散亂之念。癡行人應以言語問法、適時聽法、恭敬法並與師共住,以增長智慧。在三十八種行處中隨其所好修習,但應當以修念死及觀四大為最殊勝。另外,在分別行處中,我認為那是最殊勝的。六種人在所分別的行處中,可以簡略為三類。 問:若是這樣,在開始時會有障礙嗎?答:兩種欲行人,即鈍根和利根。對鈍根欲人教導修不淨觀,作為對治慾望的方法,這是應該教導的,通過修習可以除去慾望。利根欲人,初時信心增長,應當修習念處,這是應該教導的,通過修習可以除去慾望。兩種瞋行人,即鈍根和利根。對鈍根瞋恚行人,教導修四無量心,這是對治瞋恚的方法,這是應該教導的,通過修習可以除去瞋恚。利根瞋恚行人,以智慧增長來修行,勝處是應該教導的,通過修習可以除去瞋恚。兩種癡行人,即無根和鈍根。對無根癡行人,不應教導修行處。對鈍根癡行人,為了除去散亂,應教導修習數息念。如此簡略地說,只成為三種人,因此沒有障礙。在這法門中,遍處及數息念,以空性增長,無礙成就一切行。若已得殊勝功德,勝過一切行所行之處,故成無礙。 解脫道論卷第三 解脫道論卷第四 阿羅漢優波底沙(梁言大光)所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第八之一 問:什麼是地遍處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有何處?有何功德?遍處是什麼意思?有幾種地?取何種地相?如何作曼陀羅法?如何修習地法?答:心依地相而生,這就是地遍處。心不散亂而安住,這就是修習。善於樂著地想為相。不捨離為味。意念不異為處。功德有十二種,從地遍處這個相容易獲得,於一切時、一切行中心行無礙,如意神通,能履水遊空如同在地上,能受用種種色辯,初步憶念宿命的能力,及天耳通的能力,隨行善趣以甘露為邊際。 問:遍處是什麼意思?答:指周遍普及的意思。如佛所說的偈頌: 若人唸佛德, 生喜充遍身, 觀地一切入, 周滿閻浮提, 此觀緣地生, 心喜亦如是。 修習如此觀想,見曼陀羅遍及一切處。 問:地有幾種?應取何種地相來修習?答:地有兩種,一是自相地、二是造作地。堅實為自相地界,這就是自相地。若自己挖掘、或教他人挖掘,造作而成的,這就是造作地。有四種顏色,即白、黑、紅及如明亮的顏色。對於修行者來說,不應對自相地作意,應排除白、黑、紅色。為什麼?若觀察自相地,就不會從此生起彼分相。若取白、黑、紅色,就成為修習色遍處。為什麼?觀察自相地時應離開白黑紅色,無論是否造作都應取其相,如同明亮的相出現時就應取其相。 問:什麼是不造作地?答:處處平坦,沒有草莽,沒有樹樁,在視野範圍內應當使心生起,這就是地想,這就是不造作地。若是老修行者,隨其喜好與否,即能見到那分地相,安住而不退轉。新學初禪者,應取造作地相來作曼陀羅,不觀察非造作地。 問:如何作曼陀羅?答:若修行者想在地上作曼陀羅,首先應觀察寂靜之處,或在寺院,或在石室,或在樹下,不要選擇幽暗無日光照射的地方和人行走的路徑,在這樣的地方都要離開一尋的距離,灑水掃地使其清潔乾燥。掃除處所使其如同明相現時的土色,使其與地的本性相符合。要衡量調整威儀保持恭敬,取器皿用水和土,除去草根樹樁和糞便雜物,用布濾去泥滓,在乾淨的地方遮蔽坐處,遮擋光線設置禪修之處。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,用圓規畫圓,圓內要平整沒有痕跡,然後用泥塗地不要混雜其他顏色,如果要用別的顏色不要混入地中。要等到未乾時加以覆蓋保護。如果乾了就用不同顏色來界定,外圍可以像米篩那麼大,或像搔癢器那麼大,可以是圓形、方形、三角形或四角形,應當加以區分。我們的老師說,最好是做成圓形的曼陀羅。無論是在衣服上、木板上還是牆壁上,都可以作曼陀羅,但在地上作最好。這是先師所說的。 問:如何修習地法?答:若修行者想修習地遍處,首先應觀察慾望的過患,還應觀察出離的功德。 問:為什麼應觀察慾望的過患?答:慾望的滋味很少,但帶來很多憂苦,在這方面有許多過患。慾望就像骨頭,比喻滋味很少。慾望就像肉團,比喻有很多附屬物。慾望就像逆風拿火,會隨時燒傷自己。慾望就像火炭,會燒傷大小。慾望就像夢,稍縱即逝。慾望就像借來的東西,不能長久擁有。慾望就像樹上的果實,會被人摘取。慾望就像刀,會割傷人。慾望就像槍,會刺傷人。慾望就像毒蛇頭,令人恐懼。慾望就像風吹棉絮,難以守護。慾望就像幻術,會迷惑愚癡的人。慾望是黑暗,使人看不見東西。慾望是障礙之路,阻礙諸善法。慾望是愚癡,使人失去正念。慾望如同熟透的果實,會腐爛。慾望是枷鎖,會束縛人。慾望是盜賊,會偷走功德。
欲者是癡,失正念故。欲者如熟,以爛故。欲者是械,相駐縛故。欲者是盜,功德物故。欲者是怨家,起鬪爭故。欲者是苦,造諸過患故。如是已觀欲過患,應觀出離功德。名出離者,謂初禪從初出家修諸善,是名出離。
問:云何出離功德?答:無蓋心自在住寂寂樂,堪忍苦樂住不忘失,曠濟眾事得大果地,堪受供養,二處饒益,是大智慧、是一切善處,名超三界。復次名出離者,彼出離婬欲,是寂寂諸蓋,是樂無垢,是處最勝地,是道為得最勝,是清淨心垢。此是功德修行所造,是樂內所修行。欲是麁,出是勝妙。欲者有煩惱,出離者是無煩惱。欲者是下,出離者是上。欲者有嗔恚,出離者無嗔恚。欲者非可愛果,出離者是可愛果。欲者有怖畏,出離者無怖畏。如是已觀婬欲過患及觀出離功德,依出離生欲樂,心生信、生恭敬,觀可作非可作,依節量食安置衣鉢,身不懈惓心無怠惰,當小行腳。小行腳已坐洗手足,應唸佛菩提念法念僧。修善行念已,當令歡喜。我能如此得具足。若我不得出離,復不久安精進,是故應作勇猛。去曼陀羅不遠不近,如軛如尋遠,應安坐具對曼陀羅結跏趺坐。令身平正,內心起念閉眼小時,除身心亂,攝一切心成一心。小開眼,髣髴令觀曼陀羅。彼坐禪人現觀曼陀羅形,以三行取相:以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
問:云何以等觀?答:坐禪人現觀曼陀羅,非大開眼、非大閉眼,如是當觀。何以故?若大開眼,其眼成惓。曼陀羅自性現見自性,彼分想不起。若最閉眼,見曼陀羅成闇,亦不見彼相便生懈怠。是故應離大開眼、大閉眼,唯專心住曼陀羅。為心住故,當觀如人映鏡見其面像,依鏡見面面從鏡生。彼坐禪人觀曼陀羅,見其定相依曼陀羅起,是故當觀等觀取相,為心住故。如是以等觀取相。
問:云何以方便?答:謂四作意方便。一謂內隔、二滿方、三轉、四遍滿。是時見相出散無隔,是時當作內隔作意。是時見小相、或見半曼陀羅,是時作令滿曼陀羅已,方滿令作意。是時心散亂及心懈懶,是時應當策課如陶家輪。是時若心得住,是時令見曼陀羅遍滿無虧,當觀捨。如是以方便可知。
問:云何以離亂?答:離亂有四種,一最速作精進、二最遲作精進、三最高、四最下。
問:云何速作精進?答:謂急疾作意不待時節,早坐晚罷乃至身疲,是謂速作。
問:云何遲作精進?答:謂離作意方便,雖見曼陀羅,不恭敬作意,數起數眠。若速作精進,則成身懶心退,心出外緣起諸調戲。若遲作精進,身心成懶懈怠,起諸睡眠。最高者,其心退起諸調亂,於所行處成不樂。若不樂於初戲笑言語,以由欲心成高。復次若得諸相行,由喜樂欲心成高。最下者,退調緣故,於業處成不樂。若不樂,於初行處所作嗔處,由嗔恚心成下。復次久惓覺觀,從勝退落其心,由憂受心成下。是坐禪人,若心速作退墮調處,以念根、定根攝伏令捨調。若心進作退墮懶處,以念根、精進根攝伏令捨懈懶。若高心者退墮欲處,成現知令捨欲。若下心者退墮於嗔恚,成現知令捨瞋恚。於此四處成清淨心、成專一心,此明因三行定心成,隨意得見曼陀羅形。若專一心想成,起名相者有二種,謂取相、彼分相。云何名取相?若坐禪人以不散心現觀曼陀羅,從曼陀羅起想,如於虛空所見,或時遠或時近、或時左或時右、或時大或時小、或時醜或時好、或時多或時少,不以眼觀曼陀羅,以作意方便取相起,是名取相。從彼作多故,彼分相起,名彼分相者。若作意時隨心即現,非見曼陀羅後生心念,但作心閉眼如先所觀,若遠作意亦即遠見,若近、左右、前後、內外上下亦復如是,隨心即現,此謂彼分相。相者何義?謂因義、相義。如佛教比丘,彼諸惡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緣義。復說智義、相義。如佛說以作想當捨,是謂智義。復說像義、相義。如自見面像想像。彼分無異義。爾時得相,坐禪人於其師所起恭敬心,取於勝相應當守護,若不守護是則當失。
問:云何應守護?答:以三種行應守護相,如是以離惡故、以修行善故、以常作故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慾望是愚癡,使人失去正念。慾望如同熟透的果實,會腐爛。慾望是枷鎖,會束縛人。慾望是盜賊,會偷走功德。慾望是仇敵,引起鬥爭。慾望是苦,造成諸多過患。如此觀察了慾望的過患後,應當觀察出離的功德。所謂出離,指的是從初次出家修習諸善開始的初禪,這就稱為出離。 問:什麼是出離的功德?答:心無蓋障而自在安住於寂靜之樂,能忍受苦樂而安住不忘失,能廣泛濟助眾事而得大果報之地,堪受供養,在兩處都能獲益,是大智慧、是一切善處,稱為超越三界。此外,所謂出離,是指脫離淫慾,寂靜諸蓋,是無垢之樂,是最勝之處,是獲得最勝之道,是清淨心垢。這些功德是通過修行而獲得的,是內心所修的快樂。慾望是粗糙的,出離是殊勝微妙的。慾望有煩惱,出離則無煩惱。慾望是低下的,出離是高尚的。慾望有瞋恚,出離無瞋恚。慾望不會帶來可愛的果報,出離則會帶來可愛的果報。慾望有恐懼,出離無恐懼。如此觀察了淫慾的過患及出離的功德後,依於出離而生起欲樂,心生信心、生起恭敬,觀察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,依照節制飲食來安置衣缽,身不疲倦心不懈怠,應當小步行走。小步行走後坐下洗手洗腳,應當唸佛菩提、念法、念僧。修習善行念後,應當令心歡喜。我能如此獲得圓滿。如果我不能出離,也不能長久安住精進,因此應當發起勇猛之心。 離曼陀羅不遠不近,大約一軛或一尋的距離,應安置坐具面對曼陀羅結跏趺坐。使身體端正,內心起念閉眼片刻,除去身心的紛亂,攝心一處成為一心。稍微睜開眼睛,模糊地觀察曼陀羅。那修行者現前觀察曼陀羅的形狀,以三種方式取相:以平等觀察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 問:什麼是平等觀察?答:修行者現前觀察曼陀羅時,既不大睜眼睛,也不緊閉眼睛,應當如此觀察。為什麼?如果大睜眼睛,眼睛會疲勞。曼陀羅的自性會顯現出來,那部分的想像就不會生起。如果緊閉眼睛,看到的曼陀羅會變得模糊,也看不到那個相而生起懈怠。因此應當避免大睜眼睛和緊閉眼睛,只專心安住於曼陀羅。為了使心安住,應當觀察如同人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,依靠鏡子看到臉,臉是從鏡子中生起的。那修行者觀察曼陀羅,看到定相是依靠曼陀羅而生起的,因此應當以平等觀察來取相,為了使心安住。這就是以平等觀察來取相。 問:什麼是以方便?答:指的是四種作意方便。一是內隔、二是充滿方、三是轉、四是遍滿。這時如果看到相散亂無隔,這時應當作內隔作意。這時如果看到小相或只看到半個曼陀羅,這時應當使曼陀羅充滿,然後作充滿方作意。這時如果心散亂及心懈怠,這時應當策勵如同陶工轉輪。這時如果心能安住,這時應當使曼陀羅遍滿無缺,應當觀察並保持平等心。這就是以方便的方法。 問:什麼是以離亂?答:離亂有四種,一是最快速作精進、二是最遲緩作精進、三是最高、四是最低。 問:什麼是快速作精進?答:指急速作意不等待時節,早坐晚起直到身體疲勞,這就是快速作。 問:什麼是遲緩作精進?答:指離開作意方便,雖然看到曼陀羅,但不恭敬作意,經常起身經常睡眠。如果快速作精進,則會使身體懶惰心退縮,心向外攀緣引起各種調戲。如果遲緩作精進,身心會變得懶惰懈怠,引起各種睡眠。最高者,其心退縮引起各種散亂,對所行之處變得不喜樂。如果不喜樂,一開始就戲笑言語,是由於欲心變得高傲。此外,如果獲得各種相行,由於喜樂欲心變得高傲。最低者,由於退縮和散亂,對修行處變得不喜樂。如果不喜樂,在初行處所作的事情變成嗔恚之處,由於瞋恚心變得低落。此外,長時間疲勞於尋伺,從殊勝處退落其心,由於憂受心變得低落。這修行者,如果心快速作而退墮到調戲處,應以念根、定根攝伏令捨棄調戲。如果心進取而退墮到懶惰處,應以念根、精進根攝伏令捨棄懈怠。如果心高傲而退墮到慾望處,應以正知令捨棄慾望。如果心低落而退墮到瞋恚處,應以正知令捨棄瞋恚。在這四處成就清淨心、成就專一心,這說明因三種行而定心成就,能隨意看到曼陀羅的形狀。 如果專一心想成就,生起名相有兩種,即取相和彼分相。什麼叫做取相?如果修行者以不散亂的心現前觀察曼陀羅,從曼陀羅生起想像,如同在虛空中所見,有時遠有時近、有時左有時右、有時大有時小、有時醜有時好、有時多有時少,不用眼睛觀察曼陀羅,而是以作意方便取相生起,這就叫做取相。由於多次作意,彼分相生起,所謂彼分相是指:當作意時隨心即刻顯現,不是看到曼陀羅後才生起心念,只要作意閉眼就如先前所觀察的一樣,如果作意遠就立即看到遠處,如果近、左右、前後、內外上下也是如此,隨心即刻顯現,這就叫做彼分相。相是什麼意思?指的是因的意思、相的意思。如佛教導比丘,那些惡不善法有相生起是因緣的意思。又說智慧的意思就是相的意思。如佛說以作想當捨棄,這是智慧的意思。又說像的意思就是相的意思。如自己看到面像就想像。彼分無異義。 這時獲得相,修行者對其師生起恭敬心,取得殊勝相應當守護,如果不守護就會失去。 問:如何應當守護?答:應以三種行為守護相,即以離惡、以修行善、以經常作為。
問:云何應守護?答:以三種行應守護相,如是以離惡故、以修行善故、以常作故。云何離不善?樂於作務、樂種種語戲、樂睡眠、樂聚會、樂狎俗,不守護諸根、不節於食、初夜後夜不起禪習、不敬所學、多惡親友、修不行處、應離不好時節食臥坐、不彼對治。是善,應常作。
問:云何以常作?答:彼坐禪人善取此相,常觀其功德,如珍寶想,常歡喜行,常修多修,或晝夜多修行,或倚坐臥心樂攀緣,處處放心。取相已取,取已令起,起已觀隨,觀已修,修有時,時觀曼陀羅。如是以常作見相。彼如是現守護相,或得自在、若相隨心得禪外行。若外行從心者,由是得安。
問:云何禪外行?答:此事從心作意不亂,以伏諸蓋,但未修行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及信等五根,雖得定力唸唸猶起,是禪外行。安者,從此外行是法,由心得修行力,是覺信等法於事不動,是名為安。
問:外行及安有何差別?答:若伏五蓋是其外行,以伏此五故成安。以禪外行得勝定,若得勝定是名為安。若於身心未得寂寂,於外定心動如船在浪。若於身心已得寂寂,處安不動如船無風在水,諸根無力故。於所為事外禪行不久住,如小童子,諸根有力故;於事安靜久住,如有力人。修不自在,故禪外行成不和合,如人誦經久廢則忘;以修自在,故成安和合,如人誦經恒習不忘。若不善伏蓋,猶如盲人,於禪外行成盲。如是等不清淨教。若善伏蓋成不盲,於成安定如是等清淨教。從相自在所初,乃至性除,名為外行。性除無間,是名為安。
問:外行者何義?答:禪近故是名外行,如路近村是謂村路,義一名異。安者何義?安為和合義,如到曼陀羅。出離、禪安無異義。於是坐禪人住於外行,應令增長一切入,或於安定或於初禪當令增長。
問:云何應令增長?答:謂從初相如手四指節,當令漸增。如是作意、如是得自在、如是次第,如輪如蓋、如樹影、如福田、如隣如村、如郭如城,如是次第,漸令漸長遍此大地。若江山高下、樹木棘刺諸不平正,如是一切不作意。乃至大海作意地想,乃至增長,時心所行成最勝定。若坐禪人得禪外行,不能得安定,此坐禪人以二行應令起安定方便:一以因緣、二以受持。以十行從因緣起安定方便:一令觀處明淨、二遍起觀諸根、三曉了於相、四制心令調、五折伏懈怠、六心無味著、七心歡喜、八心定成捨、九離不學定人親近學定人、十樂著安定。
問:云何作明淨處觀?答:以三種行得作分明處,謂能修調適食樂、修時節樂、修威儀樂,遍起諸根。觀者,謂信等五根不令消滅、無作懈怠,如快馬乘車。曉了於相者,善捉意想不急不寬,如巧師繩墨平等無偏,善解作意急離不離。制心令調者,有二種行,以二種行成心調:一多起精進、二心過度處成心調。或住婬處及種種相處,增長亂意成於心調。於坐禪人若多起精進,過度處成心調,以二行應制伏心,以令精進起每中調適。若往婬處及種種相,增長調心,以二行折伏,以觀覓眾苦及惡果報。制伏懈心者,以二行成懈怠心。以不得勝定,令心無味,故成懈怠,若多懈怠則欲睡眠。是坐禪人若不得勝定,心無味著故成懈怠。以二行當折伏,謂觀功德以起精進。若懈怠睡眠懶心,以四種行能伏。若多食者取懈怠想,轉行四威儀,以自作意於光明相、住於露處,令心歡喜無所復著。以三行成無味,少方便故、以鈍慧故、以不得寂寂樂故。於是坐禪人心若無味,以二種行令得歡喜:一以恐怖、二以歡喜。若觀生老死及四惡趣,見諸可畏心生愁惱;若唸佛法僧戒施天,見六行功德心生歡喜。心定成捨者,以二行成於禪外地定,以斷諸蓋,心成定。或於所得地以起禪枝,故成心定。是坐禪人心定有二行,當捨非成住故、中方便調適故,離不學定人,或安定、或外行定、或威儀定。彼人無此,不修不學,不應供養修。學人者,若有安定、有外行定及威儀定,應從修學亦應供養。樂著安者,此坐禪人,如彼深源、如彼奔泉、如彼低樹,常樂恭敬多所修行。行此十事因緣生於安定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問:如何應當守護?答:應以三種行為守護相,即以離惡、以修行善、以經常作為。什麼是離開不善?喜好做事務、喜好各種言語遊戲、喜好睡眠、喜好聚會、喜好與世俗親近,不守護諸根、不節制飲食、初夜後夜不起身禪修、不尊敬所學、有許多惡劣朋友、修習不當行處、應離開不好的時節飲食睡眠坐臥、不修習對治法。這些是善法,應當經常修習。 問:什麼是經常作為?答:那修行者善於取得此相,常觀察其功德,如視為珍寶,常歡喜行持,常修習多修習,或晝夜多修行,或倚靠坐臥心樂於攀緣,處處放心。取相已取,取了令其生起,生起後觀察隨順,觀察後修習,修習有時,時常觀察曼陀羅。如此以經常作為見到相。他如此現前守護相,或得自在、若相隨心得禪定外行。若外行從心而生,由此得到安定。 問:什麼是禪定外行?答:此事從心作意不亂,以降伏諸蓋,但尚未修行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及信等五根,雖然得到定力但唸唸仍會生起,這就是禪定外行。安定者,從此外行之法,由心得到修行力,這覺、信等法於事不動搖,這就稱為安定。 問:外行和安定有何差別?答:若降伏五蓋是其外行,以降伏這五種故成就安定。以禪定外行得到殊勝定力,若得到殊勝定力這就稱為安定。若於身心尚未得到寂靜,於外定心動搖如船在波浪中。若於身心已得到寂靜,安住不動如船在無風的水面上,諸根無力故。於所為之事外禪行不能長久安住,如同小孩子,諸根有力故;於事安靜長久安住,如同有力之人。修習不自在,故禪定外行成不和合,如人誦經長時間荒廢就忘記;以修習自在,故成就安定和合,如人誦經恆常修習不忘。若不善於降伏蓋障,猶如盲人,於禪定外行成為盲目。如此等不清淨教法。若善於降伏蓋障成為不盲,於成就安定如此等清淨教法。從相自在開始,乃至性除,稱為外行。性除無間,這就稱為安定。 問:外行是什麼意思?答:禪定接近故稱為外行,如路靠近村莊稱為村路,意義相同名稱不同。安定是什麼意思?安定為和合的意思,如到達曼陀羅。出離、禪定安定無異義。於是修行者安住於外行,應當令增長一切入處,或於安定或於初禪當令增長。 問:如何應當令其增長?答:從初相如手四指節,當令漸漸增長。如是作意、如是得自在、如是次第,如輪如蓋、如樹影、如福田、如鄰如村、如郭如城,如是次第,漸令漸長遍及此大地。若江山高低、樹木荊棘諸不平之處,如此一切不作意。乃至大海作意地想,乃至增長,時心所行成就最勝定力。若修行者得到禪定外行,不能得到安定,此修行者以兩種行為應當令起安定方便:一以因緣、二以受持。以十種行為從因緣生起安定方便:一令觀處明淨、二遍起觀諸根、三瞭解於相、四制心令調伏、五折服懈怠、六心無味著、七心歡喜、八心定成捨、九離開不學定的人親近學定的人、十樂著安定。 問:如何作明淨處觀?答:以三種行為得作分明處,即能修習調適食樂、修習時節樂、修習威儀樂,遍起諸根。觀者,指信等五根不令消滅、無所懈怠,如快馬乘車。瞭解於相者,善於把握意想不緊不鬆,如巧匠繩墨平等無偏,善於理解作意急離不離。制心令調伏者,有兩種行為,以兩種行為成就心調伏:一多起精進、二心過度處成就心調伏。或住於淫慾處及種種相處,增長亂意成就於心調伏。對於修行者若多起精進,過度處成就心調伏,以兩種行為應當制伏心,以令精進生起每每中道調適。若前往淫慾處及種種相,增長調心,以兩種行為折服,以觀察尋求眾苦及惡果報。制伏懈怠心者,以兩種行為成就懈怠心。以不得勝定,令心無味,故成懈怠,若多懈怠則欲睡眠。這修行者若不得勝定,心無味著故成懈怠。以兩種行為當折服,即觀察功德以生起精進。若懈怠睡眠懶惰心,以四種行為能降伏。若多食者取懈怠想,轉行四威儀,以自作意於光明相、住於露處,令心歡喜無所復著。以三種行為成就無味,少方便故、以鈍慧故、以不得寂靜樂故。於是修行者心若無味,以兩種行為令得歡喜:一以恐怖、二以歡喜。若觀察生老死及四惡趣,見諸可畏心生愁惱;若唸佛法僧戒施天,見六行功德心生歡喜。心定成捨者,以兩種行為成就於禪定外地定,以斷除諸蓋,心成定。或於所得地以生起禪支,故成就心定。這修行者心定有兩種行為,當捨棄非成住故、中道方便調適故,離開不學定的人,或安定、或外行定、或威儀定。那人無此,不修不學,不應供養修習。學習的人者,若有安定、有外行定及威儀定,應當跟隨修學亦應供養。樂著安定者,此修行者,如那深潭、如那奔流泉水、如那低垂樹木,常樂恭敬多所修行。行此十事因緣生於安定。
樂著安者,此坐禪人,如彼深源、如彼奔泉、如彼低樹,常樂恭敬多所修行。行此十事因緣生於安定。
問:云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?答:彼坐禪人善解緣起入寂寂處,其所解相,於所修定隨心自在,生其欲樂令心得起,從此身意堪任有用令得受持,從生歡喜心得受持,從生適樂身心得受持,從生光明心得受持,從生悲傷心得受持。以是悲傷令心得靜,善取靜心心得受持。如是善取,令捨心得受持。從無邊煩惱,心得解脫成就受持,以解脫故彼成一法味,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,是故從此勝妙心得增長。如是住受持,起安定方便。如是善解緣起及心受持,不久起定。彼坐禪人離欲不善法,有覺有觀,於寂靜處心所成就,有喜有樂得於初禪。是地一切入功德。於是離欲者,離有三種,謂身離、心離、煩惱離。
問:云何身離?答:遠離諸惱,出處山野。云何心離?以清淨心到勝善處。云何煩惱離?無結累人,無生死行處。復次離有五種,謂伏離、彼分離、斷離、猗離、出離。云何伏離?謂修初禪伏於五蓋。云何彼分離?謂修達分定伏於諸見。云何斷離?謂修出世間道斷諸煩惱。云何猗離?謂得果時樂。云何出離?謂涅槃也。欲者有二種,一者處欲、二者欲煩惱。天堂及人所愛色香味觸,此謂欲處。於此欲處起欲染思惟,是謂欲煩惱。從此欲以心別離、以伏別離,是遠離、是出離、是解脫、是不相應,是謂離欲。
問:云何離不善法?答:謂不善根有三種,一貪、二瞋、三癡,與彼相應受想行識及身口意業,此謂不善法。說不善有三種:一自性、二相應、三生緣性。是三不善根,謂貪嗔癡,是名自性。與彼相應受想行識,是名相應。所起身口意業,此謂緣性。以此三不善法,是為遠離、是出、是脫、是不相應,是謂離不善法。復次離欲者,離貪欲蓋。離不善法者,謂離餘蓋。
問:以說離不善法,欲是不善已在其中,何故別說離婬欲?答:婬欲是出對治。佛所說欲,能除煩惱。離欲者,佛說為出。如得初禪,欲想相應作意成起,此退分法。是故以欲和合煩惱。欲若別離,一切煩惱皆亦別離,是故別說離欲。復次離欲者,已得出,成離欲。離不善法者,若得不嗔,成離於嗔。若得明相,成離懈怠睡眠。若得不亂,成離調戲。若得不悔,成離於悔。若得安定,成離於疑。若得智慧,成離無明。若得正思惟,成離邪念。若得歡喜,成離不樂。若心得樂,成離於苦。若得一切善法,則離一切不善。如三藏說。以不貪滿故,成就離欲;以不嗔不癡滿故,成就離不善法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身離;不善法者,是說心離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斷欲覺;離不善法者,是說斷嗔恚害覺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避欲樂;離不善法者,是說避著身懈怠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斷於六戲笑及歡喜樂;離不善法者,是說斷戲覺及憂苦等,亦說斷於戲笑及捨。復次離欲者,是現得樂出於欲樂;離不善法者,是現得樂心無過患。復次離欲者,謂超出欲流;離不善法者,所餘煩惱應生欲有而生色界,是名超越。有覺觀者,云何為覺?謂種種覺思惟安思想,心不覺知入正思惟,此謂為覺。此覺成就,故初禪有覺。復次入地一切入,依地相無間成覺思惟,是名為覺,如心誦經。
問:覺者何想?何味?何起?何處?答:覺者,修猗想為味,下心作念為起,想為行處。云何為觀?於修觀時隨觀所擇,心住隨捨,是謂為觀。以此相應,成初禪有觀。復次入地一切入定人,從修地相心之所觀,如觀諸義為觀。
問:觀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答:觀者,隨擇是相,令心猗是味,隨見覺是處。
問:覺、觀何差別?答:猶如打鈴,初聲為覺,後聲為觀。復次如心所緣,初為覺,後為觀。復次求禪為覺,守護為觀。復次憶是覺,不捨是觀。復次麁心受持為覺,細心受持為觀。若處有覺,是處有觀;若處有觀,於處或有覺或無覺。如三藏所說。初安心於事是覺,得覺未定是觀。如遠見來人不識男女,及識男女如是色如是形為覺。從此當觀有戒無戒、富貧貴賤為觀。覺者求引將來,觀者守持隨逐,如鳥陵虛奮翅為覺,遊住為觀。初教為覺,久教為觀。以覺守護,以觀搜擇。以覺思惟,以觀隨思惟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樂著安定者,此修行者,如那深潭、如那奔流泉水、如那低垂樹木,常樂恭敬多所修行。行此十事因緣生於安定。 問:如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?答:那修行者善於理解緣起進入寂靜處,其所理解的相,於所修定隨心自在,生其欲樂令心得以生起,從此身心堪任有用令得受持,從生歡喜心得受持,從生適樂身心得受持,從生光明心得受持,從生悲傷心得受持。以這悲傷令心得以平靜,善於把握靜心心得受持。如此善於把握,令捨心得受持。從無邊煩惱,心得解脫成就受持,以解脫故他成就一法味,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,因此從此殊勝妙心得以增長。如此安住受持,生起安定方便。如此善於理解緣起及心受持,不久生起定力。那修行者離欲不善法,有覺有觀,於寂靜處心所成就,有喜有樂得於初禪。這是地一切入功德。於是離欲者,離有三種,即身離、心離、煩惱離。 問:什麼是身離?答:遠離諸煩惱,出處山野。什麼是心離?以清淨心到達殊勝善處。什麼是煩惱離?無結縛之人,無生死行處。復次離有五種,即伏離、彼分離、斷離、倚離、出離。什麼是伏離?即修習初禪降伏五蓋。什麼是彼分離?即修習達分定降伏諸見。什麼是斷離?即修習出世間道斷除諸煩惱。什麼是倚離?即得果時之樂。什麼是出離?即涅槃也。欲有兩種,一是處欲、二是欲煩惱。天堂及人所愛色香味觸,此稱為欲處。於此欲處生起欲染思惟,這稱為欲煩惱。從此欲以心別離、以降伏別離,這是遠離、這是出離、這是解脫、這是不相應,這就稱為離欲。 問:如何離不善法?答:所謂不善根有三種,一貪、二瞋、三癡,與彼相應的受想行識及身口意業,此稱為不善法。說不善有三種:一自性、二相應、三生緣性。這三不善根,即貪嗔癡,這稱為自性。與彼相應的受想行識,這稱為相應。所生起的身口意業,此稱為緣性。以此三不善法,這是遠離、這是出離、這是解脫、這是不相應,這就稱為離不善法。復次離欲者,離貪欲蓋。離不善法者,即離其餘諸蓋。 問:已說離不善法,欲是不善已在其中,為何還要別說離婬欲?答:婬欲是出離的對治。佛所說的欲,能除煩惱。離欲者,佛說為出離。如得初禪,欲想相應作意成就生起,這是退分法。因此以欲和合煩惱。欲若別離,一切煩惱皆亦別離,因此別說離欲。復次離欲者,已得出離,成就離欲。離不善法者,若得不嗔,成就離於嗔。若得明相,成就離懈怠睡眠。若得不亂,成就離調戲。若得不悔,成就離於悔。若得安定,成就離於疑。若得智慧,成就離無明。若得正思惟,成就離邪念。若得歡喜,成就離不樂。若心得樂,成就離於苦。若得一切善法,則離一切不善。如三藏所說。以不貪圓滿故,成就離欲;以不嗔不癡圓滿故,成就離不善法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身離;不善法者,是說心離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斷除欲覺;離不善法者,是說斷除嗔恚害覺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避免欲樂;離不善法者,是說避免執著身體懈怠。復次離欲者,是說斷除六種戲笑及歡喜樂;離不善法者,是說斷除戲覺及憂苦等,也說斷除戲笑及捨。復次離欲者,是現得樂出離欲樂;離不善法者,是現得樂心無過患。復次離欲者,即超出欲流;離不善法者,其餘煩惱應生欲有而生色界,這稱為超越。有覺有觀者,什麼是覺?即種種覺悟思惟安穩想,心不覺知進入正思惟,這稱為覺。此覺成就,故初禪有覺。復次進入地一切入,依地相無間成就覺悟思惟,這稱為覺,如心中誦經。 問:覺是什麼想?什麼味?什麼起?什麼處?答:覺者,修習倚靠想為味,下心作念為起,想為行處。什麼是觀?於修觀時隨觀所擇,心安住隨捨,這就稱為觀。以此相應,成就初禪有觀。復次進入地一切入定的人,從修習地相心之所觀,如觀察諸義為觀。 問:觀是什麼相?什麼味?什麼起?什麼處?答:觀者,隨擇是相,令心倚靠是味,隨見覺是處。 問:覺、觀有何差別?答:猶如敲鐘,初聲為覺,後聲為觀。復次如心所緣,初為覺,後為觀。復次求禪為覺,守護為觀。復次憶念是覺,不捨是觀。復次粗心受持為覺,細心受持為觀。若處有覺,是處有觀;若處有觀,於處或有覺或無覺。如三藏所說。初安心於事是覺,得覺未定是觀。如遠見來人不識男女,及識男女如是色如是形為覺。從此當觀有戒無戒、富貧貴賤為觀。覺者求引將來,觀者守持隨逐,如鳥飛翔振翅為覺,遊住為觀。初教為覺,久教為觀。以覺守護,以觀搜擇。以覺思惟,以觀隨思惟。
初教為覺,久教為觀。以覺守護,以觀搜擇。以覺思惟,以觀隨思惟。覺行不念惡法,觀行受持於禪。如人有力,默而誦經,隨念其義是觀。如覺所覺,覺已能知。觀於辭辯及樂說辯是覺,義辯、法辯是觀。心解於勝是覺,心解分別是觀。是為覺觀差別。寂寂所成。名寂寂者,謂離五蓋是名寂寂。復次色界善根。復說初禪外行,復說禪心從此心生,是謂寂寂所成,如地水生花名地水花。喜樂者,心於是時大歡喜戲笑,心滿清涼,此名為喜。
問:喜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幾種喜?答:喜者謂欣悅遍滿為相,歡適是味,調伏亂心是起,踴躍是處。幾種喜?六種喜,從欲生、從信生、從不悔生、從寂寂生、從定生,及菩提分生喜。云何從欲生?貪欲染著心喜,是名欲生喜。云何從信生?多信人心喜,及見陶師等生喜。云何從不悔生喜?清淨持戒人多生歡喜。云何從寂寂生?入初禪人喜。云何從定生?入二禪生喜。云何菩提分生喜?於第二禪修出世間道喜。復次說喜五種,謂笑喜、唸唸喜、流喜、越喜、滿喜。笑喜者,如細雨沾身,令毛皆竪。唸唸喜者,生滅不住,如夜時雨。流喜者,如油下流,久灌其身終不周遍。越喜者,周匝一切心生歡喜,不久便失,如貧人見伏藏。滿喜者,身住用滿,如雷有雨。於是小喜及唸唸喜,以信起於外行。流喜者,有力起於外行。越喜者,於曼陀羅正與不正皆起處處方便。滿喜者,生於安處。
問:云何為樂?答:是時可受心樂心觸所成,此謂為樂。
問:樂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幾種樂?喜樂何差別?答:味為相,緣愛境是愛味,攝受是起,其猗是處。幾種樂者,有五種,謂因樂、資具樂、寂寂樂、無煩惱樂、受樂。云何名因樂?如佛所說:戒樂耐老。此謂因樂,是樂功德。資具樂者,如佛所說:佛生世樂。寂寂樂者,謂生定捨及滅禪定。無煩惱樂者,如佛所說:第一涅槃受樂,所謂受樂也。於此論中,受樂是可樂。喜樂何差別者,心踴躍是喜,心柔軟是樂。心猗是樂,心定是喜。麁喜,細樂。喜行陰所攝,樂受陰所攝。是處有喜,有樂;是處有樂,或有喜或無喜。初者形,第二為名。外行成就入初禪禪枝,謂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也。禪者何義?謂於事平等思惟也、奮迅五蓋也、思惟對治也。入初禪得正受者,已得、已觸、已作證住。復次離欲不善法者,從欲界地說初禪為勝相;從有覺觀說第二禪為勝相,以寂寂所成有喜有樂,從寂寂所成喜樂說為勝相。復次離欲不善法者,謂能斷對治。有覺觀者,謂說禪相寂寂所成。喜樂者,謂說相似禪正受。入住者,謂得初禪離於五分,成就五分三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五功德相應,以此福善上生梵天勝妙居處。離五分者,謂離五蓋。云何為五?謂貪欲、瞋恚、懈怠睡眠、調悔、疑。貪欲者,謂於五塵心生愛染。瞋恚者,謂行十惱處。懈怠者,謂心懶墮。睡眠者,謂身悶重欲得寤寐。眠有三種:一從食生、二從時節生、三從心生。若從心生,以思惟斷。若從飲食及時節生,是羅漢眠,不從心生,無所蓋故。若眠從食及時節生者,以精進能斷。如阿㝹樓馱所說:我初盡漏,得不從心眠,於今五十五歲,於其中間斷食時節臥,已二十五年。
問:若眠成色法,何故為心數煩惱?答:色者一向成心數惱煩。如我見人飲酒及食,是則可知。
問:若眠身法、懈怠心數法,何故二法合成一蓋?答:此二種法,一事一相,所謂疲懈共為一。調者心不寂寂,悔者心恨不定,其相既等故成一蓋。疑者心執不一。有四種疑:一者奢摩他難、二者毘婆舍那難、三者二俱難、四者於諸非難。於是具足為得奢摩他,或於此疑;或於身疑,我堪得寂寂、為不得寂寂?若於彼成疑,此謂奢摩他難。或於四聖諦、或於三世疑,此謂毘婆舍那難。或於佛法僧疑,此二俱難。或於國城道路、或於男女名姓,是謂非法難。於此經中,疑為寂寂難,是可取。蓋者何義?謂障礙乘義。覆義、煩惱義、縛義,此無異義。
問:有諸細結,謂覆惱等,何故但說五蓋耶?答:以集執取成五。復次以婬欲執著,能攝一切貪欲。以瞋恚執著,能攝一切不善法。以懈怠睡眠調悔疑執著,能攝一切癡不善法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初次教導為覺,長久教導為觀。以覺守護,以觀搜尋選擇。以覺思考,以觀隨之思考。覺的行為不念惡法,觀的行為受持於禪定。如有力之人,默默誦經,隨念其義是觀。如覺所覺,覺已能知。觀於辭辯及樂說辯是覺,義辯、法辯是觀。心理解於勝是覺,心理解分別是觀。這就是覺觀的差別。寂靜所成就。所謂寂靜者,即離五蓋稱為寂靜。復次是色界善根。又說初禪外行,又說禪心從此心生,這就是寂靜所成就,如地水生花稱為地水花。喜樂者,心於此時大歡喜戲笑,心滿清涼,這稱為喜。 問:喜是什麼相?什麼味?什麼起?什麼處?有幾種喜?答:喜者即欣悅遍滿為相,歡適是味,調伏亂心是起,踴躍是處。有幾種喜?六種喜,從欲生、從信生、從不悔生、從寂靜生、從定生,及菩提分生喜。如何從欲生?貪欲染著心喜,這稱為欲生喜。如何從信生?多信之人心喜,及見陶師等生喜。如何從不悔生喜?清淨持戒之人多生歡喜。如何從寂靜生?進入初禪之人喜。如何從定生?進入二禪生喜。如何菩提分生喜?於第二禪修習出世間道喜。復次說喜有五種,即笑喜、唸唸喜、流喜、越喜、滿喜。笑喜者,如細雨沾身,令毛髮皆豎立。唸唸喜者,生滅不住,如夜晚時雨。流喜者,如油向下流,久灌其身終不周遍。越喜者,周遍一切心生歡喜,不久便失,如貧人見到寶藏。滿喜者,身住用滿,如雷有雨。於是小喜及唸唸喜,以信心生起於外行。流喜者,有力生起於外行。越喜者,於曼陀羅正與不正皆生起處處方便。滿喜者,生於安處。 問:什麼是樂?答:此時可接受的心樂心觸所成就,這就稱為樂。 問:樂是什麼相?什麼味?什麼起?什麼處?有幾種樂?喜樂有何差別?答:味為相,緣愛境是愛味,攝受是起,其倚靠是處。有幾種樂?有五種,即因樂、資具樂、寂靜樂、無煩惱樂、受樂。什麼稱為因樂?如佛所說:戒樂耐老。這就是因樂,是樂的功德。資具樂者,如佛所說:佛出世為樂。寂靜樂者,即生定捨及滅禪定。無煩惱樂者,如佛所說:第一涅槃受樂,所謂受樂也。在此論中,受樂是可樂。喜樂有何差別?心踴躍是喜,心柔軟是樂。心倚靠是樂,心定是喜。粗喜,細樂。喜行陰所攝,樂受陰所攝。此處有喜,有樂;此處有樂,或有喜或無喜。初者為形,第二為名。外行成就進入初禪禪支,即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也。禪是什麼意義?即於事平等思惟也、奮迅五蓋也、思惟對治也。進入初禪得正受者,已得、已觸、已作證安住。復次離欲不善法者,從欲界地說初禪為勝相;從有覺有觀說第二禪為勝相,以寂靜所成就有喜有樂,從寂靜所成就喜樂說為勝相。復次離欲不善法者,即能斷對治。有覺有觀者,即說禪相寂靜所成就。喜樂者,即說相似禪正受。進入安住者,即得初禪離於五分,成就五分三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五功德相應,以此福善上生梵天勝妙居處。離五分者,即離五蓋。什麼是五蓋?即貪欲、瞋恚、懈怠睡眠、掉悔、疑。貪欲者,即於五塵心生愛染。瞋恚者,即行十惱處。懈怠者,即心懶惰。睡眠者,即身體沉重欲得睡眠。睡眠有三種:一從食生、二從時節生、三從心生。若從心生,以思惟斷除。若從飲食及時節生,是阿羅漢的睡眠,不從心生,無所蓋覆故。若睡眠從食及時節生者,以精進能斷除。如阿㝹樓馱所說:我初盡漏,得不從心睡眠,到如今五十五歲,於其中間斷食時節臥,已二十五年。 問:若睡眠成為色法,為何成為心數煩惱?答:色者一向成為心數煩惱。如我見人飲酒及食,這就可知。 問:若睡眠是身體法、懈怠是心數法,為何兩種法合成一蓋?答:這兩種法,一事一相,所謂疲懈共為一。掉舉者心不寂靜,悔者心恨不定,其相既相等故成一蓋。疑者心執著不一。有四種疑:一是奢摩他難、二是毘婆舍那難、三是二者俱難、四是於諸非難。於是具足為得奢摩他,或於此疑;或於身疑,我能得寂靜、還是不能得寂靜?若於彼成疑,這就是奢摩他難。或於四聖諦、或於三世疑,這就是毘婆舍那難。或於佛法僧疑,這是二者俱難。或於國城道路、或於男女名姓,這就是非法難。在這經中,疑為寂靜難,是可取的。蓋是什麼意義?即障礙乘義。覆蓋義、煩惱義、束縛義,這些意義無異。 問:有諸多細微結縛,如覆蓋煩惱等,為何只說五蓋呢?答:以集中執取成五。復次以婬欲執著,能攝一切貪欲。以瞋恚執著,能攝一切不善法。以懈怠睡眠掉悔疑執著,能攝一切癡不善法。
以瞋恚執著,能攝一切不善法。以懈怠睡眠調悔疑執著,能攝一切癡不善法。如是以五蓋執著,能攝一切煩惱,以此相故成五蓋。五分成就者,謂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。
問:若說初禪成就五枝為禪,不應更復別說其枝為禪。若別說枝,何故初禪說五枝相應?答:依禪枝成禪,不離禪枝有禪。無別異禪。如依一一車分說車,離分無車。如依軍分說軍,非離軍分有軍。如是依禪枝名禪,非離枝有禪。以一種名禪,以可分名枝。說事名禪,說功德名枝。以說依制名禪,以說依性制名枝。
問:於有念精進等法,何故但說五枝耶?答:以執著成五。
問:云何為執相?答:覺者隨於事,心而得自安。觀者隨於持心,覺觀不雜,起於方便。若方便具足喜樂生,若起方便具足得生,喜心增長樂心成滿。以此四功德心成就不亂。若心不亂得定,是名執相。如是執著成五。復次蓋對治故成五。初蓋對治初禪,乃至五蓋對治五禪。覺者初禪為勝枝,以覺除欲。若覺入正定,餘枝亦起。觀者於五枝,第二禪是初起,喜者於第三禪是初起,樂者於第四禪是初起,一心者於第五禪是初起。如是以勝枝成五。復次以五蓋對治成五。如三藏所說:一心是婬欲對治,歡喜是嗔恚對治,覺是懈怠眠對治,樂是調悔對治,觀是疑對治。以蓋從對治,是故成五。
問:此坐禪人作意於一切地相,何故乃起喜樂耶?答:地一切入相,非起喜樂因,離五蓋熱隨性修故,是以法子應起喜樂。又問:若然,法子何故不於第四禪起喜樂?答:非其處故,又得第四禪已斷喜樂故。復次初已起喜樂,以方便伏斷,見有過患已,貪著最寂寂捨樂,是故不起喜樂。三種善者,謂初、中、後善。以清淨修行為初善,以捨增長為中善,以歡喜為後善。云何清淨修行?謂諸善資具。云何捨增長?是謂安定。云何為歡喜?是謂為觀。如是初禪成三種善,十相具足。以清淨修行三相,以捨增長三相,以令歡喜四相。
問:以清淨修行云何三相?答:是禪障礙從彼心清淨,以清淨故心得中奢摩他相,以得故於彼心跳擲,此謂以修清淨三相。
問:云何以捨增長三相?答:若心清淨成捨,若得寂寂成捨,一向住成捨而捨增長,此謂三相。
問:云何以令歡喜四相?答:謂於此十相生法隨逐修行令成歡喜,於此諸根以為一味成令歡喜,隨行精進乘成令歡喜,以能修行成令歡喜,此謂四相。如是初禪十相具足,二十五功德相應者,謂初禪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具足,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具足,初、中、後具足,斂攝具足修行具足、寂寂具足、依具足、攝受具足、從具足、觀具足、修具足、力具足、解脫具足、清淨具足。最勝清淨修成住二十五功德相應,是天勝居從寂寂生,謂喜樂住,超越人間,天居勝處。如佛世尊教諸比丘:如勤浴師浴師弟子,以好銅槃盛豆米屑,以水和攪合而為丸,浸潤內外相著不散。如是比丘身心寂寂,能生喜樂灌令遍濕,無所不著。如以寂寂所生喜樂,於其身心無不著處,是勤浴師及浴師弟子。坐禪之人亦復如是。如是銅槃一切入相如是可知。
問:一切入何等相耶?答:如銅槃浴屑處堅細光焰。善取一切入相,成堅生喜、成細清淨故光焰。心心數法以成事故,是謂銅槃等一切入相,心心數法如浴屑,如是可知。
問:云何浴屑等心心數法性?答:如麁浴屑,既不和合隨風飛散。如是心心數法性,離喜樂成麁,離定不和合,與五蓋風共飛,此謂是浴屑等心心數法性。云何水等?謂喜樂定如水,令浴屑濕軟為丸。如是喜樂令心心數法濕軟為定,如是水等喜樂定,如欲水攪令相著,如是覺觀可知。
問:云何丸等?答:謂覺觀如欲使,以浴屑置於銅槃中,以水撓攪以手作丸。若作丸已,合諸濕屑,共作於丸,不令散失,置銅槃中。如是坐禪人心心數法,貯於事中能生寂寂。初禪以喜樂為水,以覺觀為手,以攪作丸,能生寂寂。所成心心數法,喜樂相隨成一丸,禪心不散亂,置於禪事。如是丸等,覺觀如浴屑,內外遍濕相著不散。如是坐禪人,初禪於身上下,從頭至足,從足至髑髏、皮髮,內外喜樂遍滿,住於不退,如是成住梵天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以瞋恚執著,能攝一切不善法。以懈怠睡眠掉悔疑執著,能攝一切癡不善法。如是以五蓋執著,能攝一切煩惱,以此相故成五蓋。五分成就者,即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。 問:若說初禪成就五支為禪,不應再另外說其支為禪。若另說支,為何初禪說五支相應?答:依禪支成禪,不離禪支有禪。無別異禪。如依一一車分說車,離分無車。如依軍分說軍,非離軍分有軍。如是依禪支名禪,非離支有禪。以一種名禪,以可分名支。說事名禪,說功德名支。以說依制名禪,以說依性制名支。 問:於有念精進等法,為何只說五支呢?答:以執著成五。 問:什麼是執相?答:覺者隨於事,心而得自安。觀者隨於持心,覺觀不雜,起於方便。若方便具足喜樂生,若起方便具足得生,喜心增長樂心成滿。以此四功德心成就不亂。若心不亂得定,是名執相。如是執著成五。復次蓋對治故成五。初蓋對治初禪,乃至五蓋對治五禪。覺者初禪為勝支,以覺除欲。若覺入正定,餘支亦起。觀者於五支,第二禪是初起,喜者於第三禪是初起,樂者於第四禪是初起,一心者於第五禪是初起。如是以勝支成五。復次以五蓋對治成五。如三藏所說:一心是婬欲對治,歡喜是嗔恚對治,覺是懈怠眠對治,樂是掉悔對治,觀是疑對治。以蓋從對治,是故成五。 問:此坐禪人作意於一切地相,為何卻起喜樂呢?答:地一切入相,非起喜樂因,離五蓋熱隨性修故,是以法子應起喜樂。又問:若然,法子為何不於第四禪起喜樂?答:非其處故,又得第四禪已斷喜樂故。復次初已起喜樂,以方便伏斷,見有過患已,貪著最寂靜捨樂,是故不起喜樂。三種善者,即初、中、後善。以清淨修行為初善,以捨增長為中善,以歡喜為後善。什麼是清淨修行?即諸善資具。什麼是捨增長?這就是安定。什麼是歡喜?這就是觀。如是初禪成三種善,十相具足。以清淨修行三相,以捨增長三相,以令歡喜四相。 問:以清淨修行如何有三相?答:是禪障礙從彼心清淨,以清淨故心得中奢摩他相,以得故於彼心跳躍,這就是以修清淨三相。 問:如何以捨增長三相?答:若心清淨成捨,若得寂靜成捨,一向住成捨而捨增長,這就是三相。 問:如何以令歡喜四相?答:即於此十相生法隨逐修行令成歡喜,於此諸根以為一味成令歡喜,隨行精進乘成令歡喜,以能修行成令歡喜,這就是四相。如是初禪十相具足,二十五功德相應者,即初禪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具足,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具足,初、中、後具足,斂攝具足、修行具足、寂靜具足、依具足、攝受具足、從具足、觀具足、修具足、力具足、解脫具足、清淨具足。最勝清淨修成住二十五功德相應,是天勝居從寂靜生,即喜樂住,超越人間,天居勝處。如佛世尊教導諸比丘:如勤勉的浴師和浴師弟子,以好銅盆盛豆米屑,以水和攪合而為丸,浸潤內外相附不散。如是比丘身心寂靜,能生喜樂灌令遍濕,無所不著。如以寂靜所生喜樂,於其身心無不著處,這就是勤勉的浴師及浴師弟子。坐禪之人也是如此。如是銅盆一切入相如是可知。 問:一切入是什麼相呢?答:如銅盆浴屑處堅細光焰。善取一切入相,成堅生喜、成細清淨故光焰。心心數法以成事故,這就是銅盆等一切入相,心心數法如浴屑,如是可知。 問:如何理解浴屑等同心心數法性?答:如粗糙浴屑,既不和合隨風飛散。如是心心數法性,離喜樂成粗,離定不和合,與五蓋風共飛,這就是浴屑等同心心數法性。什麼是水等?即喜樂定如水,令浴屑濕軟為丸。如是喜樂令心心數法濕軟為定,如是水等同喜樂定,如欲水攪令相附,如是覺觀可知。 問:什麼是丸等?答:即覺觀如欲使,以浴屑置於銅盆中,以水攪拌以手作丸。若作丸已,合諸濕屑,共作於丸,不令散失,置銅盆中。如是坐禪人心心數法,貯於事中能生寂靜。初禪以喜樂為水,以覺觀為手,以攪作丸,能生寂靜。所成心心數法,喜樂相隨成一丸,禪心不散亂,置於禪事。如是丸等,覺觀如浴屑,內外遍濕相附不散。如是坐禪人,初禪於身上下,從頭至足,從足至髑髏、皮髮,內外喜樂遍滿,住於不退,如是成住梵天。
如是坐禪人,初禪於身上下,從頭至足,從足至髑髏、皮髮,內外喜樂遍滿,住於不退,如是成住梵天。
問:名喜樂,非色法、無有對相,何以遍住於身?答:名者依色,色依名色,是故若名已成喜,色亦成喜;若名已成樂,色亦成樂。復次色從樂生令身起猗,一切身成彼色猗樂,是故無礙令生梵天功德者。初禪成有三種,謂下、中、上。若觀勝緣,不善除五蓋,不至如意自在,是謂下禪。若觀勝緣,善除五蓋,至如意自在,是謂中禪。若觀勝緣,善除五蓋,至如意自在,是謂上禪。於是坐禪人,若修下初禪,命終生於梵天種類,彼壽命一劫三分。若修中初禪,命終生於梵天,壽半劫。若修上初禪,命終生大梵天,壽命一劫。是生梵天功德成有四種,有人成退分、有人成住分、有人成勝分、有人成達分。是鈍根人,欲住放逸作意相隨,成起此禪,故成退分。復次以三禪行成於退分,最大纏故令不精進。若人從初已起惡覺不能消除,以此大纏故成速退。其於樂禪事業、樂話語、樂睡眠,不住精進,是故成退。
問:誰退?何以退?答:有說,若急疾煩惱成,起退失。復說悠悠煩惱故退。復說若失奢摩他成退。復說於有相久不修行,於彼彼處不能令起,以不得定成退分。若鈍根人住不放逸,得彼法念,成禪住分。利根人住不放逸,隨意得第二禪,無覺作意相隨,起成彼禪勝分。利根人住不放逸,隨意得毘婆舍那,隨逐厭患想作意成,起隨意無染,成禪達分。
解脫道論卷第四
解脫道論卷第五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行門品之二
此明求第二禪。思惟初禪過患、二禪功德,爾時坐禪人慾樂起第二禪已,於初禪身得自在。何以故?若於初禪未得自在,雖復思惟欲除覺觀、望得二禪,還復退失,遂不堪起第二禪定,亦復不能入於初禪。如世尊說:為諸比丘作山犢喻。山犢愚癡不知食處,未解行步,欲詣嶮遠。便自作念:「我今當往未甞至處,噉未甞草、飲未甞水。」前足未立復舉後腳,蹉搖不安莫能前進,遂不得至未甞至處,亦不得噉未甞食草,及不得飲未甞之水。更復思惟:「既不能去,政當資昔飲食。」如是比丘愚癡未達,不知所行處,不解離欲入於初禪,不修此法不多學習,輒自作念:「欲入第二禪。離於覺觀。」不解自安,復更思惟:「我不能得入第二禪離於覺觀,欲退入初禪離欲。」愚癡比丘,如彼山犢不解行步。是故應修初禪令心得自在,於未食時及食後時,初夜後夜隨心所樂,隨欲久近隨意無礙。為起入觀,若從一時乃至多時;多入多出,若從一時乃至多時,於彼初禪成得自在。得自在樂,起第二禪越於初禪。復更思惟:此初禪麁、第二禪細,於初禪見有過患、於第二禪見有功德。
問:云何初禪過患?答:近五蓋怨,令覺觀動,身成懈怠、心成散亂,其一切法是為麁定,不任為神通證。既樂初禪不成勝分,是初禪過患,第二禪功德是其對治。已觀初禪過患,復見第二禪功德,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禪事,不作意和合初禪、不作意於覺、不作意於觀,以從定生喜樂自在,令心受持。彼坐禪人如是作意,不久覺觀成滅,以定所起喜樂自在令心安住。此明二禪四枝義。彼坐禪人覺觀滅故,成其內信,心成一性,無覺無觀,從定生喜樂入第二禪。是地一切入功德。覺觀滅者,以善分別。覺觀滅亦名斷。
問:云何為覺觀滅?答:亦是初禪覺觀過患,及一切覺觀根覺觀過患,及覺觀根與覺觀併除故,成覺觀滅。復次以斷下麁禪得上勝禪,復令現次第滅。內者,現證名內。內有三種:一內內、二內定、三內行處。云何為內內?謂六內入。內定者,於自觀身,此謂內定。內行處者,於內自思,意不出外,攝義是性,是謂內行處。於此經中,內內是可樂。信者,信正信,思惟增長信,此謂信於內定,是謂內信。內信者,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不亂為內信相,寂寂為味,不濁是起,覺觀為處。心成一性者,謂心住正定,此謂心成一性。心成一性者何義?心者是意。一者說於念。名性者,如聲論說生性。性者說自然義。此第二禪一心,能滅覺觀,以一性得起,此謂心成一性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如是坐禪人,初禪於身上下,從頭至足,從足至髑髏、皮髮,內外喜樂遍滿,住於不退,如是成住梵天。 問:名為喜樂,非色法、無有對相,如何能遍住於身?答:名依色,色依名色,是故若名已成喜,色亦成喜;若名已成樂,色亦成樂。復次色從樂生令身起猗,一切身成彼色猗樂,是故無礙令生梵天功德者。初禪成有三種,即下、中、上。若觀勝緣,不善除五蓋,不至如意自在,是謂下禪。若觀勝緣,善除五蓋,至如意自在,是謂中禪。若觀勝緣,善除五蓋,至如意自在,是謂上禪。於是坐禪人,若修下初禪,命終生於梵天種類,彼壽命一劫三分。若修中初禪,命終生於梵天,壽半劫。若修上初禪,命終生大梵天,壽命一劫。是生梵天功德成有四種,有人成退分、有人成住分、有人成勝分、有人成達分。是鈍根人,欲住放逸作意相隨,成起此禪,故成退分。復次以三禪行成於退分,最大纏故令不精進。若人從初已起惡覺不能消除,以此大纏故成速退。其於樂禪事業、樂話語、樂睡眠,不住精進,是故成退。 問:誰退?何以退?答:有說,若急疾煩惱成,起退失。復說悠悠煩惱故退。復說若失奢摩他成退。復說於有相久不修行,於彼彼處不能令起,以不得定成退分。若鈍根人住不放逸,得彼法念,成禪住分。利根人住不放逸,隨意得第二禪,無覺作意相隨,起成彼禪勝分。利根人住不放逸,隨意得毘婆舍那,隨逐厭患想作意成,起隨意無染,成禪達分。 解脫道論卷第四 解脫道論卷第五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二 此明求第二禪。思惟初禪過患、二禪功德,爾時坐禪人慾樂起第二禪已,於初禪身得自在。為何?若於初禪未得自在,雖復思惟欲除覺觀、望得二禪,還復退失,遂不堪起第二禪定,亦復不能入於初禪。如世尊說:為諸比丘作山犢喻。山犢愚癡不知食處,未解行步,欲詣險遠。便自作念:「我今當往未曾至處,噉未曾草、飲未曾水。」前足未立復舉後腳,蹉搖不安莫能前進,遂不得至未曾至處,亦不得噉未曾食草,及不得飲未曾之水。更復思惟:「既不能去,正當資昔飲食。」如是比丘愚癡未達,不知所行處,不解離欲入於初禪,不修此法不多學習,輒自作念:「欲入第二禪。離於覺觀。」不解自安,復更思惟:「我不能得入第二禪離於覺觀,欲退入初禪離欲。」愚癡比丘,如彼山犢不解行步。是故應修初禪令心得自在,於未食時及食後時,初夜後夜隨心所樂,隨欲久近隨意無礙。為起入觀,若從一時乃至多時;多入多出,若從一時乃至多時,於彼初禪成得自在。得自在樂,起第二禪越於初禪。復更思惟:此初禪粗、第二禪細,於初禪見有過患、於第二禪見有功德。 問:如何理解初禪過患?答:近五蓋怨,令覺觀動,身成懈怠、心成散亂,其一切法是為粗定,不任為神通證。既樂初禪不成勝分,是初禪過患,第二禪功德是其對治。已觀初禪過患,復見第二禪功德,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禪事,不作意和合初禪、不作意於覺、不作意於觀,以從定生喜樂自在,令心受持。彼坐禪人如是作意,不久覺觀成滅,以定所起喜樂自在令心安住。此明二禪四支義。彼坐禪人覺觀滅故,成其內信,心成一性,無覺無觀,從定生喜樂入第二禪。是地一切入功德。覺觀滅者,以善分別。覺觀滅亦名斷。 問:什麼是覺觀滅?答:亦是初禪覺觀過患,及一切覺觀根覺觀過患,及覺觀根與覺觀併除故,成覺觀滅。復次以斷下粗禪得上勝禪,復令現次第滅。內者,現證名內。內有三種:一內內、二內定、三內行處。什麼是內內?即六內入。內定者,於自觀身,此謂內定。內行處者,於內自思,意不出外,攝義是性,是謂內行處。於此經中,內內是可樂。信者,信正信,思惟增長信,此謂信於內定,是謂內信。內信者,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不亂為內信相,寂靜為味,不濁是起,覺觀為處。心成一性者,即心住正定,此謂心成一性。心成一性者何義?心者是意。一者說於念。名性者,如聲論說生性。性者說自然義。此第二禪一心,能滅覺觀,以一性得起,此謂心成一性。
性者說自然義。此第二禪一心,能滅覺觀,以一性得起,此謂心成一性。心成一性者,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專正為相,寂寂為味,無浪為起,覺觀滅為處。
問:信及心成一性,何故非初禪所攝?答:初禪以覺觀為浪動,故成濁,內信、心成一性者成不清淨,如水有風浪,見於面像不復清淨。如是初禪覺觀為浪,浪動濁故,內信及心一性成不清淨,是故以禪枝,非初禪所攝。無覺無觀者,謂斷覺無覺、離觀無觀。
問:覺觀滅、無覺無觀,此二種斷覺觀,何故說二?答:覺觀滅者為現內信,心一性為因;無覺無觀為現寂寂所成喜樂妙相。復次覺觀滅者,以此覺觀見覺觀過患,斷彼過患法;無覺無觀者,斷色界覺觀。復次無覺無觀者有二種:一不以覺觀滅無覺無觀,以覺觀滅無覺無觀,於是五識及第三禪等,不以覺觀滅成無覺無觀。第二禪以方便寂寂故,以覺觀滅成無覺無觀。是說二義。從定生者名定,初禪從彼智生,第二禪成從初禪定生。復次定者,於第二禪與一心共生故,定生喜樂。喜樂者,初已分別。第二禪者,依初得名。此第二禪入正受者,謂入第二禪。禪者內信、喜、樂、一心,是名為禪。入正受住者,成得第二禪,離於二枝,成就二枝三種善十相具足。二十三功德相應,是天住是功德,生光耀天。如初廣說。天住者,從定生喜樂,越人住故名為天住。是故世尊告比丘言:如池生水,非四方來亦非雨出,無有時節,是從泉出,清冷浸灌盈溢流遠。如是比丘,此身從定生喜樂。令得清涼無不潤澤。從定生喜周遍身心,猶如泉水。彼坐禪人入第二禪,其身可知。如不從四方無流水來、無天雨水,如是覺觀滅可知。如是從泉出流,令身成滿不起波浪。如是從定生喜樂,此名色身令滿不起亂心。如以冷水令身清涼遍一切處,如是從定生喜樂。一切名色身成滿足修定果報,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。此第二禪有三種,下、中、上。是坐禪人修下禪,命終生少光天,壽命二劫。修中禪生無量光天,壽命四劫。修上禪生光耀天,壽命八劫。
念二禪過患,爾時坐禪人已修第二禪身得自在,第二禪麁、三禪寂寂。知二禪過患、見三禪功德,起第三禪。云何二禪過患?謂近覺觀是定之怨。與喜滿相應故禪成麁,以喜成滿心大踴躍,不能起餘禪枝。若著於喜是則為失,若知是失則成不失。若不堪作神通證,若樂二禪不成勝分,是知第二禪過患。見第三禪功德,是其對治。已觀二禪過患,復見三禪功德,是依一切入相作意,令喜心滅。以由喜樂受持心,如是作意,不久以無喜樂令心得安解三禪枝。彼坐禪人不染喜故,得捨念智,以身受樂。是聖所說,得捨念智,樂住第三禪正受,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。喜者先已分別。不染者,斷喜得捨住。云何為捨?是捨是護。不退不進是心平等,此謂捨。於是捨有八種,謂受捨、精進捨、見捨、菩提覺捨、無量捨、六分捨、禪枝捨、清淨捨。五根為受捨。有時不作意捨相,為精進捨。苦集我今當斷成得捨,為見捨。修菩提覺,是為菩提捨。慈悲喜捨,是為無量捨。以眼見色不苦不喜成捨,是為六分捨。無染故成捨住者,是禪枝捨。捨念清淨,是清淨捨。於此八捨,除受捨,餘七捨法,是為平等捨。復次有三種捨:一相應乘、二少經營、三無經營。於一切禪行,是禪平等方便。不急疾不遲緩,是名相應乘捨,此下捨近第二禪,能斷大踴躍心。若心無經營,是名少經營捨,此捨近第三禪,是其能斷一切踴躍心。以不動身心,無經營事心,是名無事捨,此捨近第四禪。捨者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平等為相,無所著為味,無經營為起,無染為處。
問:何故說此捨於此禪,非第二禪及初禪?答:是處喜滿未滅心著。以緣喜樂是故未滅,以大踴躍充遍身心,是故於二種禪不說捨,以不滿故。於此第三禪無喜染故,以滅相著故成起禪枝,以由禪枝自在故說捨念正智。云何為念?念隨念,彼念覺憶持不忘。念者,念根、念力、正念,此謂念。
問:念者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答:隨念為相,不忘為味,守護為起,四念為處。云何為智?知解為慧,是正智此謂為智。於是正智有四種:有義智、自相智、不愚癡智、行處智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性者說自然義。此第二禪一心,能滅覺觀,以一性得起,此謂心成一性。心成一性者,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專正為相,寂寂為味,無浪為起,覺觀滅為處。 問:信及心成一性,為何非初禪所攝?答:初禪以覺觀為浪動,故成濁,內信、心成一性者成不清淨,如水有風浪,見於面像不復清淨。如是初禪覺觀為浪,浪動濁故,內信及心一性成不清淨,是故以禪支,非初禪所攝。無覺無觀者,謂斷覺無覺、離觀無觀。 問:覺觀滅、無覺無觀,此二種斷覺觀,為何說二?答:覺觀滅者為現內信,心一性為因;無覺無觀為現寂寂所成喜樂妙相。復次覺觀滅者,以此覺觀見覺觀過患,斷彼過患法;無覺無觀者,斷色界覺觀。復次無覺無觀者有二種:一不以覺觀滅無覺無觀,以覺觀滅無覺無觀,於是五識及第三禪等,不以覺觀滅成無覺無觀。第二禪以方便寂寂故,以覺觀滅成無覺無觀。是說二義。從定生者名定,初禪從彼智生,第二禪成從初禪定生。復次定者,於第二禪與一心共生故,定生喜樂。喜樂者,初已分別。第二禪者,依初得名。此第二禪入正受者,謂入第二禪。禪者內信、喜、樂、一心,是名為禪。入正受住者,成得第二禪,離於二支,成就二支三種善十相具足。二十三功德相應,是天住是功德,生光耀天。如初廣說。天住者,從定生喜樂,越人住故名為天住。是故世尊告比丘言:如池生水,非四方來亦非雨出,無有時節,是從泉出,清冷浸灌盈溢流遠。如是比丘,此身從定生喜樂。令得清涼無不潤澤。從定生喜周遍身心,猶如泉水。彼坐禪人入第二禪,其身可知。如不從四方無流水來、無天雨水,如是覺觀滅可知。如是從泉出流,令身成滿不起波浪。如是從定生喜樂,此名色身令滿不起亂心。如以冷水令身清涼遍一切處,如是從定生喜樂。一切名色身成滿足修定果報,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。此第二禪有三種,下、中、上。是坐禪人修下禪,命終生少光天,壽命二劫。修中禪生無量光天,壽命四劫。修上禪生光耀天,壽命八劫。 念二禪過患,爾時坐禪人已修第二禪身得自在,第二禪粗、三禪寂寂。知二禪過患、見三禪功德,起第三禪。如何理解二禪過患?謂近覺觀是定之怨。與喜滿相應故禪成粗,以喜成滿心大踴躍,不能起餘禪支。若著於喜是則為失,若知是失則成不失。若不堪作神通證,若樂二禪不成勝分,是知第二禪過患。見第三禪功德,是其對治。已觀二禪過患,復見三禪功德,是依一切入相作意,令喜心滅。以由喜樂受持心,如是作意,不久以無喜樂令心得安解三禪支。彼坐禪人不染喜故,得捨念智,以身受樂。是聖所說,得捨念智,樂住第三禪正受,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。喜者先已分別。不染者,斷喜得捨住。什麼是捨?是捨是護。不退不進是心平等,此謂捨。於是捨有八種,謂受捨、精進捨、見捨、菩提覺捨、無量捨、六分捨、禪支捨、清淨捨。五根為受捨。有時不作意捨相,為精進捨。苦集我今當斷成得捨,為見捨。修菩提覺,是為菩提捨。慈悲喜捨,是為無量捨。以眼見色不苦不喜成捨,是為六分捨。無染故成捨住者,是禪支捨。捨念清淨,是清淨捨。於此八捨,除受捨,餘七捨法,是為平等捨。復次有三種捨:一相應乘、二少經營、三無經營。於一切禪行,是禪平等方便。不急疾不遲緩,是名相應乘捨,此下捨近第二禪,能斷大踴躍心。若心無經營,是名少經營捨,此捨近第三禪,是其能斷一切踴躍心。以不動身心,無經營事心,是名無事捨,此捨近第四禪。捨者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平等為相,無所著為味,無經營為起,無染為處。 問:為何說此捨於此禪,非第二禪及初禪?答:是處喜滿未滅心著。以緣喜樂是故未滅,以大踴躍充遍身心,是故於二種禪不說捨,以不滿故。於此第三禪無喜染故,以滅相著故成起禪支,以由禪支自在故說捨念正智。什麼是念?念隨念,彼念覺憶持不忘。念者,念根、念力、正念,此謂念。 問:念者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答:隨念為相,不忘為味,守護為起,四念為處。什麼是智?知解為慧,是正智此謂為智。於是正智有四種:有義智、自相智、不愚癡智、行處智。
云何為智?知解為慧,是正智此謂為智。於是正智有四種:有義智、自相智、不愚癡智、行處智。於是有義智者,有四威儀。自相智者,入於空處。不愚癡智者,知於世間八法。行處智者,謂於事處。於此經中,行處智是可取。
問:智者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答:不愚癡為相,緣著為味,擇取諸法為起,正作意為處。
問:何故此念正智一切處不妙?答:若人失念不起正智,不堪起禪外行。
問:何故說第三禪,不說第二禪及初禪?答:於此喜為首,麁禪枝滅故、正定細故。此定入細處,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禪,是故以禪枝自在。復次此禪易起到彼樂處,最氣味地,亦作愚心,是名著處。是故於此禪,知得自在堪為斷喜。又說喜樂者共為親友,是故此念智分別,無喜有樂於事成住。如彼犢子隨逐其母,不捉兩耳觸突隨母。如是無喜有樂,以念智分別樂得住行處。若不緩分別,反入於喜,成禪退分。以此禪枝自在,故說念智。以此捨念智成就,是故說有捨念智以身受樂。
問:云何心樂?答:心攝受是心樂,從心觸生攝受是心樂受,是謂為樂。
問:云何身?答:想陰、行陰、識陰,此謂為身。此樂以身受,謂身受樂。
問:何故此樂無喜,非以身為受?答:於第三禪樂根滅。何故世尊說於第三禪樂根滅?是樂聖人所說。聖者佛及弟子,開合制教分別顯示,此謂聖所說。
問:何故聖說於此身,非餘處?答:此第三禪易起到彼樂處,彼無受樂;聖者向於樂住,是聖人成就,是故聖人說此禪勝成捨。有念樂住者捨念樂,此已分別成就,入住第三禪。第三者,依第二名為第三。第三禪者,是捨念、正智、樂、一心,此謂禪成就。入住者,彼已得第二禪,離一分五分,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天居,生遍淨天。如初禪廣說。天居者,無喜樂住,越人住名天居。是故世尊告諸比丘:如是比丘,於欝波羅池花、分陀利池花,若欝波羅花、波頭摩花、分陀利花,水生水增長,從水起住水中,從根至首以令水滿其中。如是比丘,此身以無喜樂令滿潤澤,以無喜之樂遍滿身心。於是如欝多羅、波頭摩、分陀利花從水而起。如是入第三禪,其身當知如藕生水,從根至首一切皆滿。如是入第三禪,其身以無喜之樂遍滿身心,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遍淨天功德。此第三禪亦成三種,謂上、中、下。於是坐禪人修行下禪,命終生少淨天,彼壽命十六劫。修行中禪生無量淨天,彼天壽命三十二劫。修行上禪生遍淨天,壽命六十四劫。念三禪過,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,第三禪身得自在樂,起第四禪越第三禪。第三禪麁、第四禪妙,見第三禪過患,復見第四禪功德。云何三禪過患?謂近喜為怨。正定以樂枝麁,不能堪忍為得神通,第三禪不成勝分。如是見第三禪過患,見第四禪功德是其對治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第三禪過患、見第四禪功德,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,令現滅樂滅。以由捨心受持,如是作意不久,以由捨心得安解四禪枝。彼坐禪人斷樂故,先已斷苦故,以初喜憂盡故,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,住第四禪。是地一切入功德。斷樂者名身樂斷,斷苦者名身苦斷。前喜憂滅者,喜名心樂、憂名心苦,皆盡滅也。
問:樂苦憂已斷,何處滅?答:初禪時滅。於此第四禪,佛說苦滅。
問:何處苦根起無餘時滅?答:佛告比丘:初禪成就離欲,是處苦根起無餘時滅。
問:何故於初禪苦根滅?答:以喜滿故身樂,身樂故苦根滅,以斷對治故,是故於初禪苦根滅。於第二禪憂根滅,成斷憂根。如佛所說:何處喜根起無餘時滅?於此比丘覺觀滅故。第三禪正受住,是處憂根起無餘時滅。何故第二禪憂根滅?若有覺觀久隨覺觀,成身懈怠、成心懶惰,若心懶惰憂根即起。於第二禪覺觀滅,說憂根滅。於第三禪是處樂滅。如世尊說:何處樂根起無餘時滅?於此比丘厭於喜故,第三禪入正受住,是處樂根已起無餘時滅。
問:何故於第三禪樂根滅?答:喜滅故。喜為因,樂成滅,是故於第三禪樂根滅。
問:若苦樂憂於三禪處已滅,何故於此四禪說滅?答:三禪是四禪道路,於三禪已滅受,是故於第四禪說滅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什麼是智?知解為慧,是正智此謂為智。於是正智有四種:有義智、自相智、不愚癡智、行處智。於是有義智者,有四威儀。自相智者,入於空處。不愚癡智者,知於世間八法。行處智者,謂於事處。於此經中,行處智是可取。 問:智者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答:不愚癡為相,緣著為味,擇取諸法為起,正作意為處。 問:為何此念正智一切處不妙?答:若人失念不起正智,不堪起禪外行。 問:為何說第三禪,不說第二禪及初禪?答:於此喜為首,粗禪支滅故、正定細故。此定入細處,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禪,是故以禪支自在。復次此禪易起到彼樂處,最氣味地,亦作愚心,是名著處。是故於此禪,知得自在堪為斷喜。又說喜樂者共為親友,是故此念智分別,無喜有樂於事成住。如彼犢子隨逐其母,不捉兩耳觸突隨母。如是無喜有樂,以念智分別樂得住行處。若不緩分別,反入於喜,成禪退分。以此禪支自在,故說念智。以此捨念智成就,是故說有捨念智以身受樂。 問:如何理解心樂?答:心攝受是心樂,從心觸生攝受是心樂受,是謂為樂。 問:什麼是身?答:想陰、行陰、識陰,此謂為身。此樂以身受,謂身受樂。 問:為何此樂無喜,非以身為受?答:於第三禪樂根滅。為何世尊說於第三禪樂根滅?是樂聖人所說。聖者佛及弟子,開合制教分別顯示,此謂聖所說。 問:為何聖說於此身,非餘處?答:此第三禪易起到彼樂處,彼無受樂;聖者向於樂住,是聖人成就,是故聖人說此禪勝成捨。有念樂住者捨念樂,此已分別成就,入住第三禪。第三者,依第二名為第三。第三禪者,是捨念、正智、樂、一心,此謂禪成就。入住者,彼已得第二禪,離一分五分,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天居,生遍淨天。如初禪廣說。天居者,無喜樂住,越人住名天居。是故世尊告諸比丘:如是比丘,於欝波羅池花、分陀利池花,若欝波羅花、波頭摩花、分陀利花,水生水增長,從水起住水中,從根至首以令水滿其中。如是比丘,此身以無喜樂令滿潤澤,以無喜之樂遍滿身心。於是如欝多羅、波頭摩、分陀利花從水而起。如是入第三禪,其身當知如藕生水,從根至首一切皆滿。如是入第三禪,其身以無喜之樂遍滿身心,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遍淨天功德。此第三禪亦成三種,謂上、中、下。於是坐禪人修行下禪,命終生少淨天,彼壽命十六劫。修行中禪生無量淨天,彼天壽命三十二劫。修行上禪生遍淨天,壽命六十四劫。念三禪過,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,第三禪身得自在樂,起第四禪越第三禪。第三禪粗、第四禪妙,見第三禪過患,復見第四禪功德。如何理解三禪過患?謂近喜為怨。正定以樂支粗,不能堪忍為得神通,第三禪不成勝分。如是見第三禪過患,見第四禪功德是其對治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第三禪過患、見第四禪功德,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,令現滅樂滅。以由捨心受持,如是作意不久,以由捨心得安解四禪支。彼坐禪人斷樂故,先已斷苦故,以初喜憂盡故,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,住第四禪。是地一切入功德。斷樂者名身樂斷,斷苦者名身苦斷。前喜憂滅者,喜名心樂、憂名心苦,皆盡滅也。 問:樂苦憂已斷,何處滅?答:初禪時滅。於此第四禪,佛說苦滅。 問:何處苦根起無餘時滅?答:佛告比丘:初禪成就離欲,是處苦根起無餘時滅。 問:為何於初禪苦根滅?答:以喜滿故身樂,身樂故苦根滅,以斷對治故,是故於初禪苦根滅。於第二禪憂根滅,成斷憂根。如佛所說:何處喜根起無餘時滅?於此比丘覺觀滅故。第三禪正受住,是處憂根起無餘時滅。為何第二禪憂根滅?若有覺觀久隨覺觀,成身懈怠、成心懶惰,若心懶惰憂根即起。於第二禪覺觀滅,說憂根滅。於第三禪是處樂滅。如世尊說:何處樂根起無餘時滅?於此比丘厭於喜故,第三禪入正受住,是處樂根已起無餘時滅。 問:為何於第三禪樂根滅?答:喜滅故。喜為因,樂成滅,是故於第三禪樂根滅。 問:若苦樂憂於三禪處已滅,為何於此四禪說滅?答:三禪是四禪道路,於三禪已滅受,是故於第四禪說滅。
問:若苦樂憂於三禪處已滅,何故於此四禪說滅?答:三禪是四禪道路,於三禪已滅受,是故於第四禪說滅。復次以不苦不樂受為現對治,是故說苦樂對治不苦不樂受。復次四禪共對治受收合故。復次捨煩惱現無餘斷。不苦不樂受者,意不攝受、心不棄捨,此謂不苦不樂受。不苦不樂受者,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中間為相,住中為味,除是起喜滅是處。云何捨念清淨者?是謂中性為捨,此謂為捨。念者,謂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為念。以捨為念,成分明清白,此謂捨念清淨。
問:何故此念以捨分明清白?答:此捨離一切煩惱故、受相似相應故,成不動無經營,以此無經營與捨相應故。此念至無動成無經營,是故此念已捨成分明清白。四者,依彼三禪,此第四成就。入定者,此謂四禪捨念一心,此謂禪成就。入住者,成得彼第四禪,離一分三分,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報居天上,生果實天。功德如初廣說。天居者,捨樂住出於人住,此謂天居。是故世尊告諸比丘:有人坐,以白疊覆身,從頭至足一切身份無處不著。如以白疊無不覆處,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滿一切身份。以清白心無所不著,譬如有人白疊自覆,是坐禪人亦復如是,離一切上煩惱,在第四禪可知。如以白疊覆身從頭至足,不寒不熱,時節調和身心清淨。如是入第四禪不苦不樂,是為捨樂。令滿於身修定果報,如是天居生果實天功德。修第四禪命終凡夫,生果實天。若心厭患,生無想天,壽命五十劫。若沙門,或生果實天、或生五淨居處。如是果實功德。
問:何故於三禪處,下中上說果地勝,不說第四禪?答:依三禪所得有麁有妙,是故以勝枝說果地勝。此第四禪已到妙枝彼岸,從此更無妙枝,是故於此無勝果地念四禪過。爾時坐禪人,於第四禪已得自在樂,遊虛空定越於色界。復更思惟,色定麁、虛空定細。彼坐禪人見色過患,復見虛空定功德。云何色過患?如取器仗相打鬪諍、兩舌妄語、截手腳等種種諸事,眼痛疾患寒熱飢渴諸苦,是謂色慾過患。云何第四禪過患?此近喜成怨,依於色事,是名為麁。於是著樂,不成勝分,依虛空寂寂解脫。於此定成麁,於色見第四禪過患,見虛空定功德,是其對治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於色及見第四禪過患,已見虛空定功德,念入第四禪明無邊虛空定。從此定起除地一切入相,修虛空定地相成失。於虛空所作事無邊作意,若如此現作意不久地相成失。從地相心起成越於虛空,以虛空入相自在心得安。彼坐禪人已起一切色相有對想滅,於種種想不作意故,正受入住無邊空處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起。色相者,云何色相?入色界定想智正智,此謂色相。越者,從此起有對想滅者。云何是有對想?色想、聲想、香想、味想、觸想,此謂有對想。滅者,彼種種想盡不作意者。云何種種想?不入定人,或意界和合、或意識界和合想智正智,此謂種種想。此種種想不作意,此謂種種想不作意。
問:何故止說越想,不說受行識?答:若越於想,彼一切皆亦成越。何以故?若不離想,心不得越。復次世尊欲說越色事,說越色想,一切定事皆由想故。
問:若不爾,入色定有對想種種想非為無也。答:有人入色界定,有對想有種種想以斷故。
問:何故於彼不修道?答:為厭於色,是故於彼不滅、於彼不盡故。入初禪,聲是其刺如是。佛所說於此為厭色以修行道,是故於此成斷。於此斷故,無色定不動行想。寂寂解脫想,如迦蘭欝頭藍弗入無想定,五百車從前去來不見不聞,是故說於處滅。於是起一切色想,說斷色界法有對想、滅種種想。不作意者,說斷欲界法。復次越一切色想者,說得無色界。有對想滅者,說斷彼定外亂,為顯現無動種種想。不作意者說斷定內亂,說顯現寂寂解脫相。
問:無邊虛空者,云何為空?答:是空入空界空穴,不為四大所觸,此謂為空。於空正安心令滿無邊,此謂無邊。無邊空者,是無邊空入,入虛空處心心數法,此謂虛空入。虛空入者何義?是虛空無邊性。是無邊性空處,此說虛空義。如住天處名天處,彼虛空處定,此謂虛空處入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問:若苦樂憂於三禪處已滅,為何於此四禪說滅?答:三禪是四禪道路,於三禪已滅受,是故於第四禪說滅。復次以不苦不樂受為現對治,是故說苦樂對治不苦不樂受。復次四禪共對治受收合故。復次捨煩惱現無餘斷。不苦不樂受者,意不攝受、心不棄捨,此謂不苦不樂受。不苦不樂受者,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中間為相,住中為味,除是起喜滅是處。如何理解捨念清淨者?是謂中性為捨,此謂為捨。念者,謂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為念。以捨為念,成分明清白,此謂捨念清淨。 問:為何此念以捨分明清白?答:此捨離一切煩惱故、受相似相應故,成不動無經營,以此無經營與捨相應故。此念至無動成無經營,是故此念已捨成分明清白。四者,依彼三禪,此第四成就。入定者,此謂四禪捨念一心,此謂禪成就。入住者,成得彼第四禪,離一分三分,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報居天上,生果實天。功德如初廣說。天居者,捨樂住出於人住,此謂天居。是故世尊告諸比丘:有人坐,以白疊覆身,從頭至足一切身份無處不著。如以白疊無不覆處,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滿一切身份。以清白心無所不著,譬如有人白疊自覆,是坐禪人亦復如是,離一切上煩惱,在第四禪可知。如以白疊覆身從頭至足,不寒不熱,時節調和身心清淨。如是入第四禪不苦不樂,是為捨樂。令滿於身修定果報,如是天居生果實天功德。修第四禪命終凡夫,生果實天。若心厭患,生無想天,壽命五十劫。若沙門,或生果實天、或生五淨居處。如是果實功德。 問:為何於三禪處,下中上說果地勝,不說第四禪?答:依三禪所得有粗有妙,是故以勝支說果地勝。此第四禪已到妙支彼岸,從此更無妙支,是故於此無勝果地念四禪過。爾時坐禪人,於第四禪已得自在樂,遊虛空定越於色界。復更思惟,色定粗、虛空定細。彼坐禪人見色過患,復見虛空定功德。如何理解色過患?如取器仗相打鬥諍、兩舌妄語、截手腳等種種諸事,眼痛疾患寒熱飢渴諸苦,是謂色慾過患。如何理解第四禪過患?此近喜成怨,依於色事,是名為粗。於是著樂,不成勝分,依虛空寂寂解脫。於此定成粗,於色見第四禪過患,見虛空定功德,是其對治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於色及見第四禪過患,已見虛空定功德,念入第四禪明無邊虛空定。從此定起除地一切入相,修虛空定地相成失。於虛空所作事無邊作意,若如此現作意不久地相成失。從地相心起成越於虛空,以虛空入相自在心得安。彼坐禪人已起一切色相有對想滅,於種種想不作意故,正受入住無邊空處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起。色相者,云何色相?入色界定想智正智,此謂色相。越者,從此起有對想滅者。云何是有對想?色想、聲想、香想、味想、觸想,此謂有對想。滅者,彼種種想盡不作意者。云何種種想?不入定人,或意界和合、或意識界和合想智正智,此謂種種想。此種種想不作意,此謂種種想不作意。 問:為何止說越想,不說受行識?答:若越於想,彼一切皆亦成越。何以故?若不離想,心不得越。復次世尊欲說越色事,說越色想,一切定事皆由想故。 問:若不爾,入色定有對想種種想非為無也。答:有人入色界定,有對想有種種想以斷故。 問:為何於彼不修道?答:為厭於色,是故於彼不滅、於彼不盡故。入初禪,聲是其刺如是。佛所說於此為厭色以修行道,是故於此成斷。於此斷故,無色定不動行想。寂寂解脫想,如迦蘭欝頭藍弗入無想定,五百車從前去來不見不聞,是故說於處滅。於是起一切色想,說斷色界法有對想、滅種種想。不作意者,說斷欲界法。復次越一切色想者,說得無色界。有對想滅者,說斷彼定外亂,為顯現無動種種想。不作意者說斷定內亂,說顯現寂寂解脫相。 問:無邊虛空者,如何理解空?答:是空入空界空穴,不為四大所觸,此謂為空。於空正安心令滿無邊,此謂無邊。無邊空者,是無邊空入,入虛空處心心數法,此謂虛空入。虛空入者何義?是虛空無邊性。是無邊性空處,此說虛空義。如住天處名天處,彼虛空處定,此謂虛空處入。
是無邊性空處,此說虛空義。如住天處名天處,彼虛空處定,此謂虛空處入。正住者,得虛空處定,越色事三分,成就三種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寂寂居住修定果報。此功德生虛空處,如初廣說。功德生虛空者,已修虛空處,命終生虛空天,壽命二千劫。
念虛空定過,爾時彼坐禪人於虛空處已得自在樂,起識一切入定,越虛空一切入。思惟虛空定麁、見識處細,復見虛空過患、復見識處功德。云何虛空過患?此定近色為怨,於虛空定是事成麁。與有對想種種想不相遠離,成彼念著不得勝分。如是見虛空過患,是識一切入功德是其對治,明無邊識定治。彼坐禪人已見如是虛空過患、已見識處功德,安詳念入安祥念起,修虛空識令滿作意,令識無邊。由識處想心受持,如是現作意,不久從虛空處想心起越於識處,由識處想而心得安。彼坐禪人起一切虛空故,思惟無邊識,成就入正受,於一切識處住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。越虛空處者,越虛空處。越者謂正度,是謂越一切虛空處。無邊識者,唯彼虛空以識作意令滿無邊,是謂無邊識處。
問:色非色法,云何執為無邊?答:唯無色法故成無邊。何以故?非色之法無有邊際,不可得故。復次虛空無邊,故說無邊。無邊者,作無邊意,故成無邊。是故不妨識。入處者,是入識處。心心數法,此謂識處。識處者何義?是識無邊,此謂識無邊。識處者,如天住處名天處。此識已受持定,此謂識處定。入正受處者,得彼於識處定者,越虛空事,三分成就,以三種善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住於寂寂修定果報。是功德生識處,如初廣說。生識入功德者,修行識處入,命終生識處天,壽命四千劫(識入已竟)。
念無邊識定過患,爾時坐禪人已得識處,自在欲起無所有處定,越於識處。復更思惟,識處定麁、無所有處定細,復見識處過患、復見無所有處定功德。云何識處過患?此定近虛空為怨,識事為麁,以思惟無邊想成彼念著不得勝分,無所有處功德是其對治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識處過患、復見無所有處功德,從識處定安詳而起,彼識不復修行,不復分別,成失彼識。已見無所有處相自在,心願受持,如是現作意,不久從識處想起。以由無所有處想其心得安。彼明無邊識定坐禪人越一切識處,見無所有入正受處住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。越識處者,成越此識超入正度,此謂越一切識處。無所有者,不復修行、不復分別、成失彼識、但見無所有,此謂無所有處。入無所有處定心心數法,此謂無所有處。無所有處者何義?是識無性,是無所有。無所有處者,說受持言,無所有受持正定,此謂無所有處定。入正受住者,成得無所有定,越識事三分,成就三種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住於寂寂修定果報。是功德生無所有處,如初廣說。生無所有功德者,修行無所有處定,命終生無所有天,壽命六千劫(無所有定竟)。
念無所有處過患,爾時坐禪人於無所有處已得自在,欲起非想非非想處定越無所有處。復更思惟無所有處麁、見非想非非想處細,復見無所有處過患,復見非想非非想處定功德。云何無所有定過患?此定近識為怨,與分明想共故成麁,成彼念著不得勝上。如是見無所有處過患,復見非想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對治。復次見此想是患、是癰、是刺,無想是政、是寂寂、是妙,所謂非想非非想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,念入無所有處安詳而起。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,如是現作意,不久從無所有處想心起,由非非想處想而心得安。彼明非非想定坐禪人,越一切無所有處故,成就入住非非相處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。越無所有處者,成越無所有處超入正度,此謂越一切無所有處。非非想者,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,此謂非非想處。非非想處者,入非非想處心心數法,是謂非非想處。非非想處者何義?滅分明想故成於無想,細想有餘故,成非想非非想是其處,是謂非非想。入正住者,成得非非想處定,越無所有處,三分成就三種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住於寂寂明修定果報。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,如初廣說。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,修行非非想處定,命終生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四千劫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是無邊性空處,此說虛空義。如住天處名天處,彼虛空處定,此謂虛空處入。正住者,得虛空處定,越色事三分,成就三種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寂寂居住修定果報。此功德生虛空處,如初廣說。功德生虛空者,已修虛空處,命終生虛空天,壽命二千劫。 念虛空定過,爾時彼坐禪人於虛空處已得自在樂,起識一切入定,越虛空一切入。思惟虛空定粗、見識處細,復見虛空過患、復見識處功德。如何理解虛空過患?此定近色為怨,於虛空定是事成粗。與有對想種種想不相遠離,成彼念著不得勝分。如是見虛空過患,是識一切入功德是其對治,明無邊識定治。彼坐禪人已見如是虛空過患、已見識處功德,安詳念入安祥念起,修虛空識令滿作意,令識無邊。由識處想心受持,如是現作意,不久從虛空處想心起越於識處,由識處想而心得安。彼坐禪人起一切虛空故,思惟無邊識,成就入正受,於一切識處住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。越虛空處者,越虛空處。越者謂正度,是謂越一切虛空處。無邊識者,唯彼虛空以識作意令滿無邊,是謂無邊識處。 問:色非色法,如何執為無邊?答:唯無色法故成無邊。何以故?非色之法無有邊際,不可得故。復次虛空無邊,故說無邊。無邊者,作無邊意,故成無邊。是故不妨識。入處者,是入識處。心心數法,此謂識處。識處者何義?是識無邊,此謂識無邊。識處者,如天住處名天處。此識已受持定,此謂識處定。入正受處者,得彼於識處定者,越虛空事,三分成就,以三種善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住於寂寂修定果報。是功德生識處,如初廣說。生識入功德者,修行識處入,命終生識處天,壽命四千劫(識入已竟)。 念無邊識定過患,爾時坐禪人已得識處,自在欲起無所有處定,越於識處。復更思惟,識處定粗、無所有處定細,復見識處過患、復見無所有處定功德。如何理解識處過患?此定近虛空為怨,識事為粗,以思惟無邊想成彼念著不得勝分,無所有處功德是其對治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識處過患、復見無所有處功德,從識處定安詳而起,彼識不復修行,不復分別,成失彼識。已見無所有處相自在,心願受持,如是現作意,不久從識處想起。以由無所有處想其心得安。彼明無邊識定坐禪人越一切識處,見無所有入正受處住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。越識處者,成越此識超入正度,此謂越一切識處。無所有者,不復修行、不復分別、成失彼識、但見無所有,此謂無所有處。入無所有處定心心數法,此謂無所有處。無所有處者何義?是識無性,是無所有。無所有處者,說受持言,無所有受持正定,此謂無所有處定。入正受住者,成得無所有定,越識事三分,成就三種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住於寂寂修定果報。是功德生無所有處,如初廣說。生無所有功德者,修行無所有處定,命終生無所有天,壽命六千劫(無所有定竟)。 念無所有處過患,爾時坐禪人於無所有處已得自在,欲起非想非非想處定越無所有處。復更思惟無所有處粗、見非想非非想處細,復見無所有處過患,復見非想非非想處定功德。如何理解無所有定過患?此定近識為怨,與分明想共故成粗,成彼念著不得勝上。如是見無所有處過患,復見非想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對治。復次見此想是患、是癰、是刺,無想是政、是寂寂、是妙,所謂非想非非想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,念入無所有處安詳而起。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,如是現作意,不久從無所有處想心起,由非非想處想而心得安。彼明非非想定坐禪人,越一切無所有處故,成就入住非非相處。一切者,說於無餘。越無所有處者,成越無所有處超入正度,此謂越一切無所有處。非非想者,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,此謂非非想處。非非想處者,入非非想處心心數法,是謂非非想處。非非想處者何義?滅分明想故成於無想,細想有餘故,成非想非非想是其處,是謂非非想。入正住者,成得非非想處定,越無所有處,三分成就三種善,十相具足,二十二功德相應,住於寂寂明修定果報。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,如初廣說。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,修行非非想處定,命終生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四千劫。
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,修行非非想處定,命終生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四千劫。
問:何故說非非想處?何故不說為識處?答:離無邊執故、起想細故,不成識處。
問:何故依此定不成漏盡?答:離分明想,不堪得見道。復次此定最細微,非非想不能分別,是故不成漏盡處(非非想定已竟)。
重明上義。問:於是定處,云何散句?答:所謂滅聲。顛倒起越外行覺受疑不應得。滅者,入初禪語言斷;入第四禪出入息斷。次第滅聲者,若人入定,聞有音聲,不得言說。何以故?是入定人耳識不和合故。復次入色定人,是聲成亂。如世尊所說:入禪人聲是其刺。顛倒者,入地一切入,於非地想而作地想。
問:若然,何故不成顛倒?答:此四顛倒想不異故,知此地想是其相,是故不成顛倒。起者,以五因緣從於定起:以威儀苦、以最多境界、以障礙起、以方便不平等、以隨意。若入無色定,以最多境界不得起,住不動故。入滅禪定及入果定,以初作行得起,不以餘因。越者,越有二種:分越、事越。從色禪越色定,是謂分越。從色禪越無色定,復從無色定越無色定,是謂事越。外行者,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。覺者,第二禪等性,除無間成無覺觀。受者,第四禪等性,除無間共捨起。有人樂相似無間。疑者,未斷一切貪欲等蓋,住非非想處,說於有餘,如畏毒蛇上樹。有四種人不得起定,必墮惡趣:無因作五逆邪見(散句已竟,地一切入已滿)。
問:云何水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緣水相,此謂水一切入。心住不亂,此謂修行。於水一切入專意為相,不除水想是味,心不作二意是處。於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德:於地出沒自在、於地出宮殿、令動令降雨、令身能起水、令化江海。於地一切入所說功德,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,處處皆見水。云何取其相者,若取水一切入,於水現取相,若自然水、若自作水。於是舊坐禪人於非水處取水相,彼人處處見水,若於井於瓶、若於池沼江湖淮海,是其所觀隨意即見,彼分水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明修水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從初以觀,如是寂寂處,若寺舍、若石室、若樹下,是處不闇、不日光炙,無塵無風、無蚊蚋等,無諸障礙。於如是處,若鉢若瓫埋淨地中,令與地平,周迴一尋盛以兩水,不雜以餘色水,令滿鉢瓫。應於此處作意水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,餘事如地一切入。廣說至非非想處(水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火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相?答:心於火相,此謂火一切入。彼時心住不亂,此謂修行。火相巧於放意為相,不除火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共五功德:於火一切入經營、起煙炎以光明想起、滅餘色光、隨意所燒、以作光明曉了於火界,如地一切入所說功德。因修火一切入,處處皆見火。云何取其相者,若現取火一切入,於火取相,或於自作處、或自然處。於是舊坐禪人取於自然相,彼處處見,或草火、或薪火、或林火、或屋火,熾燃焰盛。從此為初,以作於觀。或自樂不樂,即見彼分火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唯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;彼修火一切入方便。新坐禪人從初經營,斷截樵薪,於清淨處積聚焚燒,或日出時、或日入時,從下焚燒,於草薪皆不作意,於上生煙火皆不作意,於聚焰中現作火想。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,如初廣說(火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風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於風相,此謂風一切入。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風一切入。放意為相,不除風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同三功德,於風一切入風行自在、能令風起、作意受持令清涼。如地一切入所說功德,修風一切入方便。云何取其相者,新坐禪人現取風一切入,以二行取於風相,或見、或觸。云何以見取相?彼坐禪人,或甘蔗園、或於竹林、或多草處,以風鼓動。彼已見,作風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是已見取相。
以下是您要求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繁體中文翻譯: 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,修行非非想處定,命終生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四千劫。 問:為何說非非想處?為何不說為識處?答:離無邊執故、起想細故,不成識處。 問:為何依此定不成漏盡?答:離分明想,不堪得見道。復次此定最細微,非非想不能分別,是故不成漏盡處(非非想定已竟)。 重明上義。問:於是定處,如何散句?答:所謂滅聲。顛倒起越外行覺受疑不應得。滅者,入初禪語言斷;入第四禪出入息斷。次第滅聲者,若人入定,聞有音聲,不得言說。何以故?是入定人耳識不和合故。復次入色定人,是聲成亂。如世尊所說:入禪人聲是其刺。顛倒者,入地一切入,於非地想而作地想。 問:若然,為何不成顛倒?答:此四顛倒想不異故,知此地想是其相,是故不成顛倒。起者,以五因緣從於定起:以威儀苦、以最多境界、以障礙起、以方便不平等、以隨意。若入無色定,以最多境界不得起,住不動故。入滅禪定及入果定,以初作行得起,不以餘因。越者,越有二種:分越、事越。從色禪越色定,是謂分越。從色禪越無色定,復從無色定越無色定,是謂事越。外行者,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。覺者,第二禪等性,除無間成無覺觀。受者,第四禪等性,除無間共捨起。有人樂相似無間。疑者,未斷一切貪欲等蓋,住非非想處,說於有餘,如畏毒蛇上樹。有四種人不得起定,必墮惡趣:無因作五逆邪見(散句已竟,地一切入已滿)。 問:如何理解水一切入?如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心緣水相,此謂水一切入。心住不亂,此謂修行。於水一切入專意為相,不除水想是味,心不作二意是處。於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德:於地出沒自在、於地出宮殿、令動令降雨、令身能起水、令化江海。於地一切入所說功德,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,處處皆見水。如何取其相者,若取水一切入,於水現取相,若自然水、若自作水。於是舊坐禪人於非水處取水相,彼人處處見水,若於井於瓶、若於池沼江湖淮海,是其所觀隨意即見,彼分水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明修水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從初以觀,如是寂寂處,若寺舍、若石室、若樹下,是處不闇、不日光炙,無塵無風、無蚊蚋等,無諸障礙。於如是處,若鉢若瓫埋淨地中,令與地平,周迴一尋盛以兩水,不雜以餘色水,令滿鉢瓫。應於此處作意水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,餘事如地一切入。廣說至非非想處(水一切入已竟)。 問:如何理解火一切入?如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如何取相?答:心於火相,此謂火一切入。彼時心住不亂,此謂修行。火相巧於放意為相,不除火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共五功德:於火一切入經營、起煙炎以光明想起、滅餘色光、隨意所燒、以作光明曉了於火界,如地一切入所說功德。因修火一切入,處處皆見火。如何取其相者,若現取火一切入,於火取相,或於自作處、或自然處。於是舊坐禪人取於自然相,彼處處見,或草火、或薪火、或林火、或屋火,熾燃焰盛。從此為初,以作於觀。或自樂不樂,即見彼分火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唯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;彼修火一切入方便。新坐禪人從初經營,斷截樵薪,於清淨處積聚焚燒,或日出時、或日入時,從下焚燒,於草薪皆不作意,於上生煙火皆不作意,於聚焰中現作火想。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,如初廣說(火一切入已竟)。 問:如何理解風一切入?如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心於風相,此謂風一切入。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風一切入。放意為相,不除風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同三功德,於風一切入風行自在、能令風起、作意受持令清涼。如地一切入所說功德,修風一切入方便。如何取其相者,新坐禪人現取風一切入,以二行取於風相,或見、或觸。如何以見取相?彼坐禪人,或甘蔗園、或於竹林、或多草處,以風鼓動。彼已見,作風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是已見取相。
彼已見,作風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是已見取相。云何以觸取相?新坐禪人如是寂寂坐處作意想,隨風來處是處穿壁作孔,竹荻為筒安置其內,當筒處坐,使風觸其身,作意取風相。如是以觸取相。若舊坐禪人於處處分即見風相起,若行住坐臥風觸其身,隨風所動於初已作觀,若自樂不樂,即見彼分風相得起。不如新坐禪人(風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青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於青相,此謂青一切入。修彼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青相放意為相,不除青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同五功德,於青一切入心緣隨逐得淨解脫,得青除入如青花,心受持令化種種青色。修青一切入,處處皆見青。云何取其相者,取青一切入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,舊坐禪人取不作處相。彼坐禪人於處處見,或青花、或青衣、或青色,於其目前常見,隨若樂若不樂,即見彼分青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取於作處相,不能取非作處修青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於衣於板於壁處,以阿多思花色青色,以此色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以異色繞其外。於此作青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餘如初廣說(青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黃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相?答:心於黃相,此謂黃一切入。修彼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黃一切入放意是相,不除黃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同五功德,於黃一切入心隨逐得淨解脫,得黃除入作意,如金花種種黃色,修黃一切入處處皆見黃。云何取彼相者,現取黃一切入,取於黃相,若自作處、若自然處,於是取非作處相。彼坐禪人於處處見,或黃花、或黃衣黃色,從此常見,隨樂不樂即見彼分黃相得起,非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者取於已作處相,不能於非作處修黃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或衣或板或壁,以迦尼羅花色黃色,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異色繞其外。於彼作黃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除亂。餘如初廣說(黃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赤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於赤相,此謂赤一切入。彼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赤相放意為相,不離赤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共四功德,於赤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,得赤除入,化種種赤色。不共功德者,如說於地一切入。修赤一切入,處處皆見赤。云何取其相者,現取赤一切入,取於赤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。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,於處處見相,或赤花、或赤衣、或赤色,從此為初常見,隨樂不樂,即見彼分赤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修赤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,或衣處或板或壁處,如槃偷時婆花生赤色,或以朱丹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以異色界其外。於此作赤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赤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白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於白相,此謂白一切入。彼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白相放意為相,不離白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共八功德,於白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,得白除入,伏懈怠眠,除闇作明,白一切入得起天眼。餘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說。修白一切入,處處皆見白。云何取其相者,現取白一切入,於白取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。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,彼於處處見相,或白花、或白衣、或白色,或月光、或日光、或星色、或鏡圓,從彼為初常見,隨樂不樂,即見彼分白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非不作處取相修白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,或於衣處或板或壁處,以太白星等色,以此色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四角,以異色界其外。於此作白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白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光明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作光明相,此謂光明一切入。彼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光明放意為相,不離光明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
彼已見,作風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是已見取相。云何以觸取相?新坐禪人如是寂寂坐處作意想,隨風來處是處穿壁作孔,竹荻為筒安置其內,當筒處坐,使風觸其身,作意取風相。如是以觸取相。若舊坐禪人於處處分即見風相起,若行住坐臥風觸其身,隨風所動於初已作觀,若自樂不樂,即見彼分風相得起。不如新坐禪人(風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青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於青相,此謂青一切入。修彼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青相放意為相,不除青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同五功德,於青一切入心緣隨逐得淨解脫,得青除入如青花,心受持令化種種青色。修青一切入,處處皆見青。云何取其相者,取青一切入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,舊坐禪人取不作處相。彼坐禪人於處處見,或青花、或青衣、或青色,於其目前常見,隨若樂若不樂,即見彼分青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取於作處相,不能取非作處修青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於衣於板於壁處,以阿多思花色青色,以此色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以異色繞其外。於此作青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餘如初廣說(青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黃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相?答:心於黃相,此謂黃一切入。修彼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黃一切入放意是相,不除黃想為味,作意無雙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同五功德,於黃一切入心隨逐得淨解脫,得黃除入作意,如金花種種黃色,修黃一切入處處皆見黃。云何取彼相者,現取黃一切入,取於黃相,若自作處、若自然處,於是取非作處相。彼坐禪人於處處見,或黃花、或黃衣黃色,從此常見,隨樂不樂即見彼分黃相得起,非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者取於已作處相,不能於非作處修黃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或衣或板或壁,以迦尼羅花色黃色,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異色繞其外。於彼作黃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除亂。餘如初廣說(黃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赤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於赤相,此謂赤一切入。彼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赤相放意為相,不離赤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共四功德,於赤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,得赤除入,化種種赤色。不共功德者,如說於地一切入。修赤一切入,處處皆見赤。云何取其相者,現取赤一切入,取於赤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。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,於處處見相,或赤花、或赤衣、或赤色,從此為初常見,隨樂不樂,即見彼分赤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修赤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,或衣處或板或壁處,如槃偷時婆花生赤色,或以朱丹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以異色界其外。於此作赤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赤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白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於白相,此謂白一切入。彼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白相放意為相,不離白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共八功德,於白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,得白除入,伏懈怠眠,除闇作明,白一切入得起天眼。餘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說。修白一切入,處處皆見白。云何取其相者,現取白一切入,於白取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。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,彼於處處見相,或白花、或白衣、或白色,或月光、或日光、或星色、或鏡圓,從彼為初常見,隨樂不樂,即見彼分白相得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非不作處取相修白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,或於衣處或板或壁處,以太白星等色,以此色作曼陀羅花,或三角四角,以異色界其外。於此作白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白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光明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心作光明相,此謂光明一切入。彼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光明放意為相,不離光明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
注意此處是斷點重試開始位置,可能需要清理此位置之前的一次翻譯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彼已見,作風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是已見取相。如何以觸取相?新學禪修的人這樣靜坐時作意想,隨風來處在牆上鑿孔,插入竹管,坐在管口處,讓風觸碰身體,作意取風相。這就是以觸取相。若是資深禪修者在各處即可見風相生起,無論行住坐臥風觸其身,隨風所動於初即已觀察,若自己喜歡不喜歡,即見那部分風相生起。不像新學禪修者(風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青遍處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心緣青相,這就是青遍處。修習使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於青相放意是其相,不離青想是其味,作意無二是其處。功德是什麼呢?不同於五種功德,於青遍處心隨順得清淨解脫,得青除入如青花,心受持令化現種種青色。修習青遍處,處處皆見青色。如何取其相呢?取青遍處相,若是人為處或自然處,資深禪修者取非人為處相。那禪修者在各處所見,或青花、或青衣、或青色,在眼前常見,隨喜歡不喜歡,即見那部分青相生起,不像新學禪修者。新學禪修者取人為處相,不能取非人為處修習青遍處方便。那禪修者在衣服上、木板上或牆壁上,以阿多思花色的青色,用此色做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以異色圍繞其外。於此作青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餘如初廣說(青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黃遍處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相?答:心緣黃相,這就是黃遍處。修習使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於黃遍處放意是其相,不離黃想是其味,作意無二是其處。功德是什麼呢?不同於五種功德,於黃遍處心隨順得清淨解脫,得黃除入作意,如金花種種黃色,修習黃遍處處處皆見黃色。如何取其相呢?現取黃遍處,取於黃相,若自己造作處或自然處,於是取非造作處相。那禪修者在各處所見,或黃花、或黃衣黃色,從此常見,隨喜歡不喜歡即見那部分黃相生起,不像新學禪修者。新學禪修者取於已造作處相,不能於非造作處修習黃遍處方便。那禪修者或在衣服上或木板或牆壁上,以迦尼羅花色的黃色,做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異色圍繞其外。於彼作黃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除亂。餘如初廣說(黃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赤遍處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心緣赤相,這就是赤遍處。修習使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於赤相放意是其相,不離赤想是其味,作意無二是其處。功德是什麼呢?不共四種功德,於赤遍處隨心得清淨解脫,得赤除入,化現種種赤色。不共功德如說於地遍處。修習赤遍處,處處皆見赤色。如何取其相呢?現取赤遍處,取於赤相,若造作處或自然處。資深禪修者於自然處取相,於各處見相,或赤花、或赤衣、或赤色,從此為初常見,隨喜歡不喜歡,即見那部分赤相生起,不像新學禪修者。新學禪修者於造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造作處修習赤遍處方便。那禪修者,或在衣服處或木板或牆壁處,如槃偷時婆花生的赤色,或以朱丹做曼陀羅花,或三角或四角,以異色圍繞其外。於此作赤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赤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白遍處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心緣白相,這就是白遍處。修習使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於白相放意是其相,不離白想是其味,作意無二是其處。功德是什麼呢?不共八種功德,於白遍處隨心得清淨解脫,得白除入,降伏懈怠睡眠,除暗作明,白遍處得生起天眼。其餘功德如地遍處所說。修習白遍處,處處皆見白色。如何取其相呢?現取白遍處,於白色取相,若造作處或自然處。資深禪修者於自然處取相,他在各處見相,或白花、或白衣、或白色,或月光、或日光、或星色、或鏡圓,從那裡為初常見,隨喜歡不喜歡,即見那部分白相生起,不像新學禪修者。新學禪修者於造作處取相,非不造作處取相修習白遍處方便。那禪修者,或在衣服處或木板或牆壁處,以太白星等色,用此色做曼陀羅花,或三角四角,以異色圍繞其外。於此作白相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白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光明遍處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心作光明相,這就是光明遍處。修習使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光明放意是其相,不離光明想是其味,作意無二是其處。
彼修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光明放意為相,不離光明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何功德者,與白功德等,修光明一切入處處見光明。云何取其相者,現取光明一切入,於光明取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。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,彼於處處見相,或月光、或日光、或燈光、或珠光,從彼初常見,隨樂不樂,即見彼分光明即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修光明一切入方便。彼坐禪人,如是或作東西壁,坐令水滿鉢,安置日光所至處。從彼水光起曼陀羅,從曼陀羅光起著壁光,於此見光明相。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光明一切入已竟)。
解脫道論卷第五
解脫道論卷第六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行門品之三
問:云何虛空一切入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虛空一切入,有二種:有虛空離色、有虛空不離色。虛空入處相,所謂離色虛空。井穴虛空相,此謂不離色虛空。彼修此想,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虛空想放意為相,不離虛空想為味,作意無二為處。何功德者,不共二功德,於虛空入,障礙處所不能礙。若牆壁山等,身行無礙,自在無畏。云何取其相者,於虛空入取虛空相,若作處、若自然處,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,能於處處見,或於孔穴、或欞窓間、或樹枝間。從彼常見,隨樂不樂,即見彼分虛空相即起,不如新坐禪人。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作處。彼坐禪人,或於屋內、或於屋外不障礙處,作圓孔穴作虛空想,以三行取相:以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於虛空一切入,生四禪五禪,餘如初廣說(虛空一切入已竟)。
問:云何識一切入?答:曰識處定,此謂識一切入,餘如初廣說(十一切入已竟)。
問:於是一切入,云何散句?答:若一相得自在,一切餘相隨其作意。若於一處一切入,於初禪得自在。堪任餘一切入,能起第二禪。如是第二禪得自在,能起第三禪。第三禪得自在,能起第四禪。
問:於諸一切入,云何最勝?答:四色一切入是為最勝,成解脫故,得除入故,曰一切入勝。作光明故,心得自在。於八一切入及於八定,以入十六行安詳而起。隨所樂處,其所樂定隨意無障,次第上次第下,次第上下令一一增長,或俱令增長,或中少、或分少、或事少、或分事少、或分俱、或事俱、或分事俱。隨其所樂處者,或於村、或於阿蘭若,是斯所樂處入於三昧。如所樂者,是其所樂禪,入於禪定如其所樂。時者,隨意所樂時入於三昧,或多時入正受。次第上者,於初禪入定次第,乃至非非想處。次第下者,從初入非非想定,次第乃至初禪。次第上下者,越於往還,從初禪入第三禪,從第三禪入第二禪,從第二禪入第四禪,如是乃至入非非想定。令一一增長者,以次第入第四禪,或上或下。俱令增長者,入第四禪,從此虛空入第三禪,如是二種入定。中少者,已入初禪,從此入非非想處,從此入第二禪,從此入無所有處。如是現入正受,能辨虛空處。分少者,一禪於八一切入入定。事少者,於三一切入入於八定分。事少者,所謂二定及一切入。分俱者,於三一切入入二二禪。事俱者,於二二一切入入二禪。分事俱者,是此二句(散句已竟)。
問:云何增長相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增長相者,滿一切處。猶如排囊滿中臭穢死屍,此謂膖脹。於膖脹相以正智知,此謂膖脹想。彼修此想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膖脹想相隨觀為相,厭膖脹想為味,臭穢不淨作意為處。何功德者,膖脹想有九功德:得念內身、得無常想、得死相、多厭患伏婬欲、斷色憍、斷無病憍、向善趣、向醍醐。云何取其相者,新坐禪人現取膖脹不淨想,以無二行,以念不動不愚癡、以諸根內入、以心不出外,以往彼處。是處不淨有諸死屍,住於彼處離於逆風,對不淨相不遠不近,或倚或坐。彼坐禪人,若倚若坐近不淨處,若石若土埵、或樹或杌或藤,為作相作事思惟:此石不淨。此不淨相。此石,如是土埵等,已為作相、已作事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修習使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光明放意是其相,不離光明想是其味,作意無二是其處。功德是什麼呢?與白色的功德相同,修習光明遍處處處見光明。如何取其相呢?現取光明遍處,於光明取相,若造作處或自然處。資深禪修者於自然處取相,他在各處見相,或月光、或日光、或燈光、或珠光,從那裡為初常見,隨喜歡不喜歡,即見那部分光明生起,不像新學禪修者。新學禪修者於造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造作處修習光明遍處方便。那禪修者,如是或作東西牆壁,坐令水滿鉢,安置在陽光照射處。從那水光起曼陀羅,從曼陀羅光起著於牆壁的光,於此見光明相。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如初廣說(光明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解脫道論卷第五 解脫道論卷第六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三 問:什麼是虛空遍處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虛空遍處有二種:有離色虛空、有不離色虛空。虛空入處相,所謂離色虛空。井穴虛空相,此謂不離色虛空。修習此想,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於虛空想放意是其相,不離虛空想是其味,作意無二是其處。功德是什麼呢?不共二種功德,於虛空入,障礙處所不能礙。若牆壁山等,身行無礙,自在無畏。如何取其相呢?於虛空入取虛空相,若造作處或自然處,資深禪修者於自然處取相,能於各處見,或於孔穴、或欄窗間、或樹枝間。從那裡常見,隨喜歡不喜歡,即見那部分虛空相生起,不像新學禪修者。新學禪修者於造作處取相,不能於非造作處。那禪修者,或於室內、或於室外不障礙處,作圓孔穴作虛空想,以三行取相:以平等觀、以方便、以離亂。於虛空遍處,生四禪五禪,餘如初廣說(虛空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識遍處?答:識處定,這就是識遍處,餘如初廣說(十遍處修習至此結束)。 問:於這些遍處,如何散句?答:若一相得自在,一切餘相隨其作意。若於一處遍處,於初禪得自在。堪任餘遍處,能起第二禪。如是第二禪得自在,能起第三禪。第三禪得自在,能起第四禪。 問:於諸遍處,哪個最殊勝?答:四色遍處是為最殊勝,成就解脫故,得除入故,稱為遍處勝。作光明故,心得自在。於八遍處及於八定,以入十六行安詳而起。隨所樂處,其所樂定隨意無障,次第上次第下,次第上下令一一增長,或俱令增長,或中少、或分少、或事少、或分事少、或分俱、或事俱、或分事俱。隨其所樂處者,或於村莊、或於阿蘭若,是這所樂處入於三昧。如所樂者,是其所樂禪,入於禪定如其所樂。時者,隨意所樂時入於三昧,或長時間入正受。次第上者,於初禪入定次第,乃至非非想處。次第下者,從初入非非想定,次第乃至初禪。次第上下者,越於往還,從初禪入第三禪,從第三禪入第二禪,從第二禪入第四禪,如是乃至入非非想定。令一一增長者,以次第入第四禪,或上或下。俱令增長者,入第四禪,從此虛空入第三禪,如是兩種入定。中少者,已入初禪,從此入非非想處,從此入第二禪,從此入無所有處。如是現入正受,能辨虛空處。分少者,一禪於八遍處入定。事少者,於三遍處入於八定分。事少者,所謂二定及遍處。分俱者,於三遍處入二二禪。事俱者,於二二遍處入二禪。分事俱者,是此兩句(散句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增長相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增長相者,遍滿一切處。猶如皮囊充滿臭穢死屍,這就是膨脹。於膨脹相以正智了知,這就是膨脹想。修習此想心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。於膨脹想相隨觀是其相,厭離膨脹想是其味,臭穢不淨作意是其處。功德是什麼呢?膨脹想有九種功德:得念內身、得無常想、得死相、多厭患降伏淫慾、斷除色相憍慢、斷除無病憍慢、趨向善趣、趨向醍醐。如何取其相呢?新學禪修者現取膨脹不淨想,以兩種方法,以念不動不愚癡、以諸根內攝、以心不外散,前往那裡。那裡不淨有諸死屍,住於彼處避開逆風,面對不淨相不遠不近,或倚或坐。那禪修者,若倚若坐近不淨處,若石若土堆、或樹或樹樁或藤,為作標記作事思惟:此石不淨。此不淨相。此石,如是土堆等,已為作標記、已作事。
彼坐禪人,若倚若坐近不淨處,若石若土埵、或樹或杌或藤,為作相作事思惟:此石不淨。此不淨相。此石,如是土埵等,已為作相、已作事。以十行膖脹不淨相,從其自性修行當觀:以色、以男女形、以方、以處、以分別、以節、以穴、以坑、以平地,以平等觀於一切處。以色者,若黑以觀黑,若不黑不白以觀不黑不白,若白以觀白,若臭皮觀以臭皮。以形者,若女形若男形,隨觀若少若長若老。隨觀者,若長以長,若短以短,若肥以肥,若小以小隨而觀之。以方者,於此方擲頭,於此方擲手,於此方以腳,於此方以背,於此方以腹,於此方我所坐,於此方不淨相。如是隨觀以光明處,於此光明處是擲手處,於此光明是擲腳處,於此光明是擲頭處,於此光明是我坐處,於此光明是不淨相處。以分別觀,從頭至足、從下至頭,髮皮為邊,是一屎聚。以分別觀觀以節者,於二手六節,於二腳六節,髖節、項節,此謂十四大節。以空穴者,謂口或開或閉,隨觀眼或開或閉,隨觀手間腳間孔穴。以坑以平等地者,不淨相隨其處所,或於空處或於地上,是處隨觀。復次我在空處,不淨相地上,或不淨相在下,我於地上隨觀,以一切處從我,不取近遠若二尋三尋隨觀。彼坐禪人如是一切正隨觀見彼相,善哉善哉,如是受持,以善自安。彼坐禪人已善取相、已善受持、已善自安,一無二行,以念不動,心不愚癡,諸根內入,心不出外。去來道路若行若坐,觀彼不淨心常受持。無二行者何義?為得身寂寂。令念不動者,以不愚癡,以諸根內入心不出外。去來道路者何義?為得身寂寂。離逆風者何義?為離臭氣。坐不取遠近者何義?若取遠不成除相,若取近不成其厭,不見其性。以不見其性,彼相不起,是故不取遠不取近。坐遍觀一切相者何義?為不愚癡,名不愚癡。若坐禪人入寂寂處,見不淨相如在其前,心起驚怖。是故坐禪人,若死屍起逐,不起心思惟,如是已知念正智受持。已觀相遍,是其遍相。如是作意,是名不愚癡。
問:取十種行相何義?答:為於心縛。觀去來道路者何義?為起次第法。名次第法者,若坐禪人入寂寂處,有時心亂,以不常觀不起不淨相,是故坐禪人攝一切心,當觀去來道路、當觀於坐禪處、當觀遍相、當觀十種取相。彼坐禪人如是數數現觀,復更起相,如以眼見,此謂起次第法。初坐禪人於此死屍成珍寶想,如是歡喜心得受持,心常修行滅於諸蓋,禪分成起。彼坐禪人已離欲、已離不善法,有覺有觀寂寂所成,有喜樂入初禪定及膖脹相。
問:何故以不淨行起於初禪,非起餘禪?答:此行未作觀故、此成縛處故,常隨覺觀。覺觀恒現其相得起,非離覺觀其心得安,是故初禪起非餘禪。復說:此不淨相色形等,以不一行思惟令起,於行思惟者,是覺觀事不能堪任離於覺觀為思惟行,是故唯初禪起非餘禪。復說:此不淨相不可耐事,於不耐事不能舉心。於不淨處,心由喜樂故,除覺觀方便。以覺觀方便力,是時修行由如臭屎,是故唯初禪起非餘禪。
問:於不耐事云何起喜樂?答:不耐事非因,為起喜樂。復次善斷蓋熱故、以修心自在故,起喜樂行。餘如初廣說(膖脹相已竟)。
問:云何青淤相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青淤者,或死一宿、或二三宿,成青淤相。如青所染色隨生,此謂青淤相。彼青淤,是謂青相。以正智知,此謂青淤相,心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青相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耐為處,等膖脹相功德。修其相者,如初廣說(青淤相已竟)。
問:云何潰爛相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相?答:潰爛者,或死二三宿潰爛膿出,猶如灌酪,身成潰爛,此謂潰爛。於潰爛相以正智知,是謂潰爛相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潰爛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耐為處,等膖脹相功德。取相如初廣說(潰爛相可知,潰爛相已竟)。
問:云何斬斫離散相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?處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斬斫離散者,或以刀劍斬斫身體離散。復說所擲死屍,此謂斬斫離散。於斬斫離散是正智知,此謂斬斫離散想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斬斫離散想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等膖脹相功德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那禪修者,若倚若坐近不淨處,若石若土堆、或樹或樹樁或藤,為作標記作事思惟:此石不淨。此不淨相。此石,如是土堆等,已為作標記、已作事。以十種方式觀察膨脹不淨相,從其自性修行當觀:以顏色、以男女形態、以方位、以處所、以分別、以關節、以孔穴、以坑窪、以平地,以平等觀於一切處。以顏色者,若黑觀黑,若不黑不白觀不黑不白,若白觀白,若臭皮觀臭皮。以形態者,若女形若男形,隨觀若少若長若老。隨觀者,若長以長,若短以短,若肥以肥,若小以小隨而觀之。以方位者,於此方擲頭,於此方擲手,於此方以腳,於此方以背,於此方以腹,於此方我所坐,於此方不淨相。如是隨觀以光明處,於此光明處是擲手處,於此光明是擲腳處,於此光明是擲頭處,於此光明是我坐處,於此光明是不淨相處。以分別觀,從頭至足、從下至頭,髮皮為邊,是一堆糞便。以分別觀觀以關節者,於兩手六節,於兩腳六節,髖節、項節,這稱為十四大關節。以空穴者,謂口或開或閉,隨觀眼或開或閉,隨觀手間腳間孔穴。以坑以平等地者,不淨相隨其處所,或於空處或於地上,是處隨觀。復次我在空處,不淨相地上,或不淨相在下,我於地上隨觀,以一切處從我,不取近遠若二尋三尋隨觀。那禪修者如是一切正隨觀見彼相,善哉善哉,如是受持,以善自安。那禪修者已善取相、已善受持、已善自安,一無二行,以念不動,心不愚癡,諸根內攝,心不外散。去來道路若行若坐,觀彼不淨心常受持。無二行者何義?為得身寂靜。令念不動者,以不愚癡,以諸根內攝心不外散。去來道路者何義?為得身寂靜。離逆風者何義?為離臭氣。坐不取遠近者何義?若取遠不成除相,若取近不成其厭,不見其性。以不見其性,彼相不起,是故不取遠不取近。坐遍觀一切相者何義?為不愚癡,名不愚癡。若禪修者入寂靜處,見不淨相如在其前,心起驚怖。是故禪修者,若死屍起逐,不起心思惟,如是已知念正智受持。已觀相遍,是其遍相。如是作意,是名不愚癡。 問:取十種行相何義?答:為於心縛。觀去來道路者何義?為起次第法。名次第法者,若禪修者入寂靜處,有時心亂,以不常觀不起不淨相,是故禪修者攝一切心,當觀去來道路、當觀於禪修處、當觀遍相、當觀十種取相。那禪修者如是數數現觀,復更起相,如以眼見,此謂起次第法。初學禪修者於此死屍成珍寶想,如是歡喜心得受持,心常修行滅於諸蓋,禪支成就。那禪修者已離欲、已離不善法,有覺有觀寂靜所成,有喜樂入初禪定及膨脹相。 問:為何以不淨行起於初禪,非起餘禪?答:此行未作觀故、此成縛處故,常隨覺觀。覺觀恒現其相得起,非離覺觀其心得安,是故初禪起非餘禪。復說:此不淨相色形等,以不一行思惟令起,於行思惟者,是覺觀事不能堪任離於覺觀為思惟行,是故唯初禪起非餘禪。復說:此不淨相不可耐事,於不耐事不能舉心。於不淨處,心由喜樂故,除覺觀方便。以覺觀方便力,是時修行由如臭糞,是故唯初禪起非餘禪。 問:於不耐事云何起喜樂?答:不耐事非因,為起喜樂。復次善斷蓋熱故、以修心自在故,起喜樂行。餘如初廣說(膨脹相已竟)。 問:什麼是青淤相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青淤者,或死一宿、或二三宿,成青淤相。如青所染色隨生,此謂青淤相。彼青淤,是謂青相。以正智了知,此謂青淤相,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青相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耐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相。修其相者,如初廣說(青淤相已竟)。 問:什麼是潰爛相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相?答:潰爛者,或死二三宿潰爛膿出,猶如灌酪,身成潰爛,此謂潰爛。於潰爛相以正智了知,是謂潰爛相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潰爛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耐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相。取相如初廣說(潰爛相可知,潰爛相已竟)。 問:什麼是斬斫離散相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斬斫離散者,或以刀劍斬斫身體離散。復說所擲死屍,此謂斬斫離散。於斬斫離散是正智了知,此謂斬斫離散想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斬斫離散想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相。
心住不亂此謂修,斬斫離散想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等膖脹相功德。
問:云何取其相?答:於兩耳二指作片片想、作斬斫離散想,如是取相。於一二上取其空相,餘如初廣說(斬斫離散相已竟)。
問:云何食噉想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食噉者,或烏鵲鵄梟雕鷲、豬狗狐狼虎豹食噉死屍,此謂食噉。於彼食噉是相。以正智知,此謂食噉想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食噉想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等膖脹想功德。餘如初廣說(食噉相已竟)。
問:云何棄擲想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棄擲者,於處處方散擲手足,此謂棄擲。於棄擲想,是正智知,此謂棄擲想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棄擲想為想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膖脹想等功德。云何取其相者,一切身份聚在一處,安諸分節相離二寸,安已作棄擲想取相,餘如初廣說(棄擲想已竟)。
問:云何殺戮棄擲想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被殺棄擲者,或以刀杖、或以弓箭,於處處斬斫殺戮死屍,此謂殺戮棄擲。於殺戮棄擲,是想是正智知,此謂殺戮棄擲想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殺戮棄擲想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等膖脹功德。云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殺戮棄擲想已竟)。
問:云何血塗染想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血塗染者,或斬截手足形分,出血塗身,此謂血塗染。於血塗染相,是正智知,此謂血塗染想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血塗染想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等膖脹想功德。云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血塗染相已竟)。
問:云何蟲臭想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蟲臭者,諸蟲生滿其身,猶如白珠純是蟲聚,此謂蟲臭。於蟲臭想,以正智知,此謂蟲臭想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蟲臭想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等膖脹想功德。云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蟲臭想已竟)。
問:云何骨想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取其相?答:骨者,謂鉤鎖相連、或肉血筋脈所縛、或無血肉但有筋纏、或無肉血,此謂骨。於此骨想,以正智知,此謂骨想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骨想為相,厭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等膖脹想功德。云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骨想已竟)。
問:於不淨處,云何散句?答:初坐禪人有重煩惱,於不種類不應取相。不種類者,如男女身。若不淨業人,不淨相不應作意。何故?常觀事故不成厭。於畜生身,不起淨想。以一骨起起相自在,於骨取亦復如是。若不淨相以色起,由一切入當觀。若以空起以界當觀者,以不淨起以不淨當觀。
問:何故十不淨不多不少?答:身失有十種故。復由十人故成十想:欲人當修膖脹想,色愛欲人當修青淤想,如淨欲人當修壞爛想,餘亦可知。復次不淨相不可得故、一切不淨想欲對治故。若欲行人是其所得,彼當取相,是故說一切不淨為十種不淨想。
問:何故不令增長?答:若人樂厭欲,令起自性身想。何故?若有自性身想,於想速得厭,彼分故。已令增長不淨想,是其身相得除。已除自身想,不速得厭,是故不應令增長。又說若得無欲,為修大心成令增長。如阿毘曇說:處離欲等,初禪正受住膖脹,及起無量事。如大德摨狗父說偈:
比丘佛家財, 於怖畏林處, 既已修骨想, 普令滿此地; 我知彼比丘, 速當斷欲染(十不淨已竟)。
問:云何唸佛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修行?答:佛者,世尊自然無師,於未聞法正覺正諦,能知一切得力自在,此謂為佛。唸佛世尊正遍知道菩提功德,念、隨念、念持、念不忘、念根、念力、正念,此謂唸佛。心住不亂此謂修,令起佛功德為相,恭敬為味,增長信為處。若修行唸佛,成得十八功德:信增長、念增長、慧增長、恭敬增長、功德增長、多歡喜、堪任苦行、離於怖畏、於受惡法得生慚愧、常與師共住、心樂佛地、行向善趣、最後醍醐。如說修多羅涅底裡句。若人慾唸佛、其可恭敬如佛像處。云何修行?初坐禪人,往寂寂處攝心不亂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斬斫離散想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相。 問:如何取其相?答:於兩耳二指作片片想、作斬斫離散想,如是取相。於一二上取其空相,餘如初廣說(斬斫離散相已竟)。 問:什麼是食噉想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食噉者,或烏鴉鵲鷹貓頭鷹老鷹禿鷲、豬狗狐狼虎豹食噉死屍,此謂食噉。於彼食噉是相。以正智了知,此謂食噉想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食噉想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想。餘如初廣說(食噉相已竟)。 問:什麼是棄擲想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棄擲者,於處處方散擲手足,此謂棄擲。於棄擲想,是正智了知,此謂棄擲想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棄擲想為想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想。如何取其相者,一切身份聚在一處,安諸分節相離二寸,安已作棄擲想取相,餘如初廣說(棄擲想已竟)。 問:什麼是殺戮棄擲想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被殺棄擲者,或以刀杖、或以弓箭,於處處斬斫殺戮死屍,此謂殺戮棄擲。於殺戮棄擲,是想是正智了知,此謂殺戮棄擲想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殺戮棄擲想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相。如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殺戮棄擲想已竟)。 問:什麼是血塗染想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血塗染者,或斬截手足形分,出血塗身,此謂血塗染。於血塗染相,是正智了知,此謂血塗染想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血塗染想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想。如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血塗染相已竟)。 問:什麼是蟲臭想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蟲臭者,諸蟲生滿其身,猶如白珠純是蟲聚,此謂蟲臭。於蟲臭想,以正智了知,此謂蟲臭想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蟲臭想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想。如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蟲臭想已竟)。 問:什麼是骨想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取其相?答:骨者,謂鉤鎖相連、或肉血筋脈所縛、或無血肉但有筋纏、或無肉血,此謂骨。於此骨想,以正智了知,此謂骨想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受持骨想為相,厭離為味,作意不淨為處,功德等同膨脹想。如何取其相者,如初廣說(骨想已竟)。 問:於不淨處,如何散句?答:初學禪修者有重煩惱,於不同類不應取相。不同類者,如男女身。若不淨業人,不淨相不應作意。為何?常觀事故不成厭離。於畜生身,不起淨想。以一骨起起相自在,於骨取亦復如是。若不淨相以色起,由一切入當觀。若以空起以界當觀者,以不淨起以不淨當觀。 問:為何十不淨不多不少?答:身失有十種故。復由十人故成十想:欲人當修膨脹想,色愛欲人當修青淤想,如淨欲人當修壞爛想,餘亦可知。復次不淨相不可得故、一切不淨想欲對治故。若欲行人是其所得,彼當取相,是故說一切不淨為十種不淨想。 問:為何不令增長?答:若人樂厭欲,令起自性身想。為何?若有自性身想,於想速得厭離,彼分故。已令增長不淨想,是其身相得除。已除自身想,不速得厭離,是故不應令增長。又說若得無欲,為修大心成令增長。如阿毘曇說:處離欲等,初禪正受住膨脹,及起無量事。如大德摨狗父說偈: 比丘佛家財, 於怖畏林處, 既已修骨想, 普令滿此地; 我知彼比丘, 速當斷欲染(十不淨已竟)。 問:什麼是念佛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修行?答:佛者,世尊自然無師,於未聞法正覺正諦,能知一切得力自在,此謂為佛。唸佛世尊正遍知道菩提功德,念、隨念、念持、念不忘、念根、念力、正念,此謂唸佛。心安住不亂此謂修,令起佛功德為相,恭敬為味,增長信為處。若修行唸佛,成得十八功德:信增長、念增長、慧增長、恭敬增長、功德增長、多歡喜、堪任苦行、離於怖畏、於受惡法得生慚愧、常與師共住、心樂佛地、行向善趣、最後醍醐。如說修多羅涅底裡句。若人慾唸佛、其可恭敬如佛像處。如何修行?初學禪修者,往寂靜處攝心不亂。
若人慾唸佛、其可恭敬如佛像處。云何修行?初坐禪人,往寂寂處攝心不亂。以不亂心念如來,世尊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世尊。於是彼者到一切功德彼岸。世尊者,得世稱譽故名世尊、復得妙法故名世尊、復得供養故名世尊、得福具足故名世尊、道法之主故名世尊,以是因故得名世尊。以彼因故受供養,名阿羅漢。殺煩惱怨,名阿羅漢。折生死輪輻,名阿羅漢。正遍知者,以一切行正知一切諸法,名正遍覺。復殺無明,名正遍覺。以獨覺無上菩提,名正遍覺。明行足者,明者三明:宿命智明、眾生生死智明、漏盡智明。世尊以宿命智明,斷殺過去無明;以眾生生死智明,斷殺未來無明;以漏盡智明,斷殺現在無明。已斷殺過去無明故,以一切行一切過去法,世尊應念即現;已斷殺未來無明故,以一切行一切未來法,世尊應念即現;已斷殺現在無明故,以一切行一切現在法,世尊應念即現。行者,戒定足具。戒者,謂一切善法處,故言明行。足者,謂一切神通處,故名明行足。具者,謂一切定。於是世尊以一切智、以三明、以行得大慈悲,以作世間饒益。明得自在,以知處故,以起論道,無人能勝。滅諸煩惱,以清淨正行,以明具足成世間眼,現饒益不饒益故。以行具足成世間依,作救怖畏。以明解脫,於第一義已得通達。以行成濟渡,作世間義,於一切事自然無師,所行平等得無上寂寂。以明行足世尊成就,此謂明行具足。善逝者,到善路故,名曰善逝。不復更來到。於醍醐界,無為涅槃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不顛倒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不僻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無過患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不多不少,故名善逝。世間解者,世間有二種,謂眾生世間、行世間。世尊以一切行,知眾生世間,以知眾生種種欲樂。以根差別,以宿命、以天眼、以從去來、以和合、以成就、以種種可化、以種種堪不堪、以種種生、以種種趣、以種種地、以種種業、以種種煩惱、以種種果報、以種種善惡、以種種縛解,以如是等行,世尊悉知眾生世間。復說行世間者,世尊亦知。以一切業,亦知諸行,以定相、以隨其自相因緣、善不善無記、以種種陰、以種種界、以種種入、以智明瞭、以無常苦無我、以生不生,如是等行,世尊悉知世間諸行,此謂世間解。無上者,世無有上,此謂無上。復次無人與等,復次最勝無比,餘不能過,故名無上。調御丈夫者,有三種人,或聞法即悟,或說因緣,或說宿命。世尊御八解脫道,調伏眾生故,名調御丈夫。天人師者,世尊能度天人,從生老死怖畏園林,故名天人師。復次教誡見思惟道,名天人師。如是以此門、以此行,當念如來。復次如本師說:以四種行修念世尊,本昔因緣、以起自身、以得勝法、以作世間饒益。從初所願乃至最後,生於此中間久遠之時,二十阿僧祇劫。一百千億觀凡夫根,念根所初,慈哀世間:我已得脫,當令彼脫。我已得調,當令彼調。我已得安,當令彼安。我已入涅槃,當令彼得入涅槃。施、戒、出、忍、諦、受持、慈、捨、精進、智慧,皆令滿足,為得菩提。世尊為菩薩時,說本生因緣,作兔子身,常行佈施,當念可護生;戒摩瞿頻陀生,當念出離生、忍辱生,當念忍普明生,當念實語、當念噁蹇生,當念受持、當念帝釋慈悲、當念毛竪捨、當念商主正真、當念麋生、當念長壽生、逐父語當念六牙白象恭敬仙人、當唸白馬生往羅剎國渡諸眾生、當念鹿生護彼壽命捨自壽命、當念猴生令得解脫所屬大苦。復次當念猴生,見人落坑以慈心拔出,設樹根菓以為供養。彼人樂肉以破我頭,以慈悲說法語其善道。如是以眾願門,當念世尊本生功德。云何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?世尊有如是等本生具足,為年少時斷一切居止著、斷兒婦父母親友著,以捨難捨,獨住空閑無所有處,欲求無為泥洹寂滅,於摩伽陀國渡尼連禪河,坐菩提樹,降伏魔王及諸鬼兵,於初夜時自憶宿命,於中夜分修得天眼,於後夜中知苦斷集,得證醍醐界。修行八正道,分作證漏盡,得菩提覺。從於世間拔出自身,住第一清淨漏盡之地。如是以眾行門,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若人慾唸佛,其可恭敬如佛像處。如何修行?初學禪修者,往寂靜處攝心不亂。以不亂心念如來,世尊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世尊。於是彼者到一切功德彼岸。世尊者,得世稱譽故名世尊、復得妙法故名世尊、復得供養故名世尊、得福具足故名世尊、道法之主故名世尊,以是因故得名世尊。以彼因故受供養,名阿羅漢。殺煩惱怨,名阿羅漢。折生死輪輻,名阿羅漢。正遍知者,以一切行正知一切諸法,名正遍覺。復殺無明,名正遍覺。以獨覺無上菩提,名正遍覺。明行足者,明者三明:宿命智明、眾生生死智明、漏盡智明。世尊以宿命智明,斷殺過去無明;以眾生生死智明,斷殺未來無明;以漏盡智明,斷殺現在無明。已斷殺過去無明故,以一切行一切過去法,世尊應念即現;已斷殺未來無明故,以一切行一切未來法,世尊應念即現;已斷殺現在無明故,以一切行一切現在法,世尊應念即現。行者,戒定足具。戒者,謂一切善法處,故言明行。足者,謂一切神通處,故名明行足。具者,謂一切定。於是世尊以一切智、以三明、以行得大慈悲,以作世間饒益。明得自在,以知處故,以起論道,無人能勝。滅諸煩惱,以清淨正行,以明具足成世間眼,現饒益不饒益故。以行具足成世間依,作救怖畏。以明解脫,於第一義已得通達。以行成濟渡,作世間義,於一切事自然無師,所行平等得無上寂寂。以明行足世尊成就,此謂明行具足。善逝者,到善路故,名曰善逝。不復更來到。於醍醐界,無為涅槃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不顛倒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不僻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無過患,故名善逝。復說法不多不少,故名善逝。世間解者,世間有二種,謂眾生世間、行世間。世尊以一切行,知眾生世間,以知眾生種種欲樂。以根差別,以宿命、以天眼、以從去來、以和合、以成就、以種種可化、以種種堪不堪、以種種生、以種種趣、以種種地、以種種業、以種種煩惱、以種種果報、以種種善惡、以種種縛解,以如是等行,世尊悉知眾生世間。復說行世間者,世尊亦知。以一切業,亦知諸行,以定相、以隨其自相因緣、善不善無記、以種種陰、以種種界、以種種入、以智明瞭、以無常苦無我、以生不生,如是等行,世尊悉知世間諸行,此謂世間解。無上者,世無有上,此謂無上。復次無人與等,復次最勝無比,餘不能過,故名無上。調御丈夫者,有三種人,或聞法即悟,或說因緣,或說宿命。世尊御八解脫道,調伏眾生故,名調御丈夫。天人師者,世尊能度天人,從生老死怖畏園林,故名天人師。復次教誡見思惟道,名天人師。如是以此門、以此行,當念如來。復次如本師說:以四種行修念世尊,本昔因緣、以起自身、以得勝法、以作世間饒益。從初所願乃至最後,生於此中間久遠之時,二十阿僧祇劫。一百千億觀凡夫根,念根所初,慈哀世間:我已得脫,當令彼脫。我已得調,當令彼調。我已得安,當令彼安。我已入涅槃,當令彼得入涅槃。施、戒、出、忍、諦、受持、慈、捨、精進、智慧,皆令滿足,為得菩提。世尊為菩薩時,說本生因緣,作兔子身,常行佈施,當念可護生;戒摩瞿頻陀生,當念出離生、忍辱生,當念忍普明生,當念實語、當念噁蹇生,當念受持、當念帝釋慈悲、當念毛竪捨、當念商主正真、當念麋生、當念長壽生、逐父語當念六牙白象恭敬仙人、當唸白馬生往羅剎國渡諸眾生、當念鹿生護彼壽命捨自壽命、當念猴生令得解脫所屬大苦。復次當念猴生,見人落坑以慈心拔出,設樹根菓以為供養。彼人樂肉以破我頭,以慈悲說法語其善道。如是以眾願門,當念世尊本生功德。云何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?世尊有如是等本生具足,為年少時斷一切居止著、斷兒婦父母親友著,以捨難捨,獨住空閑無所有處,欲求無為泥洹寂滅,於摩伽陀國渡尼連禪河,坐菩提樹,降伏魔王及諸鬼兵,於初夜時自憶宿命,於中夜分修得天眼,於後夜中知苦斷集,得證醍醐界。修行八正道,分作證漏盡,得菩提覺。從於世間拔出自身,住第一清淨漏盡之地。如是以眾行門,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。
從於世間拔出自身,住第一清淨漏盡之地。如是以眾行門,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。云何當念世尊得勝法功德?如是世尊有解脫、心解脫,以如來十力、以十四佛智慧、以十八佛法,已與不一禪法成就,到自在彼岸當念。云何世尊成就十力?如來知是處非處,如實而知;如來知過去未來現在善業因緣,以戒以因,若果報等,如實而知;如來知至一切處具足,如實而知;如來知不以一戒、種種戒世間,如實而知;如來知眾生種種欲樂,如實而知;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,如實而知;如來知禪解脫定正受有煩惱無煩惱,如實而知;如來知宿命,如實而知;如來知眾生生死,如實而知;如來知漏盡,如實而知。以此十力,世尊成就。云何世尊成就十四佛智慧?謂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、義辯智、法辯智、辭辯智、樂說辯智、諸根智、眾生欲樂煩惱使智、雙變智、大慈悲定智、一切智、不障礙智。以此十四智,世尊成就。云何世尊成就十八法?於過去佛智不障礙,未來佛智不障礙,現在佛智不障礙,隨於佛智遍起身業,隨於佛智遍起口業,隨於佛智遍起意業。以此六法世尊成就,欲無退、精進無退、念無退、定無退、慧無退、解脫無退。以此十二法,世尊成就,無可疑事、無誣師事、無不分明、無有急事、無隱覆處、無不觀捨。無可疑事者,無有威儀為於狡獪。誣師事者,無急速威儀。無不分明者,以知無不觸。無急事者,無威儀以急事。無隱覆者,心行無有非不憶智。無不觀捨者,無有不知捨。以此十八佛法,世尊成就。復次世尊以四無畏、以四念處、以四正勤、以四如意足、以五根、以五力、以六神通、以七菩提分、以八聖道分、以八除入、以八解脫、以九次第定、以十聖居止、以十漏盡力、以餘不一善法,世尊成就到自在彼岸。如是以此門、以此行,當念世尊得勝法功德。云何當念世尊作饒益世間功德?世尊成就一切行,到一切功德彼岸,為慈悲眾生所轉法輪,世間所不能轉。以密護無內外,開醍醐門。已作無量天人於沙門果,無量眾生得功德分,能令功德具足。以三種變,身變、說變、教變,令世間信。已伏邪見諸相呪師、已覆惡道、已開善趣、已往天上得解脫果、已安聲聞住聲聞法、已制諸戒、已說波羅提木叉、已得勝利養、得佛勝法、已得自在遍滿世間,一切眾生恭敬尊重,乃至天人皆悉聞知。安住不動,慈悲世間,饒益世間所作,世尊已作。以此門此行,當念世尊已作世間饒益功德。彼坐禪人以此門此行,已此功德現念如來,其心成信。以信自在、以念自在,心常不亂。若心不亂,滅蓋禪分起,內行禪成住。
問:何故唸佛起內行非安?答:佛功德者,於第一義深智行處。第一義事於深智行處,心不得安,以細微故。復次當念不一功德。若坐禪人憶念不一功德,心種種緣作意共起,心成不安,是相為一切外行行處。
問:若念不一功德,心既不一,外行禪不當成;若專一心,外行禪成住。
答:若念如來功德,及唸佛成一心,是故無過。復說以唸佛,四禪亦起(唸佛已竟)。
問:云何念法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云何修行?答:法者,謂泥洹及修行至泥洹。云何泥洹?滅一切行,出離一切煩惱,滅愛、無染、寂滅,此謂泥洹。云何修行至泥洹?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正道分,此謂修行至泥洹。念法出離功德乘功德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法。彼心住不亂此謂修,起功德法為相,擇法為味,解義為處,唸佛功德等。云何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。以不亂心念法者,善說世尊法,現證無時節、來見乘無時節、來見乘相應、智慧人現證可知。善說世尊法者,離兩邊故,名為善說。不異故,名為善說。不謬故、三種善故,名善說。滿清淨故,名善說。令現泥洹及修行至泥洹,故名善說。現證者,次第得道果,故名現證。作證泥洹及道果,故為現證。無時節者,不異時得果,故名現證。來見者,汝來我處,見我善法性堪教他,是名來見。乘相應者,若人受降伏,成入醍醐界,名為乘相應。向沙門果,名乘相應。智慧人現證可知者,若人受降伏不受他教,起於滅智、無生智、解脫智,是名智慧現證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從世間拔出自身,住於第一清淨漏盡之地。如是以眾多行為,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。 如何當念世尊得勝法功德?如是世尊有解脫、心解脫,以如來十力、以十四佛智慧、以十八佛法,已與不一禪法成就,到自在彼岸當念。 如何世尊成就十力?如來知是處非處,如實而知;如來知過去未來現在善業因緣,以戒以因,若果報等,如實而知;如來知至一切處具足,如實而知;如來知不以一戒、種種戒世間,如實而知;如來知眾生種種欲樂,如實而知;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,如實而知;如來知禪解脫定正受有煩惱無煩惱,如實而知;如來知宿命,如實而知;如來知眾生生死,如實而知;如來知漏盡,如實而知。以此十力,世尊成就。 如何世尊成就十四佛智慧?謂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、義辯智、法辯智、辭辯智、樂說辯智、諸根智、眾生欲樂煩惱使智、雙變智、大慈悲定智、一切智、不障礙智。以此十四智,世尊成就。 如何世尊成就十八法?於過去佛智不障礙,未來佛智不障礙,現在佛智不障礙,隨於佛智遍起身業,隨於佛智遍起口業,隨於佛智遍起意業。以此六法世尊成就,欲無退、精進無退、念無退、定無退、慧無退、解脫無退。以此十二法,世尊成就,無可疑事、無誣師事、無不分明、無有急事、無隱覆處、無不觀捨。無可疑事者,無有威儀為於狡獪。誣師事者,無急速威儀。無不分明者,以知無不觸。無急事者,無威儀以急事。無隱覆者,心行無有非不憶智。無不觀捨者,無有不知捨。以此十八佛法,世尊成就。 復次世尊以四無畏、以四念處、以四正勤、以四如意足、以五根、以五力、以六神通、以七菩提分、以八聖道分、以八除入、以八解脫、以九次第定、以十聖居止、以十漏盡力、以餘不一善法,世尊成就到自在彼岸。如是以此門、以此行,當念世尊得勝法功德。 如何當念世尊作饒益世間功德?世尊成就一切行,到一切功德彼岸,為慈悲眾生所轉法輪,世間所不能轉。以密護無內外,開醍醐門。已作無量天人於沙門果,無量眾生得功德分,能令功德具足。以三種變,身變、說變、教變,令世間信。已伏邪見諸相呪師、已覆惡道、已開善趣、已往天上得解脫果、已安聲聞住聲聞法、已制諸戒、已說波羅提木叉、已得勝利養、得佛勝法、已得自在遍滿世間,一切眾生恭敬尊重,乃至天人皆悉聞知。安住不動,慈悲世間,饒益世間所作,世尊已作。以此門此行,當念世尊已作世間饒益功德。彼坐禪人以此門此行,已此功德現念如來,其心成信。以信自在、以念自在,心常不亂。若心不亂,滅蓋禪分起,內行禪成住。 問:何故唸佛起內行非安?答:佛功德者,於第一義深智行處。第一義事於深智行處,心不得安,以細微故。復次當念不一功德。若坐禪人憶念不一功德,心種種緣作意共起,心成不安,是相為一切外行行處。 問:若念不一功德,心既不一,外行禪不當成;若專一心,外行禪成住。 答:若念如來功德,及唸佛成一心,是故無過。復說以唸佛,四禪亦起(唸佛已竟)。 問:如何念法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如何修行?答:法者,謂涅槃及修行至涅槃。如何涅槃?滅一切行,出離一切煩惱,滅愛、無染、寂滅,此謂涅槃。如何修行至涅槃?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正道分,此謂修行至涅槃。念法出離功德乘功德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法。彼心住不亂此謂修,起功德法為相,擇法為味,解義為處,唸佛功德等。如何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。以不亂心念法者,善說世尊法,現證無時節、來見乘無時節、來見乘相應、智慧人現證可知。善說世尊法者,離兩邊故,名為善說。不異故,名為善說。不謬故、三種善故,名善說。滿清淨故,名善說。令現涅槃及修行至涅槃,故名善說。現證者,次第得道果,故名現證。作證涅槃及道果,故為現證。無時節者,不異時得果,故名現證。來見者,汝來我處,見我善法性堪教他,是名來見。乘相應者,若人受降伏,成入醍醐界,名為乘相應。向沙門果,名乘相應。智慧人現證可知者,若人受降伏不受他教,起於滅智、無生智、解脫智,是名智慧現證。
智慧人現證可知者,若人受降伏不受他教,起於滅智、無生智、解脫智,是名智慧現證。以餘行當念法者,是眼、是智、是安樂、是醍醐乘門,是出離、是方便、是至滅、是至醍醐,無有墮落是醍醐。無為寂寂微妙,非相師所行,是妙智人所知。濟渡彼岸,是歸依處。彼坐禪人以此門、以此行、以此功德,現念於法,其心成信。由其信念,心住不亂。以不亂心,滅於諸蓋,禪分得起,外行禪成住。餘如初廣說(念法已竟)。
問:云何念僧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為修?答:僧者,聖人和合,此謂為僧。現念僧修行功德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僧。彼念住不亂此謂修,念起僧功德為相,心恭敬為味,歡喜和合功德為處,唸佛功德等。云何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念想,善能修行。世尊沙門眾隨從軟善,世尊沙門眾隨從如法,世尊聖眾隨從和合,世尊聖眾所謂四雙八輩,世尊沙門眾堪可恭敬供養、堪可合掌、無上世間福田,於是善修行。世尊沙門眾者隨從善說法故,名修行隨從。為自他饒益故,名修行隨從。已至具足故,名修行隨從。無怨具足故,名修行隨從。離二邊中具足故,名修行隨從。離幻諂故,名軟善。離身口邪曲惡故,名軟善。隨從如者,八正聖道。彼隨從故,名如隨從。復次如者謂泥洹,為隨從得泥洹故如修行。世尊所說四聖諦,隨從如智故,名如修行。隨從和合者,隨從沙門和合具足故,名隨從和合。若如是隨從作和合事成大果,大功德如是隨從,故名隨從和合。四雙八輩者,住須陀洹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,住斯陀含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,住阿那含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,住阿羅漢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。此謂四雙者,彼住道及道果,故名四雙。八輩者,四向四果,此謂八輩。沙門者,從聞成就,故名沙門。僧者,聖和合眾,可請、可供養、可施、可恭敬,無上世間福田。可請者,堪受請,名為可請。可供養者,於眾施成大果,堪受供養。可施者,若於眾施,得大果報。可恭敬者,堪受恭敬事,名可恭敬。無上者,最多功德,故名無上。世間福田者,是眾生功德處故,名世間福田。以餘行當念眾生,如是勝眾真實眾是名醍醐,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以現念眾功德。如是現念眾功德,其心成信,由於信念心成不亂,以不亂心能滅諸蓋,禪分得起,外禪成住,如初廣說(念僧已竟)。
問:云何念戒?何修?何相?何?味何處?何功德?云何修行?答:以功德念清淨戒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戒。念戒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戒功德為相,見過患怖為味,歡喜無過樂是處。若人修行念戒成,得十二功德成,尊重師、重法、重僧、重戒學、重供養、重不放逸、於細微過患常見憂怖、護自身亦護他、從此世怖畏解脫、彼世怖畏解脫、多歡喜可愛。一切戒功德,是念戒功德。云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念,自身戒無偏、無穿、無點、無垢、無雜、自在智慧所嘆、無所觸令起定。若無偏是無穿,若無穿是不點,如是一切可知。復次若滿清淨戒,是善法住處故,名不偏不穿。作姓稱譽故,名無點無垢。以斷愛故,名為自在。聖所樂故,無有過患。智慧所嘆離戒盜故,故名無所觸。成不退處,故令起定。以餘行當念戒。名戒者,是樂無過患、是姓可貴,以財物自在。如先所說戒功德,如是廣說可知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此功德,現念戒,由信念心不亂,以不亂心滅於諸蓋,禪分成起,外行禪成住。餘如初廣說(念戒已竟)。
問:云何念施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為修?答:施者,為利他故,樂饒益他。為他人得,捨自財物,此謂施。以念施功德現念捨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施。彼念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施功德為相,不蓄為味,不慳為處。若人修行念施,成得十功德。如是施隨樂無慳無貪意,為多人念,善取他意,於眾不畏,多歡喜慈悲心,向善趣,向醍醐。云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自念施,以所捨物我有利、我善得利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智慧人現證可知者,若人受降伏不受他教,起於滅智、無生智、解脫智,是名智慧現證。以餘行當念法者,是眼、是智、是安樂、是醍醐乘門,是出離、是方便、是至滅、是至醍醐,無有墮落是醍醐。無為寂寂微妙,非相師所行,是妙智人所知。濟渡彼岸,是歸依處。彼坐禪人以此門、以此行、以此功德,現念於法,其心成信。由其信念,心住不亂。以不亂心,滅於諸蓋,禪分得起,外行禪成住。餘如初廣說(念法已竟)。 問:如何念僧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如何為修?答:僧者,聖人和合,此謂為僧。現念僧修行功德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僧。彼念住不亂此謂修,念起僧功德為相,心恭敬為味,歡喜和合功德為處,唸佛功德等。如何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念想,善能修行。世尊沙門眾隨從軟善,世尊沙門眾隨從如法,世尊聖眾隨從和合,世尊聖眾所謂四雙八輩,世尊沙門眾堪可恭敬供養、堪可合掌、無上世間福田,於是善修行。世尊沙門眾者隨從善說法故,名修行隨從。為自他饒益故,名修行隨從。已至具足故,名修行隨從。無怨具足故,名修行隨從。離二邊中具足故,名修行隨從。離幻諂故,名軟善。離身口邪曲惡故,名軟善。隨從如者,八正聖道。彼隨從故,名如隨從。復次如者謂涅槃,為隨從得涅槃故如修行。世尊所說四聖諦,隨從如智故,名如修行。隨從和合者,隨從沙門和合具足故,名隨從和合。若如是隨從作和合事成大果,大功德如是隨從,故名隨從和合。四雙八輩者,住須陀洹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,住斯陀含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,住阿那含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,住阿羅漢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。此謂四雙者,彼住道及道果,故名四雙。八輩者,四向四果,此謂八輩。沙門者,從聞成就,故名沙門。僧者,聖和合眾,可請、可供養、可施、可恭敬,無上世間福田。可請者,堪受請,名為可請。可供養者,於眾施成大果,堪受供養。可施者,若於眾施,得大果報。可恭敬者,堪受恭敬事,名可恭敬。無上者,最多功德,故名無上。世間福田者,是眾生功德處故,名世間福田。以餘行當念眾生,如是勝眾真實眾是名醍醐,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以現念眾功德。如是現念眾功德,其心成信,由於信念心成不亂,以不亂心能滅諸蓋,禪分得起,外禪成住,如初廣說(念僧已竟)。 問:如何念戒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如何修行?答:以功德念清淨戒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戒。念戒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戒功德為相,見過患怖為味,歡喜無過樂是處。若人修行念戒成,得十二功德成,尊重師、重法、重僧、重戒學、重供養、重不放逸、於細微過患常見憂怖、護自身亦護他、從此世怖畏解脫、彼世怖畏解脫、多歡喜可愛。一切戒功德,是念戒功德。如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念,自身戒無偏、無穿、無點、無垢、無雜、自在智慧所嘆、無所觸令起定。若無偏是無穿,若無穿是不點,如是一切可知。復次若滿清淨戒,是善法住處故,名不偏不穿。作姓稱譽故,名無點無垢。以斷愛故,名為自在。聖所樂故,無有過患。智慧所嘆離戒盜故,故名無所觸。成不退處,故令起定。以餘行當念戒。名戒者,是樂無過患、是姓可貴,以財物自在。如先所說戒功德,如是廣說可知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此功德,現念戒,由信念心不亂,以不亂心滅於諸蓋,禪分成起,外行禪成住。餘如初廣說(念戒已竟)。 問:如何念施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如何為修?答:施者,為利他故,樂饒益他。為他人得,捨自財物,此謂施。以念施功德現念捨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施。彼念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施功德為相,不蓄為味,不慳為處。若人修行念施,成得十功德。如是施隨樂無慳無貪意,為多人念,善取他意,於眾不畏,多歡喜慈悲心,向善趣,向醍醐。如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自念施,以所捨物我有利、我善得利。
云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自念施,以所捨物我有利、我善得利。世人為慳垢所牽,我住無慳垢心,我常施與、常樂行施、常供給、常分佈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此功德,現念施,彼心成信。由信由念故,心常不亂。以不亂心,滅於諸蓋,禪分成起,外行禪成住。餘如初廣說(念施已竟)。
問:云何念天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修行?答:依生天功德,念自身功德。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天。彼念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自身功德、天功德等為相,於功德愛敬為味,信功德果為處。若人修行念天,成得八功德。如是彼人五法增長,所謂信、戒、聞、施、慧,成天人所念愛敬。於說功德果報,大歡喜踴躍,自重其身,及天人所貴。念戒念施以入其內,向善趣、向醍醐。云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。以不亂心,念天有四王天、有三十三天、有焰摩天、有兜率天、有化樂天、有他化自在天,有梵身天、有天常生。以信成就,諸天從此生彼;我復如是有信。如是戒、如是聞、如是施、如是慧,成就彼諸天,從此生彼;我復如是有慧。當念其身、當念諸天,信、戒、聞、施、慧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功德現念天,彼心成信。以由信由念,心成不亂。以不亂心,滅於諸蓋,禪分成起,外行禪成住。
問:何故念天功德,不念人功德?答:諸天功德最妙、生最妙、地成妙處、心於妙處修行成妙,是故念天功德,不念人功德。餘如初廣說(念天已竟)。
解脫道論卷第六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經文資訊】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. 1648 解脫道論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解脫道論卷第七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行門品之四
問曰:云何念安般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修行?答曰:安者入,般者出。於出入相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安般。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安般想為相,觸思惟為味,斷覺為處。何功德者,若人修行念安般,成寂寂、成勝妙、成莊嚴,可愛、自娛樂。若數數起惡不善法令除滅,身成不懈怠,眼亦不懈怠,身成不動不搖,心成不動不搖,令滿四念處、令滿七覺意、令滿解脫。世尊所嘆,聖所住止,梵所住止,如來所住止。云何修者,初坐禪人,若往阿蘭若、若往樹下、若往寂寂處,結跏趺坐,正身在前。彼坐禪人,念入息、念出息。念出息若長出息,我息長出,如是知之。若長息入,我長息入,如是知之。若短息入,我短息入,如是知之。若短息出,我短息出,如是知之。我入息如是覺,我出息如是覺,知喜知樂、知心所行,令滅心行、令歡喜心、令教化心、令解脫心,見無常、見無欲、見滅、見出離,如是覺見出離。我出息如是覺見出離,我出入息如是,於是現前令學安者。謂繫念住於鼻端、或於口脣。是出入息所緣處。彼坐禪人以安念此處,入息出息於鼻埠脣以念觀觸。或現念令息入、現念令息出。現於息入時不作意,於出時亦不作意。是出入息所觸鼻埠脣,以念觀知所觸,現念令入現念出息。如人觸材以緣鋸力,亦不作意鋸去來想。如是坐禪人,於入出息亦不作意入出息想,所觸鼻埠脣以念觀知,現念令入息、現念令出息。若坐禪人於入出息作意內外,其心成亂。若心起亂,其身及心成懈怠動搖,此是過患。若最長息、若最短息,不應作意。若作處最長、最短息,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動搖,此是過患。由出入息種種相故,不應作著。若如是作心,餘緣成亂。若心亂,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動搖,如是過患無邊。起出入息,以無邊懈故,應作想如是心不亂。若心遲緩、若心利疾,不當精進。若作遲緩精進,成懈怠睡眠;若作利疾精進,成起調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如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自念施,以所捨物我有利、我善得利。世人為慳垢所牽,我住無慳垢心,我常施與、常樂行施、常供給、常分佈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此功德,現念施,彼心成信。由信由念故,心常不亂。以不亂心,滅於諸蓋,禪分成起,外行禪成住。餘如初廣說(念施已竟)。 問:如何念天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如何修行?答:依生天功德,念自身功德。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天。彼念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自身功德、天功德等為相,於功德愛敬為味,信功德果為處。若人修行念天,成得八功德。如是彼人五法增長,所謂信、戒、聞、施、慧,成天人所念愛敬。於說功德果報,大歡喜踴躍,自重其身,及天人所貴。念戒念施以入其內,向善趣、向醍醐。如何修行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。以不亂心,念天有四王天、有三十三天、有焰摩天、有兜率天、有化樂天、有他化自在天,有梵身天、有天常生。以信成就,諸天從此生彼;我復如是有信。如是戒、如是聞、如是施、如是慧,成就彼諸天,從此生彼;我復如是有慧。當念其身、當念諸天,信、戒、聞、施、慧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功德現念天,彼心成信。以由信由念,心成不亂。以不亂心,滅於諸蓋,禪分成起,外行禪成住。 問:何故念天功德,不念人功德?答:諸天功德最妙、生最妙、地成妙處、心於妙處修行成妙,是故念天功德,不念人功德。餘如初廣說(念天已竟)。 解脫道論卷第六 解脫道論卷第七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四 問曰:如何念安般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如何修行?答曰:安者入,般者出。於出入相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安般。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安般想為相,觸思惟為味,斷覺為處。何功德者,若人修行念安般,成寂寂、成勝妙、成莊嚴,可愛、自娛樂。若數數起惡不善法令除滅,身成不懈怠,眼亦不懈怠,身成不動不搖,心成不動不搖,令滿四念處、令滿七覺意、令滿解脫。世尊所嘆,聖所住止,梵所住止,如來所住止。如何修者,初坐禪人,若往阿蘭若、若往樹下、若往寂寂處,結跏趺坐,正身在前。彼坐禪人,念入息、念出息。念出息若長出息,我息長出,如是知之。若長息入,我長息入,如是知之。若短息入,我短息入,如是知之。若短息出,我短息出,如是知之。我入息如是覺,我出息如是覺,知喜知樂、知心所行,令滅心行、令歡喜心、令教化心、令解脫心,見無常、見無欲、見滅、見出離,如是覺見出離。我出息如是覺見出離,我出入息如是,於是現前令學安者。謂繫念住於鼻端、或於口唇。是出入息所緣處。彼坐禪人以安念此處,入息出息於鼻埠唇以念觀觸。或現念令息入、現念令息出。現於息入時不作意,於出時亦不作意。是出入息所觸鼻埠唇,以念觀知所觸,現念令入現念出息。如人觸材以緣鋸力,亦不作意鋸去來想。如是坐禪人,於入出息亦不作意入出息想,所觸鼻埠唇以念觀知,現念令入息、現念令出息。若坐禪人於入出息作意內外,其心成亂。若心起亂,其身及心成懈怠動搖,此是過患。若最長息、若最短息,不應作意。若作處最長、最短息,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動搖,此是過患。由出入息種種相故,不應作著。若如是作心,餘緣成亂。若心亂,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動搖,如是過患無邊。起出入息,以無邊懈故,應作想如是心不亂。若心遲緩、若心利疾,不當精進。若作遲緩精進,成懈怠睡眠;若作利疾精進,成起調。
若心遲緩、若心利疾,不當精進。若作遲緩精進,成懈怠睡眠;若作利疾精進,成起調。若坐禪人,若與懈怠睡眠共起、若與調共起,其身及心成懈怠成動搖,此是過患。彼坐禪人以九小煩惱清淨心現念入息,彼相得起。名相者,如抽綿、抽古貝觸身成樂觸,如涼風觸身成樂觸。如見入出息風觸鼻口脣,唸作風想,不由形色,此謂相。若坐禪人,以修多修相成增長,若鼻端增長,於眉間、於額成多處住,成滿頭風。從此增長,滿身猗樂,此謂具足。復有坐禪人,從初見異相,如煙如霧、如塵如碎金,猶如針刺、如蟻所嚙,見種種色。若坐禪人心不明瞭,於彼異相心作異想成顛倒,不成出入息想。若明瞭坐禪人,不作異意想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離作餘想。若如是作意,異相即滅。是坐禪人得微妙相,心不放逸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彼相自在。以相自在,欲起修行。由欲自在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起喜。已喜自在、已欲自在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起捨。彼已捨自在、已欲自在、已喜自在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其心不亂。若心不亂,諸蓋滅,禪分起。此坐禪人已得寂滅勝四禪定,如初廣說。復次先師說四種修念安般,所謂算、隨逐、安置、隨觀。
問曰:云何名算?答曰:初坐禪人,從初出息乃至入息,從一至十,過十不算。復說:從一至五,過五不算,不令意誤,是時當算。乃至離算,從入出息事念住,此謂名算。隨逐者,攝算,以念無間逐出入息,此謂隨逐。名安置者,或鼻端、或於脣,是入出息所觸處,於彼作風相令念住,此謂安置。名隨觀者,由觸自在,當隨觀相;於此所起喜樂等法,應當隨觀,此謂隨觀。彼算為覺滅,令得出離覺。隨逐者,為滅麁覺。於出入息作念無間安置,為斷於亂,作不動想。隨觀者,為受持想、為知勝法。若長入息、若短出息,於短入息如是學之者,方便所作;過於其性,此謂長。性者,現智智,為現不愚癡事。
問曰。云何不愚癡事?答曰:初坐禪人得身心倚,以入出息念現作住,其出入息成細。出入息細故,成不可取。時坐禪人若長息隨觀作長,乃至相起住。若相已起住,以性應作意,此謂不愚癡。復次當為心訊息,有時作長、有時作短,如是當修。復次坐禪人,以事令分明相起,是事當修。知一切身我入息,如是學者以二種行知一切身,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
問曰:云何無愚癡知一切身?答曰:若坐禪人念安般定,身心喜樂觸成滿。由喜樂觸滿,一切身成不愚癡。
問曰:云何以事知一切身?答曰:出入息者,所謂一處住色身。出入息事心心數法名身,此色身名身,此謂一切身。彼坐禪人,如是以見知一切身。雖有身,無眾生、無命。如是學者,謂三學:一增上戒學、二增上心學、三增上慧學。如實戒,此謂增上戒學;如實定,此謂增上心學;如實慧,此謂增上慧學。彼坐禪人,此三學,於彼事以唸作意學之,修已多修,此謂學之令滅身行,我入息如是學。云何名身行者,此謂出入息。以如是身行曲申,形隨申動踴振搖。如是於身行,現令寂滅。復次於麁身行現令寂滅,以細身行修行初禪,從彼以最細修第二禪,從彼最細修行學第三禪,令滅無餘修第四禪。
問曰:若無餘,滅出入息,云何修行念安般?答曰:善取初相故。以滅出入息,其相得起,成修行相。何以故?諸禪相知喜為事、知我入息,如是學者,彼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於二禪處起喜。彼喜以二行成知,以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於是坐禪人入定成知喜,不以愚癡,以觀故、以對治故、以事故,成知樂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於三禪處起樂。彼樂以二行成知,以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如初所說,知心行我息入,如是學者說心行,是謂想受。於四禪處起彼彼心行,以二行成知,以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以如初說,令寂滅心行我息入,如是學者說心行,是謂想受。於麁心行令寂滅,學之如初所說,知心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。其心入出事,以二行成所知,以不愚癡、以事故。如初所說,令歡喜心我入息,如是學者說令歡喜說喜,於二禪處以喜令心踴躍,學之如初所說。令教化心我入息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若心遲緩、若心利疾,不當精進。若作遲緩精進,成懈怠睡眠;若作利疾精進,成起調。若坐禪人,若與懈怠睡眠共起、若與調共起,其身及心成懈怠成動搖,此是過患。彼坐禪人以九小煩惱清淨心現念入息,彼相得起。名相者,如抽綿、抽古貝觸身成樂觸,如涼風觸身成樂觸。如見入出息風觸鼻口唇,唸作風想,不由形色,此謂相。若坐禪人,以修多修相成增長,若鼻端增長,於眉間、於額成多處住,成滿頭風。從此增長,滿身猗樂,此謂具足。復有坐禪人,從初見異相,如煙如霧、如塵如碎金,猶如針刺、如蟻所嚙,見種種色。若坐禪人心不明瞭,於彼異相心作異想成顛倒,不成出入息想。若明瞭坐禪人,不作異意想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離作餘想。若如是作意,異相即滅。是坐禪人得微妙相,心不放逸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彼相自在。以相自在,欲起修行。由欲自在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起喜。已喜自在、已欲自在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起捨。彼已捨自在、已欲自在、已喜自在,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其心不亂。若心不亂,諸蓋滅,禪分起。此坐禪人已得寂滅勝四禪定,如初廣說。復次先師說四種修念安般,所謂算、隨逐、安置、隨觀。 問曰:云何名算?答曰:初坐禪人,從初出息乃至入息,從一至十,過十不算。復說:從一至五,過五不算,不令意誤,是時當算。乃至離算,從入出息事念住,此謂名算。隨逐者,攝算,以念無間逐出入息,此謂隨逐。名安置者,或鼻端、或於唇,是入出息所觸處,於彼作風相令念住,此謂安置。名隨觀者,由觸自在,當隨觀相;於此所起喜樂等法,應當隨觀,此謂隨觀。彼算為覺滅,令得出離覺。隨逐者,為滅麁覺。於出入息作念無間安置,為斷於亂,作不動想。隨觀者,為受持想、為知勝法。若長入息、若短出息,於短入息如是學之者,方便所作;過於其性,此謂長。性者,現智智,為現不愚癡事。 問曰:云何不愚癡事?答曰:初坐禪人得身心倚,以入出息念現作住,其出入息成細。出入息細故,成不可取。時坐禪人若長息隨觀作長,乃至相起住。若相已起住,以性應作意,此謂不愚癡。復次當為心訊息,有時作長、有時作短,如是當修。復次坐禪人,以事令分明相起,是事當修。知一切身我入息,如是學者以二種行知一切身,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 問曰:云何無愚癡知一切身?答曰:若坐禪人念安般定,身心喜樂觸成滿。由喜樂觸滿,一切身成不愚癡。 問曰:云何以事知一切身?答曰:出入息者,所謂一處住色身。出入息事心心數法名身,此色身名身,此謂一切身。彼坐禪人,如是以見知一切身。雖有身,無眾生、無命。如是學者,謂三學:一增上戒學、二增上心學、三增上慧學。如實戒,此謂增上戒學;如實定,此謂增上心學;如實慧,此謂增上慧學。彼坐禪人,此三學,於彼事以唸作意學之,修已多修,此謂學之令滅身行,我入息如是學。云何名身行者,此謂出入息。以如是身行曲申,形隨申動踴振搖。如是於身行,現令寂滅。復次於麁身行現令寂滅,以細身行修行初禪,從彼以最細修第二禪,從彼最細修行學第三禪,令滅無餘修第四禪。 問曰:若無餘,滅出入息,云何修行念安般?答曰:善取初相故。以滅出入息,其相得起,成修行相。何以故?諸禪相知喜為事、知我入息,如是學者,彼念現入息、念現出息,於二禪處起喜。彼喜以二行成知,以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於是坐禪人入定成知喜,不以愚癡,以觀故、以對治故、以事故,成知樂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於三禪處起樂。彼樂以二行成知,以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如初所說,知心行我息入,如是學者說心行,是謂想受。於四禪處起彼彼心行,以二行成知,以不愚癡故、以事故。以如初說,令寂滅心行我息入,如是學者說心行,是謂想受。於麁心行令寂滅,學之如初所說,知心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。其心入出事,以二行成所知,以不愚癡、以事故。如初所說,令歡喜心我入息,如是學者說令歡喜說喜,於二禪處以喜令心踴躍,學之如初所說。令教化心我入息。
如初所說,令歡喜心我入息,如是學者說令歡喜說喜,於二禪處以喜令心踴躍,學之如初所說。令教化心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坐禪人,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以念以作意,彼心於事令住令專,一心教化以彼心住,學之令解脫心我入出息。如是學者,彼坐禪人,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若心遲緩,從懈怠令解脫;若心利疾,從調令解脫學之;若心高,從染令解脫學之;若心下,從嗔恚令解脫學之;若心穢污,從小煩惱令解脫學之。復次於事若心不著樂,令著學之,常見無常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其入出息及入出息事心心數法,見其生滅學之,常見無欲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彼無常法彼法無欲,是泥洹入息學之,常見滅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無常法如實見其過患,彼我滅是泥洹,以寂寂見學之,常見出離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無常法如實見其過患,於彼過患現捨,居止寂滅泥洹,使心安樂學之。如是寂寂、如是妙,所謂一切行寂寂、一切煩惱出離,愛滅、無欲、寂滅泥洹。於此十六處,初十二處成沙摩他毘婆舍那,見初無常;後四處唯成毘婆舍那。如是以沙摩他、毘婆舍那可知。復次彼一切四種,一謂如是修令起觀具足,有時見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此謂修知長短,令滅身行、令滅心行、令心歡喜、令教化心、令解脫心。此謂令起知一切身、知樂、知心所行。知心者,此謂觀具足。常見無常所初四行,此謂有時見。復次修者,以念安般受持地是修。是安般念受持地,是受持、是有覺,彼有覺有觀有觀地。知喜者是二禪地,知樂者是第三禪地,知心者是第四禪地。復次彼一切成二種,謂修及滿。於是修行,唯彼名滿者,十六行不減。修者如種,功德因故。名滿者,猶如花菓,從相似出故。若如是修行念安般,成滿四念處。修四念處,滿七菩提分。修七菩提分,滿明解脫。
問曰:云何得如此?答曰:長出入息所初四處,成身念處。知起所初成受念處,知心所初成心念處,見無常所初成法念處。如是修念安般成滿四念處。云何以修四念處成滿七菩提分?修念處時於念成住不愚癡,此謂念覺分。彼坐禪人如是念住,知擇苦無常行,此謂擇法菩提分。如是現擇法行精進不遲緩,此謂精進覺分。由行精進起喜無煩惱,此謂喜覺分。由歡喜心其身及心成猗,是謂猗覺分。由身猗有樂其心成定,此謂定覺分。如是定心成捨,此謂捨覺分。以修四念處,成滿七菩提覺分。云何以修七菩提覺分成滿明解脫?如是多修行七覺分,於剎那道成明滿,於剎那果成解脫滿。如是修七菩提分,成明解脫滿。
問曰:一切諸行由地成有覺無覺,如是念安般,何故唯說念安般為除覺,不說餘耶?答曰:不依如此說覺。不住者,是禪障礙,是故除覺依此義說。何故於風樂觸?由心樂著如覺,乾闥婆聞聲隨著,是故斷覺。復次如行堤塘,以心專念倚不動故,是故說念安般為除覺(念安般已竟)。
問曰:云何念死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修?答:壽命行斷,此謂為死。彼念住不亂,此謂為修。自壽命斷為相,厭患為味,無難為處。何功德者,若修行念死,於上善法成不放逸、成憎不善法,於諸服飾不多受畜、心不慳悋,見身壽命心不貪著,作無常想、苦想、無我想皆令成滿,成向善趣向於醍醐,臨命將終心不謬誤。云何修行?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以不亂心念眾生死,我入死法、向於死趣、不過死法,如涅底履波陀脩多羅中說。若人樂觀死,當觀被殺人見死因緣。於是念死有四種:憂相應、驚相應、中人相應、智相應。如喪愛子心生緣念,此謂憂相應;悲念童子卒暴命終,此謂驚相應念;如闍維人念離生故,此謂中相應念;常觀世間心生厭患,此謂智相應念。於是坐禪人,憂相應、驚相應、中相應不應修行。何以故不能除過患?唯智相應勤修行能除過患。死者有三種:等死、斷死、唸唸死。云何名等死?依修眾生,此謂等死。名斷死者,謂阿羅漢,煩惱已斷。名唸唸死者,諸行唸唸滅。復次死有二種:不時節死、時節死。或自殺、或他殺、或以病、或無因緣中間死,此謂不時節死。或壽命盡乃至老死,此謂時節死。應念此二種死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如初所說,令歡喜心我入息,如是學者說令歡喜說喜,於二禪處以喜令心踴躍,學之如初所說。令教化心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坐禪人,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以念以作意,彼心於事令住令專,一心教化以彼心住,學之令解脫心我入出息。如是學者,彼坐禪人,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若心遲緩,從懈怠令解脫;若心利疾,從調令解脫學之;若心高,從染令解脫學之;若心下,從嗔恚令解脫學之;若心穢污,從小煩惱令解脫學之。復次於事若心不著樂,令著學之,常見無常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其入出息及入出息事心心數法,見其生滅學之,常見無欲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彼無常法彼法無欲,是泥洹入息學之,常見滅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無常法如實見其過患,彼我滅是泥洹,以寂寂見學之,常見出離我入息。如是學者,彼無常法如實見其過患,於彼過患現捨,居止寂滅泥洹,使心安樂學之。如是寂寂、如是妙,所謂一切行寂寂、一切煩惱出離,愛滅、無欲、寂滅泥洹。於此十六處,初十二處成沙摩他毘婆舍那,見初無常;後四處唯成毘婆舍那。如是以沙摩他、毘婆舍那可知。復次彼一切四種,一謂如是修令起觀具足,有時見現念入息、現念出息,此謂修知長短,令滅身行、令滅心行、令心歡喜、令教化心、令解脫心。此謂令起知一切身、知樂、知心所行。知心者,此謂觀具足。常見無常所初四行,此謂有時見。復次修者,以念安般受持地是修。是安般念受持地,是受持、是有覺,彼有覺有觀有觀地。知喜者是二禪地,知樂者是第三禪地,知心者是第四禪地。復次彼一切成二種,謂修及滿。於是修行,唯彼名滿者,十六行不減。修者如種,功德因故。名滿者,猶如花菓,從相似出故。若如是修行念安般,成滿四念處。修四念處,滿七菩提分。修七菩提分,滿明解脫。 問曰:云何得如此?答曰:長出入息所初四處,成身念處。知起所初成受念處,知心所初成心念處,見無常所初成法念處。如是修念安般成滿四念處。云何以修四念處成滿七菩提分?修念處時於念成住不愚癡,此謂念覺分。彼坐禪人如是念住,知擇苦無常行,此謂擇法菩提分。如是現擇法行精進不遲緩,此謂精進覺分。由行精進起喜無煩惱,此謂喜覺分。由歡喜心其身及心成猗,是謂猗覺分。由身猗有樂其心成定,此謂定覺分。如是定心成捨,此謂捨覺分。以修四念處,成滿七菩提覺分。云何以修七菩提覺分成滿明解脫?如是多修行七覺分,於剎那道成明滿,於剎那果成解脫滿。如是修七菩提分,成明解脫滿。 問曰:一切諸行由地成有覺無覺,如是念安般,何故唯說念安般為除覺,不說餘耶?答曰:不依如此說覺。不住者,是禪障礙,是故除覺依此義說。何故於風樂觸?由心樂著如覺,乾闥婆聞聲隨著,是故斷覺。復次如行堤塘,以心專念倚不動故,是故說念安般為除覺(念安般已竟)。 問曰:云何念死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修?答:壽命行斷,此謂為死。彼念住不亂,此謂為修。自壽命斷為相,厭患為味,無難為處。何功德者,若修行念死,於上善法成不放逸、成憎不善法,於諸服飾不多受畜、心不慳悋,見身壽命心不貪著,作無常想、苦想、無我想皆令成滿,成向善趣向於醍醐,臨命將終心不謬誤。云何修行?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以不亂心念眾生死,我入死法、向於死趣、不過死法,如涅底履波陀脩多羅中說。若人樂觀死,當觀被殺人見死因緣。於是念死有四種:憂相應、驚相應、中人相應、智相應。如喪愛子心生緣念,此謂憂相應;悲念童子卒暴命終,此謂驚相應念;如闍維人念離生故,此謂中相應念;常觀世間心生厭患,此謂智相應念。於是坐禪人,憂相應、驚相應、中相應不應修行。何以故不能除過患?唯智相應勤修行能除過患。死者有三種:等死、斷死、唸唸死。云何名等死?依修眾生,此謂等死。名斷死者,謂阿羅漢,煩惱已斷。名唸唸死者,諸行唸唸滅。復次死有二種:不時節死、時節死。或自殺、或他殺、或以病、或無因緣中間死,此謂不時節死。或壽命盡乃至老死,此謂時節死。應念此二種死。
或自殺、或他殺、或以病、或無因緣中間死,此謂不時節死。或壽命盡乃至老死,此謂時節死。應念此二種死。復次以八行,先師所說修念死。如兇惡人逐、以無因緣、以本取、以身多屬、以壽命無力故、以久遠分別、以無相故、以剎那故。
問曰:云何以兇惡逐修行念死?答曰:如被殺人將往殺處,以兇惡人拔刀隨逐。彼見兇惡人拔刀隨後,如是思惟:此人殺我,何時我當死?我行一一步,於何步當死?我去必死,我住必死,我坐必死,我眠必死。如是坐禪人以兇惡人逐故,當修念死。
問曰:云何以無因緣故修念死?答曰:無因緣無方便以生能令不死,如日月出無因緣無方便能令不沒,如是無因緣故修念死。
問曰:云何以本取故修念死?答曰:彼先多財王、大乘王、大神力大善見王、頂生王等,彼一切王皆入死法。復次昔諸仙人,大神通大神力,毘沙蜜多闍摩達梨仙人身出水火,復入死法。復次先聲聞,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有大神力,舍利弗、目犍連等,彼入死法。復次諸緣覺人,自生無師,一切功德成就,亦入死法。復次諸如來、應供、正覺,無量無上明行具足,到功德彼岸,亦入死法。何況於我少時壽命,不當入死法?如是以先取故修念死。
問曰:云何以身多屬故修念死?答曰:以風痰和合成於死法,或諸蟲種和合、或飲食不調成入死法,或毒蛇蜈蚣射蚰蜒鼠嚙成入死法,或師子虎豹龍牛等兌成入死法,或人非人所殺成入死法。此身如是,多所屬故,修念死法。
問曰:云何以壽無力故修念死?答:以二行,以壽命無力故修於念死,處無力故、依無力故,成壽命無力。
問曰:云何處無力故壽命無力?答曰:此身無自性,如水泡喻、如芭蕉喻、如水沫喻,無有真實,離真實故。如是處無力故,成壽命無力。
問曰:云何依無力故成壽無力?答曰:此名出入息所縛、四大所縛、飲食所縛、四威儀所縛、緩所縛,如是依無力故成壽命無力。如是以此二行,以壽命無力故,修念於死。
問曰:云何以遠分別修念死?答曰:從於久遠一切已生,於現在世不過百年,皆入死法,所謂久遠分別故修念死。復次當修,我於日夜詎能得活?日夜思惟:世尊諸法我得大恩,如是一日我詎能活?或復半日我詎能活?或復少時我詎能活?或一食時或半食時我詎能活?或四五揣我詎能活?或入息時我詎能至出息時?或出息時我詎能至入息時?以久遠分別,故修念死。
問曰:云何以無相故修念於死?答曰:以無有相死無有時,以無相故修念於死。
問曰:云何以剎那故修念死?答曰:以不數過去未來,但數現在緣,眾生壽命於一念時住,從彼無二念住,一切眾生於剎那心沒。如阿毘曇中說:於過去心,無已生、無當生、無現生。於未來心,無已生、無現生、無當生。於現在心剎那,無已生、無當生、有現生。復如說偈:
壽命及身性, 苦樂及所有, 與一心相應, 剎那速生起。 於未生無生, 於現在有生, 心斷故世死, 已說世盡故。
如是以剎那故修念死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如是現修念死,起其厭患。由厭患自在,以念自在成心不亂。若心不亂,諸蓋滅,禪分成,起外行禪得住。
問曰:無常想、念死,此二何差別?答曰:陰生滅事名無常想,念諸根壞名為念死。以修無常相、無我相,為除憍慢;以修念死,無常相及苦相成住,以壽斷心滅。此謂差別(念死已竟)。
問:云何念身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功德?云何修?答:修念身性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身。此念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身性為相,厭患為味,見無實為起。何功德者,以修念身成堪耐,堪受怖畏、堪任寒熱等,無常想、無我想、不淨想、過患想,彼想成滿,成隨意得四禪,以分明諸法,修令滿足,向於善趣、向於醍醐。云何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唯修心性。云何修心性?所謂此身髮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骨髓、腦、肝、心、脾胇、膽、胃、肪膏、腦膜、大腸、小腸、屎、尿、膿血、淡污、涎、淚、涕唾不淨。初坐禪人,於此三十二行,初次第上以次第下。善哉以口語言,應常說常觀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或自殺、或他殺、或以病、或無因緣中間死,此謂不時節死。或壽命盡乃至老死,此謂時節死。應念此二種死。復次以八行,先師所說修念死。如兇惡人逐、以無因緣、以本取、以身多屬、以壽命無力故、以久遠分別、以無相故、以剎那故。 問曰:云何以兇惡逐修行念死?答曰:如被殺人將往殺處,以兇惡人拔刀隨逐。彼見兇惡人拔刀隨後,如是思惟:此人殺我,何時我當死?我行一一步,於何步當死?我去必死,我住必死,我坐必死,我眠必死。如是坐禪人以兇惡人逐故,當修念死。 問曰:云何以無因緣故修念死?答曰:無因緣無方便以生能令不死,如日月出無因緣無方便能令不沒,如是無因緣故修念死。 問曰:云何以本取故修念死?答曰:彼先多財王、大乘王、大神力大善見王、頂生王等,彼一切王皆入死法。復次昔諸仙人,大神通大神力,毘沙蜜多闍摩達梨仙人身出水火,復入死法。復次先聲聞,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有大神力,舍利弗、目犍連等,彼入死法。復次諸緣覺人,自生無師,一切功德成就,亦入死法。復次諸如來、應供、正覺,無量無上明行具足,到功德彼岸,亦入死法。何況於我少時壽命,不當入死法?如是以先取故修念死。 問曰:云何以身多屬故修念死?答曰:以風痰和合成於死法,或諸蟲種和合、或飲食不調成入死法,或毒蛇蜈蚣射蚰蜒鼠嚙成入死法,或師子虎豹龍牛等兌成入死法,或人非人所殺成入死法。此身如是,多所屬故,修念死法。 問曰:云何以壽無力故修念死?答:以二行,以壽命無力故修於念死,處無力故、依無力故,成壽命無力。 問曰:云何處無力故壽命無力?答曰:此身無自性,如水泡喻、如芭蕉喻、如水沫喻,無有真實,離真實故。如是處無力故,成壽命無力。 問曰:云何依無力故成壽無力?答曰:此名出入息所縛、四大所縛、飲食所縛、四威儀所縛、緩所縛,如是依無力故成壽命無力。如是以此二行,以壽命無力故,修念於死。 問曰:云何以遠分別修念死?答曰:從於久遠一切已生,於現在世不過百年,皆入死法,所謂久遠分別故修念死。復次當修,我於日夜詎能得活?日夜思惟:世尊諸法我得大恩,如是一日我詎能活?或復半日我詎能活?或復少時我詎能活?或一食時或半食時我詎能活?或四五揣我詎能活?或入息時我詎能至出息時?或出息時我詎能至入息時?以久遠分別,故修念死。 問曰:云何以無相故修念於死?答曰:以無有相死無有時,以無相故修念於死。 問曰:云何以剎那故修念死?答曰:以不數過去未來,但數現在緣,眾生壽命於一念時住,從彼無二念住,一切眾生於剎那心沒。如阿毘曇中說:於過去心,無已生、無當生、無現生。於未來心,無已生、無現生、無當生。於現在心剎那,無已生、無當生、有現生。復如說偈: 壽命及身性, 苦樂及所有, 與一心相應, 剎那速生起。 於未生無生, 於現在有生, 心斷故世死, 已說世盡故。 如是以剎那故修念死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如是現修念死,起其厭患。由厭患自在,以念自在成心不亂。若心不亂,諸蓋滅,禪分成,起外行禪得住。 問曰:無常想、念死,此二何差別?答曰:陰生滅事名無常想,念諸根壞名為念死。以修無常相、無我相,為除憍慢;以修念死,無常相及苦相成住,以壽斷心滅。此謂差別(念死已竟)。 問:云何念身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功德?云何修?答:修念身性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身。此念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身性為相,厭患為味,見無實為起。何功德者,以修念身成堪耐,堪受怖畏、堪任寒熱等,無常想、無我想、不淨想、過患想,彼想成滿,成隨意得四禪,以分明諸法,修令滿足,向於善趣、向於醍醐。云何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唯修心性。云何修心性?所謂此身髮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骨髓、腦、肝、心、脾胇、膽、胃、肪膏、腦膜、大腸、小腸、屎、尿、膿血、淡污、涎、淚、涕唾不淨。初坐禪人,於此三十二行,初次第上以次第下。善哉以口語言,應常說常觀。
初坐禪人,於此三十二行,初次第上以次第下。善哉以口語言,應常說常觀。善哉以常觀口語言,是時以一一四行,唯以心當覺以色、以行、以形、以處、以分別所起麁相,或一或二或多,善取相應。彼坐禪人如是以三種覺成起,以色、以厭、以空。若坐禪人以色起相,彼坐禪人由色一切入自在應作意;若坐禪人以厭起相,彼坐禪人以不淨應作意;若坐禪人以空起相,彼坐禪人以界應作意。若坐禪人依一切入起於四禪,若坐禪人依不淨事起初禪,若坐禪人依界事起外行禪。於是瞋恚行人以色起相,貪欲行人以厭起相,慧行人以界起相。復次瞋恚行人以色當作意,貪欲行人以厭當作意,慧行人以界當作意。復次以十三行當念身性,如是以種、以處、以緣、以流、以次第、以形、以蟲種、以安處、以聚、以憎、以不淨、以處、以不知恩、以有邊。
問:云何以種當念身性?答:如毒種所生茱萸、拘沙、多紀等一切生,如是此身從父母不淨生。不淨種生,此身成不淨。如是以種當念心性。
問:云何以處當念身性?答:此身不從欝多羅花生,非拘牟陀、分陀利迦花生,於母腹生,不淨臭穢迫迮處生、從生熟兩藏生、從左右脇胞囊所纏依脊骨住,是處不淨,身成不淨。如是以處當念身性。
問:云何以緣當念身性?答:此不淨身若增長住,不以金銀珠等能得增長,復不以栴檀多伽羅沈香等緣能得增長。此身從母腹生,母所食噉,涕唾涎淚相雜。母胎所生,臭食流液得增長住。從如是出,其所噉食飯乳䉽豆,涕唾涎淡共相和雜。此身以臭不淨流得增長住。如是以緣當念身自性。
問曰:云何以流當念身自性?答:如皮囊盛滿屎尿,以多穿故不淨流出。此身亦然,盛滿屎尿。如是此身所甞飲食,及雜涕唾屎尿臭穢,種種不淨,從九孔流溢,以多穿故、不成滿故。如是以流應念身自性。
問:云何以次第形當念身自性?答:此身以初業次第立,初七日成迦羅邏,二七日成阿浮陀,三七日成俾尸,四七日成阿那,五七日成五節,六七日成四節,七七日復生四節,八七日復生二十八節,九七日及十七日復生脊骨,十一七日復生三百骨,十二七日復生八百節,十三七日復生九百筋,十四七日復生百肉丸,十五七日復生血,十六七日生膜,十七七日生皮,十八七日成皮色,十九七日業所生風遍處處,二十七日成九竅,二十五七日生一萬七千湊,二十六七日成堅身,二十七七日有力,二十八七日生九萬九千毛孔,二十九七日成一切身份具足。
復說:七七日有體,依母背下頭蹲踞坐,四十二七日以業所生風,轉腳向上、頭向下向產門。此時生世,說假名人。如是以次第形當念身性。
問:云何以蟲種當念身性?答:此身八萬戶蟲之所食噉。依髮之蟲名髮鐵,依髑髏蟲名耳腫,依腦之蟲名顛狂下。顛狂復有四種:一名塸拘霖婆、二名濕婆羅、三名陀羅呵、四名陀阿尸邏。依目之蟲名舐眼,依耳之蟲名蚔耳。依鼻之蟲名蚔鼻,復有三種:一名樓扣母可、二名阿樓扣、三名摩那樓母可。依舌之蟲名勿伽,依舌根蟲名母但多,依齒之蟲名狗婆,依齒根之蟲名優婆拘婆,依喉之蟲名阿婆離呵。依頸之蟲有二種:一名虜呵羅、二毘虜呵羅。依毛之蟲名蚔毛,依爪之蟲名蚔爪。依皮之蟲有二種:一名兜那、二名兜難多。依膜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鞞藍婆、二名摩諀藍婆。依肉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阿羅婆、二名羅婆。依血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婆羅、二名婆多羅。依筋之蟲復有四種:一名賴多虜、二名喜多婆、三名婆羅婆多羅、四名羅那婆羅那。依脈之蟲名架栗俠那。依脈根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尸婆羅、二名優婆尸尸羅。依骨之蟲復有四種:一名遏褫(除里反)毘馱、二名安那毘馱、三名殆(塗履反)履拕毘拕、四名遏褫絙可羅。依髓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弭(亡比反)社、二名弭社尸羅。依脾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尼羅、二名比多。依心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死毘多、二名優鉢拕毘多。依心根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滿可、二名尸羅。依肪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哿羅、二名哿羅尸羅。依膀胱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弭哿羅、二名摩訶哿羅。依膀胱根復有二種:一名哿羅、二名哿羅尸羅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初坐禪人,於此三十二行,初次第上以次第下。善哉以口語言,應常說常觀。善哉以常觀口語言,是時以一一四行,唯以心當覺以色、以行、以形、以處、以分別所起麁相,或一或二或多,善取相應。彼坐禪人如是以三種覺成起,以色、以厭、以空。若坐禪人以色起相,彼坐禪人由色一切入自在應作意;若坐禪人以厭起相,彼坐禪人以不淨應作意;若坐禪人以空起相,彼坐禪人以界應作意。若坐禪人依一切入起於四禪,若坐禪人依不淨事起初禪,若坐禪人依界事起外行禪。於是瞋恚行人以色起相,貪欲行人以厭起相,慧行人以界起相。復次瞋恚行人以色當作意,貪欲行人以厭當作意,慧行人以界當作意。復次以十三行當念身性,如是以種、以處、以緣、以流、以次第、以形、以蟲種、以安處、以聚、以憎、以不淨、以處、以不知恩、以有邊。 問:云何以種當念身性?答:如毒種所生茱萸、拘沙、多紀等一切生,如是此身從父母不淨生。不淨種生,此身成不淨。如是以種當念心性。 問:云何以處當念身性?答:此身不從欝多羅花生,非拘牟陀、分陀利迦花生,於母腹生,不淨臭穢迫迮處生、從生熟兩藏生、從左右脇胞囊所纏依脊骨住,是處不淨,身成不淨。如是以處當念身性。 問:云何以緣當念身性?答:此不淨身若增長住,不以金銀珠等能得增長,復不以栴檀多伽羅沈香等緣能得增長。此身從母腹生,母所食噉,涕唾涎淚相雜。母胎所生,臭食流液得增長住。從如是出,其所噉食飯乳䉽豆,涕唾涎淡共相和雜。此身以臭不淨流得增長住。如是以緣當念身自性。 問曰:云何以流當念身自性?答:如皮囊盛滿屎尿,以多穿故不淨流出。此身亦然,盛滿屎尿。如是此身所甞飲食,及雜涕唾屎尿臭穢,種種不淨,從九孔流溢,以多穿故、不成滿故。如是以流應念身自性。 問:云何以次第形當念身自性?答:此身以初業次第立,初七日成迦羅邏,二七日成阿浮陀,三七日成俾尸,四七日成阿那,五七日成五節,六七日成四節,七七日復生四節,八七日復生二十八節,九七日及十七日復生脊骨,十一七日復生三百骨,十二七日復生八百節,十三七日復生九百筋,十四七日復生百肉丸,十五七日復生血,十六七日生膜,十七七日生皮,十八七日成皮色,十九七日業所生風遍處處,二十七日成九竅,二十五七日生一萬七千湊,二十六七日成堅身,二十七七日有力,二十八七日生九萬九千毛孔,二十九七日成一切身份具足。 復說:七七日有體,依母背下頭蹲踞坐,四十二七日以業所生風,轉腳向上、頭向下向產門。此時生世,說假名人。如是以次第形當念身性。 問:云何以蟲種當念身性?答:此身八萬戶蟲之所食噉。依髮之蟲名髮鐵,依髑髏蟲名耳腫,依腦之蟲名顛狂下。顛狂復有四種:一名塸拘霖婆、二名濕婆羅、三名陀羅呵、四名陀阿尸邏。依目之蟲名舐眼,依耳之蟲名蚔耳。依鼻之蟲名蚔鼻,復有三種:一名樓扣母可、二名阿樓扣、三名摩那樓母可。依舌之蟲名勿伽,依舌根蟲名母但多,依齒之蟲名狗婆,依齒根之蟲名優婆拘婆,依喉之蟲名阿婆離呵。依頸之蟲有二種:一名虜呵羅、二毘虜呵羅。依毛之蟲名蚔毛,依爪之蟲名蚔爪。依皮之蟲有二種:一名兜那、二名兜難多。依膜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鞞藍婆、二名摩諀藍婆。依肉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阿羅婆、二名羅婆。依血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婆羅、二名婆多羅。依筋之蟲復有四種:一名賴多虜、二名喜多婆、三名婆羅婆多羅、四名羅那婆羅那。依脈之蟲名架栗俠那。依脈根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尸婆羅、二名優婆尸尸羅。依骨之蟲復有四種:一名遏褫(除里反)毘馱、二名安那毘馱、三名殆(塗履反)履拕毘拕、四名遏褫絙可羅。依髓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弭(亡比反)社、二名弭社尸羅。依脾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尼羅、二名比多。依心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死毘多、二名優鉢拕毘多。依心根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滿可、二名尸羅。依肪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哿羅、二名哿羅尸羅。依膀胱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弭哿羅、二名摩訶哿羅。依膀胱根復有二種:一名哿羅、二名哿羅尸羅。
依膀胱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弭哿羅、二名摩訶哿羅。依膀胱根復有二種:一名哿羅、二名哿羅尸羅。依胞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娑婆羅、二名摩訶沙婆羅。依胞根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賴多、二名摩訶賴多。依小腸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帚賴多、二名摩訶賴多。依腸根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波、二名摩訶死波。依大腸根蟲復有二種:一名安那婆呵、二名𭘰果婆呵。依胃之蟲復有四種:一名優受哿、二名優社婆、三名知社婆、四名先市婆。依熟藏之蟲復有四種:一名婆呵那、二名摩訶婆呵那、三名陀那槃、四名粉那母可。依膽之蟲名必多離訶,依唾之蟲名纖呵,依汗之蟲名隨陀離呵,依脂之蟲名弭陀離呵。依強之蟲復有二種:一名藪婆呵母、二名社摩契多。依彊根蟲復有三種:一名處呵母珂、二名陀虜呵母珂、三名娑那母珂。有五種蟲,依於身前食於身前、依於身後食於身後、依於身左食於身左、依於身右食於身右,蟲名栴陀、死羅、脣呵、死羅不、偷羅等。依下二孔有三種蟲:一名拘樓拘羅唯喻、二名遮羅喻、三名寒頭波拕。如是以蟲居止當念身性。
云何以安當念身自性?於足骨脛骨安住,脛骨於髀骨安住,髀骨於髂骨安住,髂骨於脊骨安住,脊骨於脾骨安住,脾骨於臂骨安住,臂骨於項骨安住,項骨於頭骨安住,頭骨於頰骨安住,頰骨於齒骨安住。如是此身骨節纏裹,以皮覆上,成此穢身。從行業生,非餘能造。如是以安當念身自性。
云何以聚當念身自性?九頭骨、兩頰骨、三十二齒骨、七項骨、十四胸骨、二十四脇骨、十八脊骨、兩髂骨、六十四手骨、六十四足骨、依肉六十四軟骨,此三百骨、八百節、九百筋纏、九百肉丸、一萬七千湊、八百萬髮、九萬九千毛、六十間、八萬蟲種,膽唾腦各一波賴他,梁言重四兩。血一阿咃,梁言以三升。如是等不可稱計種種形,唯是屎聚屎集名身。如二聚,當念身自性。
云何以憎當念身自性?彼所重物第一清淨所愛服飾,如是花香塗身,衣服莊嚴,眠坐隱囊,枕褥𣰽毺㲩𣰆床帳臥具等,種種飲食住止供養,心生愛重後成憎惡。如是以憎惡,當念身自性。
云何以不清淨當念身自性?如是衣物種種服飾,已不淨潔,可更浣治還得清淨。何故?以性清淨故。此身不淨,不能令淨。復次以香塗身、以香水洗浴不能令淨。何以故?性不淨故。如是以不清淨念身自性。
云何以處當念身自性?如花依池生、如果依果處生,如是此身從種種煩惱疾患故生。如是眼痛、耳痛、鼻痛、舌痛、身痛、頭痛、口痛、齒痛,患嗽急氣、寒熱腹痛、心悶癎狂、風病霍亂、癩癭吐血、癬瘡疥瘑、痳𤵘寒病等,此身有無邊過患。如是以處當念身自性。
云何以不知恩當念身自性?其人雖復料理自身以最勝飲食,或洗浴摩香眠坐衣帔以自莊嚴,此毒樹身反不知恩,向老向病向死,如親友不知恩。如是以不知恩,當念身自性。
云何以有邊當念身自性?此身或可闍維、或可噉食、或可破壞、或可磨滅,此身有邊。如是以有邊,當念身自性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自性,當念此身。以念自在、以慧自在,成不亂心。若不亂心,諸蓋滅,禪分起,隨其所樂成得勝(念身已竟)。
問:云何念寂寂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功德?云何修?答:寂寂者,滅身心動亂。已伏斷故,此謂寂寂。現念寂寂,彼念、隨念、正念,此謂念寂寂。以念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不動功德為相,不調為味,妙解脫為處。何功德者,若修行念寂寂,成安眠安覺、成寂寂。諸根寂寂心願具足,成可愛慚愧具足,常為人所貴重,向善趣、向醍醐。云何修彼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不起亂心。如彼比丘諸根寂寂,心寂寂樂、一處寂寂。以相應住,彼比丘以身口意若見若聞,以寂寂念、以寂寂功德。如世尊所說:彼比丘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。若比丘得見彼比丘,我說彼大種大恩。若聞彼比丘,我說大恩。若往彼,我說大恩。若視供養彼、若念彼、若隨出家,我說彼大得恩。何故?如是等諸比丘聞其說法,得二離憒閙,所謂身離憒閙、心離憒閙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依膀胱的蟲有兩種:一名彌哿羅、二名摩訶哿羅。依膀胱根部的蟲也有兩種:一名哿羅、二名哿羅尸羅。依胞的蟲有兩種:一名娑婆羅、二名摩訶沙婆羅。依胞根部的蟲有兩種:一名賴多、二名摩訶賴多。依小腸的蟲有兩種:一名帚賴多、二名摩訶賴多。依腸根部的蟲有兩種:一名波、二名摩訶死波。依大腸根部的蟲有兩種:一名安那婆呵、二名𭘰果婆呵。依胃的蟲有四種:一名優受哿、二名優社婆、三名知社婆、四名先市婆。依熟藏的蟲有四種:一名婆呵那、二名摩訶婆呵那、三名陀那槃、四名粉那母可。依膽的蟲名必多離訶,依唾液的蟲名纖呵,依汗的蟲名隨陀離訶,依脂肪的蟲名彌陀離訶。依強的蟲有兩種:一名藪婆呵母、二名社摩契多。依強根部的蟲有三種:一名處呵母珂、二名陀虜呵母珂、三名娑那母珂。有五種蟲,依於身前食於身前、依於身後食於身後、依於身左食於身左、依於身右食於身右,蟲名栴陀、死羅、脣呵、死羅不、偷羅等。依下二孔有三種蟲:一名拘樓拘羅唯喻、二名遮羅喻、三名寒頭波拕。如此以蟲居止來思念身性。 如何以安置來思念身自性?足骨安於脛骨,脛骨安於髀骨,髀骨安於髂骨,髂骨安於脊骨,脊骨安於脾骨,脾骨安於臂骨,臂骨安於項骨,項骨安於頭骨,頭骨安於頰骨,頰骨安於齒骨。如此這身體骨節纏裹,以皮覆蓋,成為這污穢的身體。由行業而生,非他物所造。如此以安置來思念身自性。 如何以聚集來思念身自性?九塊頭骨、兩塊頰骨、三十二顆牙齒骨、七塊項骨、十四塊胸骨、二十四根肋骨、十八塊脊骨、兩塊髂骨、六十四塊手骨、六十四塊足骨、依附肉的六十四塊軟骨,這三百塊骨頭、八百個關節、九百條筋腱、九百個肉塊、一萬七千條血管、八百萬根頭髮、九萬九千根毛髮、六十個空隙、八萬種蟲類,膽汁唾液和腦髓各一波賴他(約四兩),血液一阿咃(約三升)。如此等不可計數的各種形態,只是糞便的聚集,稱為身體。應當如此思念身自性。 如何以厭惡來思念身自性?那些被視為最珍貴最清潔的愛好服飾,如花香塗身,衣服裝飾,睡眠坐墊,枕頭被褥毯子等各種臥具,各種飲食起居供養,心中原本喜愛重視後來卻成為厭惡。如此以厭惡來思念身自性。 如何以不清潔來思念身自性?那些衣物各種服飾,已經不乾淨了,可以再洗滌使其恢復清潔。為什麼?因為它們本性清潔。但這個身體不淨,無法使其變淨。再者,以香料塗身、以香水沐浴也不能使其清淨。為什麼?因為本性不淨。如此以不清潔來思念身自性。 如何以處所來思念身自性?如花依池而生、如果實依樹而生,如此這身體因各種煩惱疾病而生。如此眼痛、耳痛、鼻痛、舌痛、身痛、頭痛、口痛、牙痛,患咳嗽氣喘、寒熱腹痛、心悶癲狂、風病霍亂、癩病癭病吐血、癬瘡疥瘡、麻痺寒病等,這身體有無盡的過患。如此以處所來思念身自性。 如何以不知恩來思念身自性?那人雖然精心照料自己的身體,以最好的飲食供養,或洗浴抹香睡眠坐臥衣著來裝飾自己,這毒樹般的身體反而不知感恩,走向衰老、疾病、死亡,如同不知恩的朋友。如此以不知恩來思念身自性。 如何以有限來思念身自性?這身體或可火化、或可被吞食、或可破壞、或可磨滅,這身體是有限的。如此以有限來思念身自性。那修行者應當以這些方式、這些行為、這些本質來思念這個身體。以唸的自在、以慧的自在,成就不亂的心。若心不亂,諸蓋消滅,禪定功德生起,隨其所願而得殊勝(念身已結束)。 問:什麼是念寂靜?如何修行?有何特徵?有何作用?在何處?有何功德?如何修習?答:寂靜是指滅除身心的動亂。已經降伏斷除,這就是寂靜。現前憶念寂靜,那種憶念、隨念、正念,這就是念寂靜。以念住而不散亂,這就是修行。令生起不動搖的功德為其特徵,調伏為其作用,妙解脫為其所依之處。至於功德,若修行念寂靜,能安眠安覺、成就寂靜。諸根寂靜心願具足,成就可愛慚愧具足,常為人所尊重,趨向善道、趨向最上乘。如何修習呢,初學禪定者進入寂靜坐禪,攝持一切心不起散亂。如那比丘諸根寂靜,心寂靜安樂、一處寂靜。以相應而安住,那比丘以身口意若見若聞,以寂靜念、以寂靜功德。如世尊所說:那比丘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。若比丘得見那比丘,我說他獲大利益。若聽聞那比丘,我說獲大利益。若前往拜見,我說獲大利益。若恭敬供養他、若憶念他、若隨從他出家,我說他獲大利益。為什麼?像這樣的諸比丘聽聞他們說法,能獲得兩種遠離喧鬧,即身遠離喧鬧、心遠離喧鬧。
何故?如是等諸比丘聞其說法,得二離憒閙,所謂身離憒閙、心離憒閙。彼比丘入初禪,以寂寂念諸蓋滅:若入第二禪,念彼覺觀滅;若入第三禪,念彼喜滅;若入第四禪,念彼樂滅;若入虛空定,念色想、瞋恚想、種種想滅;若入識定,念彼虛空滅;若入無所有定,念彼識入想滅;若入非想非非想定,念彼無所有想滅;若入想受滅,念彼想受滅。若得須陀洹果,念見一處煩惱滅;若得斯陀洹果,念麁婬欲瞋恚煩惱滅;若得阿那含,念細煩惱婬欲瞋恚滅;若得阿羅漢果,念彼一切煩惱滅。若入泥洹,以寂寂念,一切皆滅。彼坐禪人,以此門以此行,如是以功德念寂寂,彼心成信。以信自在、以念自在,心成不亂。若不亂心,諸蓋滅,禪分起外行禪成住念。寂寂已竟(十念已竟)。
於十念處,此散句。若念過去未來佛功德,此謂修唸佛;如是念緣覺功德。若念善說一法,是謂修念法。若念一聲聞修行功德,此謂修念僧。念彼戒,此謂修念戒。念彼施,此謂修念施。若欲樂念施,施於有功德人,當取受相。若有人受施未施,乃至一摶,悉不應食。念天者,成就信。有五法當修念天。
解脫道論卷第七
解脫道論卷第八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行門品之五
問:云何慈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功德?云何修行?答:如父母唯有一子,情所愛念,見子起慈、起饒益心。如是於一切眾生,慈心、饒益心,此謂慈。彼修住不亂,此謂修。令起饒益為相,愛念為味,無嗔恚為起。若修行慈,成得十一功德:安眠、安覺、不見惡夢、為人所愛念、為非人所愛念、諸天守護、火毒刀杖不加其身、使心得速定、面色悅澤、命終不亂、若未得勝法生梵世。云何修行?初坐禪人樂修行慈,初觀忿恨過患及忍辱功德,心應受持忍辱。云何當觀忿恨過患?若人初起忿恨,焚燒慈心令其心濁,從此增長面目嚬蹙、從此增長口說惡語、從此增長觀於四方、從此增長手捉刀杖、從此增長嗔忿吐血、從此增長散擲財物、從此增長打壞諸物、從此增長或殺他或自殺。復次若人恒忿恨,或殺父母、或殺阿羅漢、或破僧、或惡心出佛身血,如是作可畏事。如是當觀。復次如是當觀,我名聲聞,若不斷忿恨成可羞慚。我憶鋸喻脩多羅中所說。我樂善法,若我今忿恨增長,成可憎惡,如人樂浴還入不淨。我自多聞,若未伏忿恨,人所棄薄,猶如醫師還自霍亂。我為世所為貴,若我不除忿恨,人所棄薄,猶如畫瓶內盛不淨而不覆蔽。若人有智慧而猶起忿恨,如人故食雜毒。何以故?從此忿恨,最可棄薄,成苦果報。如人為毒蛇所嚙,自有毒藥而不肯服,彼人可知樂苦、不樂樂。如是比丘,若忿恨起不速制伏,彼比丘可知樂苦、不樂樂。何故?從此忿恨最為可畏。復次當觀忿恨。忿恨者,為怨家所笑、為親友慚愧,雖有深德復被輕賤,本所貴重翻成輕易,若已得稱譽咸被譏毀、若求樂成苦、若不動成令動、若有眼成盲、若聰明成無智。如是當觀忿恨過患。
問:云何觀忍辱功德?答:忍辱是力、是鎧,能護身、能除忿恨,是稱譽,智人所嘆;是樂,令不退;是守護,令護一切具足;是曉了、令觀諸義,是名為起慚愧。復次當觀,我已剃頭,唯應忍辱,是我所受。我已受國施,以忍辱心,令彼施主有大果報。我持聖形飾,我此忍辱是作聖行。我有瞋恚,令無瞋恚。我名聲聞,今實名聲聞。彼檀越施我雜物,以此忍辱,令彼施主得大果報。我有信,此忍辱是我信處。我有智慧,此忍辱是智慧處。我有忿恨毒,此忍辱是我卻毒藥。如是觀忿恨過患及忍辱功德,令心受持。我當向忍辱,人有惡罵,我當忍辱。我當軟,無憍慢。如是坐禪人向忍辱樂,作自饒益,入寂寂處,不亂心,從初其身令滿。我復樂樂,心不耐苦。云何我無怨家、無瞋恚,樂離諸煩閙,成就一切功德。彼坐禪人制伏其心,作軟心、作堪受持心。若心成軟,堪受持事,從此應修行慈,於一切眾生如其自身。若坐禪人修行慈,於一切眾生從初不能修慈,於怨家中人、惡人、無功德人、亡人處起慈。
以下是完整的現代書面白話文翻譯,以繁體字顯示: 為什麼?像這樣的諸比丘聽聞他們說法,能獲得兩種遠離喧鬧,即身遠離喧鬧、心遠離喧鬧。那比丘入初禪時,以寂靜念諸蓋消滅;若入第二禪,念彼覺觀消滅;若入第三禪,念彼喜消滅;若入第四禪,念彼樂消滅;若入空無邊處定,念色想、瞋恚想、種種想消滅;若入識無邊處定,念彼虛空消滅;若入無所有處定,念彼識入想消滅;若入非想非非想處定,念彼無所有想消滅;若入想受滅定,念彼想受消滅。若得須陀洹果,念見一處煩惱消滅;若得斯陀含果,念粗重的貪欲瞋恚煩惱消滅;若得阿那含果,念細微的煩惱貪欲瞋恚消滅;若得阿羅漢果,念彼一切煩惱消滅。若入涅槃,以寂靜念,一切皆滅。那修行者,以此方法以此行為,如此以功德念寂靜,他的心生起信心。以信心自在、以念自在,心成不亂。若心不亂,諸蓋消滅,禪定功德生起,外行禪成就安住於念。寂靜已結束(十念已結束)。 在十念處中,這是分散的句子。若念過去未來佛的功德,這稱為修唸佛;如是念辟支佛的功德。若念善說一法,這稱為修念法。若念一聲聞修行的功德,這稱為修念僧。念那戒,這稱為修念戒。念那佈施,這稱為修念施。若欲樂念施,施於有功德的人,當取受相。若有人接受佈施未施,乃至一口食物,都不應食用。念天者,成就信心。有五法當修念天。 解脫道論卷第七 解脫道論卷第八 阿羅漢優波底沙(梁言大光)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五 問:什麼是慈?如何修行?有何特徵?有何作用?從何而起?有何功德?如何修習?答:如父母只有一個孩子,情深意重,見到孩子就生起慈心、生起饒益心。如此對一切眾生,生起慈心、饒益心,這就是慈。那修行安住不亂,這就是修行。令生起饒益為其特徵,愛念為其作用,無瞋恚為其生起之因。若修行慈,能成就十一種功德:安眠、安覺、不見惡夢、為人所愛念、為非人所愛念、諸天守護、火毒刀杖不能傷害、使心迅速入定、面色悅澤、臨終不亂、若未得殊勝法則生於梵天。 如何修行?初學禪定者樂於修行慈心,首先觀察忿恨的過患及忍辱的功德,心中應當接受忍辱。如何觀察忿恨的過患?若人初起忿恨,會焚燒慈心使心混濁,從此增長面目皺眉、從此增長口出惡語、從此增長四處張望、從此增長手持刀杖、從此增長憤怒吐血、從此增長亂擲財物、從此增長打壞物品、從此增長或殺他人或自殺。再者,若人常懷忿恨,或殺父母、或殺阿羅漢、或破和合僧、或惡心出佛身血,如此做出可怕的事。應當如此觀察。 再者,應當如此觀察:我名為聲聞,若不斷除忿恨將成為可恥之事。我記得鋸喻經中所說。我喜愛善法,若我現在忿恨增長,將成為可憎惡之事,如人喜歡沐浴卻又回到不淨之處。我自己學識豐富,若未降伏忿恨,將被人輕視,就像醫生自己得了霍亂病。我為世人所尊重,若我不除忿恨,將被人輕視,就像畫有美麗圖案的瓶子裡裝滿不淨之物而不加掩蓋。若人有智慧卻仍起忿恨,如同故意食用摻有毒藥的食物。為什麼?因為這忿恨最為可厭,會帶來痛苦的果報。如人被毒蛇咬傷,自己有解毒藥卻不肯服用,這人可說是喜歡痛苦、不喜歡快樂。同樣地,比丘若忿恨生起而不迅速制伏,這比丘可說是喜歡痛苦、不喜歡快樂。為什麼?因為這忿恨最為可怕。 再者應當觀察忿恨。忿恨者,會被敵人嘲笑、讓親友感到慚愧,即使有深厚的德行也會被輕視,原本受人尊重反而變得輕賤,若已獲得稱譽也會遭到譏毀、若求快樂反成痛苦、若原本穩重變得躁動、若有眼睛變成盲目、若聰明變成愚昧。應當如此觀察忿恨的過患。 問:如何觀察忍辱的功德?答:忍辱是力量、是盔甲,能保護身體、能除去忿恨,是美名,智者所讚歎;是快樂,令人不退縮;是守護,能保護一切圓滿;是明白、能觀察諸多道理,是生起慚愧之因。再者應當觀察,我已剃髮出家,唯應修習忍辱,這是我所接受的。我已接受國家的供養,以忍辱心,使那施主獲得大果報。我身披聖者的衣服,我這忍辱是在實踐聖者的行為。我有瞋恚,要以無瞋恚對待。我名為聲聞,現在真正成為聲聞。那施主給我各種物品,以此忍辱,使那施主得到大果報。我有信心,這忍辱是我信心的依處。我有智慧,這忍辱是智慧的依處。我有忿恨之毒,這忍辱是我的解毒藥。 如此觀察忿恨的過患及忍辱的功德,使心接受。我當趨向忍辱,人有惡言相罵,我當忍辱。我當柔和,無有驕慢。如此修行者趨向忍辱樂,做自己有益的事,進入寂靜處,心不散亂,從開始就讓全身充滿。我又喜愛快樂,心不耐受痛苦。我如何能無怨敵、無瞋恚,樂於遠離諸多煩擾,成就一切功德。那修行者控制自己的心,使心柔軟、使心能夠承受。若心變得柔軟,能夠承受事物,從此應當修行慈心,對一切眾生如同對待自己。若修行者修行慈心,對一切眾生從開始就不能修慈,對敵人、惡人、無功德的人、亡者處起慈心。
若坐禪人修行慈,於一切眾生從初不能修慈,於怨家中人、惡人、無功德人、亡人處起慈。彼坐禪人所貴重人,為起慚愧,不為輕賤、不為所中,為饒益故起慈,於彼不起嫉、不瞋恚,是彼人處初當修慈。初當念其饒益功德、貴重功德,如是以性成就、以稱譽成就、以聞成就、以戒成就、以定成就、以慧成就,我所貴重。如是以施、以愛語、以利益、以同事成就,是我饒益。如是善念所重功德及饒益功德,令起重想及親友想,於彼人處當修行慈、當作饒益,心常覺觀,願無怨心、願無瞋恚,成於安樂。願離一切閙、願成就一切功德、願得善利、願有稱譽、願有信、願有樂、願有戒、願有聞慧、願有施、願有慧、願得安眠、願安覺、願不見惡夢、願人所愛敬、願非人所愛敬、願諸天守護、願火毒刀杖等不著身、願速得定心、願面色和悅、願生中國、願值善人、願自身具足、願無疾病、願得長壽、願恒得安樂。復次如是應思惟:於彼不善法,若未生願令不生,若已生願滅斷;彼善法未生願生,若已生願增長。復次彼不愛念法願不生,若已生願滅;彼可愛念法未生,彼由慈心得信。彼坐禪人以信自在取心,以取自在令念住。以念自在、以取自在、以信自在成不亂心。彼現知不亂,以此門以此行,於彼人修慈心,修已多修。彼坐禪人現知不亂,以此門以此行,於彼人修已多修慈心,以軟心、受持心,次第於愛中人修慈想。於所愛人已修慈想,次第於中人當修慈想。於中人已修慈想,次第於怨家當修慈想。如是於一切眾生,猶如自身,令滿作分別。若如是修行慈,若中人處彼慈不行,若坐禪人暫不起慈,當作厭患於我不善不可愛,我樂得善法信心出家。我復說言,依大師故,饒益眾生起大慈悲。於一中人不起慈心,何況於怨家!若如是厭患瞋恚不滅,彼坐禪人為修慈,不應精進。以餘方便應修行,於彼人為除嗔恚。
問:云何方便除瞋恚?答:與彼應作周旋,應思惟其功德恩、自業所作負債解脫,親族自身罪過不應作意,自現苦諸根自性念滅,知念應當觀空、應作攝受。彼人雖生瞋恚,若有所乞隨宜施與。若彼有所施,亦隨宜取與,常共善語,彼所作事亦當隨從。如是攝受因,彼此瞋恚成滅。於功德者,若見其功德,是功德應思惟,不為非功德。如水有草,除草取水。若彼無功德,應起慈。此人無功德,當向惡趣。恩者應思惟彼恩。若人作不愛敬,令起恩。於彼若已作不愛敬,應作功德。復次已令滅不善是善趣,彼怨成作恩可知。自業所作者,是人所作惡法、是人所瞋處,於彼惡業當生觀。負債解脫者,若人罵我害我,是初惡業,彼負債解脫。我今作證以觀當作歡喜。親族者,於生死眾生相續,是我親族。已憶,應令起親族想。自身罪過者,其作我相,彼瞋恚從我生,為彼得非功德。我成相,令起自罪過相。不應作意者,無嗔恚相,不應作意,如人不樂見色閉眼。苦者,為自苦無障礙,應令起相。何故?如愚癡人,以慈不正憶自作苦,因得心苦。如是觀可知。於有怨家處,從彼應離其處,使不見不聞,於處當住諸根。自性者,取可愛非可愛境界諸根自性,於此我瞋恚,因是不正憶。如是當觀。念滅者,以彼生苦彼得苦,此一切法於一心剎那得滅,我何故與彼非瞋處我當作瞋?如是當觀。和合者,內外不一分和合故生苦,我於一分處不堪作瞋恚心。如是當觀。空者,是人作苦,是人受苦,彼第一義不可得。此身因緣所生,無眾生、無我界聚草聚等。如是當觀。是故世尊說偈:
於村林中住, 諸苦樂所觸, 非從自他燒, 依煩惱得觸; 若無煩惱心, 誰能觸細滑?
彼坐禪人如是嗔恚滅,方便明瞭,於自親友、中人、怨家,已作分別、已得自在心,次第起慈想,當修住處種類。比丘從彼當修住處,僧眾從彼當修自住處,諸天從彼當修自住處,眾生從彼當修自住處外村,如是從村至村、從國至國,從彼當修一方。彼坐禪人以慈心已令滿一方,從彼二方、從彼三方、從彼四方、從彼四維上下,於一切眾生放慈悲。一切世間以慈心最大無量,無怨無嗔恚令滿。彼坐禪人如是修行慈,以三種令安禪,以總攝眾生、以總攝村田、以總攝方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如果一個修習禪定的人要修行慈悲心,對於所有眾生一開始無法修習慈悲心的話,應該先從敵人、惡人、無功德的人、死去的人開始修習慈悲心。那個禪修者所尊重的人,應該生起慚愧之心,不要輕視他們,不要對他們生起中庸的態度,而是為了利益他們而生起慈悲心。對他們不要生起嫉妒和憤怒,這是最初應該修習慈悲心的對象。 首先應該思考他們的利益和功德、尊貴的功德,比如他們的本性成就、名聲成就、聞名成就、戒律成就、禪定成就、智慧成就,這些都是我所尊重的。同樣地,他們在佈施、愛語、利益他人、同事等方面的成就,都是對我有益的。如此善意地思考所尊重的功德和利益功德,使自己生起尊重和親友的想法,對那個人應該修習慈悲心,應該做對他有益的事,心中常常觀想:願他沒有怨恨之心、願他沒有憤怒,願他安樂。 願他遠離一切喧囂、願他成就一切功德、願他得到善利、願他有好名聲、願他有信仰、願他快樂、願他持戒、願他有聞慧、願他樂於佈施、願他有智慧、願他睡眠安寧、願他醒來安穩、願他不做惡夢、願他受人愛戴、願他受非人愛戴、願諸天守護他、願火毒刀杖等不傷害他的身體、願他迅速得到定心、願他面色和悅、願他生於中國、願他遇到善人、願他身體健全、願他無病痛、願他長壽、願他常得安樂。 此外,還應該這樣思考:對於那些不善的法,如果還沒有生起就願它們不要生起,如果已經生起了就願它們消滅;對於那些善法,如果還沒有生起就願它們生起,如果已經生起了就願它們增長。再者,那些不可愛的法願它們不要生起,如果已經生起了就願它們消滅;那些可愛的法如果還沒有生起,願它們因慈悲心而產生信心。 那個禪修者以信心自在掌握自己的心,以掌握自在使念頭安住。以念頭自在、以掌握自在、以信心自在而達到不散亂的心。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散亂,以這種方式和行為,對那個人修習慈悲心,修習後要多加修習。那個禪修者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散亂,以這種方式和行為,對那個人修習後多加修習慈悲心,以柔軟的心、堅持的心,逐漸對喜愛的人修習慈悲想。 對喜愛的人已經修習了慈悲想後,接著對中立的人修習慈悲想。對中立的人已經修習了慈悲想後,接著對敵人修習慈悲想。如此對一切眾生,就像對待自己一樣,充分地加以區分。如果這樣修習慈悲心,對中立的人那種慈悲心還是不能生起,禪修者暫時不能生起慈悲心的話,就應該厭惡自己:「我不善良、不可愛,我樂於獲得善法而出家。我再說一次,依靠大師的緣故,利益眾生而生起大慈大悲。對一個中立的人都無法生起慈悲心,更何況是對敵人!」如果這樣厭惡自己還是無法消除憤怒,那個禪修者為了修習慈悲心,不應該勉強自己。應該用其他方法來修行,為了消除對那個人的憤怒。 問:用什麼方法來消除憤怒呢? 答:應該與那個人來往,應該思考他的功德和恩情、自己的業力所造成的、償還債務得到解脫,對親族和自己的過錯不應該執著,觀想自己的痛苦、諸根的自性和念頭的消滅,瞭解應該觀察空性、應該包容。即使那個人生起憤怒,如果他有所求也要盡量給予。如果他有所施予,也要適當地接受,經常與他友善交談,他所做的事也要盡量配合。這樣包容的原因,是為了雙方的憤怒能夠消除。 對於有功德的人,如果看到他的功德,就應該思考那些功德,不要想那些不是功德的事。就像水中有草,要除去草才取水。如果那個人沒有功德,應該對他生起慈悲心。這個人沒有功德,將來會墮入惡道。對於有恩的人應該思考他的恩情。如果有人做了不令人喜愛尊敬的事,也要想到他的恩情。對於那些已經做了不令人喜愛尊敬事的人,應該為他們做些功德。此外,已經令不善法消除就是善道,那個敵人成為有恩的人是可以理解的。 自業所作是指,這個人所做的惡法、這個人所憤怒的事,對於那些惡業應該生起觀察。償還債務得到解脫是指,如果有人罵我害我,這是最初的惡業,他已經償還了債務。我現在作證以觀察應該感到歡喜。親族是指,在生死輪迴中相續的眾生,都是我的親族。回想起來後,應該對他們生起親族的想法。自身的過錯是指,產生了我相,那個憤怒是從我而生的,為他得到了不好的功德。我成為了相,應該讓自己意識到這是自己的過錯。 不應該執著的是指,沒有憤怒的相就不應該執著,就像人不喜歡看到某種顏色就閉上眼睛一樣。痛苦是指,為了自己的痛苦沒有障礙,應該讓自己意識到這一點。為什麼呢?就像愚蠢的人,因為慈悲心不正確而回憶起自己造成的痛苦,因此得到了心理的痛苦。這樣觀察是可以理解的。對於有敵人的地方,應該遠離那個地方,使自己不見不聞,在處理時應該保持諸根平靜。 自性是指,對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,諸根的自性,對此我生起憤怒,是因為不正確的回憶。應該這樣觀察。念頭消滅是指,因為他生起痛苦他得到痛苦,這一切法在一個心念剎那間就消滅了,我為什麼要對不該憤怒的對象生起憤怒呢?應該這樣觀察。和合是指,內外不是單一部分和合而生起痛苦,我對一個部分都無法生起憤怒。應該這樣觀察。空性是指,這個人造成痛苦,這個人承受痛苦,但在究竟義上是不可得的。這個身體是因緣所生,沒有眾生、沒有我,就像草堆一樣。應該這樣觀察。因此世尊說偈: 「在村莊林中居住, 遭受種種苦樂觸動, 並非來自自己他人, 而是依煩惱而觸及; 若心中沒有煩惱, 誰能觸動細滑之物?」 那個禪修者如此消除憤怒,方法明瞭,對自己的親友、中立的人、敵人,已經做了區分、已經得到自在的心,逐步生起慈悲想,應該修習各種住處。比丘從那裡應該修習自己的住處,僧眾從那裡應該修習自己的住處,諸天從那裡應該修習自己的住處,眾生從那裡應該修習自己住處以外的村莊,如此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、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,從那裡應該修習一個方向。 那個禪修者以慈悲心已經充滿了一個方向,接著是第二個方向、第三個方向、第四個方向,然後是四維上下,對一切眾生散發慈悲。整個世間以最大無量的慈悲心,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地充滿。那個禪修者如此修行慈悲心,以三種方式安住於禪定,即總攝眾生、總攝村田、總攝方向。
彼坐禪人如是修行慈,以三種令安禪,以總攝眾生、以總攝村田、以總攝方。以一眾生令安慈禪,如是二三眾生,乃至眾多。於一村田眾生令安慈禪,乃至多村。於一方作一眾生令安慈禪,如是乃至四方。於是若依一眾生修行慈,若其眾生死,其事成失,以失事不堪起慈。是故應廣修慈心,乃至廣行,是時成妙修行、成大果、成大功德。
問:慈者,何根?何起?何具足?何非具足?何事?答:不貪為根、不嗔恚為根、不癡為根,欲為根、正作意為根。何起者,是根令起。何具足者,若慈成就,殺除瞋恚、除不善愛,令身口意業清淨,此謂具足。何非具足者,以二因失慈:以自朋生怨,以不善愛;以對治生怨,以起瞋恚,此謂非具足。何事者,於眾生為事。
問:不然。第一義眾生不可得,云何說眾生為事?答:依諸根種,於世假說眾生。爾時菩薩摩訶薩修慈流,於一切眾生遍滿十波羅蜜。
問:何故然?答: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,緣饒益成攝受眾生,施於無畏,如是滿檀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,依饒益於一切眾生,成無苦,不失法用,如父於子。如是滿戒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,依饒益一切眾生,成無貪意,出離非饒益,向禪向出家。如是滿出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,依饒益一切眾生,成多思惟,饒益非饒益如義說,方便明瞭,為除惡、為得善。如是滿般若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,依取饒益不捨精進,一切時堅精進相應。如是滿精進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行慈於一切眾生,依饒益彼眾生,惡語罵詈,成忍辱不忿恨。如是滿忍辱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,依饒益於一切眾生,說實語於實住受持實。如是滿實諦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,依饒益於一切眾生,乃至失命誓不捨願,成堅受持誓願。如是滿受持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以自相饒益,滿慈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修慈,於親友、中人、怨家平等,心離瞋恚愛。如是滿捨波羅蜜。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慈,成滿十波羅蜜。明慈滿四受持。爾時菩薩摩訶薩修慈已滿,十波羅蜜成,令滿四受持,所謂諦受持、施受持、寂寂受持、慧受持。於是諦波羅蜜、受持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,令滿諦波羅蜜。施波羅蜜、戒波羅蜜、出離波羅蜜,令滿施受持。忍辱波羅蜜、慈波羅蜜、捨波羅蜜,令滿寂寂受持。慧波羅蜜,令滿慧受持。如是菩薩摩訶薩已修慈遍滿,滿十波羅蜜,令滿四受持,令滿二法,所謂奢摩他、毘婆舍那。於是諦受持、施受持、寂寂受持,令滿奢摩他。慧受持,令滿毘婆舍那。已滿奢摩他,令滿一切禪解脫定正受,令起雙變定及大悲定。已滿毘婆舍那,令滿一切神通。辯、力、無畏已滿,令起自然智、一切智。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慈,次第令滿佛地(慈已竟)。
問:云何悲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功德?云何為修?答:如父母唯有一子,心所愛念,見子得苦,心起悲惱:苦哉如是。於一切眾生起慈憐愍,此謂為悲。悲住不亂,此謂修。不現非饒益為相,樂為味,不害為起,與慈等功德。云何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。以不亂心,見彼得病得老得貧,若見若聞如是作意:彼眾生得苦,云何方便從苦當得解脫?復次若見其顛倒,為煩惱纏所縛入於無明,或有功德人而不修學。若見若聞,如是作意:眾生得苦,當生惡趣,云何方便從苦得脫?復次若見不善法相應、善法不相應,以不可愛法相應、可愛法不相應。若見若聞,如是作意:彼眾生得苦,當生惡趣,云何方便從苦得脫?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於彼人修行悲心多修行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於彼人已修悲心已多修悲心,心成和軟堪能受持。彼次第修行於中人,從彼修行於怨人,餘如初廣說,乃至滿於四方。
問:何悲具足?何悲不具足?答:若悲成就,除於殺害,不起憂惱,除不善愛。以二因緣失悲:以自親生怨,以憂惱行;以對治生忿,以起恐怖。
問:苦者不於一切眾生有,不一切時有,云何於一切眾生修於悲?答:眾生已得苦,善取相故。已取彼相,成一切處修悲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那位禪修者如此修行慈悲心,以三種方式安住於禪定,即總攝眾生、總攝村田、總攝方向。以一個眾生令安住於慈悲禪定,如此二個三個眾生,乃至眾多。對一個村莊的眾生令安住於慈悲禪定,乃至多個村莊。對一個方向作為一個眾生令安住於慈悲禪定,如此乃至四方。因此,如果依靠一個眾生修行慈悲,若那個眾生死亡,其事就失敗了,因為失敗而無法生起慈悲。所以應該廣泛修習慈悲心,乃至廣泛實踐,這時就成為妙好的修行、成就大果報、成就大功德。 問:慈悲心是以什麼為根本?如何生起?什麼是具足?什麼是不具足?以什麼為對象? 答:不貪為根本、不瞋恚為根本、不愚癡為根本,願望為根本、正確的作意為根本。如何生起是指這些根本使它生起。具足是指,如果慈悲心成就,能夠殺除瞋恚、除去不善的愛,使身口意業清淨,這就叫做具足。不具足是指,因為兩個原因失去慈悲心:因為自己的朋黨而生怨恨,因為不善的愛;因為對治而生怨恨,因為生起瞋恚,這就叫做不具足。以什麼為對像是指,以眾生為對象。 問:不對。究竟義上眾生是不可得的,怎麼說以眾生為對象呢? 答:依據諸根種類,在世俗中假說為眾生。那時,菩薩摩訶薩修習慈悲流,對一切眾生遍滿十波羅蜜。 問:為什麼會這樣? 答: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緣於利益而攝受眾生,施予無畏,如此圓滿佈施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依於利益一切眾生,成就無苦,不失法用,如父親對待兒子。如此圓滿持戒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依於利益一切眾生,成就無貪的意念,出離非利益,趨向禪定趨向出家。如此圓滿出離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依於利益一切眾生,成就多思惟,如實說明利益與非利益,方法明瞭,為了除惡、為了得善。如此圓滿般若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依於取得利益而不捨棄精進,一切時刻堅持精進相應。如此圓滿精進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依於利益那些眾生,即使遭受惡語辱罵,也能成就忍辱不憤恨。如此圓滿忍辱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依於利益一切眾生,說實語於實處安住受持實語。如此圓滿真實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行慈悲,依於利益一切眾生,乃至失去性命也誓不捨棄誓願,成就堅定受持誓願。如此圓滿受持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以自相利益,圓滿慈悲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對一切眾生修習慈悲,對親友、中立者、敵人平等對待,心離瞋恚和愛著。如此圓滿捨離波羅蜜。如此菩薩摩訶薩修行慈悲,成就圓滿十波羅蜜。明白慈悲圓滿四種受持。 那時,菩薩摩訶薩修習慈悲已經圓滿,十波羅蜜成就,使四種受持圓滿,即真實受持、佈施受持、寂靜受持、智慧受持。其中真實波羅蜜、受持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,使真實受持圓滿。佈施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、出離波羅蜜,使佈施受持圓滿。忍辱波羅蜜、慈悲波羅蜜、捨離波羅蜜,使寂靜受持圓滿。智慧波羅蜜,使智慧受持圓滿。如此菩薩摩訶薩已修習慈悲遍滿,圓滿十波羅蜜,使四種受持圓滿,使兩種法圓滿,即止觀。其中真實受持、佈施受持、寂靜受持,使止圓滿。智慧受持,使觀圓滿。已圓滿止,使一切禪定解脫正受圓滿,生起雙變定及大悲定。已圓滿觀,使一切神通圓滿。辯才、力量、無畏已圓滿,生起自然智、一切智。如此菩薩摩訶薩修行慈悲,次第使佛地圓滿(慈悲已結束)。 問:什麼是悲心?如何修習?有什麼特徵?有什麼味道?如何生起?有什麼功德?如何修習? 答:就像父母只有一個孩子,心中所愛唸的,看到孩子遭受痛苦,心中生起悲傷:苦啊如此。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愛憐憫,這就叫做悲心。悲心安住不散亂,這就叫做修習。不顯現非利益為特徵,以樂為味道,不傷害為生起,與慈心有同等功德。如何修習呢,初學禪修的人進入寂靜坐禪,攝心一處。以不散亂的心,看到那些生病的、衰老的、貧窮的,無論是看到還是聽到都這樣思考:那些眾生遭受痛苦,用什麼方法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呢?此外,如果看到他們顛倒,被煩惱纏縛陷入無明,或者有功德的人卻不修學。無論是看到還是聽到,都這樣思考:眾生遭受痛苦,將來會墮入惡道,用什麼方法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呢?再者,如果看到與不善法相應、與善法不相應,與不可愛的法相應、與可愛的法不相應。無論是看到還是聽到,都這樣思考:那些眾生遭受痛苦,將來會墮入惡道,用什麼方法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呢?那位禪修者以這種方式這種行為,對那個人修習悲心多加修習。那位禪修者以這種方式這種行為,對那個人已經修習悲心已經多加修習悲心,心變得柔軟能夠接受。他接著修習對中立者,然後修習對敵人,其餘如前廣說,乃至遍滿四方。 問:什麼是具足的悲心?什麼是不具足的悲心? 答:如果悲心成就,能夠除去殺害,不生起憂惱,除去不善的愛。因為兩個原因失去悲心:因為自己的親人而生怨恨,因為憂惱行為;因為對治而生忿怒,因為生起恐怖。 問:痛苦不是對一切眾生都有,也不是一直存在,為什麼要對一切眾生修習悲心呢? 答:眾生已經遭受痛苦,善於取相的緣故。已經取得那個相,成就對一切處修習悲心。
問:苦者不於一切眾生有,不一切時有,云何於一切眾生修於悲?答:眾生已得苦,善取相故。已取彼相,成一切處修悲。復次生死之苦,一切眾生共有,由彼成一切處修行(悲已竟)。
問:云何喜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功德?云何為修?答:猶如父母唯有一子,心所愛念,見子得樂,心生歡喜:善哉如是。一切眾生心生歡喜,此謂為喜。喜住不亂,此謂為修。欣悅為相,無怖為味,除無樂為喜,與慈等功德。云何為修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。其人性所敬重,見得安樂心生歡喜,若見若聞如是作意:善哉善哉!願彼眾生長得歡喜。復次若見與不善法不相應與善法相應與,不可愛法不相應與可愛相應,若見若聞,如是作意:善哉善哉!願彼眾生長得歡喜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於彼人修喜心,以多修行。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,於彼人已修喜心,已多修行,成和軟心,堪能受持。從彼次第修行於中人,從彼修行於怨人,餘如初廣說,乃至喜滿四方。喜何具足何不具足?若喜成就除不樂,不起不善愛除綺語。以二因失喜:以自親生怨,以戲笑起行;以對治生怨,以不樂起。如初廣說(喜已竟)。
問:云何捨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功德?云何為修?答:猶如父母於一子,非可念非不可念成捨。於彼成中心,如是於一切眾生捨護中心,此謂捨。捨住不亂,此謂修。無所著為相,平等為味,伏恚愛為起,與慈等功德。
問:云何為修?答:坐禪人從初與慈俱起、與悲俱起、與喜俱起、已起第三禪,彼坐禪人已得第三禪,自在見慈悲喜過患,愛恚近故,與戲俱起、與踴躍歡喜共起。以過患對治,見捨功德。彼坐禪人如是已見慈悲喜過患、已見捨功德,從初於非可愛念非不可愛念人,已與捨俱起念,令心滿足,捨心增長。已修多修,心成和軟,堪能受持。彼次第於怨人修行,從彼於親友人修行,餘如初廣說可知,乃至滿四方。彼坐禪人如是修行,與捨俱起第四禪以三種令安:已總攝眾生、已總攝村田、已總攝諸方。
問:若坐禪人現修行捨,於諸眾生云何作意?答:作意所說,於慈悲喜是當作意。於諸眾生除作歡喜、行歡喜,作意樂中。如人親友久遠別離,初見榮侍心生喜樂,共住已後其心成中。如是住慈悲喜,久復成捨攝受。如是作意修行於捨。復有人說:眾生眾生者如是作意。云何捨具足、捨不具足?若捨成就,殺除瞋愛,不起無明。以二因失捨:以自親生怨,以起無明;以對治生怨,以嗔愛起(捨已竟)。
重明四無量義。
云何無量散句?四無量以一眾生事起,依餘處修行,如母念兒隨其時節。如是於畜生、於犯戒人、於具戒人、於厭欲人、於聲聞人、於緣覺、於正遍知、歸依勝處,成勝無量可知。
問:於慈悲喜,何故三禪起,非第四禪?答:眾生憂惱所起,瞋恚害不樂。彼憂惱以對治,與喜俱生心修行慈悲喜,是故三禪生,非第四禪。復次捨地是第四禪,以二捨成就故,所謂受捨、法中捨。於捨地住,於眾生取饒益成捨。由地故,三無量三禪生,非第四禪。復說於四無量四禪生。如世尊所說:於四無量,汝比丘當修。此定有覺有觀,汝當修有覺無觀,汝當修無覺無觀,汝當修與喜俱生,汝當修與樂俱生,汝當修與捨俱生。
問:此四無量何故說四,非三非五?答:若然,一切所疑。復次為瞋恚害無樂,瞋愛對治故成四無量。復說此四唯慈,由人多起瞋恚害惱,為除故以四門成勝。捨者,慈悲喜清淨,瞋愛對治故。四無量一性,種種相可知。如是過患對治故、眾生事故、饒益意故,成一相。復說:法勝故、取事勝故、取饒益勝故,成種種相。如世尊說於黃衣脩多羅中,於清淨處慈為第一,於虛空處悲為第一,於識處喜為第一,於無所有處捨為第一。
問:云何得知?答:由依彼近故,其義可知。
問:何故?答:修慈心於一切眾生,隨從其意。以常隨從,於青黃一切入現令作意,以小方便令心得安。是眾生種類事,或色界清淨,一切入放意。彼坐禪人是時色界得第四禪,是故說慈於清淨第一。彼坐禪人依色界第四禪慈,是時得越彼。
問:此淺云何?答:以修慈故,心知色界過患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問:痛苦不是對一切眾生都有,也不是一直存在,為什麼要對一切眾生修習悲心呢? 答:眾生已經遭受痛苦,善於取相的緣故。已經取得那個相,成就對一切處修習悲心。此外,生死之苦是一切眾生共有的,因此成就對一切處修行(悲心已結束)。 問:什麼是喜心?如何修習?有什麼特徵?有什麼味道?如何生起?有什麼功德?如何修習? 答:就像父母只有一個孩子,心中所愛唸的,看到孩子得到快樂,心生歡喜:善哉如此。對一切眾生心生歡喜,這就叫做喜心。喜心安住不散亂,這就叫做修習。欣悅為特徵,無恐懼為味道,除去不樂為喜,與慈心有同等功德。如何修習呢,初學禪修的人進入寂靜坐禪,攝心一處,心不散亂。那個人性格所敬重的,看到得到安樂心生歡喜,無論是看到還是聽到都這樣思考:善哉善哉!願那些眾生長久得到歡喜。此外,如果看到與不善法不相應、與善法相應,與不可愛法不相應、與可愛相應,無論是看到還是聽到,都這樣思考:善哉善哉!願那些眾生長久得到歡喜。那位禪修者以這種方式這種行為,對那個人修習喜心,多加修習。那位禪修者以這種方式這種行為,對那個人已經修習喜心,已經多加修習,心變得柔軟,能夠接受。他接著修習對中立者,然後修習對敵人,其餘如前廣說,乃至喜心遍滿四方。什麼是具足的喜心?什麼是不具足的喜心?如果喜心成就,能夠除去不樂,不生起不善的愛,除去綺語。因為兩個原因失去喜心:因為自己的親人而生怨恨,因為戲笑而起行為;因為對治而生怨恨,因為不樂而生起。如前廣說(喜心已結束)。 問:什麼是捨心?如何修習?有什麼特徵?有什麼味道?如何生起?有什麼功德?如何修習? 答:就像父母對一個孩子,既不可愛念也不不可愛念而成捨。對他成為中立的心,如此對一切眾生捨護中立的心,這就叫做捨心。捨心安住不散亂,這就叫做修習。無所執著為特徵,平等為味道,降伏瞋恚和愛著為生起,與慈心有同等功德。 問:如何修習? 答:禪修者從一開始就與慈心一起生起、與悲心一起生起、與喜心一起生起,已經達到第三禪。那位禪修者已經得到第三禪,自在地看到慈悲喜的過患,因為接近愛與恚,與戲笑一起生起、與踴躍歡喜一起生起。以過患對治,看到捨心的功德。那位禪修者如此已經看到慈悲喜的過患、已經看到捨心的功德,從一開始對既不可愛念也不不可愛唸的人,已經與捨心一起生起念頭,使心滿足,捨心增長。已經修習多加修習,心變得柔軟,能夠接受。他接著對敵人修習,然後對親友修習,其餘如前廣說可知,乃至遍滿四方。那位禪修者如此修習,與捨心一起生起第四禪以三種方式令安:已總攝眾生、已總攝村田、已總攝諸方。 問:如果禪修者現在修習捨心,對諸眾生應該如何作意? 答:應該作意所說的,對慈悲喜是應該作意的。對諸眾生除去作歡喜、行歡喜,作意於樂中。就像人與親友久別重逢,初見時榮幸侍奉心生喜樂,共同居住後心變得平常。如此安住於慈悲喜,久而久之成為捨心攝受。如此作意修習捨心。還有人說:對眾生作如此作意。什麼是具足的捨心、不具足的捨心?如果捨心成就,能夠殺除瞋恚和愛著,不生起無明。因為兩個原因失去捨心:因為自己的親人而生怨恨,因為生起無明;因為對治而生怨恨,因為瞋恚和愛著生起(捨心已結束)。 重新闡明四無量義。 什麼是無量散句?四無量以一個眾生事起,依其他處修行,如母親念子隨其時節。如此對畜生、對犯戒人、對持戒人、對厭離慾望的人、對聲聞、對緣覺、對正遍知、歸依殊勝處,成就殊勝無量可知。 問:對於慈悲喜,為什麼在三禪生起,而不是第四禪? 答:眾生的憂惱所生起的,是瞋恚、傷害、不樂。那憂惱以對治,與喜一起生心修行慈悲喜,所以在三禪生起,而不是第四禪。此外,捨地是第四禪,以兩種捨成就的緣故,即受捨和法中捨。在捨地安住,對眾生取得利益成為捨。由於地的緣故,三無量在三禪生起,而不是第四禪。還有說在四無量中四禪生起。如世尊所說:對於四無量,你們比丘應當修習。這個定有尋有伺,你們應當修習;有尋無伺,你們應當修習;無尋無伺,你們應當修習;與喜俱生,你們應當修習;與樂俱生,你們應當修習;與捨俱生,你們應當修習。 問:這四無量為什麼說是四個,不是三個也不是五個? 答:如果是這樣,一切都是可疑的。此外,為了對治瞋恚、傷害、無樂、瞋恚和愛著,所以成為四無量。還說這四個只是慈心,因為人多生起瞋恚和傷害惱害,為了去除所以以四個門成就殊勝。捨心是慈悲喜的清淨,是瞋恚和愛著的對治。四無量是一個性質,可知有種種相。如此為了對治過患、為了眾生事、為了利益的意圖,成為一相。還說:因為法的殊勝、因為取事的殊勝、因為取得利益的殊勝,成為種種相。如世尊在《黃衣經》中所說,在清淨處慈心為第一,在虛空處悲心為第一,在識處喜心為第一,在無所有處捨心為第一。 問:如何得知? 答:由於依靠那個接近的緣故,其義可知。 問:為什麼? 答:修慈心對一切眾生,隨順其意。因為經常隨順,對青黃一切處現前作意,以小方便使心得安。這是眾生種類的事,或者是色界的清淨,一切處放意。那位禪修者這時得到色界第四禪,所以說慈心在清淨中第一。那位禪修者依靠色界第四禪的慈心,這時得以超越它。 問:這淺顯嗎? 答:因為修慈心的緣故,心知道色界的過患。
彼坐禪人依色界第四禪慈,是時得越彼。
問:此淺云何?答:以修慈故,心知色界過患。何故?見眾生苦,彼為色因生慈。從此以心知色界過患,於色出離現令作意,於虛空處以小方便,其得心安,以得依故。是故說悲於虛空第一。彼坐禪人依喜越虛空處。
問:此義云何?答:已修喜故,心無所著,常取無邊識事。何故?此喜於無所著無邊識處安眾生事,從此心無所著,常取無邊識事。離色著於虛空,無邊識現令起作意,以小方便其心得安,種類事故。是故說識處為喜第一。
問:彼坐禪人依捨越識處。此義云何?答:已修捨故,心成離著。何故?不以修捨得著。此眾生得樂得苦,或由喜或由樂。從彼以心離著,離無所著無所有處,現令心喜,以小方便其心成安,不著種種事。何故?於無所有處而不得著或識或無邊。是故說無所有處捨為第一(散句已竟)。
問:云何觀四大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功德?云何修?答:擇智自相內四大,此謂觀四大。彼心住不亂,此謂修。隨觀四大為相,通達空為味,除眾生想為起。何功德者,成得八功德。若修行觀四大成,能堪恐怖樂不樂,於可愛非可愛成平等心,除男女意思,成大智慧,向善趣、向醍醐,其所有明分法,彼一切成滿修行。云何修彼者,初坐禪人以二行取諸大:以略、以廣。
問:云何以略取諸大?答:彼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。此身以四大可稱,於此身一切見界:濕性是水界、熱性是火界、持性是地界、動性是風界。如是此身唯有界,無眾生、無命。如是以略取諸界。復有說:彼坐禪人,以略取諸界,以身依膜分別,或以色、或以形、或以處、或以分別。彼坐禪人已略取諸界,依膜分別一切身性,或以色、或以形、或以處、或以分別。依肉分別此身,或以色、或以形、或以處、或以分別。彼坐禪人依肉已分別一切身,或以色、或以形、或以處、或以分別。彼坐禪人依脈分別一切身,或以色、或以形、或以處、或以分別。彼坐禪人依脈已分別一切身,或以色、或以形、或以處、或以分別。從此復依骨分別一切身,或以色、或以形、或以處、或以分別。彼坐禪人於此四行,以此四行伏心,令伏作軟心,令心受持。彼坐禪人於此四行,以四行伏心已、作軟已,令受持。於此四行,有堅性是地界知之,有濕性是水界知之,有熱性是火界知之,有動性是風界知之。彼坐禪人於此四行,唯有界,無眾生、無命。以比餘行成住。如是以略取諸界。云何以廣取諸界?以二十行廣取地界。於此身,髮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脈、骨、髓、腎、心、肝、胇、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胞、屎、腦。以十二行廣取水界,此身有於膽、唾、膿、血、汗、脂、淚、肪、水、唾涕、涎、尿。以四行廣取火界,以是熱、以是暖、以是溫、以是平等消飲食噉甞,此謂火界。以六行廣取風界,向上風、向下風、依腹風、依背風、依身份風、出入息風。如是以四十二行見此身,唯有界,無眾生、無命。如是已廣取諸界。復次先師說:以十行當觀四大,所謂以語言義、以事、以聚、以散、以無所著、以緣、以相、以種類非種類、以一義種種義。以界釋第一,以言語義章。
問:云何以語言分別諸界?答:二界語言同,所謂同言、勝言。於是四大,此同言。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,此謂勝言。
問:此四大何義?答:大生名大。有大非實義令現實義,是故名大。大者,鬼等形名大。云何大生名大?諸界大生。如世尊所說偈:
略說地相, 有二十萬, 四那由他; 水四十萬, 八那由他; 風住虛空, 乃九十萬, 六那由他; 世界所住, 亦以火成, 世界之中, 有諸光焰, 上至梵世, 乃極七日。 如是大生, 是故名大。
問:云何大非實義令現實義?答:名大界者,非男非女,以男女色可見。界者非長非短,以長短色可見。界者非樹非山,以樹山色可見。如是大非實義令現為實義名大。云何諸鬼等異形?如鬼入人身成其身,以鬼形成起四行,或身強、或尿熱、或輕動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那位禪修者依靠色界第四禪的慈心,這時得以超越它。 問:這淺顯嗎? 答:因為修慈心的緣故,心知道色界的過患。為什麼?見到眾生苦,那是因色而生起慈心。從此以心知道色界的過患,對色生起出離的作意,對虛空處以小方便,他的心得到安穩,因為得到依靠的緣故。所以說悲心在虛空處為第一。那位禪修者依靠喜心超越虛空處。 問:這是什麼意思? 答:已經修習喜心的緣故,心無所執著,經常取無邊識的事。為什麼?這喜心在無所執著無邊識處安置眾生事,從此心無所執著,經常取無邊識事。離開對色的執著而執著於虛空,無邊識現前生起作意,以小方便他的心得到安穩,因為是種類事的緣故。所以說識處是喜心的第一。 問:那位禪修者依靠捨心超越識處。這是什麼意思? 答:已經修習捨心的緣故,心成為離執著。為什麼?不是以修捨心而得到執著。這些眾生得到樂或得到苦,或由喜或由樂。從那裡以心離執著,離開無所執著而到無所有處,現前令心喜悅,以小方便他的心成為安穩,不執著於種種事。為什麼?在無所有處而不得執著於識或無邊。所以說無所有處的捨心為第一(散句已結束)。 問:什麼是觀察四大?如何修習?有什麼特徵?有什麼味道?如何生起?有什麼功德?如何修習? 答:以擇智觀察內在四大的自相,這就叫做觀察四大。心安住不散亂,這就叫做修習。隨觀四大為特徵,通達空性為味道,除去眾生想為生起。什麼功德呢,成就得到八種功德。如果修行觀察四大成就,能夠堪忍恐怖樂不樂,對可愛非可愛成為平等心,除去男女的意念,成就大智慧,趨向善趣、趨向醍醐,所有明分法,那一切成為圓滿修行。如何修習呢,初學禪修的人以兩種行為取諸大:以略、以廣。 問:如何以略取諸大? 答:那位禪修者進入寂靜坐禪,攝心一處,心不散亂。這個身體以四大可稱,在這個身體中一切見到界:濕性是水界、熱性是火界、持性是地界、動性是風界。如此這個身體只有界,沒有眾生、沒有生命。如此以略取諸界。還有說:那位禪修者,以略取諸界,以身體依靠膜來分別,或以顏色、或以形狀、或以處所、或以分別。那位禪修者已經略取諸界,依靠膜分別一切身體的性質,或以顏色、或以形狀、或以處所、或以分別。依靠肉分別這個身體,或以顏色、或以形狀、或以處所、或以分別。那位禪修者依靠肉已經分別一切身體,或以顏色、或以形狀、或以處所、或以分別。那位禪修者依靠脈分別一切身體,或以顏色、或以形狀、或以處所、或以分別。那位禪修者依靠脈已經分別一切身體,或以顏色、或以形狀、或以處所、或以分別。從此再依靠骨分別一切身體,或以顏色、或以形狀、或以處所、或以分別。那位禪修者於這四種行為,以這四種行為降伏心,令心降伏變得柔軟,使心能夠接受。那位禪修者於這四種行為,以四種行為降伏心已、變得柔軟已,使能接受。在這四種行為中,有堅硬性的知道是地界,有濕潤性的知道是水界,有熱性的知道是火界,有動性的知道是風界。那位禪修者於這四種行為,只有界,沒有眾生、沒有生命。以此類推其餘行為成為安住。如此以略取諸界。如何以廣取諸界?以二十種行為廣取地界。在這個身體中,髮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脈、骨、髓、腎、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糞便、腦。以十二種行為廣取水界,這個身體有膽汁、唾液、膿、血、汗、脂肪、淚、油脂、水、鼻涕、口水、尿。以四種行為廣取火界,以是熱、以是暖、以是溫、以是平等消化飲食,這就叫做火界。以六種行為廣取風界,向上風、向下風、依腹風、依背風、依身份風、出入息風。如此以四十二種行為觀察這個身體,只有界,沒有眾生、沒有生命。如此已經廣取諸界。此外先師說:以十種行為應當觀察四大,所謂以語言義、以事、以聚、以散、以無所執著、以緣、以相、以種類非種類、以一義種種義。以界釋為第一,以言語義章。 問:如何以語言分別諸界? 答:兩種界語言相同,所謂同言、勝言。在這四大中,這是同言。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,這叫做勝言。 問:這四大是什麼意思? 答:大的生起叫做大。有大非實義令現實義,所以叫做大。大者,鬼等形狀叫做大。如何大的生起叫做大?諸界大的生起。如世尊所說偈: 略說地相, 有二十萬, 四那由他; 水四十萬, 八那由他; 風住虛空, 乃九十萬, 六那由他; 世界所住, 亦以火成, 世界之中, 有諸光焰, 上至梵世, 乃極七日。 如是大生, 是故名大。 問:如何大非實義令現實義? 答:叫做大界者,不是男也不是女,以男女色可見。界者不是長也不是短,以長短色可見。界者不是樹也不是山,以樹山色可見。如此大非實義令現為實義叫做大。如何諸鬼等異形?如鬼進入人身成為其身,以鬼的形狀成起四種行為,或身體僵硬、或尿熱、或輕動。
云何諸鬼等異形?如鬼入人身成其身,以鬼形成起四行,或身強、或尿熱、或輕動。如是於身以火界和合成起四行,以地界和合成堅、以水界和合成流、以火界和合成熱、以風界和合成輕動。如是鬼形等名大,大者是語言義。
問: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者何義?答:廣大名地義,可飲守護是水義,令光明是火義,去來是風義。界者何義?持自相為義。復次地自性是地界,水自性是水界,火自性是火界,風自性是風界。云何地自性?是堅性、強性、厚性、不動性、安性、持性,此謂地性。云何水性?濕性、澤性、流性、出性、滿性、增長性、喜性、結著性,此謂水性。云何火性?熱性、暖性、蒸性、熟性、燒性、取性,此謂火性。云何風性?持性、冷性、去來性、輕動性、低性、取性,此謂風性。此界義如是,以語言義應觀界。
問:云何以事觀界?答:地界持為事,水界結著為事,火界令熟為事,風界遮為事。復次地界立為事,水界下入為事,火界令上為事,風界動轉為事。復次二界近故成舉初步,復次二界近故成舉後步。二界近故成初坐臥,復次二界近故成後行立。二界近故成初懈怠睡眠,二界近故成後精進勇猛。二界近故成初重,二界近故成後輕。如是以事觀四大。云何以聚觀四大?聚者,地界水界火界風界,依此界成色香味觸。此八法或多共生住不相離,此合和名聚。彼復成四種,地聚水聚火聚風聚。於是地聚,地界成最多,水界火界風界次第成最少。於水聚,水界成最多,地界風界火界成最少。於火聚,火界成最多,地界風界水界成最少。於風聚,風界成最多,火界水界地界次第成最少。如是以聚觀諸界。
問:云何以散觀四大?答:觀於地界,從於最細隣空微塵生,此地為水所和故不散,為火所熟成不臭,為風所持成轉。如是觀。復先師說:中人身地界碎之為塵,成一斛二升,是時以水和合,成六升五合,以火令熟,隨風起迴轉。如是以散觀諸界。
問:云何以不相離觀四大?答:地界,水所攝、火所熟、風所持,如是三界和合。水界者,住於地處、火所熟、風所持,如是三界所攝。火界者,住於地處、水所攝、風所持,如是三界所熟。風界,住於地處,水所攝、火所熟,如是三界所持。於地住三界,水所攝三界不散,火所熟三界成不臭,風所持三界得轉直住不散。如是此四界,依展轉成住不散。如是以不離觀諸界。
問:云何以緣觀諸界?答:四因、四緣為起諸界。云何四?所謂業、心、時、食。云何業?從業所生。四界以二緣成緣,以生緣、以業緣,餘界以依緣成緣。心者,從心所生。四界以六緣成緣,以生緣、以共生緣、以依緣、以食緣、以根緣、以有緣成其緣,餘界以緣、以依緣、以有緣,於入胎時心。諸色以七緣成緣,共生緣、展轉緣、依緣、食緣、根緣、報緣、有緣,後生心為初生。身以三緣成緣,所謂後生緣、依緣、有緣,此時為時所成。四大以二緣成緣,生緣、有緣;餘界以二緣成緣,依緣、有緣。此食從為食所成。四大以三緣成緣,生緣、食緣、有緣;餘界以二緣成緣,所謂依緣、有緣。於是從業生四界。共生界展轉以四緣成緣,所謂共生緣、展轉緣、依緣、有緣;餘界以緣成緣,所謂依緣、有緣。如是從心生、從時生、從食生可知。地界者,為餘界住處緣成緣,水界者為餘界作結著緣成緣,火界者為餘界作熟緣成緣,風界者為餘界作持緣成緣。如是以緣觀諸界。
問:云何以相觀諸界?答:堅相地界,濕相水界,熱相火界,冷相風界。如是以相觀諸界。
問:云何以類非類觀諸界?答:地界、水界一種類,以重故。火界、風界一種類,以輕故。水界、火界非類,水界能滅,火界令燥,是故非類。地界、風界展轉非種類,地界障、風界行,風界能滅地界,是故非種類。復次或四界展轉種類,以展轉緣故;或展轉非種類,以自相故。如是以種類非種類觀諸界。
問:云何一性種種性觀諸界?答:從業生四界,以從業生,所謂一性。以相種種性,如是從心生、從時生、從食生可知。四因緣地界,以相一性、以因,所謂種種相。如是四因緣風界、火界。風界可知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如何諸鬼等異形?如鬼進入人身成為其身,以鬼的形狀成起四種行為,或身體僵硬、或尿熱、或輕動。如此在身體中以火界和合成起四種行為,以地界和合成堅硬、以水界和合成流動、以火界和合成熱、以風界和合成輕動。如此鬼形等叫做大,大者是語言的意義。 問: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什麼意思? 答:廣大叫做地的意義,可飲用守護是水的意義,令光明是火的意義,去來是風的意義。界是什麼意思?持有自相為意義。此外地的自性是地界,水的自性是水界,火的自性是火界,風的自性是風界。什麼是地的自性?是堅硬性、強韌性、厚實性、不動性、安穩性、持續性,這就叫做地性。什麼是水性?濕潤性、滋潤性、流動性、湧出性、充滿性、增長性、喜悅性、凝結性,這就叫做水性。什麼是火性?熱性、暖性、蒸騰性、成熟性、燃燒性、取性,這就叫做火性。什麼是風性?持續性、冷性、去來性、輕動性、低沉性、取性,這就叫做風性。這界的意義如此,以語言意義應當觀察界。 問:如何以事觀察界? 答:地界以持續為事,水界以凝結為事,火界以令成熟為事,風界以遮擋為事。此外地界以立為事,水界以下入為事,火界以令上升為事,風界以動轉為事。此外兩界接近所以成就舉起初步,此外兩界接近所以成就舉起後步。兩界接近所以成就初次坐臥,此外兩界接近所以成就後來行走站立。兩界接近所以成就初次懈怠睡眠,兩界接近所以成就後來精進勇猛。兩界接近所以成就初次沉重,兩界接近所以成就後來輕盈。如此以事觀察四大。如何以聚觀察四大?聚者,地界水界火界風界,依靠這些界成就色香味觸。這八法或多共同生起安住不相分離,這合和叫做聚。那又成為四種,地聚水聚火聚風聚。在地聚中,地界成為最多,水界火界風界次第成為最少。在水聚中,水界成為最多,地界風界火界成為最少。在火聚中,火界成為最多,地界風界水界成為最少。在風聚中,風界成為最多,火界水界地界次第成為最少。如此以聚觀察諸界。 問:如何以散觀察四大? 答:觀察地界,從最細微接近虛空的微塵生起,這地為水所和合所以不散,為火所成熟成為不臭,為風所持續成為轉動。如此觀察。此外先師說:中等人身的地界碎為微塵,成為一斛二升,這時以水和合,成為六升五合,以火令成熟,隨風起而迴轉。如此以散觀察諸界。 問:如何以不相離觀察四大? 答:地界,為水所攝、火所成熟、風所持續,如此三界和合。水界者,住於地處、為火所成熟、風所持續,如此為三界所攝。火界者,住於地處、為水所攝、風所持續,如此為三界所成熟。風界,住於地處,為水所攝、火所成熟,如此為三界所持續。在地上住三界,水所攝三界不散,火所成熟三界成為不臭,風所持續三界得以轉動直立不散。如此這四界,依靠展轉成為安住不散。如此以不離觀察諸界。 問:如何以緣觀察諸界? 答:四因、四緣為生起諸界。什麼是四?所謂業、心、時、食。什麼是業?從業所生。四界以兩種緣成為緣,以生緣、以業緣,其餘界以依緣成為緣。心者,從心所生。四界以六種緣成為緣,以生緣、以共生緣、以依緣、以食緣、以根緣、以有緣成為其緣,其餘界以緣、以依緣、以有緣,在入胎時的心。諸色以七種緣成為緣,共生緣、展轉緣、依緣、食緣、根緣、報緣、有緣,後生心為初生。身以三種緣成為緣,所謂後生緣、依緣、有緣,這時為時所成。四大以兩種緣成為緣,生緣、有緣;其餘界以兩種緣成為緣,依緣、有緣。這食從為食所成。四大以三種緣成為緣,生緣、食緣、有緣;其餘界以兩種緣成為緣,所謂依緣、有緣。在這裡從業生四界。共生界展轉以四種緣成為緣,所謂共生緣、展轉緣、依緣、有緣;其餘界以緣成為緣,所謂依緣、有緣。如此從心生、從時生、從食生可知。地界者,為其餘界住處緣成為緣,水界者為其餘界作結著緣成為緣,火界者為其餘界作成熟緣成為緣,風界者為其餘界作持續緣成為緣。如此以緣觀察諸界。 問:如何以相觀察諸界? 答:堅硬相是地界,濕潤相是水界,熱相是火界,冷相是風界。如此以相觀察諸界。 問:如何以類非類觀察諸界? 答:地界、水界是一種類,因為重的緣故。火界、風界是一種類,因為輕的緣故。水界、火界不是同類,水界能滅,火界令乾燥,所以不是同類。地界、風界相互不是同類,地界阻礙、風界行動,風界能滅地界,所以不是同類。此外或四界相互是同類,因為相互為緣的緣故;或相互不是同類,因為自相的緣故。如此以種類非種類觀察諸界。 問:如何以一性種種性觀察諸界? 答:從業生四界,以從業生,所謂一性。以相種種性,如此從心生、從時生、從食生可知。四因緣地界,以相一性、以因,所謂種種相。如此四因緣風界、火界。風界可知。
四因緣地界,以相一性、以因,所謂種種相。如是四因緣風界、火界。風界可知。四界以界一性、以大一性、以法一性、以無常一性、以苦一性、以無我一性,以相種種性、以事種種性、以業種種性。以心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時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食種種性,成種種性。以種種性,成種種性。以地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生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趣種種性,成種種性。如是,以一性種種性觀諸界。
問:云何以觀界隷?答:如巧隷師,以材木作人,一切身份具足,隨逐行走,內繩所連,外假泥飾。形色如人,寶衣莊嚴,或男或女。以人牽繩,或行或舞、或倚或坐。如是此界隷名身。以初煩惱為隷師所作,身份具足,為筋繩所連,以肉為泥,以皮為色,虛空為孔,寶衣莊嚴名為男女。以其心事為風界所牽,或行或住、或去或來、或申或縮、或語或說。此界隷人與識界共生,以憂惱因緣成憂悲苦惱,或笑或戲、或相拍肩等。食者支援界隷。命根者受持界隷,以命終界隷分散。若有業煩惱,復更起新界隷。如是生界隷,其初不可知、其後不可知。如是以界隷觀諸界。彼坐禪人,如是以此門以此行,唯觀此身以界隷,無眾生、無壽命。是時觀以界事,以生心數法受想行識。彼坐禪人已觀名色,從彼觀名色是苦、是貪愛、是苦集。觀貪愛滅是苦滅,觀八正道是苦滅具足。彼坐禪人已廣觀四諦,是時見苦過患,以無常、以苦、以無我,常思惟不散。以慧見苦滅功德,以寂寂、以妙離。彼坐禪人如是現見苦過患、見滅功德,正安於根力覺分,從行相心起證醍醐界(觀四大已竟)。
問:云何於食不耐想?何修?何相?何味?何處?何起?何功德?云何為修?答:以所噉甞飲食,彼作意悉不耐,彼想知正知,此謂不耐食想。彼想住不亂,此謂修。於食取過患為相,厭為味,伏氣味愛為起。何功德者,成得八功德。若修不耐食想,知揣食想、知五欲具足、知色陰、知不淨想、在身念成修滿、從氣味愛縮、離彼心、向善趣向醍醐。云何修彼者,初坐禪人入寂寂坐,攝一切心,不亂心,以所噉甞飲食作不耐意。如是種種百味經營,清淨人所貴重、色香具足所堪大貴,如此飲食入身變成不淨,成不耐、成臭腐、成可憎惡。以五行修行不耐食想,所謂以經營、以散用、以處、以流、以聚。
問:云何以經營修行不耐食想?此坐禪人,見諸眾生為經營飲食困,行種種惡法,或殺害、或偷盜。亦見彼眾生受種種苦,知彼所殺害、所縛。亦見眾生造種種惡事,或乞索、或欺誑、詐現精進。見食如是,令起厭患,以不清淨屎尿流溢,飲食為因,彼作惡業如是。復見出家人,住清淨山林,種種花香禽獸吟嘯,善人所造,或於田野莊嚴具足,樹影林水取他人意,平舒淨妙無諸高下,人見驚訝無諸喧雜。是出家人修菩提處,等梵天居,如是住處心無貪著,常行禪誦樂修善事。或於寒熱風塵泥雨諸山嶮處,為經營食,因於捉鉢入家乞食。彼見如是心起厭患,飲食不淨屎尿流出。此經營食,是彼因故。如是當捨,求第一樂。復次見出家人修行,為乞食,或於馬象惡獸中、或狗野豬處、或惡人所、或不淨處踐踏泥屎。於他家門少時默住,以衣護身,為得揣食生疑。或見彼食猶如狗食,於食起厭。此經營食,最可憎惡,何用經營?但從他乞。如是以經營修行食不耐想。
云何散用修食不耐想?彼坐禪人,如是所得經營飲食,於彼坐食,以濕鮭相雜和軟,以手為簸、以口為臼、以脣收聚、以齒為杵、以舌翻轉、以涎唾淡血共相和合,最可厭惡,如狗嘔吐不可見故。如是以散用修行不耐食想。
問:云何以處修行不耐食想?答:如是此食所吞入腹,與不淨和合住生熟藏,以百蟲種之所噉食,以煖所熟,成第一厭,如人嘔吐置不淨器。如是以處修行不耐食想。
問:云何以流修行不耐食想?答:此食煖所熟,與新故不淨和合,如酒置破杯器。如是一切身流,隨流入於脈腠面目,九孔九萬九千毛孔皆悉流滿。此食如是流成五分:一分諸蟲所噉、一分火所銷、一分支援身、一分成尿、一分成體。如是修行不耐食想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四因緣地界,以相一性、以因,所謂種種相。如此四因緣風界、火界。風界可知。四界以界一性、以大一性、以法一性、以無常一性、以苦一性、以無我一性,以相種種性、以事種種性、以業種種性。以心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時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食種種性,成種種性。以種種性,成種種性。以地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生種種性,成種種性;以趣種種性,成種種性。如此,以一性種種性觀察諸界。 問:如何以觀察界偶? 答:如同巧妙的偶師,以木材製作人偶,一切身體部分具足,能夠行走,內有繩子相連,外面塗飾泥土。形狀顏色如同真人,寶衣裝飾,或男或女。由人牽繩,或行或舞、或倚或坐。如此這界偶叫做身體。以最初煩惱為偶師所製作,身體部分具足,為筋繩所連接,以肉為泥,以皮為顏色,虛空為孔洞,寶衣裝飾名為男女。以其心事為風界所牽引,或行或住、或去或來、或伸或縮、或語或說。這界偶人與識界共同生起,以憂惱因緣成為憂悲苦惱,或笑或戲、或相拍肩等。食物是支援界偶。命根是維持界偶,以命終界偶分散。若有業煩惱,又再起新的界偶。如此生起界偶,其開始不可知、其結束不可知。如此以界偶觀察諸界。那位坐禪人,如此以此門以此行,只觀察此身以界偶,無眾生、無壽命。這時觀察以界事,以生起心數法受想行識。那位坐禪人已觀察名色,從那裡觀察名色是苦、是貪愛、是苦集。觀察貪愛滅是苦滅,觀察八正道是苦滅具足。那位坐禪人已廣泛觀察四聖諦,這時見到苦的過患,以無常、以苦、以無我,常常思惟不散亂。以智慧見到苦滅的功德,以寂靜、以美妙離。那位坐禪人如此現見苦的過患、見到滅的功德,正確安住於根力覺分,從行相心起證悟醍醐界(觀四大已結束)。 問:如何對食物不耐想?如何修習?有何相?有何味?在何處?從何而起?有何功德?如何修習? 答:對所吃嚐的飲食,他作意全都不耐,他想知正知,這叫做不耐食想。那想法安住不亂,這叫做修習。於食物取過患為相,厭惡為味,降伏氣味愛為起因。什麼功德呢,成就得到八種功德。若修習不耐食想,知道揣食想、知道五欲具足、知道色陰、知道不淨想、在身念成就修滿、從氣味愛縮減、離開那心、向善趣向醍醐。如何修習那個呢,初學坐禪人進入寂靜坐,攝受一切心,不亂心,對所吃嚐的飲食作不耐意。如此種種百味經營,清淨人所貴重、色香具足所堪大貴,如此飲食進入身體變成不淨,成為不耐、成為臭腐、成為可憎惡。以五種行為修行不耐食想,所謂以經營、以散用、以處所、以流動、以聚集。 問:如何以經營修行不耐食想? 這位坐禪人,見到諸眾生為經營飲食困擾,行種種惡法,或殺害、或偷盜。也見到那些眾生受種種苦,知道他們所殺害、所束縛。也見到眾生造種種惡事,或乞討、或欺騙、詐現精進。見到食物如此,令人生起厭患,以不清淨屎尿流溢,飲食為因,他們作惡業如此。又見到出家人,住在清淨山林,種種花香禽獸吟嘯,善人所造,或於田野莊嚴具足,樹影林水取悅他人,平坦舒適淨妙無諸高低,人見驚訝無諸喧雜。這是出家人修菩提之處,等同梵天居,如此住處心無貪著,常行禪誦樂修善事。或於寒熱風塵泥雨諸山險處,為經營食物,因而捉鉢入家乞食。他見到如此心生厭患,飲食不淨屎尿流出。這經營食物,是那個原因。如此應當捨棄,尋求第一樂。此外見到出家人修行,為乞食,或於馬象惡獸中、或狗野豬處、或惡人所、或不淨處踐踏泥屎。在他人家門口短暫默立,以衣服護身,為得到食物而生疑慮。或見到那食物猶如狗食,對食物生起厭惡。這經營食物,最可憎惡,何必經營?但從他人乞討。如此以經營修行食不耐想。 如何散用修食不耐想?那位坐禪人,如此所得經營飲食,在那裡坐著吃,以濕潤鮭魚相雜和軟,以手為簸箕、以口為臼、以嘴唇收聚、以牙齒為杵、以舌頭翻轉、以唾液淡血共相和合,最可厭惡,如狗嘔吐不可見故。如此以散用修行不耐食想。 問:如何以處所修行不耐食想? 答:如此這食物所吞入腹中,與不淨和合住在生熟藏,被百種蟲類所噉食,被暖氣所熟,成為第一厭惡,如人嘔吐置於不淨器皿。如此以處所修行不耐食想。 問:如何以流動修行不耐食想? 答:這食物被暖氣所熟,與新舊不淨和合,如酒置於破碎的杯器。如此一切身體流動,隨流入於脈絡面目,九孔九萬九千毛孔皆悉流滿。這食物如此流成五分:一分被諸蟲所噉、一分被火所消、一分支援身體、一分成為尿、一分成為體質。如此修行不耐食想。
此食如是流成五分:一分諸蟲所噉、一分火所銷、一分支援身、一分成尿、一分成體。如是修行不耐食想。
問:云何以聚修行不耐食想?答:此流食成身髮毛爪等,令起百一身份;若不成流,令起百一病惱。如是以聚修行不耐食想。彼坐禪人,以此門以此行,如是修行不耐食想,成住厭食。以厭自在心,成不亂。若心不亂,諸蓋滅,禪分起,外行禪成住(不耐食想已竟)。
無所有處及非非想處,如初地一切入門所說。於是說偈:
坐禪人行處, 所說唯面形, 如人善示導, 波利弗多國。 略說得知廣, 曉了其前後, 恒觀如非如, 於此已廣說。 如是具足相, 彼一切功德, 如法當分別, 解脫道行處。
(三十八行品已竟)
解脫道論卷第八
解脫道論卷第九
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五通品第九
爾時坐禪人,如是已作定自在,住於第四禪,能起五神通,所謂身通、天耳通、他心智通、宿命通、天眼通。身通者變義,天耳者越人耳義,他心智者了他意義,宿命者憶前生義,天眼通者過人眼見。
問:幾種變?阿誰修變?云何應起變?答:變有三種,謂受持變、作變、意所作變。云何受持變?彼坐禪人,以一成多、以多成一,以身增長乃至梵世,此謂受持變。云何作變?彼坐禪人,捨自性身現童子形,或現龍形、或現梵王形,如是等此謂作變。云何意所作變?彼坐禪人,從此身化作餘身,隨意所造一切身份諸根具足,此謂意所作變。復次變有七種,所謂智變、定變、聖變、業果報所生變、功德人變、明術所造變、方便變。
問:云何智變?答:以現無常為斷常想,成智辯變。以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成智辯,此謂變智辯。如長老薄拘羅、長老僧吉栗者、長老部吼多波羅,此謂變智辯。
問:云何變定辯?答:以初禪斷諸蓋成變定辯,以非想非非想定斷無所有變定辯。長老舍利弗多、長老先時婆、長老昆檀若,欝多羅優婆夷、沙摩婆底優婆夷,此謂變定辯。
問:云何聖辯?答:若比丘樂於不耐,當住非不耐想,成住有非不耐想。若比丘樂於非非耐,當住不耐想,成住有不耐想。若比丘樂於非不耐及非非耐想,當住非非耐想,成住有非非耐想。若比丘樂於不耐及非非耐,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取。
問:云何於非不耐住不耐想?答:於愛念處以不淨令滿,或以無常取。
問: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,住非不耐想?答:於不愛念及愛念處,或以慈令滿、或以界取。
問:云何於非不耐及不耐,住不耐想?答:於愛念及不愛念處,或以不淨令滿、或以無常取。
問: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,離二句住捨念現知?答:此比丘以眼見色,成不歡喜不憂,成捨住念現知。如是於一切門,此謂聖辯。
問:云何從業報生變?答:一切諸天、一切諸鳥,有人者、有惡趣生者,飛行虛空作變,此謂從業報生變。
問:云何有功德人變?答:轉輪王、樹提長者、闍提長者、瞿師羅長者。復說有五大功德人變,此謂有功德人變。
問:云何明術所造變?答:持明術人讀誦明術,能飛行虛空,或現作象、或變作馬、或變作車、或變作步、現種種軍,此謂明術所造變。
問:云何方便變?答:以出離斷貪欲,以羅漢道斷一切煩惱。如陶師等其業具足,於是正方便生故一切事變,此謂方便變。
問:云何誰修變辯?答:於虛空為九、或於虛空為五,一切入以作第四禪自在,是其修變辯。復說色界第四禪以作勝故,是其修變辯。復說四禪二自在,是其修變辯。
問:云何當起變?答:此比丘修欲定勝行相應如意足,精進定、心定、慧定亦如是。欲者欲樂作變,定者心不亂。彼坐禪人慾樂變,變意修行定,受持四種精進,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、已生惡不善法為斷、未生善法為生、已生善法為增長為不忘,為更起、為修滿,此謂勝行。成就者,唯彼三法為滿,語言六分成就。如意足者,為得如意作道,唯彼法如意足。復次是欲定勝行成就,此謂如意足。為得如意,以初義修者,修彼法多修,此謂修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。彼坐禪人如是現修,是其方便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這食物如此流成五部分:一部分被各種蟲類所吃掉、一部分被火所消化、一部分支撐身體、一部分成為尿液、一部分成為體質。如此修行不耐食想。 問:如何以聚集修行不耐食想? 答:這流動的食物成為身體的頭髮、毛髮、指甲等,引起百一身份;若不成流動,則引起百一種病痛。如此以聚集修行不耐食想。那位坐禪人,以此門以此行,如此修行不耐食想,成就安住於厭惡食物。以厭惡自在心,成就不散亂。若心不散亂,諸蓋滅除,禪定分生起,外行禪成就安住(不耐食想已結束)。 無所有處及非非想處,如初地一切入門所說。於是說偈: 坐禪人行處,所說唯面形, 如人善示導,波利弗多國。 略說得知廣,曉了其前後, 恆觀如非如,於此已廣說。 如是具足相,彼一切功德, 如法當分別,解脫道行處。 (三十八行品已結束) 解脫道論卷第八 解脫道論卷第九 阿羅漢優波底沙(梁言大光)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通品第九 那時坐禪人,如此已經成就定力自在,安住於第四禪,能夠生起五種神通,所謂身通、天耳通、他心智通、宿命通、天眼通。身通是變化的意思,天耳是超越人耳的意思,他心智是瞭解他人意念的意思,宿命是回憶前生的意思,天眼通是超越人眼所見的意思。 問:有幾種變化?誰修習變化?如何應當生起變化? 答:變化有三種,即受持變、作變、意所作變。什麼是受持變?那位坐禪人,以一成多、以多成一,以身體增長乃至梵世,這叫做受持變。什麼是作變?那位坐禪人,捨棄自己本來的身體形態顯現童子形態,或顯現龍形、或顯現梵王形態,如此等等這叫做作變。什麼是意所作變?那位坐禪人,從這個身體化作其他身體,隨意所造一切身體部分諸根具足,這叫做意所作變。此外變化有七種,所謂智變、定變、聖變、業果報所生變、功德人變、明術所造變、方便變。 問:什麼是智變? 答:以顯現無常來斷除常想,成就智辯變化。以阿羅漢道斷除一切煩惱成就智辯,這叫做變化智辯。如長老薄拘羅、長老僧吉栗者、長老部吼多波羅,這叫做變化智辯。 問:什麼是變化定辯? 答:以初禪斷除諸蓋成就變化定辯,以非想非非想定斷除無所有變化定辯。長老舍利弗多、長老先時婆、長老昆檀若,欝多羅優婆夷、沙摩婆底優婆夷,這叫做變化定辯。 問:什麼是聖辯? 答:若比丘樂於不耐,當住於非不耐想,成就安住於有非不耐想。若比丘樂於非非耐,當住於不耐想,成就安住於有不耐想。若比丘樂於非不耐及非非耐想,當住於非非耐想,成就安住於有非非耐想。若比丘樂於不耐及非非耐,當住於不耐想成就安住於有不耐想若取。 問:如何於非不耐住於不耐想? 答:於愛念處以不淨來充滿,或以無常來取。 問:如何於不耐及非不耐,住於非不耐想? 答:於不愛念及愛念處,或以慈心來充滿、或以界來取。 問:如何於非不耐及不耐,住於不耐想? 答:於愛念及不愛念處,或以不淨來充滿、或以無常來取。 問:如何於不耐及非不耐,離開二者而住於捨念現知? 答:這位比丘以眼睛看見色,成就不歡喜不憂愁,成就捨心安住於念現知。如此於一切感官,這叫做聖辯。 問:什麼是從業報生變? 答:一切諸天、一切諸鳥,有人者、有惡趣生者,飛行虛空作變化,這叫做從業報生變。 問:什麼是有功德人變? 答:轉輪王、樹提長者、闍提長者、瞿師羅長者。又說有五大功德人變,這叫做有功德人變。 問:什麼是明術所造變? 答:持有明術的人讀誦明術,能夠飛行虛空,或顯現成象、或變成馬、或變成車、或變成步兵、顯現各種軍隊,這叫做明術所造變。 問:什麼是方便變? 答:以出離斷除貪欲,以阿羅漢道斷除一切煩惱。如陶師等其業具足,於是正確方便生起故一切事物變化,這叫做方便變。 問:誰修習變化辯才? 答:於虛空為九、或於虛空為五,一切入以作第四禪自在,是其修習變化辯才。又說色界第四禪以作勝故,是其修習變化辯才。又說四禪二自在,是其修習變化辯才。 問:如何應當生起變化? 答:這位比丘修習欲定勝行相應如意足,精進定、心定、慧定也是如此。欲是慾望作變化,定是心不散亂。那位坐禪人慾望變化,變化意念修行定,受持四種精進,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、已生惡不善法為斷除、未生善法為生起、已生善法為增長為不忘,為再次生起、為修習圓滿,這叫做勝行。成就者,唯有那三法為圓滿,語言六分成就。如意足是為了得到如意而作的道路,唯有那些法如意足。此外是欲定勝行成就,這叫做如意足。為了得到如意,以初義修習者,修習那法多修,這叫做修習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。那位坐禪人如此現前修習,這是他的方法。
為得如意,以初義修者,修彼法多修,此謂修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。彼坐禪人如是現修,是其方便。或退或住,彼以精進令起,成精進定勝行,成就如意足。若彼方便遲若退若驚怖,彼心遲作速相意,若心退作定心,若心驚怖作捨相,彼成心定勝行,成就如意足。彼若無有煩惱心,歡喜分別饒益不饒益,修行諸法,是其修時。復此法是不修時,彼成分別定勝行,成就如意足。彼坐禪人修四如意足,以作自在心,其身隨心,其心成隨身。彼坐禪人於時安身於心、安心於身,以由身心變、以由心身變、以由身心受持、以由心身受持,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,於著成住。彼坐禪人如是現修成最輕,其身成最軟最堪受持,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物。如是以修心成身輕,以輕故入第四禪,安詳念出能分別虛空,以智受持。如是於虛空此身當起,以智受持,於虛空成起,如風吹綿縷。於是初坐禪人,不當速遠行。何故?其來作觀,當起怖畏。若有怖,其禪成退。是故初坐禪人,不當速遠行。以次第當行。最初以一尺漸漸上以觀,復依彼相作精進一尋,以此方便次第,隨其所樂當起。
問:彼坐禪人於虛空或從禪退,彼從虛空轉當落地耶?答:不然。是從其先坐處起,若遠行退者還至先坐處,其見自身如先坐。有神通人是其止法。彼坐禪人,如是次第作觀,至受持自在作,不一種變,以一成多、以多成一,或現徹過壁、徹過牆、徹過山,身行無礙猶如虛空,於地或沒或出猶如在水,於水上行猶如行地,行於虛空猶如飛鳥,手摸日月。如是大神通、如是大力身,乃起至於梵世。以一成多者,以一令多,或一百、或一千、或一萬等。以變入第四禪安詳出,次第以智受持,我當多成多,如小路阿羅漢。以多成一者,欲轉多為一,以智受持,我當轉多成一,如長老小路阿羅漢。或現或不現,徹過壁、徹過牆、徹過山,行不障礙猶如虛空。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虛空一切入,入第四禪安詳出,徹過壁、徹過牆、徹過山,已轉成轉以智受持,此當成虛空。已成虛空,彼坐禪人於虛空徹過壁、徹過牆、徹過山,行不障礙猶如虛空。或現者何義開?或不現者何義不開?彼坐禪人不開令開,徹過壁、徹過牆、徹過山,行不障礙。此何義?於地令作出沒猶如在水。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水一切入,入於第四禪,安詳出轉地作隔,以智受持,此當成水。彼坐禪人於地成出沒,猶如性水。於水上行,心不障礙,猶如行地。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地一切入,入第四禪,安詳出轉水作隔,以智受持,此當成地。已成地,彼坐禪人於水行不障礙,如行性地,行於虛空猶如飛鳥。於是三行,步行、風行、心行。於是坐禪人得地一切入定,於虛空受持道路以步行。若得風一切入定,受持風如綿縷如風行。以心行,令滿身心,或樂想或輕想。以著身,身已輕。以心行,行如飛鳥。如是以心行,行已手摸日月,如是神通、如是神力。彼坐禪人,有禪人有神通,得心自在。以是修行心入第四禪,安詳出手摸日月,以智受持,此當成近手。彼成近手,彼坐禪人或坐或臥,以手摸捫日月,起身乃至梵世。彼坐禪人有神通,得心自在,樂行梵世。如是四如意足,以如是修行心,於遠受持近、於近受持遠,或多受持少、或少受持多,以天眼見梵天色,以天耳聞梵天聲,以他心智知梵天心。彼坐禪人三行,以二行行於梵世,是法於一切受持變(受持變已竟)。
爾時坐禪人慾起變意,如是修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安身於心、安心於身。以由身安心、以由心安身,以由身受持心、以由心受持身,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。已著身,已著身已著成住,如是坐禪人現修其身,成最軟最輕堪受持,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物。如是坐禪人已如是修行,心成軟堪受持,令滿身心。彼坐禪人若樂除自形色作童子形,入第四禪安詳出,次第轉童子形。已轉,以智受持,我當成童子形。如是作意成童子形。如是龍形、鳳凰形、夜叉形、阿修羅形、帝釋形、梵形、海形山形林形、師子形虎形豹形象馬形、步軍形,已轉,以智受持,我當成步行軍,如是作意成步行軍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為了得到如意,以初義修習者,修習那法多修,這叫做修習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。那位坐禪人如此現前修習,這是他的方法。或退或住,他以精進使之生起,成就精進定勝行,成就如意足。若他的方法遲緩或退縮或驚恐,他的心遲緩就作速相意,若心退縮就作定心,若心驚恐就作捨相,他成就心定勝行,成就如意足。他若沒有煩惱心,歡喜分別有益無益,修行諸法,這是他的修習時機。此外這法是不修習時機,他成就分別定勝行,成就如意足。那位坐禪人修習四如意足,以作自在心,他的身體隨心,他的心成隨身。那位坐禪人於此時安身於心、安心於身,由身心變化、由心身變化、由身心受持、由心身受持,或樂想或輕想執著於身,於執著成就安住。那位坐禪人如此現前修習成為最輕,他的身體成為最柔軟最堪受持,如鐵丸被火燒熱隨意作物。如此以修心成就身輕,以輕故入第四禪,安詳念出能分別虛空,以智慧受持。如此於虛空此身當生起,以智慧受持,於虛空成就生起,如風吹綿縷。於是初學坐禪人,不應快速遠行。為什麼?他來作觀想,當生起恐懼。若有恐懼,他的禪定就會退失。因此初學坐禪人,不應快速遠行。應該依次第而行。最初以一尺漸漸上升以觀想,再依那相貌作精進一尋,以此方法次第,隨其所樂當生起。 問:那位坐禪人於虛空或從禪定退失,他從虛空轉落當落地嗎? 答:不會。是從他先前坐處生起,若遠行退失者還到先前坐處,他看見自身如先前坐著。有神通的人這是他的止息法。那位坐禪人,如此次第作觀想,至受持自在作,不只一種變化,以一成多、以多成一,或顯現穿過牆壁、穿過圍牆、穿過山,身行無礙猶如虛空,於地或沉沒或出現猶如在水中,於水上行走猶如行走在地上,行走於虛空猶如飛鳥,手摸日月。如此大神通、如此大力量的身體,乃至生起到達梵世。以一成多是指以一使之成多,或一百、或一千、或一萬等。以變化入第四禪安詳出定,次第以智慧受持,我當多成多,如小路阿羅漢。以多成一是指欲轉多為一,以智慧受持,我當轉多成一,如長老小路阿羅漢。或顯現或不顯現,穿過牆壁、穿過圍牆、穿過山,行走不受阻礙猶如虛空。那位坐禪人如此以修行虛空一切入,入第四禪安詳出定,穿過牆壁、穿過圍牆、穿過山,已轉成轉以智慧受持,這當成虛空。已成虛空,那位坐禪人於虛空穿過牆壁、穿過圍牆、穿過山,行走不受阻礙猶如虛空。或顯現是什麼意思?是開。或不顯現是什麼意思?是不開。那位坐禪人不開令開,穿過牆壁、穿過圍牆、穿過山,行走不受阻礙。這是什麼意思?於地令作出沒猶如在水中。那位坐禪人如此以心修行水一切入,入於第四禪,安詳出定轉地作隔,以智慧受持,這當成水。那位坐禪人於地成出沒,猶如本性是水。於水上行走,心不受阻礙,猶如行走在地上。那位坐禪人如此以心修行地一切入,入第四禪,安詳出定轉水作隔,以智慧受持,這當成地。已成地,那位坐禪人於水行走不受阻礙,如行走在本性是地上,行走於虛空猶如飛鳥。於是有三種行走,步行、風行、心行。於是坐禪人得到地一切入定,於虛空受持道路以步行。若得到風一切入定,受持風如綿縷如風行。以心行,令充滿身心,或樂想或輕想。以執著身,身已輕。以心行,行走如飛鳥。如此以心行,行走已手摸日月,如此神通、如此神力。那位坐禪人,有禪定有神通,得到心自在。以這樣修行心入第四禪,安詳出定手摸日月,以智慧受持,這當成近手。他成就近手,那位坐禪人或坐或臥,以手摸捫日月,生起身體乃至梵世。那位坐禪人有神通,得到心自在,樂於行至梵世。如此四如意足,以如此修行心,於遠處受持近、於近處受持遠,或多受持少、或少受持多,以天眼見梵天色,以天耳聞梵天聲,以他心智知梵天心。那位坐禪人三種行走,以二種行走行於梵世,這法於一切受持變化(受持變已結束)。 那時坐禪人慾生起變化意念,如此修習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安身於心、安心於身。由身安心、由心安身,由身受持心、由心受持身,或樂想或輕想執著於身。已執著身,已執著身已執著成就安住,如此坐禪人現前修習他的身體,成為最柔軟最輕盈堪能受持,如鐵丸被火燒熱隨意作物。如此坐禪人已如此修行,心成柔軟堪能受持,令充滿身心。那位坐禪人若樂於除去自己的形色作童子形態,入第四禪安詳出定,次第轉變童子形態。已轉變,以智慧受持,我當成童子形態。如此作意成就童子形態。如此龍形、鳳凰形、夜叉形、阿修羅形、帝釋形、梵形、海形山形林形、獅子形虎形豹形象馬形、步軍形,已轉變,以智慧受持,我當成步行軍,如此作意成就步行軍。
如是龍形、鳳凰形、夜叉形、阿修羅形、帝釋形、梵形、海形山形林形、師子形虎形豹形象馬形、步軍形,已轉,以智受持,我當成步行軍,如是作意成步行軍。
問:受持變、作變何差別?答:以受持變不捨形色受持,以作變捨形色,此謂差別(作變已竟)。
爾時坐禪人慾起意所造變,如是心得自在,修如意足,入第四禪安詳出,於其身內作意,猶如空瓶。彼坐禪人如是作意,於空自身內隨其所樂為變化,隨其當成轉。已轉,以智受持,隨其當成。如是作意,成隨相似,以此方便多作變化,作變化已成行。若坐禪人以所化身欲向梵世,於梵世前即化自身如梵形。隨意所造,一切身份具足,諸根不少。若神通人於此逍遙,彼所化人亦復逍遙。若神通人於此若坐臥、現出煙焰、若問若答,彼所化人亦坐亦臥、亦出煙焰、亦問亦答。是其神通所造變化,彼所化人亦以隨作如是等(意所造變已竟)。
云何散句?變所造色於至時分別,是時彼不現。未至時分別,於其間樂說,彼受持成不現。若不作分別時,唸唸不現。於化人,無壽命根、所化飲食。事變種智,成九事:小事、大事、不可說事、過去事、未來事、現在事、內事、外事、內外事(散句已竟)。
問:天耳誰起?云何當起?答:八一切入。彼二一切入,於第四禪得自在,從自性耳起天耳界。復說云何色界於四禪得自在?是其能起。復說於四禪亦起。
問:云何當令起?答: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入第四禪安詳出,次第依自性耳界,若遠聲作意聲相、或近聲作意聲相、若大聲作意大聲相、若細聲作意細聲相、若東方聲作意聲相,如是於一切方。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,以耳界清淨,令心行增長。彼坐禪人以天耳界清淨過人耳聞兩聲,所謂天聲、人聲,或遠或近。於是先師說:初坐禪人,先聞於自身眾生聲,從此復聞身外眾生聲,從此復聞依所住處眾生聲,如是次第作意增長。復說初坐禪人,不能如是先聞自身眾生聲。何以故?不能聞細聲,以自性耳非其境界。初坐禪人遠螺鼓等聲,彼聲依自性耳,以天耳智應作意於聲相,令起天耳智。或細聲或大聲、或遠聲或近聲,唯天耳應取。於是初坐禪人,不應作意於最可畏。何以故?於可受聲應說欲愛,於可畏聲應說驚怖耳畏智。彼成三事:小事、現在事、外事。若失自性耳,天耳界亦失。於是得聲聞自在,聞千世界聲;從彼緣覺最多;如來聞無數(天耳已竟)。
問:他心智誰能起?云何應起?答: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,得天眼起他心智。云何應起者,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清白不動,入光一切入。於第四禪安詳出,從初以光令滿其身,以天眼見其自心意色,此依色意識起,如是知。以自心變見色變,此色從喜根所起、此色從憂根所起、此色從捨根所起。若與喜根相應心現起,意色如酪酥色;若與憂根相應心現起,成如紫色;若與捨根相應心現起,成如蜜色;若與愛欲相應心現起,成如黃色;若與瞋恚相應心現起,成如黑色;若與無明相應心現起,成如濁色;若與信相應及智相應心現起,成如清色。彼坐禪人如是以自身變分別色變,爾時以光令滿他身,以天眼見他心意色。彼以心變分別色變。以色變分別心變。如是分別起他心智已。起他心智除色變分別。唯取心事。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。或有愛心知有愛心、或無愛心知無愛心,若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、若無瞋恚知無瞋恚心。如是一切可知。他心智者,其事八:小事、大事、道事、無量事、過去事、未來事、現在事、外事。彼無漏他心非凡夫境界、生無色處眾生心,唯佛境界。若聲聞得自在,知一千世界心;從此緣覺最多;如來無量(他心智已竟)。
問:憶宿命智誰能起?幾種憶宿命智?云何應起?答:八一切入二一切入,於第四禪心得自在,是其能起憶宿命智。復說云何色界處?答:於第四禪心得自在,是其能起。復說於四禪得起幾種憶宿命?答:三種憶宿命,一者多持生、二者生所造、三者修行所成。於是多持生者,以四行憶宿命智,善取彼相故、見彼分相故、諸根分明故、攝彼性故。此四行多持生憶宿命。於彼最勝,彼憶七宿命。
以下是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如此龍形、鳳凰形、夜叉形、阿修羅形、帝釋形、梵形、海形山形林形、獅子形虎形豹形象馬形、步軍形,已轉變,以智慧受持,我當成步行軍,如此作意成就步行軍。 問:受持變化與作變化有什麼區別? 答:以受持變化不捨棄形色而受持,以作變化捨棄形色,這就是區別(作變化已結束)。 那時坐禪人慾生起意念所造變化,如此心得自在,修習如意足,入第四禪安詳出定,於其身內作意,猶如空瓶。那位坐禪人如此作意,於空虛的自身內隨其所樂進行變化,隨其當成轉變。已轉變,以智慧受持,隨其當成。如此作意,成就隨相似,以此方法多作變化,作變化已成就行走。若坐禪人以所化身欲往梵世,於梵世前即化自身如梵形。隨意所造,一切身份具足,諸根不缺。若神通人於此逍遙,他所化的人也同樣逍遙。若神通人於此若坐臥、現出煙焰、若問若答,他所化的人也坐也臥、也出煙焰、也問也答。這是其神通所造變化,他所化的人也以隨作如此等(意念所造變化已結束)。 什麼是散句?變化所造色於到達時分別,這時他不顯現。未到達時分別,於其間樂於說,他受持成不顯現。若不作分別時,唸唸不顯現。於化人,無壽命根、所化飲食。事變種智,成九事:小事、大事、不可說事、過去事、未來事、現在事、內事、外事、內外事(散句已結束)。 問:天耳誰能生起?如何當生起? 答:八種一切入。那二種一切入,於第四禪得自在,從自性耳生起天耳界。又說如何色界於四禪得自在?是其能生起。又說於四禪也生起。 問:如何當令生起? 答:初學坐禪人如此修習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入第四禪安詳出定,次第依自性耳界,若遠聲作意聲相、或近聲作意聲相、若大聲作意大聲相、若細聲作意細聲相、若東方聲作意聲相,如此於一切方向。那位坐禪人如此以修行心清白,以耳界清淨,令心行增長。那位坐禪人以天耳界清淨超越人耳聽聞兩種聲音,所謂天聲、人聲,或遠或近。於是先師說:初學坐禪人,先聽聞於自身眾生聲,從此再聽聞身外眾生聲,從此再聽聞依所住處眾生聲,如此次第作意增長。又說初學坐禪人,不能如此先聽聞自身眾生聲。為什麼?不能聽聞細微聲音,以自性耳非其境界。初學坐禪人遠處的螺鼓等聲音,那聲音依自性耳,以天耳智應作意於聲相,令生起天耳智。或細聲或大聲、或遠聲或近聲,唯有天耳應取。於是初學坐禪人,不應作意於最可怕的聲音。為什麼?於可接受的聲音應說欲愛,於可怕的聲音應說驚怖耳畏智。他成就三事:小事、現在事、外事。若失去自性耳,天耳界也失去。於是得到聲聞自在,聽聞千世界聲音;從那裡緣覺最多;如來聽聞無數(天耳已結束)。 問:他心智誰能生起?如何應生起? 答:光明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,得到天眼生起他心智。如何應生起者,初學坐禪人如此修習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清白不動,入光明一切入。於第四禪安詳出定,從開始以光明充滿其身,以天眼見其自心意色,這依色意識生起,如此知道。以自心變化見色變化,這色從喜根所生起、這色從憂根所生起、這色從捨根所生起。若與喜根相應的心現起,意色如酪酥色;若與憂根相應的心現起,成為如紫色;若與捨根相應的心現起,成為如蜜色;若與愛欲相應的心現起,成為如黃色;若與瞋恚相應的心現起,成為如黑色;若與無明相應的心現起,成為如濁色;若與信相應及智相應的心現起,成為如清色。那位坐禪人如此以自身變化分別色變化,那時以光明充滿他人身體,以天眼見他人心意色。他以心變化分別色變化。以色變化分別心變化。如此分別生起他心智已。生起他心智除去色變化分別。唯取心事。那位坐禪人如此以修行心清白。或有愛心知有愛心、或無愛心知無愛心,若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、若無瞋恚知無瞋恚心。如此一切可知。他心智者,其事八:小事、大事、道事、無量事、過去事、未來事、現在事、外事。那無漏他心非凡夫境界、生無色處眾生心,唯佛境界。若聲聞得自在,知一千世界心;從此緣覺最多;如來無量(他心智已結束)。 問:憶宿命智誰能生起?有幾種憶宿命智?如何應生起? 答:八種一切入二種一切入,於第四禪心得自在,是其能生起憶宿命智。又說如何色界處?答:於第四禪心得自在,是其能生起。又說於四禪得生起幾種憶宿命?答:三種憶宿命,一是多持生、二是生所造、三是修行所成。於是多持生者,以四種方法憶宿命智,善於把握那相貌、見那分相、諸根分明、攝取那性質。這四種方法多持生憶宿命。於那最勝者,他能憶起七世宿命。
於是多持生者,以四行憶宿命智,善取彼相故、見彼分相故、諸根分明故、攝彼性故。此四行多持生憶宿命。於彼最勝,彼憶七宿命。諸天、諸龍、諸鳳凰,以生所成憶宿命,於彼最勝憶十四宿命。修行所成者,修如意足。
問:云何應起憶宿命?答: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,以信得自在,清白至不動。從現坐處,於一日所作事,或以身、或以意、或以口,憶一切事。如是於夜所作,如是一日二日,次第乃至一月憶彼一切事,如是二月所作事,如是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,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,如是乃至初生所作事,憶彼一切。爾時久遠過去心心數法有後生、心心數法現生,依初心心數法得生。以心相續生,現觀因緣,憶識流轉,兩俱不斷,於此世生、於彼世生。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,憶宿命不一種,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,如是一切。初坐禪人於此生已憶一切,若坐禪人不能憶彼生,彼不應捨精進,更重令起禪。已起禪,善哉令自在,如磨鏡法。善哉已得自在,現憶如初,於彼成憶。若自從一生出,彼心成憶,彼最樂已見方便。不可憶畜生生,及無色生及無想生不可想,無想性故。長老輸毘多於彼最勝。憶宿命智七種:小、大、不應說、過去、內、外、內外。於過去已所得道果,或國或村當憶,彼成過去想,憶宿命智。從智憶陰相續,憶宿命智。從此外道憶四十劫,過彼不能憶,身無力故。聖聲聞憶一萬劫;從此最大聲聞;從彼最大緣覺;從彼如來正遍覺,自他宿命及行及處一切。餘唯憶自宿命,少憶他宿命。正遍覺隨其所樂憶一切,餘次第憶。正遍覺若入三昧、若不入三昧,若不入三昧常憶;餘唯入三昧(憶宿命智已竟)。
問:天眼誰起?幾種天眼?云何能起天眼?答:光明為九、或光明為五、或光明一切入事,於第四禪得自在,有眼性是其所能起。幾種天眼者,答二種天眼,業果報所成、修行所成。於是典藏天眼,從果報所成,是以得見寶藏或有珠或無珠。修行所成者,修行四如意足。云何能起天眼者,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清白至不動,光一切入。入第四禪作意光想,及日想受持,此日如夜、此夜如日,以心無礙無所著,現修行心成有光明。彼坐禪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,無闇障礙,過日光明。彼坐禪人如是心修行,以光明令滿於內,作意色形,以智令滿光明。彼非天眼,以智見內光明色,此謂天眼。彼坐禪人以天眼清淨過人眼,見眾生或終或生、或麁或妙、或善色或醜色、生於善趣生於惡趣,如業所作。如是一切眾生,於是若能起天眼,此煩惱彼所應斷,所謂疑、不正憶、懈怠、睡眠、慢、邪喜、惡口、急疾精進、遲緩精進、多語、種種想、最觀色。此煩惱以此一一成就,若令起天眼,其定成退。若其定退,光明亦失,見色亦失,是故彼煩惱善哉應斷。若已斷此煩惱,若復不得定自在,以不自在天眼成小。彼坐禪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,見色亦小。是故世尊說:是時我小定、是時我小眼,我以小眼知少光明、我見小色。是時我無量三昧,是時我無量天眼。我以此無量天眼,我知無量光明、我見無量色。於是初坐禪人非可愛色、非可畏怖色。如初說過天眼五種事,所謂小事、現事、內事、外事、內外事。依天眼生四智,未來分智、自所作業智、如行業智、業果報智。於是以未來分智,於未來色當起知之。以自所作業智,見他人所造業,以此業此人當往彼趣。以如行業智,見人生趣,以此業此人先生此知之。以業果報智,至此時、至此趣、至此煩惱、至此方便,此業應熟、此業不應熟,此業應多受、此業應少受知之。於是聲聞得自在,見一千世間;從此緣覺見最多;如來見無量(天眼已竟)。
於是此散句。以天眼為見色,於一種修行定,唯見色不聲聞。若以天耳為聞聲,於一種修行定,唯聞聲不見色。若為見聞二俱修行定,亦見亦聞。若為見聞知他心修行於定,亦見聞知他心。若為見一方修行於定,非見餘方,不聞不知他心。若不少修行於定,於一切方,亦見亦聞,亦知他心。五神通、世間神通,有漏色界繫凡夫共。若善神通,學人及凡夫共或阿羅漢無記神通。五神通,不於無色界生(解脫道說神通道已竟)。
於是多持生者,以四行憶宿命智,善取彼相故、見彼分相故、諸根分明故、攝彼性故。此四行多持生憶宿命。於彼最勝,彼憶七宿命。諸天、諸龍、諸鳳凰,以生所成憶宿命,於彼最勝憶十四宿命。修行所成者,修如意足。
問:云何應起憶宿命?答: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,以信得自在,清白至不動。從現坐處,於一日所作事,或以身、或以意、或以口,憶一切事。如是於夜所作,如是一日二日,次第乃至一月憶彼一切事,如是二月所作事,如是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,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,如是乃至初生所作事,憶彼一切。爾時久遠過去心心數法有後生、心心數法現生,依初心心數法得生。以心相續生,現觀因緣,憶識流轉,兩俱不斷,於此世生、於彼世生。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,憶宿命不一種,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,如是一切。初坐禪人於此生已憶一切,若坐禪人不能憶彼生,彼不應捨精進,更重令起禪。已起禪,善哉令自在,如磨鏡法。善哉已得自在,現憶如初,於彼成憶。若自從一生出,彼心成憶,彼最樂已見方便。不可憶畜生生,及無色生及無想生不可想,無想性故。長老輸毘多於彼最勝。憶宿命智七種:小、大、不應說、過去、內、外、內外。於過去已所得道果,或國或村當憶,彼成過去想,憶宿命智。從智憶陰相續,憶宿命智。從此外道憶四十劫,過彼不能憶,身無力故。聖聲聞憶一萬劫;從此最大聲聞;從彼最大緣覺;從彼如來正遍覺,自他宿命及行及處一切。餘唯憶自宿命,少憶他宿命。正遍覺隨其所樂憶一切,餘次第憶。正遍覺若入三昧、若不入三昧,若不入三昧常憶;餘唯入三昧(憶宿命智已竟)。
問:天眼誰起?幾種天眼?云何能起天眼?答:光明為九、或光明為五、或光明一切入事,於第四禪得自在,有眼性是其所能起。幾種天眼者,答二種天眼,業果報所成、修行所成。於是典藏天眼,從果報所成,是以得見寶藏或有珠或無珠。修行所成者,修行四如意足。云何能起天眼者,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,以心得自在,清白至不動,光一切入。入第四禪作意光想,及日想受持,此日如夜、此夜如日,以心無礙無所著,現修行心成有光明。彼坐禪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,無闇障礙,過日光明。彼坐禪人如是心修行,以光明令滿於內,作意色形,以智令滿光明。彼非天眼,以智見內光明色,此謂天眼。彼坐禪人以天眼清淨過人眼,見眾生或終或生、或麁或妙、或善色或醜色、生於善趣生於惡趣,如業所作。如是一切眾生,於是若能起天眼,此煩惱彼所應斷,所謂疑、不正憶、懈怠、睡眠、慢、邪喜、惡口、急疾精進、遲緩精進、多語、種種想、最觀色。此煩惱以此一一成就,若令起天眼,其定成退。若其定退,光明亦失,見色亦失,是故彼煩惱善哉應斷。若已斷此煩惱,若復不得定自在,以不自在天眼成小。彼坐禪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,見色亦小。是故世尊說:是時我小定、是時我小眼,我以小眼知少光明、我見小色。是時我無量三昧,是時我無量天眼。我以此無量天眼,我知無量光明、我見無量色。於是初坐禪人非可愛色、非可畏怖色。如初說過天眼五種事,所謂小事、現事、內事、外事、內外事。依天眼生四智,未來分智、自所作業智、如行業智、業果報智。於是以未來分智,於未來色當起知之。以自所作業智,見他人所造業,以此業此人當往彼趣。以如行業智,見人生趣,以此業此人先生此知之。以業果報智,至此時、至此趣、至此煩惱、至此方便,此業應熟、此業不應熟,此業應多受、此業應少受知之。於是聲聞得自在,見一千世間;從此緣覺見最多;如來見無量(天眼已竟)。
於是此散句。以天眼為見色,於一種修行定,唯見色不聲聞。若以天耳為聞聲,於一種修行定,唯聞聲不見色。若為見聞二俱修行定,亦見亦聞。若為見聞知他心修行於定,亦見聞知他心。若為見一方修行於定,非見餘方,不聞不知他心。若不少修行於定,於一切方,亦見亦聞,亦知他心。五神通、世間神通,有漏色界繫凡夫共。若善神通,學人及凡夫共或阿羅漢無記神通。五神通,不於無色界生(解脫道說神通道已竟)。
注意此處是斷點重試開始位置,可能需要清理此位置之前的一次翻譯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因此,許多能夠回憶前世的人,通過四種方法來憶念宿命智:善於把握那些特徵、觀察其分相、諸根分明、攝取其本性。這四種方法能使人多多憶念宿命。其中最優秀的,能夠回憶七世。天神、龍族、鳳凰,憑藉與生俱來的能力可以憶念宿命,其中最優秀的能回憶十四世。通過修行而成就的人,則是修習如意足。 問:如何應當引發憶念宿命的能力?答:初學禪修的人應當這樣修習四如意足,以信心獲得自在,清淨無染至不動搖。從當前坐禪的地方,回憶一天內所做的事,無論是身體、意念還是言語所為,都能回憶所有的事。如此回憶夜間所做的事,然後是一天兩天,依次直到一個月內所做的所有事,再如此回憶兩個月所做的事,依次直到一年所做的事,如此二年三年百年所做的事,乃至回憶出生時所做的一切事。那時,久遠過去的心理活動有後續的心理活動產生,現在的心理活動依據最初的心理活動而生。由於心的相續,現在能觀察因緣,憶識流轉,兩者皆不間斷,於此世出生、於彼世出生。那位禪修者如此以心修行清淨,憶念宿命不只一種,如此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等,如是一切。初學禪修的人在此生已能憶念一切,若禪修者不能憶念那些前世,他不應放棄精進,而應更加努力引發禪定。已經入定後,應當善巧地使之自在,如同磨鏡一般。善巧地獲得自在後,便能如初般憶念,於彼成就憶念。若能從一世回溯,那麼心就能成就憶念,他最樂於已見到的方法。無法憶念畜生道的生命,以及無色界的生命和無想天的生命,因為那裡沒有想的本質。長老輸毘多在這方面最為優秀。 憶念宿命智有七種:小、大、不應說、過去、內、外、內外。對於過去已經獲得的道果,或國家或村莊都應當憶念,那就成為過去想,即憶念宿命智。從智慧憶念五蘊相續,這是憶念宿命智。從此外道能憶念四十劫,超過那就無法憶念,因為身體無力。聖聲聞能憶念一萬劫;最大的聲聞更勝於此;最大的緣覺又勝於彼;而如來正等覺則能憶念自己和他人的宿命及行為和處所的一切。其餘人只能憶念自己的宿命,很少能憶念他人的宿命。正等覺隨其所願能憶念一切,其餘人則依次第憶念。正等覺無論是否入定都能常常憶念;其餘人唯有入定才能憶念(憶念宿命智的內容至此結束)。 問:誰能引發天眼?天眼有幾種?如何能引發天眼?答:光明有九種、或光明有五種、或一切入處都有光明,在第四禪獲得自在,具有眼的本質就能引發。天眼有幾種呢?答:有兩種天眼,一種是業果報所成就的,一種是修行所成就的。其中,典藏天眼是果報所成就的,能夠看見寶藏是否有珠寶。修行所成就的,是通過修行四如意足而成就的。如何能引發天眼呢?初學禪修的人應當這樣修習四如意足,以心獲得自在,清淨無染至不動搖,光明遍滿一切處。進入第四禪後作意光明想,以及持守日想,使此日如夜、此夜如日,以心無礙無所執著,現前修行的心成就光明。那位禪修者修行其心成就光明,無有黑暗障礙,超過日光的明亮。那位禪修者如此修心,以光明充滿內心,作意色相,以智慧充滿光明。那不是天眼,而是以智慧見到內在光明的色相,這才稱為天眼。那位禪修者以清淨超越人眼的天眼,見到眾生或死或生、或粗或細、或善相或醜相、生於善趣或生於惡趣,如業所造。如此一切眾生,若能引發天眼,就應當斷除這些煩惱,即是疑惑、不正確的憶念、懈怠、睡眠、傲慢、邪喜、惡口、過急的精進、遲緩的精進、多言、種種想、過分觀察色相。若成就這些煩惱中的任何一種,即使引發了天眼,其定力也會退失。若定力退失,光明也會消失,見色的能力也會失去,因此應當善巧地斷除那些煩惱。若已斷除這些煩惱,但仍未獲得定力的自在,由於不自在,天眼就會變小。那位禪修者以小天眼知道少許光明,所見色相也小。因此世尊說:這時我的定力小,這時我的眼力小,我以小眼知道少許光明、我見到小的色相。這時我的三昧無量,這時我的天眼無量。我以這無量天眼,知道無量光明、見到無量色相。對於初學禪修的人來說,不應貪愛色相,也不應畏懼色相。 如前所說,天眼有五種事:小事、現事、內事、外事、內外事。依據天眼生起四種智慧:未來分智、自所作業智、如行業智、業果報智。其中,以未來分智,能夠知道未來的色相將會生起。以自所作業智,能夠看見他人所造的業,知道此人因此業將往生何處。以如行業智,能夠看見人的生處,知道此人因何業先前生於此處。以業果報智,能夠知道在此時、此趣、此煩惱、此方便下,此業應成熟、此業不應成熟,此業應多受、此業應少受。其中,聲聞得到自在,能見一千世界;緣覺能見更多;如來則能見無量世界(天眼的內容至此結束)。 這裡有一些零散的句子。以天眼為見色,在一種修行定中,只能見色不能聽聲。若以天耳為聞聲,在一種修行定中,只能聽聲不能見色。若為了見和聞兩者而修行定,則既能見又能聞。若為了見聞和知他心而修行定,則能見聞也能知他心。若為了見一個方向而修行定,就不能見其他方向,也不能聽聞或知他心。若不是少分修行定,而是在一切方向上修行,則既能見又能聞,也能知他心。五種神通是世間的神通,是有漏的、屬於色界的、凡夫共有的。若是善的神通,則學人和凡夫共有,或者是阿羅漢的無記神通。五種神通不會在無色界中生起(《解脫道論》中關於神通道的內容至此結束)。
若善神通,學人及凡夫共或阿羅漢無記神通。五神通,不於無色界生(解脫道說神通道已竟)。
解脫道論分別慧品第十
問:云何慧?何相?何味?何起?何處?何功德?慧者何義?幾功德為得波若?幾種波若?答:意事如見,此謂波若。復次作意饒益不饒益、作意莊嚴,此謂波若。如阿毘曇中說:云何波若是?波若是慧、是智、是擇法妙相隨觀。彼觀聰明、曉了分別、思惟見大、易悟、牽正智、慧鉤、慧根、慧力、慧仗、慧殿、慧光、慧明、慧燈、慧實,不愚癡擇法正見,此謂波若。如達為相,擇為味,不愚癡為起,四諦為處。復次了義光明為相,入正法為味,除無明闇為起,四辯為處。何功德者,波若無量功德。當以略聞此偈。
以慧淨諸戒, 入禪亦二慧, 以慧修諸道, 以慧見彼果。 波若為勝善, 慧眼最無上, 慧退是穢污, 慧增長無上。 慧破諸外論, 非世至所著, 有慧人最妙, 顯說善語言, 此世及彼世, 解脫聞苦樂, 諸義及精進。 勇猛有慧人, 悉見此諸法, 因緣諸語言, 教誡及名色。 彼即四諦語, 是有慧境界, 以慧除眾惡, 愛瞋恚無明, 以智除生死, 除餘不可除。
問:慧者何義?答智義,能除為義。幾功德為得慧者,十一功德:尋修多羅義、多善事、清淨居、止觀、四諦、作分明處、心停住常在禪、無蓋心、離無智慧人、修行智、慧人樂著。幾種慧者,答二種、三種、四種。
問:云何二種慧?答:所謂世慧、出世慧。於是聖道果相應慧是出世慧,餘是世慧。世慧者,有漏、有結、有縛,是流、是厄、是蓋、是所觸、是趣、是有煩惱。出世慧者,無漏、無結、無縛、無流、無厄、無蓋、無所觸、無趣、無煩惱。三種慧者,思慧、聞慧、修慧。於是不從他聞,若自作業智、若得隨諦相應智,於功乃明處,此謂思慧。於此處從他聞得慧,此謂聞慧。若入三昧彼慧悉修,是修慧。復次三種慧,來曉了、去曉了、方便曉了。於是現作意,此不善法成退、善法成增長,於是慧,此謂來曉了。復作意此不善法增長、善法成退,於是慧,此謂去曉了。於此一切方便慧,此謂方便曉了。復次三種慧,聚慧、不聚慧、非聚非非聚慧。三地善慧,此謂聚慧。於四道慧,是謂不聚慧。於四地及果報,於三地事有記慧,此謂非聚非非聚慧。四種慧者,自作業智、隨諦相應智、道等分智、果等分智。於是十處正見,是謂自作業智。若見陰或無常或苦或無我,如是相似忍,此謂隨諦相似智。於四道慧,此謂道分智。於四果慧,此謂果等分智。復次四種慧:欲界慧、色界慧、無色界慧、無繫慧。於是欲界善有記慧,此謂欲界慧。色界善有記慧,此謂色界慧。無色界善有記慧,此謂無色界慧。於道果慧,此謂無繫慧。復次四種慧:法智、比智、他心智、等智。於四道及於四果慧,此謂法智。彼坐禪人以此法智,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智,久過去亦智、未來亦智,此諦智,此謂比智。知他心,此謂他心智。除此三智餘慧,此謂等智。復次四種慧:有慧為聚非為非聚、有慧為非聚非為聚、有慧為聚亦為非聚、有慧非為聚非非為聚。於是欲界善慧,是慧為聚非不為聚,於四道慧為非聚不為聚。於色界及無色界善慧,是慧為聚亦為非聚,於四地果報、於三地事有記慧,是慧非為聚,亦非為非聚。復次四種慧:有慧有為厭患非為達、有慧為達非為厭患、有慧為厭患亦為達、有慧不為厭患亦不為達。於是慧為厭欲,不為通達神通,及不通達四諦,此謂慧為厭患不為達。現得厭欲,以慧達神通非達四諦,此謂波若。為達非為厭患,於四道慧為厭患亦為達,餘慧非為厭患亦非為達。復次四種慧:義辯、法辯、辭辯、樂說辯。於義智此謂義辯,於法智此謂法辯,於說辭慧此謂辭辯,於智智此謂樂說辯。於因果智義辯,於因智法辯,於法辯樂說辭辯,於智智樂說辯。復次於苦及滅智,此謂義辯。於集及道智,此謂法辯。於說法辭,此謂辭辯。於智智,此謂樂說辯。復次知法者,所謂脩多羅、祇夜、闍柯羅界、伽陀、優陀那、伊底(都地反)跋多伽、闍多伽、阿浮多達摩、鞞佛略此謂法辯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若是善的神通,則學人和凡夫共有,或者是阿羅漢的無記神通。五種神通不會在無色界中生起(《解脫道論》中關於神通道的內容至此結束)。 解脫道論 分別慧品第十 問:什麼是慧?它的特徵是什麼?它的作用是什麼?它從何而生?它存在於何處?它有什麼功德?慧的含義是什麼?獲得般若需要幾種功德?般若有幾種? 答:如同用眼睛看見事物,這就是般若。此外,作意於有益和無益之事,作意於莊嚴,這也稱為般若。如阿毘曇中所說:什麼是般若?般若就是慧、是智、是擇法妙相隨觀。它是觀察、聰明、明白、分別、思考、見大、易悟、引導正智、慧鉤、慧根、慧力、慧杖、慧殿、慧光、慧明、慧燈、慧實,不愚癡擇法正見,這就是般若。 以通達為特徵,以抉擇為作用,以不愚癡為生起之因,以四聖諦為所依處。此外,以了義光明為特徵,以進入正法為作用,以除去無明黑暗為生起之因,以四無礙解為所依處。 般若有什麼功德呢?般若有無量功德。應當簡略地聽這首偈頌: 以慧淨化諸戒, 入禪定也靠兩種慧, 以慧修習諸道, 以慧見到那果實。 般若是最殊勝的善, 慧眼是最無上的, 慧退是污穢的, 慧增長是無上的。 慧能破除諸外道論, 非世間所能執著, 有慧之人最為殊妙, 善於闡述語言, 此世及彼世, 解脫聽聞苦樂, 諸義理及精進。 勇猛有慧之人, 悉見這些法, 因緣諸語言, 教誡及名色。 那就是四聖諦之語, 是有慧者的境界, 以慧除去眾惡, 愛、瞋恚、無明, 以智慧除去生死, 除去其他難以除去之事。 問:慧的含義是什麼? 答:智慧的含義,能夠除去(煩惱)的含義。 獲得慧需要幾種功德呢?有十一種功德:尋求經典的意義、多做善事、清淨居處、修習止觀、瞭解四聖諦、使事物明晰、心常住於禪定、無蓋覆的心、遠離無智慧的人、修行智慧、樂於親近有智慧的人。 慧有幾種呢? 答:有二種、三種、四種。 問:什麼是二種慧? 答:所謂世間慧和出世間慧。其中,與聖道果相應的慧是出世間慧,其餘的是世間慧。世間慧是有漏的、有結縛的、有束縛的,是流轉的、是桎梏的、是蓋覆的、是所觸的、是趣向的、是有煩惱的。出世間慧是無漏的、無結縛的、無束縛的、無流轉的、無桎梏的、無蓋覆的、無所觸的、無趣向的、無煩惱的。 三種慧是:思慧、聞慧、修慧。其中,不從他人聽聞而自己作業的智慧,或獲得隨順真理相應的智慧,在功用上明顯的,這稱為思慧。從他人聽聞而得到的慧,這稱為聞慧。若進入禪定而全面修習的慧,是修慧。 此外,三種慧還有:來曉了、去曉了、方便曉了。其中,當下作意,這些不善法退減、善法增長,這種慧稱為來曉了。再作意這些不善法增長、善法退減,這種慧稱為去曉了。對於一切方便的慧,這稱為方便曉了。 還有三種慧:聚慧、不聚慧、非聚非非聚慧。三地的善慧,這稱為聚慧。四道的慧,稱為不聚慧。四地及果報中,三地事的有記慧,這稱為非聚非非聚慧。 四種慧是:自作業智、隨諦相應智、道等分智、果等分智。其中,十處正見,稱為自作業智。若見五蘊或無常或苦或無我,如此相似的認知,這稱為隨諦相似智。四道的慧,這稱為道分智。四果的慧,這稱為果等分智。 此外,四種慧還有:欲界慧、色界慧、無色界慧、無繫慧。其中,欲界的善有記慧,這稱為欲界慧。色界的善有記慧,這稱為色界慧。無色界的善有記慧,這稱為無色界慧。道果的慧,這稱為無繫慧。 再者,四種慧有:法智、比智、他心智、等智。四道及四果的慧,這稱為法智。那位禪修者以此法智,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的智慧,久遠過去也能知、未來也能知,這種真理的智慧,稱為比智。知道他人的心,這稱為他心智。除了這三種智慧之外的其他慧,這稱為等智。 還有四種慧:有慧為聚非為非聚、有慧為非聚非為聚、有慧為聚亦為非聚、有慧非為聚非非為聚。其中,欲界的善慧,是為聚非不為聚的慧,四道的慧為非聚不為聚。色界及無色界的善慧,是為聚亦為非聚的慧,四地果報、三地事的有記慧,是非為聚亦非為非聚的慧。 此外,四種慧還有:有慧有為厭患非為達、有慧為達非為厭患、有慧為厭患亦為達、有慧不為厭患亦不為達。其中,為了厭離慾望的慧,不是為了通達神通,也不是為了通達四聖諦,這稱為為厭患不為達的慧。現在已經厭離慾望,以慧達到神通但不達到四聖諦,這稱為般若。為達非為厭患,四道的慧為厭患亦為達,其餘的慧既非為厭患也非為達。 再者,四種慧有:義辯、法辯、辭辯、樂說辯。對義理的智慧稱為義辯,對法的智慧稱為法辯,對說辭的智慧稱為辭辯,對智慧的智慧稱為樂說辯。對因果的智慧是義辯,對因的智慧是法辯,對法的辯才是辭辯,對智慧的智慧是樂說辯。 此外,對苦諦和滅諦的智慧,稱為義辯。對集諦和道諦的智慧,稱為法辯。對說法辭藻的智慧,稱為辭辯。對智慧的智慧,稱為樂說辯。 再者,知法者,所謂修多羅、祇夜、闍柯羅界、伽陀、優陀那、伊底跋多伽、闍多伽、阿浮多達摩、毗佛略,這稱為法辯。
復次知法者,所謂脩多羅、祇夜、闍柯羅界、伽陀、優陀那、伊底(都地反)跋多伽、闍多伽、阿浮多達摩、鞞佛略此謂法辯。知彼此義,此所說法是其義,此謂義辯。說法辭智,此謂辭辯。於智智,此謂樂說辯復。次於眼智,此謂法辯。眼智為見,此謂義辯。於說法辭智,此謂辭辯。於智智,此謂樂說辯。復次四種慧:苦智、苦集智、苦滅智、於是道等分智。苦相應智,苦智;苦集相應智,集智;苦滅修行相應智,具足智;道智(解脫道分別慧品已竟)。
解脫道論卷第九
解脫道論卷第十
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五方便品第十一之一
於是初坐禪人,樂脫老死、樂除生死因、樂除無明闇、樂斷愛繩、樂得聖慧,於五處當起方便,所謂陰方便、入方便、界方便、因緣方便、聖諦方便。
問:云何陰方便?答:五陰,色陰、受陰、想陰、行陰、識陰。
問:云何色陰?答:四大、四大所造色。云何四大?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。云何地界?堅性堅相,此謂地界。云何水界?水濕和合色,此謂水界。云何火界?火煖熟色,此謂火界。云何風界?風持色,此謂風界。初坐禪人以二行取諸蓋,以略、以廣,如說觀四大,如是可知。云何四大所造色?眼入、耳入、鼻入、舌入、身入,色入、聲入、香入、味入,女根、男根、命根,身作、口作,虛空界色、輕色、軟色、堪受持色、增長色、相續色、生色、老色、無常揣食處色、眠色。云何眼入?以是見色有對,依彼眼識起,此謂眼入。復次依眼睛肉揣白黑眼珠三圓,於肉血風痰唾五重內住,如半芥子,大如蟣子頭,初業所成、四大所造、火大最多,此清淨色謂為眼入。如大德舍利弗所說:以眼識清淨,見諸色,或小或微,如牖柯喻。云何耳入?以是聞聲,於是聲有對,依耳識起,此謂耳入。復次於二孔赤毛為邊,依膜住,如青豆莖,初業所造、空大最多,四大所造清淨色,此謂耳入。云何鼻入?以是聞香,於是香有對,依鼻識起,此謂鼻入。復次於鼻孔中三和合,依細孔住,如拘毘陀羅形,初業所造、風大最多,四大所造清淨色,此謂鼻入。云何舌入。以是知味。於是味有對。依舌識起。此謂舌入?復次於舌肉上,兩指大住,如欝波羅花形,初業所造、水大最多,四大所造清淨色,此謂舌入。云何身入?以是覺觸,於是觸有對,依身識起,此謂身入。復次除毛髮爪齒,所餘不受。於一切受身,初業所造、地大最多,四大所造清淨色,此謂身入。是可見色,此謂色入。是有對聲,是謂聲入。是有對香,此謂香入。是有對味,此謂味入。是女性是女根、是男性是男根,是隨守護業所成色,此謂命根。是以身令現諸行名行,此謂身作。是以口令現諸行名行,此謂口作。是色分別此謂虛空界。是色輕性此謂色輕,是色輕性此謂色軟,是色堪受持性此謂色堪受持,此三種是身不懈怠性。是諸入聚,此謂色聚。是色聚,此謂色相續。是色令起,此謂色生。是令色熟,此謂色老。是色敗壞,所謂色無常。以氣味眾生得立,此謂氣味揣食。色依界及意識界起,此謂界處色。是諸界懈怠,此謂睡眠色。此二十六所造色及四大,成三十色。
問: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云何差別?答:四大依四大共生,四大所造色依四大生。四大所造色非四大所依,亦非四大所造色所依。如三杖得倚,如是四大可知;如三杖影倚,如是四大所造色可知,此謂差別。於是坐禪人此三十色,以五行可知所勝,如是以令起、以聚、以生、以種種、以一。
問:云何以令起?答:九色,業因緣所起,所謂眼入、耳入、鼻入、舌入、身入、女根、男根、命根、處色。二色,心因緣所起,所謂身作、口作。一色,時節心所起,所謂聲入。四色,時心食因緣所起,所謂色輕、色軟、色堪受持、眠色。十二色,四因緣所起,所謂色入、香入、味入、虛空界色、聚色、相續色、色生揣食四界。二色,無有所起,所謂色老、色無常。復次生緣老、老緣無常,如是以令起,所勝可知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再者,知法者,所謂修多羅、祇夜、闍柯羅界、伽陀、優陀那、伊底跋多伽、闍多伽、阿浮多達摩、毗佛略,這稱為法辯。知道這些法的意義,所說的法是其義理,這稱為義辯。說法辭藻的智慧,這稱為辭辯。對智慧的智慧,這稱為樂說辯。 此外,對眼睛的智慧,這稱為法辯。眼睛的智慧是為了見物,這稱為義辯。對說法辭藻的智慧,這稱為辭辯。對智慧的智慧,這稱為樂說辯。 再者,四種慧有:苦智、苦集智、苦滅智、道等分智。與苦相應的智慧是苦智;與苦集相應的智慧是集智;與苦滅修行相應的智慧是具足智;道智(《解脫道論》分別慧品至此結束)。 解脫道論卷第九 解脫道論卷第十 阿羅漢優波底沙(梁言大光)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方便品第十一之一 在這裡,初學禪修的人,希望解脫老死、希望除去生死的原因、希望除去無明的黑暗、希望斷除愛欲的繩索、希望獲得聖者的智慧,應當在五個方面修習方便,即:蘊方便、處方便、界方便、因緣方便、聖諦方便。 問:什麼是蘊方便? 答:五蘊,即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 問:什麼是色蘊? 答:四大和四大所造色。什麼是四大?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。什麼是地界?堅硬的性質和特徵,這就是地界。什麼是水界?水的濕潤和凝聚的特性,這就是水界。什麼是火界?火的溫暖和成熟的特性,這就是火界。什麼是風界?風的支撐和推動的特性,這就是風界。初學禪修的人以兩種方式觀察這些蓋障,即簡略地和詳細地,如同觀察四大一樣,可以這樣理解。 什麼是四大所造色?眼處、耳處、鼻處、舌處、身處,色處、聲處、香處、味處,女根、男根、命根,身表、語表,虛空界色、輕色、軟色、適應色、積聚色、相續色、生色、老色、無常色、段食處色、睡眠色。 什麼是眼處?能見色且有對礙,依此眼識生起,這就是眼處。此外,依靠眼球肉團中的白黑眼珠三層,在肉、血、風、痰、唾五層之內,如半芥子大小,像蝨子頭那麼大,由初期業力所成、四大所造、以火大為主,這種清淨色稱為眼處。如大德舍利弗所說:以清淨的眼識,能見諸色,或大或小,如同窗櫺的比喻。 什麼是耳處?能聽聲音,對聲音有感應,依此耳識生起,這就是耳處。此外,在兩個耳孔中,紅毛為邊緣,依膜而住,形如青豆莖,由初期業力所造、以空大為主,四大所造的清淨色,這就是耳處。 什麼是鼻處?能聞香氣,對香氣有感應,依此鼻識生起,這就是鼻處。此外,在鼻孔中三者和合,依細孔而住,形如拘毘陀羅樹,由初期業力所造、以風大為主,四大所造的清淨色,這就是鼻處。 什麼是舌處?能嚐味道,對味道有感應,依此舌識生起,這就是舌處。此外,在舌肉上方,大約兩指寬的地方,形如欝波羅花,由初期業力所造、以水大為主,四大所造的清淨色,這就是舌處。 什麼是身處?能感受觸覺,對觸覺有感應,依此身識生起,這就是身處。此外,除了毛髮指甲牙齒,其餘部分都能感受。遍佈全身,由初期業力所造、以地大為主,四大所造的清淨色,這就是身處。 可見的色彩,這就是色處。有對礙的聲音,這就是聲處。有對礙的香氣,這就是香處。有對礙的味道,這就是味處。 女性特徵是女根,男性特徵是男根,隨業力所成的色法,這就是命根。以身體表現各種行為的名行,這就是身表。以口語表現各種行為的名行,這就是語表。 區分色法的空間,這就是虛空界。色法的輕盈性質,這就是色輕。色法的柔軟性質,這就是色軟。色法能夠適應和持續的性質,這就是色堪受持。這三種是身體不疲倦的特性。 諸入的聚集,這就是色聚。色法的聚集,這就是色相續。使色法生起,這就是色生。使色法成熟,這就是色老。色法的敗壞,這就是色無常。 眾生依靠氣味而得以生存,這就是段食。色法依界及意識界而生起,這就是界處色。諸界的疲倦狀態,這就是睡眠色。 這二十六種所造色加上四大,共成三十種色法。 問:四大和四大所造色有什麼區別? 答:四大相互依存而生,四大所造色依賴四大而生。四大所造色不是四大的依靠,也不是四大所造色的依靠。就像三根杖子相互支撐,可以這樣理解四大;就像三根杖子的影子相互依存,可以這樣理解四大所造色,這就是它們的區別。 在這裡,禪修者應當以五種方式瞭解這三十種色法的特性,即:以生起、以聚集、以產生、以種類、以統一。 問:怎樣以生起來瞭解? 答:九種色法是由業力因緣所生起的,即眼處、耳處、鼻處、舌處、身處、女根、男根、命根、處色。兩種色法是由心理因緣所生起的,即身表和語表。一種色法是由時節和心理所生起的,即聲處。四種色法是由時節、心理和食物因緣所生起的,即色輕、色軟、色堪受持和睡眠色。十二種色法是由四種因緣所生起的,即色處、香處、味處、虛空界色、聚色、相續色、色生、段食和四大種。兩種色法是無因生起的,即色老和色無常。此外,生緣老、老緣無常,這樣可以瞭解色法生起的特性。
二色,無有所起,所謂色老、色無常。復次生緣老、老緣無常,如是以令起,所勝可知。
問:云何以聚?答:九聚業所起,九聚心所起,六聚時節所起,三聚食所起。
問:云何九聚業所起?答:所謂眼十、耳十、鼻十、舌十、身十、女根十、男根十、處十、命根九。
問:云何名眼十?答:眼清淨四界是其處。復依四界、色、香、味、觸、命根,眼清淨。此十法共生、不相離,此謂聚。是謂眼十。此起是生、此熟謂老、此壞是無常,此分別是虛空界,此四法彼聚共起。此眼依於十老時,生第二眼十,彼二種十聚此謂聚。彼隨逐此謂相續。此六法彼共起,彼復第二眼十依於老時,生第三眼十,是第二及第三眼十。此謂聚。唯彼法隨逐,此謂相續。初十散壞,第二十老,第三十起,彼成一剎那。如是所起眼十,彼間不可知,剎那輕速故,不現世間知。有彼坐禪人見眼相續,如江流、如燈焰相續,此謂眼十。如是耳十、鼻十、舌十、身十、女根十、男根十、命根九,以廣可知。
問:云何九聚心所起?答:清淨八義:清淨身作九、清淨口作七、清淨輕九、輕身作十、輕口作十一、清淨眼九、眼身作十、眼口作十一。
問:云何名清淨八心所起?答:四界依界,色香味觸,此八法共生不相離,彼十是名清淨八。彼起是生、彼熟是老、彼壞是無常、彼分別是虛空界,此四法彼隨起。彼清淨八,於壞時與第二心共起。第二清淨八初清淨壞,第二清淨起,於一剎那起,此非展轉為聚,以與三所起所聚。如是清淨輕九及清淨眼九,六作聚非初壞,非第二起,無一剎那。何故?不一心二作令起,餘如初說。
問:云何六聚時節所起?答:清淨八、清淨聲九、清淨輕九、輕聲十、清淨眼九、眼聲十,外聚成二清淨八及聲九。
問:云何三聚食所起?答:清淨八、清淨輕九、清淨眼九,時節食所起聚相續業處,相似可知,餘如初說。命九天聚,於欲界、於業處所成。八聚以壽命活。鼻、舌、身、男女根,如是輕等三及眠,此於色界無有命九天聚。無想、梵天,於其身一切入,以是得活,如是以聚。
問:云何以生?答:如男女入胎,於剎那生三十色起,所謂處十、身十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。不男不女二十色起,所謂處十、身十。於欲界化生,滿根入男女,於生剎那七十色起,所謂處十、身十、眼十、耳十、鼻十、舌十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。或於惡趣化生生盲女人男人,於其生剎那六十色起,除眼十。如是生聾人六十色起,除耳十。生盲聾人五十色起,除眼十、耳十。惡趣化生滿根入,或非男或非女。及劫初人,於其生剎那六十色起,除男女根。於彼盲及非男非女,五十色起,除眼根十、除非男非女根。或聾非男非女,亦五十色起,除耳十及非男非女根。或盲聾非男非女,四十色起,處十、身十、鼻十、舌十。梵天於其生剎那,四十九色起,處十、眼十、耳十、身十、命根九。無想天眾生於其生剎那,九色起,命根九。如是以生可知。
問:云何以種種?答:一切色成二種,所謂大、細。於是十二色大,內外色入,以有對義;餘十八色細,以無對義。復二種色,所謂內、外。於是五色成內眼等五入,以有境界義;餘二十五外色,以無境界義。復有二種色,命根、不命根。於是八色名根,五內、女根、男根、命根,以依義;餘二十二非命根,以無依義。一切色成三種,所謂受色、非受色、有壞色。於是九色有受,八根及處色,以業報所成義;九色不受,聲入、身作、口作色、輕色、軟色、堪受持色、老色。無常及眠,非業報所成義;餘十二色有壞,彼以二種義。復有三種色,所謂可見有對、非可見有對、不可見無對。於是一色可見有對,所謂色入,以見義、以觸義;十一色不可見有對,除色入餘大色,以不見義、以觸義。十八色不可見無對,餘細色,不可見義、不可觸義。一切色成四種,所謂自性色、形色、相色、分別色。於是十九自性色。餘十二大色,女根、男根、命根、水界揣食處色、眠色,以畢竟義。七形色,所謂身作口作色、輕色、軟色、堪受持色、受色、相續自性色,以變。三相色,色生、色老、色無常,以有為相義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兩種色法是無因生起的,即色老和色無常。此外,生緣老、老緣無常,這樣可以瞭解色法生起的特性。 問:怎樣以聚集來瞭解? 答:九種聚集是由業力所生起,九種聚集是由心理所生起,六種聚集是由時節所生起,三種聚集是由食物所生起。 問:什麼是九種由業力所生起的聚集? 答:即眼十法、耳十法、鼻十法、舌十法、身十法、女根十法、男根十法、處十法、命根九法。 問:什麼是眼十法? 答:眼淨色、四大種是它的所依處。此外,依四大種、色、香、味、觸、命根,眼淨色得以存在。這十法共同生起、不相分離,這就稱為聚集。這就是眼十法。它的生起稱為生、它的成熟稱為老、它的壞滅稱為無常,它的區分稱為虛空界,這四法與該聚集共同生起。 當這個眼十法老化時,會生起第二個眼十法,這兩種十法聚集稱為聚。它們相互跟隨,這稱為相續。這六法與它們共同生起,當第二個眼十法老化時,會生起第三個眼十法,這就是第二和第三眼十法。這稱為聚。只有那些法相互跟隨,這稱為相續。第一個十法散壞,第二個十法老化,第三個十法生起,這構成一個剎那。 這樣生起的眼十法,其間的變化無法察覺,因為剎那變化太快,世間無法知曉。有些禪修者能看到眼的相續,如江水流動、如燈焰相續,這就是眼十法。同樣地,耳十法、鼻十法、舌十法、身十法、女根十法、男根十法、命根九法,都可以詳細瞭解。 問:什麼是九種由心理所生起的聚集? 答:清淨八法、清淨身表九法、清淨語表七法、清淨輕九法、輕身表十法、輕語表十一法、清淨眼九法、眼身表十法、眼語表十一法。 問:什麼是清淨八法心所生起? 答:四大種依界,色、香、味、觸,這八法共同生起不相分離,這十法稱為清淨八法。它的生起是生、它的成熟是老、它的壞滅是無常、它的區分是虛空界,這四法隨之而起。當清淨八法壞滅時,與第二個心共同生起。第二個清淨八法在第一個清淨八法壞滅時生起,在一個剎那中生起,這不是逐一形成聚集,而是與三種所生起的法聚集在一起。同樣地,清淨輕九法和清淨眼九法,六種作用的聚集既不是第一個壞滅,也不是第二個生起,沒有一個剎那的間隔。為什麼?因為不可能同時有兩種作用生起,其餘如前所說。 問:什麼是六種由時節所生起的聚集? 答:清淨八法、清淨聲九法、清淨輕九法、輕聲十法、清淨眼九法、眼聲十法,外部聚集形成兩種清淨八法和聲九法。 問:什麼是三種由食物所生起的聚集? 答:清淨八法、清淨輕九法、清淨眼九法,時節和食物所生起的聚集相續,業處相似可知,其餘如前所說。命根九法是天界的聚集,在欲界和業處中形成。八種聚集以壽命而活。鼻、舌、身、男女根,以及輕等三種和睡眠,這些在色界是沒有的,命根九法是天界的聚集。無想天、梵天,在他們的身體中一切都具足,以此而活,這就是以聚集來瞭解。 問:怎樣以產生來瞭解? 答:如男女入胎,在剎那間生起三十種色法,即處十法、身十法、女根十法或男根十法。非男非女則生起二十種色法,即處十法、身十法。在欲界化生,具足諸根的男女,在生的剎那生起七十種色法,即處十法、身十法、眼十法、耳十法、鼻十法、舌十法、女根十法或男根十法。或在惡趣化生的盲人、女人、男人,在其生的剎那生起六十種色法,除去眼十法。同樣地,生為聾人則生起六十種色法,除去耳十法。生為盲聾人則生起五十種色法,除去眼十法和耳十法。惡趣化生具足諸根,或非男或非女,以及劫初人,在其生的剎那生起六十種色法,除去男女根。對於盲人及非男非女,生起五十種色法,除去眼根十法和非男非女根。或聾人非男非女,也生起五十種色法,除去耳十法及非男非女根。或盲聾非男非女,生起四十種色法,即處十法、身十法、鼻十法、舌十法。梵天在其生的剎那,生起四十九種色法,即處十法、眼十法、耳十法、身十法、命根九法。無想天眾生在其生的剎那,生起九種色法,即命根九法。這樣可以瞭解以產生來理解色法。 問:怎樣以種類來瞭解? 答:所有色法可分為兩種,即粗大和細微。其中十二種色法是粗大的,內外色處,因為有對礙的緣故;其餘十八種色法是細微的,因為無對礙的緣故。 再者,色法可分為兩種,即內和外。其中五種色法是內在的,即眼等五處,因為有境界的緣故;其餘二十五種是外在的色法,因為無境界的緣故。 又有兩種色法,即有命根和無命根。其中八種色法稱為根,即五內處、女根、男根、命根,因為有所依的緣故;其餘二十二種非命根,因為無所依的緣故。 所有色法可分為三種,即受色、非受色、有壞色。其中九種色法是有受的,即八根和處色,因為是業報所成的緣故;九種色法是不受的,即聲處、身表、語表、輕色、軟色、堪受持色、老色、無常色和睡眠色,因為非業報所成的緣故;其餘十二種色法是有壞的,它們具有這兩種性質。 再有三種色法,即可見有對、不可見有對、不可見無對。其中一種色法是可見有對的,即色處,因為可見和可觸的緣故;十一種色法是不可見有對的,除色處外的其他粗大色法,因為不可見但可觸的緣故;十八種色法是不可見無對的,即其餘細微色法,因為不可見也不可觸的緣故。 所有色法可分為四種,即自性色、形色、相色、分別色。其中十九種是自性色。其餘十二種粗大色法,女根、男根、命根、水界、段食處色、睡眠色,因為是究竟的緣故。七種是形色,即身表、語表、輕色、軟色、堪受持色、受色、相續自性色,因為可變化的緣故。三種是相色,即色生、色老、色無常,因為是有為相的緣故。
七形色,所謂身作口作色、輕色、軟色、堪受持色、受色、相續自性色,以變。三相色,色生、色老、色無常,以有為相義。一色,分別色,所謂虛空界,以聚分別義。於是自性色,彼成分別,餘無分別。如是以種種分別。
問:云何以一種當分別?答:一切色非因非無因,因不相應,有緣有為,世所攝,有漏、有縛、有結、有流、有厄、有蓋,所觸有趣,有煩惱。無記無事,非心數,心不相應。小欲界繫不定非乘,不與樂共起、不與苦共起,不苦不樂共起,不令聚非不令聚,非學非非學,非見所斷、非思惟所斷。如是以一種所勝可知。此謂色陰。
問:云何受陰?答:以相一受,以彼心受持成一。由處二受,所謂身受、意受。由自性三受,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。由法四受,善受、不善受、報受、事受。由根五受,樂根、苦根、喜根、憂根、捨根。由黑白六受,有漏樂受、無漏樂受、有漏苦受、無漏苦受、有漏不苦不樂受、無漏不苦不樂受。由門七受,從眼觸生受、從耳觸生受、從鼻觸生受、從舌觸生受、從身觸生受、從意界觸生受。從意識界觸生受,以廣成一百八受,六依愛起受、六依出離起受、六依愛憂起受、六依出離憂起受、六依愛捨起受、六依出離捨起受。此六六成三十六,於三時三三十六,此謂受陰。
問:云何想陰?答:以想一相,以心知事。以黑白二相,謂顛倒想、不顛倒想。以由不善三想,謂欲想、瞋恚想、害想。以由善三想,謂出離想、不瞋恚想、不害想。以不知義性處門四想,謂不淨淨想、於苦樂想、於無常常想、於無我我想。以由知義性處四想,不淨想、苦想、無常想、無我想。以由毘尼五想,於不淨淨想、於不淨不淨想、於淨不淨想、於淨淨想、疑想。以由事六想,色想、聲想、香想、味想、觸想、法想。以由門七想,從眼觸生想、從耳觸生想、從鼻觸生想、從舌觸生想、從身觸生想、從意界觸生想、從意識界觸生想。如是種種想可知,此謂想陰。
問:云何行陰?答:觸、思、覺、觀、喜心、精進念、定、慧、命根、蓋、不貪、不瞋、慚、愧、猗、欲、解脫、捨、作意、貪、瞋恚、無明、慢、見、調戲、疑、懈怠、無慚、無愧,除受想一切心數法,行陰。於是觸者,是心觸事。如日光觸壁,是其想處。思者是心動,如作宅足種法,是其事門足處。覺者,是口行,如以心誦經,是彼想足處。觀者,是心觀事,如隨思義,是其覺足處。喜者,是心歡喜,如人得物,是其踴躍足處。心者,是心清,如呪令水清,彼四須陀洹分足處。精進者,是心勇猛,如壯牛堪重,彼八事處足處。念者,是心守護,如持油鉢,彼四念處足處。定者,是心專一,如殿裏燈,彼四禪足處。慧者,是心見,如人有眼,彼四聖諦足處。命根者,是無色法、是壽命,如欝波羅水,彼名色足處。蓋者,是心惡止離。如人樂命離毒。彼四禪行足處。不貪者是心捨著。如得脫責。彼離出足處。不瞋者是心不瞋怒如貓皮。彼四無量足處。慚者是心羞恥於作惡,如憎惡屎尿,彼自身依足處。愧者,是心畏於作惡,如畏官長,彼世依足處。猗者,是心動搖滅,如夏熱人冷水洗浴,彼喜足處。欲者,樂作善,如有信檀越,彼四如意足處。解脫者,是心屈曲,如水流深處,彼覺觀足處。捨者,是心不去來,如人執稱,彼精進等足處。作意者,是心令起法則,如人執施,彼善不善足處。貪者,是心攝受,如我鳥,彼可愛可樂色足處。瞋恚者,是心踴躍,如瞋毒蛇,彼十瞋恚處足處。無明者,是心無所見,如盲人,彼四顛倒足處。慢者,是心舉,如共相撲,彼三種足處。見者,是心取執,如盲人摸象,彼從他聞聲不正憶足處。調者,是心不寂寂,猶如沸水,彼速精進足處。悔者,是心退,如愛不淨,彼以作惡善退足處。疑者,是心不一取執,如人行遠國或於二道,彼不正作意足處。懈怠者,是心懶墮,如蛇藏蟄,彼八懶處足處。無慚者,是心於作惡無羞恥,如栴陀羅人,彼不恭敬足處。無愧者,是心於作惡無畏,如惡王,彼六不恭敬足處。此謂行陰。
問:云何識陰?答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界意識界。於是眼識者,依眼緣色生識,是謂眼識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七種形色,即身表色、語表色、輕色、軟色、堪受持色、受色、相續自性色,因為可變化的緣故。三種相色,即色生、色老、色無常,因為是有為相的緣故。一種分別色,即虛空界,因為能區分聚集的緣故。其中自性色可以被分別,其餘則不可分別。這樣可以從各種角度來分類。 問:如何從單一角度來分析? 答:所有色法既非因也非無因,與因不相應,有緣有為,屬於世間,有漏、有束縛、有結、有流、有障礙、有蓋覆,可觸知有趣向,有煩惱。無記無事,非心所法,與心不相應。屬於小欲界繫但不確定非乘,不與樂共起、不與苦共起,不苦不樂共起,不令聚集也非不令聚集,非學非非學,非見所斷、非思惟所斷。這樣可以從單一角度瞭解其特性。這就是色蘊。 問:什麼是受蘊? 答:從相的角度看,受是一種,因為心領納感受成為一體。從處的角度看,有兩種受,即身受和意受。從自性來看,有三種受,即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。從法的角度看,有四種受,即善受、不善受、報受、事受。從根的角度看,有五種受,即樂根、苦根、喜根、憂根、捨根。從黑白的角度看,有六種受,即有漏樂受、無漏樂受、有漏苦受、無漏苦受、有漏不苦不樂受、無漏不苦不樂受。從門的角度看,有七種受,即從眼觸生受、從耳觸生受、從鼻觸生受、從舌觸生受、從身觸生受、從意界觸生受、從意識界觸生受。廣泛來說,可以分為一百零八種受,即六種依愛起的受、六種依出離起的受、六種依愛憂起的受、六種依出離憂起的受、六種依愛捨起的受、六種依出離捨起的受。這六個六種成為三十六種,在三個時間中各有三十六種,這就是受蘊。 問:什麼是想蘊? 答:從想的角度看是一相,即心了知事物。從黑白的角度看有兩相,即顛倒想和不顛倒想。從不善的角度看有三想,即欲想、瞋恚想、害想。從善的角度看有三想,即出離想、不瞋恚想、不害想。從不知義性處門的角度看有四想,即不淨中見淨想、於苦中見樂想、於無常中見常想、於無我中見我想。從知義性處的角度看有四想,即不淨想、苦想、無常想、無我想。從毘尼的角度看有五想,即於不淨中見淨想、於不淨中見不淨想、於淨中見不淨想、於淨中見淨想、疑想。從事的角度看有六想,即色想、聲想、香想、味想、觸想、法想。從門的角度看有七想,即從眼觸生想、從耳觸生想、從鼻觸生想、從舌觸生想、從身觸生想、從意界觸生想、從意識界觸生想。這樣可以瞭解各種想,這就是想蘊。 問:什麼是行蘊? 答:觸、思、覺、觀、喜、心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、命根、蓋、不貪、不瞋、慚、愧、輕安、欲、解脫、捨、作意、貪、瞋恚、無明、慢、見、掉舉、疑、懈怠、無慚、無愧,除了受想外的一切心所法,都屬於行蘊。 其中,觸是心接觸事物,如陽光照射牆壁,是其想的所依處。思是心的活動,如建造房屋的基礎,是其事門的所依處。覺是口行,如心中誦經,是其想的所依處。觀是心觀察事物,如思考義理,是其覺的所依處。喜是心歡喜,如人得到物品,是其踴躍的所依處。心是心的清明,如咒語使水清澈,是四種須陀洹分的所依處。精進是心的勇猛,如壯牛能負重,是八事處的所依處。念是心的守護,如持油缽,是四念處的所依處。定是心專一,如殿內明燈,是四禪的所依處。慧是心的洞見,如人有眼,是四聖諦的所依處。命根是無色法、是壽命,如蓮花中的水,是名色的所依處。蓋是心的惡止離,如人愛命遠離毒物,是四禪行的所依處。不貪是心捨棄執著,如得脫責任,是離出的所依處。不瞋是心不瞋怒如貓皮柔軟,是四無量心的所依處。慚是心對作惡感到羞恥,如厭惡糞尿,是自身依止的所依處。愧是心畏懼作惡,如畏懼官長,是世間依止的所依處。輕安是心的動搖消除,如夏天熱時用冷水洗浴,是喜的所依處。欲是樂於行善,如有信心的施主,是四如意足的所依處。解脫是心的屈伸,如水流入深處,是覺觀的所依處。捨是心不來不去,如人持秤,是精進等的所依處。作意是心令法生起,如人執行佈施,是善不善的所依處。貪是心的攝受,如我執的鳥,是可愛可樂色的所依處。瞋恚是心的憤怒,如瞋怒的毒蛇,是十種瞋恚處的所依處。無明是心無所見,如盲人,是四顛倒的所依處。慢是心的高舉,如相撲比賽,是三種的所依處。見是心的執取,如盲人摸象,是從他人聽聞不正確記憶的所依處。掉舉是心不寂靜,如沸騰的水,是急速精進的所依處。悔是心的退縮,如愛著不淨,是因作惡而退失善法的所依處。疑是心不能一意執取,如人行遠路遇到岔路,是不正確作意的所依處。懈怠是心懶惰,如蛇藏冬眠,是八種懶惰處的所依處。無慚是心對作惡無羞恥,如賤民,是不恭敬的所依處。無愧是心對作惡無畏懼,如暴君,是六種不恭敬的所依處。這就是行蘊。 問:什麼是識蘊? 答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界、意識界。其中,眼識是依眼根緣色塵而生的識,這就是眼識。
問:云何識陰?答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界意識界。於是眼識者,依眼緣色生識,是謂眼識。耳識者,依耳緣聲生識,是謂耳識。鼻識者,依鼻緣香生識,是謂鼻識。舌識者,依舌緣味生識,是謂舌識。身識者,依身緣觸生識,是謂身識。意界者,依處五事依二事。五識若前後次第生識,此謂意界。意識界者,除此六識,餘心,此謂意識界。此七識以三行所勝可知。如是以處事、以事、以法。
問:云何以處事?答:五識種種處、種種事,意界及意識界一處,意界五事、意識界六事。五識者,內法內處外事意界、內法外處外事意識界、內法外處內事亦外事。六識者,初生處、初生事意識界。於入體剎那共生處,初以生處,於無色有無處一切事。如是以處事可知。
問:云何以事?答:五識一一受其境界,非一一次第生,不前不後生不散起。以五識不知所有法,除初起。以意界不知所有法,除意轉。以六識不安威儀,以迅速安之。以六識不受持身業口業,以六識不受善不善法,以迅速受之。以六識不入定不安詳起,以迅速入定,以後分安詳。以六識不終不生,或以後分或以彼事終,以果報意識界生。以六識不眠不覺不見夢,以後分眠以轉意覺,以迅速夢見。如是以事可知。
問:云何以法?答:五識有覺有觀,意界有覺有觀,意識界設有覺有觀、設無覺少觀、設無覺無觀。五識與捨共行,身識設與樂共行、設與苦共行,意識界設與喜共行、設與憂共行、設與捨共行。五識果報,意界設果報、設方便,意識界設善設不善、設果報、設方便。六識無因無起。世間法有漏有結、有縛有流、有厄有蓋、所觸有取有煩惱,不以見所斷、不以思惟所斷、非為聚非非為聚、非學非非學,少欲界繫,不定非乘,意識界一切壞。如是以法勝可知,此謂識陰、此謂五陰。
復次此五陰,以四行所勝可知。如是以句義、以相、以分別、以攝。
問:云何以句義?答:色者現義,受者可受義,想者知義,行者作義,識者解義,陰者種類集義。如是以句義可知。
問:云何以想?答:色者自色相如見刺,彼四大足處。受者彼受相,如癩惡病,彼觸足處。想者持相為相,如作像貌,彼觸足處。行者和合為相,如轉輪,彼觸足處。識者謂知相,如知味,彼名色足處。如是以相可知。
問:云何以分別?答:三種陰分別,五陰、五受陰、五法陰。於是五陰者,一切有為法。五受陰者,一切有漏法。五法陰者,戒陰、定陰、慧陰、解脫陰、解脫知見陰,於此五受陰是可樂。如是以分別可知。
問:云何以攝?答:三種攝,入攝、界攝諦、攝。於是色陰十一入所攝,三陰法入所攝,識陰意入所攝。色陰十一界所攝,三陰法界所攝,識陰七界所攝。戒陰定陰慧陰解脫知見陰,法入及法界所攝;解脫陰,法入及意入及法界意識界所攝。五陰,或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五受陰,苦諦及習諦所攝。戒陰定陰慧陰,道諦所攝;解脫陰,非諦所攝;解脫知見陰,苦諦所攝。有法是陰所攝非諦所攝、有法是諦所攝非陰所攝、有法是陰所攝亦諦所攝。有法非陰所攝亦非諦所攝。於是非根所縛色及與道相應沙門果,是陰所攝非諦所攝。泥洹是諦所攝非陰所攝。三諦是陰所攝亦諦所攝。制者非陰所攝亦非諦所攝。如是以行,於陰知分別方便。此謂陰方便(陰方便已竟)。
問:云何入方便?答:十二入,眼入色入、耳入聲入、鼻入香入、舌入味入、身入觸入、意入法入。於是眼入者,是界清淨,以是見色。色入者,界色形摸是眼境界。耳入者,是界清淨,以是聞聲。聲入者,是界鳴耳境界。鼻入者,是界清淨,以是嗅香。香入者,界香鼻境界。舌入者,是界清淨,以是知味。味入者,是界氣味舌境界。身入者,是界清淨,以是觸細滑。觸入者,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堅軟冷煖身境界。意入者,是七識界。法入者,是三無色陰及十八細色及泥洹。此謂十二入。復次此十二入,以五行所勝可知。如是以句義、以境界以緣、以彼夾勝心起、以攝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問:什麼是識蘊? 答:識蘊包括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界和意識界。其中,眼識是依眼根緣色塵而生的識,這就是眼識。耳識是依耳根緣聲塵而生的識,這就是耳識。鼻識是依鼻根緣香塵而生的識,這就是鼻識。舌識是依舌根緣味塵而生的識,這就是舌識。身識是依身根緣觸塵而生的識,這就是身識。意界是依處於五事和依於二事,五識若前後次第生識,這就是意界。意識界是除了這六識之外的其餘心識,這就是意識界。這七識可以從三種行為方面來瞭解其特性。這樣可以從處事、事和法三個方面來理解。 問:如何從處事的角度來理解? 答:五識有種種處和種種事,意界和意識界是一處,意界有五事,意識界有六事。五識是內法內處外事,意界是內法外處外事,意識界是內法外處內事也是外事。六識是初生處、初生事和意識界。在入體剎那共生處,初以生處,於無色有無處一切事。這樣可以從處事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事的角度來理解? 答:五識各自接受其境界,不是一一次第生,不前不後生,不散起。五識不知所有法,除了初起。意界不知所有法,除了意轉。六識不安威儀,以迅速安之。六識不受持身業口業,六識不受善不善法,以迅速受之。六識不入定不安詳起,以迅速入定,以後分安詳。六識不終不生,或以後分或以彼事終,以果報意識界生。六識不眠不覺不見夢,以後分眠以轉意覺,以迅速夢見。這樣可以從事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法的角度來理解? 答:五識有覺有觀,意界有覺有觀,意識界或有覺有觀、或無覺少觀、或無覺無觀。五識與捨共行,身識或與樂共行、或與苦共行,意識界或與喜共行、或與憂共行、或與捨共行。五識是果報,意界或是果報、或是方便,意識界或善或不善、或是果報、或是方便。六識無因無起。世間法有漏有結、有縛有流、有厄有蓋、所觸有取有煩惱,不以見所斷、不以思惟所斷、非為聚非非為聚、非學非非學,少欲界繫,不定非乘,意識界一切壞。這樣可以從法的角度來瞭解其特性,這就是識蘊,這就是五蘊。 此外,這五蘊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瞭解其特性。即從句義、相、分別和攝四個方面。 問:如何從句義的角度來理解? 答:色是現義,受是可受義,想是知義,行是作義,識是解義,蘊是種類集義。這樣可以從句義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相的角度來理解? 答:色以自色為相,如見刺,是四大的所依處。受以感受為相,如癩病,是觸的所依處。想以持相為相,如製作形象,是觸的所依處。行以和合為相,如轉輪,是觸的所依處。識以了知為相,如知味,是名色的所依處。這樣可以從相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分別的角度來理解? 答:有三種蘊的分別,即五蘊、五受蘊、五法蘊。其中,五蘊指一切有為法。五受蘊指一切有漏法。五法蘊指戒蘊、定蘊、慧蘊、解脫蘊、解脫知見蘊,這五受蘊是可樂的。這樣可以從分別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攝的角度來理解? 答:有三種攝,即入攝、界攝和諦攝。其中,色蘊為十一入所攝,三蘊為法入所攝,識蘊為意入所攝。色蘊為十一界所攝,三蘊為法界所攝,識蘊為七界所攝。戒蘊、定蘊、慧蘊、解脫知見蘊為法入及法界所攝;解脫蘊為法入、意入、法界和意識界所攝。五蘊或為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五受蘊為苦諦及集諦所攝。戒蘊、定蘊、慧蘊為道諦所攝;解脫蘊非諦所攝;解脫知見蘊為苦諦所攝。有些法是蘊所攝非諦所攝,有些法是諦所攝非蘊所攝,有些法是蘊所攝也是諦所攝,有些法既非蘊所攝也非諦所攝。其中,非根所縛色及與道相應的沙門果,是蘊所攝非諦所攝。涅槃是諦所攝非蘊所攝。三諦是蘊所攝也是諦所攝。制是既非蘊所攝也非諦所攝。這樣可以通過這些行為來瞭解蘊的分別方法。這就是蘊的方法(蘊的方法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入的方法? 答:十二入,即眼入色入、耳入聲入、鼻入香入、舌入味入、身入觸入、意入法入。其中,眼入是清淨的界,用來見色。色入是界的色形可觸摸的,是眼的境界。耳入是清淨的界,用來聽聲。聲入是界的聲音,是耳的境界。鼻入是清淨的界,用來嗅香。香入是界的香氣,是鼻的境界。舌入是清淨的界,用來知味。味入是界的氣味,是舌的境界。身入是清淨的界,用來觸摸細滑。觸入是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,堅軟冷暖是身的境界。意入是七識界。法入是三無色蘊及十八細色及涅槃。這就是十二入。此外,這十二入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瞭解其特性。即從句義、境界、緣、彼夾勝心起和攝五個方面。
復次此十二入,以五行所勝可知。如是以句義、以境界以緣、以彼夾勝心起、以攝。
問:云何以句義?答:眼者見義,色者現義;耳者聞義,聲者鳴義;鼻者嗅義,香者芳義;舌者甞義,味者氣味為義;身者正持義,觸者可觸義;意者知義,法者無命義。入者無色法門義,處義受持義。如是以句義可知。
問:云何以境界?答:眼耳不至境界,鼻舌身至境界,意俱境界。復有說:耳者至境界。何故?唯有近障不聞聲,如說呪術。復說眼者於其自境界至境界。何故?壁外不見。如是以境界可知。
問:云何以緣?答:緣眼色光,作意生眼識。於是眼者為眼識,以四緣成緣。初生依根有緣色者,以三緣成緣。初生事有緣光者,以三緣成緣。初生依有緣作意者,以二緣成緣。次第非有緣。緣耳聲空,作意得生耳識,以此分別當分別。緣鼻香風作意,得生鼻識。緣舌味水作意,得生舌識。緣身觸作意,得生身識。緣意法解脫作意,得生意識。於是意者是後分心,法者是法事,此成四種:六內入過去現在未來第一種,五外入過去未來現在離除非入根是第二種,法入第三種。十一種制名者,所謂眾生、方時、犯罪、頭陀、一切相、無所有、入定事、滅、禪定、實思惟、不實思惟,是第四種,此謂法事。專心者,心隨如昱作意者,於意門轉。意識者速心,於是意者為意識,以依緣成緣;法者以事緣成緣;解脫者以依緣成緣;作意者以二緣成緣,次第緣、有緣。如是以緣可知。
問:云何以夾勝心起?於眼門成三種,除夾上中下。於是上事,以夾成七心,無間生阿毘地獄,從有分心、轉見心、所受心、分別心、令起心、速心、彼事心。於是有分心者,是於此有根心如牽縷。轉心者,於眼門色事夾緣故,以緣展轉諸界,依處有分心成起。有分心次第,彼為見色事成轉生轉心,轉心次第依眼應轉,現得見生見心。見心次第已見,以心現受生受心。受心次第以受義現分別生分別心,分別心次第以分別義現令起生令起心,令起心次第以令起義由業心速行,速行心次第以速行義不以方便生彼事果報心,從彼更度有分心。
問:何譬喻?答:如王殿上閉城門臥,傴女摩王足,夫人坐,大臣及直閣列在王前,聾人守門依城門住。時守園人取菴羅果打門,王聞聲覺,王勅僂女:汝當開門。僂女即奉命,以相貌語聾人言。聾人解意,即開城門,見菴羅菓。王捉刀,女受菓將入,現於大臣。大臣授與夫人,夫人洗淨,或熟或生各安一處,然後奉王。王得食之,食已即說彼功德非功德,還復更眠。如是如王臥,如有分心可知。如守園人取菴羅菓打門,如是於眼門色事夾可知。如王聞彼聲王覺,教傴女開門,如是以緣展轉界,依處有分心起可知。如傴女以相貌教聾人開門,如是轉心可知。如聾人開門見菴羅菓,如是眼識可知。如捉刀女受彼菓將現大臣,如是受持心可知。如大臣取菓授與夫人,如是分別心可知。如夫人洗淨,或熟或生各安一處,然後與王,如是令起心可知。如王食彼菓,如是速心可知。如王食已說彼功德非功德利,如是彼事果報心可知。如王更眠,如是有分心度可知。於是眼門以中事夾。速心無間度彼有心,以夾下事令起心無間度有分心。如是餘於門可知。於意門無事夾,以作意緣、以解脫行,於意門成取事。於是於上事三心生,有分心、轉心、速心。彼事心於中及下事二心生,轉心及速心。於是可愛不可愛中事,以種種緣、種種受可知。以正作意非正作意,緣種種善不善可知。如是彼夾勝心起可知。
問:云何以攝?答:三種攝,陰攝、界攝、諦攝。於是十入,色陰所攝。意入,識陰所攝。法入,除泥洹,四陰所攝。十一入,十一界所攝。意入,七界所攝。五內入,苦諦所攝。五外入,或苦諦所攝、或非苦諦所攝。意入,或苦諦所攝、或非苦諦所攝。法入,或四諦所攝、或非苦諦所攝。如是所攝可知。如是以此行,於入智令起方便,此謂入方便(入方便已竟)。
問:云何界方便?答:十八界,眼界色界眼識界、耳界聲界耳識界、鼻界香界鼻識界、舌界味界舌識界、身界觸界身識界、意界法界意識界。於是眼清淨眼界,色形色界,眼識眼識界。如是餘可知。於五門轉事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此外,這十二入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瞭解其特性。即從句義、境界、緣、彼夾勝心起和攝五個方面。 問:如何從句義的角度來理解? 答:眼的含義是看見,色的含義是顯現;耳的含義是聽聞,聲的含義是響鳴;鼻的含義是嗅聞,香的含義是芳香;舌的含義是品嚐,味的含義是氣味;身的含義是正確持守,觸的含義是可觸摸;意的含義是知曉,法的含義是無生命。入的含義是無色法門,也有處所和受持的含義。這樣可以從句義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境界的角度來理解? 答:眼耳不接觸境界,鼻舌身接觸境界,意與境界同時存在。還有一種說法:耳是接觸境界的。為什麼?只有近處有障礙才聽不到聲音,比如說咒語。另一種說法是眼在自己的境界內是接觸境界的。為什麼?因為隔著牆壁就看不見。這樣可以從境界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緣的角度來理解? 答:依眼根、色塵、光明和作意而生眼識。其中,眼根對眼識來說,以四緣成為緣。初生時依根有的色塵,以三緣成為緣。初生事有的光明,以三緣成為緣。初生依有的作意,以二緣成為緣。次第非有緣。依耳根、聲塵、空間和作意而生耳識,以此類推可以分別。依鼻根、香塵、風和作意而生鼻識。依舌根、味塵、水和作意而生舌識。依身根、觸塵和作意而生身識。依意根、法塵、解脫和作意而生意識。其中,意是後分心,法是法事,這可分為四種:六內入過去現在未來是第一種,五外入過去未來現在除去非入根是第二種,法入是第三種。十一種制名,即眾生、方時、犯罪、頭陀、一切相、無所有、入定事、滅、禪定、實思惟、不實思惟,是第四種,這就是法事。專心是心隨如昱,作意是在意門轉。意識是速心,其中意對意識來說,以依緣成為緣;法以事緣成為緣;解脫以依緣成為緣;作意以二緣成為緣,次第緣和有緣。這樣可以從緣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夾勝心起的角度來理解? 答:在眼門成三種,除去夾上中下。其中上事,以夾成七心,無間生阿鼻地獄,從有分心、轉見心、所受心、分別心、令起心、速心、彼事心。其中有分心是在此有根心如牽線。轉心是在眼門色事夾緣故,以緣展轉諸界,依處有分心成起。有分心次第,它為見色事成轉生轉心,轉心次第依眼應轉,現得見生見心。見心次第已見,以心現受生受心。受心次第以受義現分別生分別心,分別心次第以分別義現令起生令起心,令起心次第以令起義由業心速行,速行心次第以速行義不以方便生彼事果報心,從彼更度有分心。 問:有什麼比喻嗎? 答:比如國王在殿上閉城門而睡,侏儒女子為王按摩腳,王后坐在一旁,大臣和侍衛列在王前,聾人守門依城門而住。這時守園人拿著芒果敲門,國王聽到聲音醒來,命令侏儒女子開門。侏儒女子立即執行命令,用手勢告訴聾人。聾人理解了意思,立即開城門,看到芒果。國王拿起刀,女子接過果子帶進來,呈現給大臣。大臣交給王后,王后洗淨,或熟或生各放一處,然後奉給國王。國王得以食用,食後便說那個好處壞處,然後又睡去。這樣,國王睡覺可以比作有分心。守園人拿芒果敲門,可以比作在眼門色事夾。國王聽到聲音醒來,命令侏儒女子開門,可以比作以緣展轉界,依處有分心起。侏儒女子用手勢告訴聾人開門,可以比作轉心。聾人開門看到芒果,可以比作眼識。拿刀的女子接過果子帶給大臣看,可以比作受持心。大臣取果子給王后,可以比作分別心。王后洗淨,或熟或生各放一處,然後給國王,可以比作令起心。國王吃果子,可以比作速心。國王吃完說那個好處壞處,可以比作彼事果報心。國王又睡去,可以比作有分心度。在眼門以中事夾。速心無間度彼有心,以夾下事令起心無間度有分心。其他門也可以這樣理解。在意門無事夾,以作意緣、以解脫行,在意門成取事。其中在上事三心生,有分心、轉心、速心。彼事心在中及下事二心生,轉心及速心。其中可愛不可愛中事,可以從種種緣、種種受來瞭解。以正確作意非正確作意,可以從緣種種善不善來瞭解。這樣可以從彼夾勝心起的角度來瞭解。 問:如何從攝的角度來理解? 答:有三種攝,即蘊攝、界攝、諦攝。其中十入,為色蘊所攝。意入,為識蘊所攝。法入,除涅槃外,為四蘊所攝。十一入,為十一界所攝。意入,為七界所攝。五內入,為苦諦所攝。五外入,或為苦諦所攝、或非苦諦所攝。意入,或為苦諦所攝、或非苦諦所攝。法入,或為四諦所攝、或非苦諦所攝。這樣可以從攝的角度來瞭解。通過這些行為,可以在入智上生起方便,這就是入的方法(入的方法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界的方法? 答:十八界,即眼界色界眼識界、耳界聲界耳識界、鼻界香界鼻識界、舌界味界舌識界、身界觸界身識界、意界法界意識界。其中眼清淨是眼界,色形是色界,眼識是眼識界。其他也可以這樣理解。在五門轉事。
於是眼清淨眼界,色形色界,眼識眼識界。如是餘可知。於五門轉事。意界受果報,意界唯法入,除法界六識界,餘心意識界。餘如入廣說。於是十界,色陰所攝。法界除泥洹,四陰所攝。七界,識陰所攝。十一界,十一入所攝。七界,意入所攝。十一界,苦諦所攝。五界,或苦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法界,四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意識界,或苦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
問:云何說化境界?答:唯此法陰入界為境界,諸說法種類和合相為陰,說門相為入,說自性相為界。復次世尊為利根人以陰門說苦諦,為中根人以入門說苦諦,為鈍根人以界門說苦諦。復次於名著相人以略說色,以分別名說陰。為著色相人以分別色以略說名說入,於名色著相人以名色分別說界。復次說自性處,說陰,說處事,說入,以處事說心起、說界。以如是等行界分別方便,此謂界方便(界方便已竟)。
問:云何因緣方便?答: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如是皆苦陰起。唯以無明滅則行滅,以行滅則識滅,以識滅則名色滅,以名色滅則六入滅,以六入滅則觸滅,以觸滅則受滅,以受滅則愛滅,以愛滅則取滅,以取滅則有滅,以有滅則生滅,以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,如是苦陰皆成滅。於是無明者,不知四諦。行者,身口意業。識者,入胎一念心名識。名色者,共相續心起心數法,及迦羅邏色。六入者,六內入。觸者,六觸身。受者,六受身。愛者,六愛身。取者,四取。有者,是業能起欲、色、無色有。生者,於有陰起。老者,陰熟。死者,陰散壞。
問:何故無明緣行?何故生緣老死?答:於此無間凡夫,於四諦不知故,五受陰長夜樂著我物,成彼所觸,此我物、此我身,如是有樂著樂,和合為有思惟。彼思惟使,非智所處,為得有成住於有,如種在耕熟田。無彼識為有滅。此謂無明緣行。彼無明所起行,思入有著於有相事成為聚,於轉有起相續。識於有隨心非斷,是故行緣識。如除日無光明,住地增長。如是除識無名色,於無體住增長,如荻相猗展轉相依。是故識緣名色。依處餘名共生起,意入增長;依名命四大及食時緣,餘五入起增長。非餘此緣,是故名色緣六入。餘根境界識和合起觸,是故六入緣觸。以觸受或苦、或樂、或不苦不樂。非所觸,是故觸緣受。癡凡夫受樂成著,復更覓受苦,彼對治覓樂。若受不苦不樂受捨,是故受緣愛。以渴愛急取愛處,是故愛緣取。彼有取作事為有種,是故取緣有。以如業所勝生於諸趣,是故有生。以產生老死,是故生緣老死。如穀為種緣,如是無明緣行可知。如種為牙緣,如是行緣識可知。如牙為葉緣,如是識緣名色可知。如葉為枝緣,如是名色緣六入可知。如枝為樹緣,如是六入緣觸可知。如樹為花緣,如是觸緣受可知。如花為汁緣,如是受緣愛可知。如汁為米緣,如是愛緣取可知。如米為種緣,如是取緣有可知。如種為牙緣,有如是緣生可知。如是起種種相續,如是前際不可知、後際亦不可知。如是生無明為初因緣相續,其前際不可知、後際亦不可知。
問:無明何緣?答:唯無明為無明緣,使為纏緣、纏為使緣,初為初、後為後。復次一切諸煩惱成無明緣。如佛所說:從漏集起無明集。復次如一心法,以眼見色,癡人起愛。於此時淨樂者心癡,此謂無明。思著,是無明緣行。心著,此行緣識。知相應心數法及彼所造色,是識緣名色。從受生喜,緣喜故、喜色緣故諸根清淨,是名色緣六入。無明觸是六入緣,觸喜觸緣受欲。受緣愛,以著取淨樂。是愛緣取,以著思是取緣,有彼法起,是有緣生。住已是老,念散壞是死。如是於一剎那成十二因緣。
問:彼十二因緣分,幾名煩惱?幾名業?幾果報?幾過去?幾未來?幾現在?幾因緣?幾已起?云何因緣?云何因緣法?此二何差別?何因緣染性?答:三煩惱,無明、愛、取。二業,行、有。餘七,果報。於是名煩惱者,成因為有後生,如畫師色。其事不自生,如畫師色事。煩惱令起,有緣得生,如種種色。二過去,無明及行。二未來,生、老死。餘八現在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其中,眼清淨是眼界,色形是色界,眼識是眼識界。其他也可以這樣理解。在五門轉事。意界受果報,意界唯法入,除法界六識界,其餘心意識界。其餘如入廣說。其中十界,為色蘊所攝。法界除涅槃外,為四蘊所攝。七界,為識蘊所攝。十一界,為十一入所攝。七界,為意入所攝。十一界,為苦諦所攝。五界,或為苦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法界,為四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意識界,或為苦諦所攝、或非諦所攝。 問:如何說明化境界? 答:唯有這法蘊入界為境界,諸說法種類和合相為蘊,說門相為入,說自性相為界。此外,世尊為利根人以蘊門說苦諦,為中根人以入門說苦諦,為鈍根人以界門說苦諦。又,對於著相於名的人以略說色,以分別名說蘊。為著色相的人以分別色以略說名說入,對於著相於名色的人以名色分別說界。又說自性處,說蘊,說處事,說入,以處事說心起、說界。以如此等行界分別方便,這就是界的方法(界的方法至此結束)。 問:什麼是因緣的方法? 答: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如此皆是苦蘊生起。只有以無明滅則行滅,以行滅則識滅,以識滅則名色滅,以名色滅則六入滅,以六入滅則觸滅,以觸滅則受滅,以受滅則愛滅,以愛滅則取滅,以取滅則有滅,以有滅則生滅,以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,如此苦蘊皆成滅。其中無明是,不知四諦。行是,身口意業。識是,入胎一念心名識。名色是,共相續心起心數法,及迦羅邏色。六入是,六內入。觸是,六觸身。受是,六受身。愛是,六愛身。取是,四取。有是,是業能起欲、色、無色有。生是,於有蘊起。老是,蘊熟。死是,蘊散壞。 問:為何無明緣行?為何生緣老死? 答:在這裡無間凡夫,因為不知四諦,對五受蘊長夜樂著我物,成為彼所觸,認為這是我的東西、這是我的身體,如此有樂著樂,和合為有思惟。那思惟使,非智所處,為得有成住於有,如種子在耕熟的田裡。沒有那識就為有滅。這就是無明緣行。那無明所起的行,思入有著於有相事成為聚集,於轉有起相續。識於有隨心非斷,所以行緣識。如除日無光明,住地增長。如此除識無名色,於無體住增長,如蘆葦相倚展轉相依。所以識緣名色。依處其餘名共生起,意入增長;依名命四大及食時緣,其餘五入起增長。非其餘此緣,所以名色緣六入。其餘根境界識和合起觸,所以六入緣觸。以觸受或苦、或樂、或不苦不樂。非所觸,所以觸緣受。愚癡凡夫受樂成著,復更尋求受苦,彼對治尋求樂。若受不苦不樂受捨,所以受緣愛。以渴愛急取愛處,所以愛緣取。彼有取作事為有種,所以取緣有。以如業所勝生於諸趣,所以有生。以產生老死,所以生緣老死。如穀物為種子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無明緣行。如種子為芽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行緣識。如芽為葉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識緣名色。如葉為枝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名色緣六入。如枝為樹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六入緣觸。如樹為花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觸緣受。如花為汁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受緣愛。如汁為米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愛緣取。如米為種子的緣,如此可以理解取緣有。如種子為芽的緣,有如此可以理解緣生。如此起種種相續,如此前際不可知、後際亦不可知。如此生無明為初因緣相續,其前際不可知、後際亦不可知。 問:無明何緣? 答:唯無明為無明緣,使為纏緣、纏為使緣,初為初、後為後。此外一切諸煩惱成無明緣。如佛所說:從漏集起無明集。此外如一心法,以眼見色,愚癡人起愛。於此時淨樂者心癡,這就是無明。思著,是無明緣行。心著,這是行緣識。知相應心數法及彼所造色,是識緣名色。從受生喜,緣喜故、喜色緣故諸根清淨,是名色緣六入。無明觸是六入緣,觸喜觸緣受欲。受緣愛,以著取淨樂。是愛緣取,以著思是取緣,有彼法起,是有緣生。住已是老,念散壞是死。如此於一剎那成十二因緣。 問:那十二因緣分,幾種名為煩惱?幾種名為業?幾種為果報?幾種過去?幾種未來?幾種現在?幾種因緣?幾種已起?如何因緣?如何因緣法?這兩者有何差別?何因緣染性? 答:三種煩惱,即無明、愛、取。二種業,即行、有。其餘七種,為果報。其中名為煩惱者,成因為有後生,如畫師的顏色。其事不自生,如畫師的色事。煩惱令起,有緣得生,如種種顏色。二種過去,即無明及行。二種未來,即生、老死。其餘八種現在。
煩惱令起,有緣得生,如種種色。二過去,無明及行。二未來,生、老死。餘八現在。如是以取三時,無始生死相續可知。十二分因緣者不應說,除十二因緣亦不應說。爾時云何因緣?此十二法如次第展轉因故,此謂因緣。起十二因緣分,已起法。此二何差別者,因緣者諸行異,非成就不可說,或有為或無為不應說。以起因緣法行,已成就有為,此二法差別。何因緣染性者,以是行、以是相,成無明行。緣彼行、彼相、彼性,彼聖人不他緣,以慧明通達。如是一切,此謂因緣染性。復次此因緣,以七行可知。如是以三節、以四略、以二十行、以輪、以牽、以分別、以相攝。云何以三節?諸行及識,其間第一節;受及愛,彼間第二節;有及生,彼間第三節。於過去以業煩惱緣現在果報,是第一節;以現在果報緣現在煩惱,第二節;以現在煩惱緣未來果報,第三節。第一及第三因果節及有節,第二節果因節非有節。有節者何義?答:終無間未度陰入界,以初業煩惱緣故。於諸趣更有生,此謂有生節。
問:云何成?答:彼入無明愛相應,以造功德。惡業凡夫,彼於此時謂死。以死受苦,臥置死人處,不見此世、不見彼世,失念不得念,是時受生苦。意念智成退、身勇猛成退,諸根漸漸失。從身或上或下,命根失、燥失,如多羅葉燥。於此時如眠夢,以葉四法起業、業相、趣、趣相。云何業?是其所造,或功德或非功德,或重或輕、或多或少。如近其初所造,彼業即起。業相者,彼處所依造業,彼處即起業伴侶。業相起,彼於時或如現作業。趣者,以功德緣善趣起,以非功德緣惡趣起。名趣相者,入胎時三事和合得生,化生者依處處生,是其所生處起,或宮殿或坐處、或山或樹或江,隨其趣及共取相起。彼於此時往彼,或倚或坐或臥,見彼或取。彼於此時,初所造業及業相,或趣及趣相作事,以速心現起滅,命終去速心無間,共命根滅成終。終心無間次第,以速心起,唯彼業或彼業相,或趣或取相作事。果報心處度於後有,如燈燃燈,如從火珠出火。彼節心起,故如伴侶。於母腹依父母不淨,三十色業所成成起,處身有十。彼於老剎那無心過節,四十六色成起。業所造三十食節所成二色及八無心過節色,於老剎那共第二心,五十四色成起。業所成三十食時所成三色及八如是起,識緣名色、名色緣識。如是成有節,於是成三節可知。
問:云何以四略?答:無明、行於過去業煩惱略,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於現在果報略,愛、取、有於現在業煩惱略,生、老死於未來果報略。如是以四略可知。
問:云何以二十行?答:以取無明過去愛及取,以煩惱相成所取;以取行過去有,以業相成所取;以取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,以果報相生及老死成所取;以取愛取現在,以煩惱相成所取;以取有現在行,以業相成所取;以取生老死未來識名色六入觸受成所取。此二十四法,以取其成就成二十。如阿毘曇所說:於初業有癡是無明,聚是行,著是愛,覓是取,思是有,此五法於此生有,初所作業是其緣。不了識入癡是無明,聚是行,著是愛,覓是取,思是有,此五法於此業有,為未來生時緣、未來生時識度,是名色清淨。是入所觸是觸、取是受,此二法於未來生有,於此所作業是其緣。如是以二十行可知。云何以輪?無明緣行,行緣識,乃至生緣老死,如是皆苦陰起。於此皆苦陰無知,此謂無明。無明緣行者,復如是以輪可知。云何以牽?二牽,所謂無明所初及老死所初於是。
問:云何無明所初?答:是說次第。云何老死所初:是度次第。復次無明所初,是有邊際面未來知道。老死所初者,初邊際面過去知道。如是以牽可知。
問:云何以分別?答:二種因緣,世間因緣及出世因緣。於是無明所初,是世因緣。
問:云何出世因緣?答:苦依苦、信依信、喜依喜、踴躍依踴躍、倚依倚、樂依樂、定依定、如實知見依如實知見、厭患依厭患、無欲依無欲、解脫依解脫滅智,此謂出世因緣。復說四種因緣:業煩惱為因,種為因,有作、共業為因。
問:云何業煩惱為因?答:無明所初。云何種為因?如種牙相續。云何有作?如化色。云何共業為因?如地雪山海日月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煩惱令起,有緣得生,如種種顏色。兩種過去,即無明及行。兩種未來,即生、老死。其餘八種現在。如此以取三時,可知無始生死相續。十二分因緣不應說,除十二因緣亦不應說。那麼何時為因緣?這十二法如次第展轉因故,這就是因緣。起十二因緣分,已起法。這兩者有何差別呢?因緣是諸行異,非成就不可說,或有為或無為不應說。以起因緣法行,已成就有為,這是兩者的差別。何因緣染性呢?以是行、以是相,成無明行。緣彼行、彼相、彼性,彼聖人不他緣,以慧明通達。如是一切,這就是因緣染性。此外,這因緣可以通過七種行為來理解。如此以三節、以四略、以二十行、以輪、以牽、以分別、以相攝。 如何以三節理解?諸行及識,其間是第一節;受及愛,彼間是第二節;有及生,彼間是第三節。於過去以業煩惱緣現在果報,是第一節;以現在果報緣現在煩惱,是第二節;以現在煩惱緣未來果報,是第三節。第一及第三是因果節及有節,第二節是果因節非有節。有節是什麼意思?答:終無間未度陰入界,以初業煩惱緣故。於諸趣更有生,這就是有生節。 問:如何成立? 答:彼入無明愛相應,以造功德。惡業凡夫,彼於此時稱為死。以死受苦,臥置死人處,不見此世、不見彼世,失念不得念,這時受生苦。意念智成退、身勇猛成退,諸根漸漸失。從身或上或下,命根失、乾燥失,如多羅葉乾燥。於此時如睡夢,以葉四法起業、業相、趣、趣相。什麼是業?是其所造,或功德或非功德,或重或輕、或多或少。如接近其初所造,彼業即起。業相是,彼處所依造業,彼處即起業伴侶。業相起,彼於時或如現作業。趣是,以功德緣善趣起,以非功德緣惡趣起。名趣相是,入胎時三事和合得生,化生者依處處生,是其所生處起,或宮殿或坐處、或山或樹或江,隨其趣及共取相起。彼於此時往彼,或倚或坐或臥,見彼或取。彼於此時,初所造業及業相,或趣及趣相作事,以速心現起滅,命終去速心無間,共命根滅成終。終心無間次第,以速心起,唯彼業或彼業相,或趣或取相作事。果報心處度於後有,如燈燃燈,如從火珠出火。彼節心起,故如伴侶。於母腹依父母不淨,三十色業所成成起,處身有十。彼於老剎那無心過節,四十六色成起。業所造三十食節所成二色及八無心過節色,於老剎那共第二心,五十四色成起。業所成三十食時所成三色及八如是起,識緣名色、名色緣識。如是成有節,於是成三節可知。 問:如何以四略理解? 答:無明、行於過去業煩惱略,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於現在果報略,愛、取、有於現在業煩惱略,生、老死於未來果報略。如是以四略可知。 問:如何以二十行理解? 答:以取無明過去愛及取,以煩惱相成所取;以取行過去有,以業相成所取;以取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,以果報相生及老死成所取;以取愛取現在,以煩惱相成所取;以取有現在行,以業相成所取;以取生老死未來識名色六入觸受成所取。此二十四法,以取其成就成二十。如阿毘曇所說:於初業有癡是無明,聚是行,著是愛,覓是取,思是有,此五法於此生有,初所作業是其緣。不了識入癡是無明,聚是行,著是愛,覓是取,思是有,此五法於此業有,為未來生時緣、未來生時識度,是名色清淨。是入所觸是觸、取是受,此二法於未來生有,於此所作業是其緣。如是以二十行可知。 如何以輪理解?無明緣行,行緣識,乃至生緣老死,如是皆苦陰起。於此皆苦陰無知,這就是無明。無明緣行者,復如是以輪可知。如何以牽理解?兩種牽,所謂無明所初及老死所初於是。 問:什麼是無明所初? 答:是說次第。 問:什麼是老死所初? 答:是度次第。此外,無明所初,是有邊際面未來知道。老死所初者,初邊際面過去知道。如是以牽可知。 問:如何以分別理解? 答:兩種因緣,世間因緣及出世因緣。其中無明所初,是世因緣。 問:什麼是出世因緣? 答:苦依苦、信依信、喜依喜、踴躍依踴躍、倚依倚、樂依樂、定依定、如實知見依如實知見、厭患依厭患、無欲依無欲、解脫依解脫滅智,這就是出世因緣。此外還說四種因緣:業煩惱為因,種為因,有作、共業為因。 問:什麼是業煩惱為因? 答:無明所初。 問:什麼是種為因? 答:如種子芽相續。 問:什麼是有作? 答:如化色。 問:什麼是共業為因? 答:如地雪山海日月。
云何種為因?如種牙相續。云何有作?如化色。云何共業為因?如地雪山海日月。復有說:非此共業因,是諸色心法,時節為因,無有共業。如世尊說偈:
業不與他共, 是藏他不偷, 人所作功德, 其自得善報。
如是分別可知。
問:云何以相攝?答:四種相攝,陰相攝、入相攝、界相攝、諦相攝。於是無明、行、觸、愛、取、有,行陰所攝。識,識陰所攝。名色,四陰所攝。六入,二陰所攝。受,受陰所攝。生、老死,色陰所攝及行陰所攝。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法,入所攝。識意,入所攝。名色,五內入所攝。六入,六內入所攝。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法界所攝。識意,識界所攝。名色,五界所攝。六入,十二諦所攝。無明、愛、取,十諦所攝。餘九苦諦所攝。出世因緣,道分,道諦所攝。因緣滅,滅諦所攝。如是以相攝可知。如是以行因緣方便可知。此謂因緣方便(因緣方便已竟)。
解脫道論卷第十
解脫道論卷第十一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五方便品之二
問:云何聖諦方便?答:謂四聖諦,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聖諦。
問:云何苦聖諦?答: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憂苦、憂悲苦、惱苦、苦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,以略五受陰苦。生苦者,於眾生種類諸陰起,此一切苦集義。老苦者,以生諸界熟,此失力色諸根念慧義。死苦者,壽命滅,作畏怖義。憂苦者,至苦處心畏懼,此內燒義。憂悲苦者,苦至語言,此內外燒義。苦苦者,身苦,此因苦身義。惱苦者,心苦,此因苦心義。怨憎會苦者,與不可愛眾生共和合,此作苦義。愛別離苦者,與可愛眾生共分散離別,此作憂苦義。求不得苦者,樂得與不可愛別離、樂可愛和合,彼不得,失樂義。已略說五受陰苦者,不離五受陰苦,是故以略五受陰苦。
問:云何五受陰?答:色受陰、痛受陰、想受陰、行受陰、識受陰。如陰方便廣說,如是可知。於是二種苦,處苦、自性苦。於是生苦、死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,以略五受陰苦,此謂處苦。憂苦、憂悲苦、惱苦,此謂自性苦。三種苦者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於是身苦心苦,是謂苦苦。有漏樂受彼處壞,是謂壞苦。五受陰行苦,此謂苦聖諦。
問:云何苦集聖諦?答:愛令復生,與欲共起,處處起如是欲愛、有愛、不有愛。此愛令復生者,有愛多成令有生愛。苦集者,唯愛不共,故說苦集。與欲共起者,唯愛令歡喜名起,令染名染。共染起喜,起者是處,處令身性起,是處歡喜。是處可愛色,是處歡喜。如是欲愛、有愛、非有愛,除有愛及不有愛,餘愛是欲愛。有愛者,與常見共起。非有愛者,與斷見共起。此謂苦集聖諦。
問:云何苦滅聖諦?答:唯愛滅無餘、捨、遠離、解脫、無處,此謂苦滅聖諦。
問:不然。此亦集滅,何故世尊說苦因滅?答:苦因滅故成不生滅,應作證義,是故集滅,世尊說苦滅。
問:云何苦滅道聖諦?答:此八正分道,如是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正見者,四諦智。正思惟者,是三善思惟。正語者,離四惡行。正業者,是離三惡行。正命者,離邪命。正精進者,四正勤。正念者,四念處。正定者,四禪。復次若修行聖道,於泥洹知見此謂正見,唯於泥洹覺是正思惟,彼斷邪語是正語,斷邪業是正業,彼斷邪命是正命,斷邪精進是正精進,於泥洹念是正念,於泥洹專心是正定。於是慧根、慧力、慧如意足、擇法覺分,成入內正見。精進根、精進力、精進如意足、欲如意足、精進覺分、四正勤,成入內精進。念根、念力、念覺分、四念處,成入內正念。定根、定力、心如意足、信根、信力、定覺分、喜覺分、猗覺分、捨覺分,成入內正定。如是三十七菩提法,成入八正道內,此謂苦滅道聖諦。此謂四聖諦。
問:何故說四聖諦,不三不五?答:一切疑。為世間出世間果因故成四。
問:云何?世諦果苦,集世諦因,果滅,出世諦果。道,出世諦因。是故四,不三不五。復次應知、應斷、應證、應修,以四句故成四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問:什麼是種為因? 答:如種子和芽相續。 問:什麼是有作? 答:如化色。 問:什麼是共業為因? 答:如地、雪山、海、日月。 還有一種說法:這些不是共業因,而是諸色心法,時節為因,沒有共業。如世尊所說的偈頌: 業不與他共, 是藏他不偷, 人所作功德, 其自得善報。 如此可以理解分別。 問:如何以相攝理解? 答:四種相攝,即蘊相攝、入相攝、界相攝、諦相攝。其中無明、行、觸、愛、取、有,屬行蘊所攝。識,屬識蘊所攝。名色,屬四蘊所攝。六入,屬二蘊所攝。受,屬受蘊所攝。生、老死,屬色蘊所攝及行蘊所攝。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法,屬入所攝。識意,屬入所攝。名色,屬五內入所攝。六入,屬六內入所攝。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屬法界所攝。識意,屬識界所攝。名色,屬五界所攝。六入,屬十二諦所攝。無明、愛、取,屬十諦所攝。其餘九屬苦諦所攝。出世因緣,道分,屬道諦所攝。因緣滅,屬滅諦所攝。如此可以理解相攝。這樣可以通過行因緣方便來理解。這就是因緣方便(因緣方便已結束)。 解脫道論卷第十 解脫道論卷第十一 阿羅漢優波底沙(梁言大光)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方便品之二 問:什麼是聖諦方便? 答:即四聖諦,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聖諦。 問:什麼是苦聖諦? 答: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憂苦、憂悲苦、惱苦、苦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,簡而言之,五受陰苦。生苦是指,在眾生種類中諸蘊的生起,這一切都是苦集的意義。老苦是指,由於生而諸界成熟,這是失去力量、色澤和諸根念慧的意義。死苦是指,壽命消滅,產生恐懼的意義。憂苦是指,到達苦處時心中恐懼,這是內心燃燒的意義。憂悲苦是指,苦至語言表達,這是內外燃燒的意義。苦苦是指,身體的苦,這是因苦而生身體之苦的意義。惱苦是指,心理的苦,這是因苦而生心理之苦的意義。怨憎會苦是指,與不可愛的眾生共同和合,這是造成苦的意義。愛別離苦是指,與可愛的眾生分散離別,這是造成憂苦的意義。求不得苦是指,想得到而不可得,想與不可愛的分離而不能分離,想與可愛的和合而不能和合,這是失去快樂的意義。簡而言之,五受陰苦是指,不離開五受陰的苦,因此簡稱為五受陰苦。 問:什麼是五受陰? 答:色受陰、痛受陰、想受陰、行受陰、識受陰。如蘊方便中廣說,可以如此理解。其中有兩種苦,處苦和自性苦。其中生苦、死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,簡而言之即五受陰苦,這稱為處苦。憂苦、憂悲苦、惱苦,這稱為自性苦。三種苦是指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其中身苦心苦,稱為苦苦。有漏的樂受在那裡壞滅,稱為壞苦。五受陰的行苦,這就是苦聖諦。 問:什麼是苦集聖諦? 答:愛令再生,與欲共起,處處生起如是欲愛、有愛、不有愛。這愛令再生是指,有愛多成令有生愛。苦集是指,唯有愛不共,所以說是苦集。與欲共起是指,唯有愛令歡喜名起,令染名染。共染起喜,起是指處所,處所令身性生起,是處歡喜。是處可愛色,是處歡喜。如此欲愛、有愛、非有愛,除去有愛及不有愛,其餘的愛是欲愛。有愛是指,與常見共起。非有愛是指,與斷見共起。這就是苦集聖諦。 問:什麼是苦滅聖諦? 答:唯有愛滅無餘、捨棄、遠離、解脫、無處,這就是苦滅聖諦。 問:不對。這也是集滅,為什麼世尊說是苦因滅? 答:因為苦因滅所以成不生滅,應該作證的意義,因此集滅,世尊說成苦滅。 問:什麼是苦滅道聖諦? 答:這就是八正道,即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正見是指四諦智。正思維是指三種善思維。正語是指遠離四種惡行。正業是指遠離三種惡行。正命是指遠離邪命。正精進是指四正勤。正念是指四念處。正定是指四禪。此外,如果修行聖道,對涅槃有知見,這就是正見,唯對涅槃覺悟是正思維,斷除邪語是正語,斷除邪業是正業,斷除邪命是正命,斷除邪精進是正精進,對涅槃念念不忘是正念,對涅槃專心一致是正定。其中慧根、慧力、慧如意足、擇法覺分,成為內在的正見。精進根、精進力、精進如意足、欲如意足、精進覺分、四正勤,成為內在的正精進。念根、念力、念覺分、四念處,成為內在的正念。定根、定力、心如意足、信根、信力、定覺分、喜覺分、輕安覺分、捨覺分,成為內在的正定。如此三十七菩提法,都包含在八正道中,這就是苦滅道聖諦。這就是四聖諦。 問:為什麼說四聖諦,不是三也不是五? 答:為瞭解決一切疑惑。為世間和出世間的果與因,所以成為四個。 問:怎麼理解? 答:世諦的果是苦,集是世諦的因,滅是出世諦的果。道是出世諦的因。因此是四個,不是三個也不是五個。此外,應知、應斷、應證、應修,因為這四個句子,所以成為四個。
是故四,不三不五。復次應知、應斷、應證、應修,以四句故成四。此四聖諦,以十一行可勝可知。如是以句義、以相、以次第、以略、以譬喻、以分別、以數、以一、以種種、以次第,廣以相攝。
問:云何以句義?答:聖諦者,聖人所說名聖諦,通達彼故成聖諦。諦者,如是義、不異義、自相不異義。苦者果義,集者因義,滅者隨滅義,道者見第一義。如是以句義可知。
問:云何以相?答:苦者過患相,集者因相,滅者不生相,道者方便相。復次苦者逼惱相、憂相、有為相、有邊相,集者聚相、因緣相、和合相、著相,滅者出離相、寂寂相、無為相、醍醐相,道者乘相、令到相、見相、依相。如是異相可知。
問:云何以次第?答:以麁義及證義,初說苦諦。此苦以此生第二集。此集滅是此苦滅,第三滅。此方便為實滅,第四說道。如明瞭醫,初見病源,後問病緣,為滅病故,如病說藥。如是病,如苦可知。如是病因緣,如集可知。如是病盡,如脫滅可知。如是藥,如道可知。如是以次第可知。
問:云何以略?答:生是苦,令生是集,苦止是滅,令止是道。煩惱處是苦,煩惱是集,斷煩惱是滅,斷方便是道。苦能起開身見門,集能起開斷見門,滅能起開常見門,道能起開邪見門。如是以略可知。
問:云何以譬喻?答?如毒樹,如是苦可知。如種,如是集可知。如是燒種,如是滅可知。如火,如是道可知。如此岸有苦有怖畏,如是苦可知。如流,如是集可知。如彼岸無苦無怖畏,如是滅可知。如船能渡,如是道可知。如擔擔,如是苦可知。如取擔,如是集可知。如置擔,如是滅可知。如置擔方便,如是道可知。如是以譬喻可知。
問:云何以分別可知?答:四種諦,語諦、各各諦、第一義諦、聖諦。於是說實語非不實,是謂語諦。於各各諦大入諸見,此謂各各諦。彼諦比丘妄語愚癡法,彼不妄語愚癡法是諦。泥洹者是第一義諦。是聖人所修行,是聖諦。於此所樂聖諦。如是以分別可知。
問:云何以數可知。答:除愛,於三地善不善無記法是苦諦;愛是集諦;斷彼是滅諦;八分道是道諦。復次除愛,餘煩惱,於第三地善不善無記法是苦諦;愛及餘煩惱是集諦;斷彼是滅諦;道者是道諦。復次除愛,餘煩惱一切不善,於三地善有記法是苦諦;愛及與煩惱一切不善是集諦;斷彼是滅諦;道是道諦。復次除愛與煩惱及一切不善,於三地不善、於三地無記法是苦諦;愛及餘煩惱及一切不善,於三地善此集諦;斷彼是滅諦;道是道諦。於是覓有氣味義是愛,集有結使義,餘煩惱是集;以可斷義、以令起有義,一切不善是集;以令有義,於三地善法是集。於是愛及餘煩惱是集,一切不善於三地及善,或苦諦或集諦,逼惱、憂、有為有邊相,故成苦諦。聚因緣、著和合相故,成集諦。如是以數可知。
問:云何以一可知?答:此四諦以四行成一,以諦義、以如義、以法義、以空義。如是以一可知。
問:云何以種種可知?答:二諦,世諦、出世諦。世諦者,有漏、有結、有縛、有流、有厄、有蓋、可觸、有取、有煩惱,所謂苦及集。出世諦者,無漏、無結、無縛、無流、無厄、無蓋、不可觸、無取、無煩惱,所謂滅道。三諦有為,滅諦無為。三諦無色,苦諦有色無色。集諦不善,道諦善,滅諦無記,苦諦善、不善、無記。苦諦可知,集諦可斷,滅諦可證,道諦應修。如是以種種可知。
問:云何以次第廣?答:以一種,有識身是苦,集我慢,斷彼是滅,身念是道。以二種,名色是苦、是無明,有愛是集,斷彼是滅,奢摩他、毘婆舍那是道。以三種成,所謂苦苦是苦諦,三不善根是集,斷彼是滅,戒定慧是道。以四種成:四身性處是苦,四顛倒是集,斷顛倒是滅,四念處是道。以五種成。五趣是苦,五蓋是集,斷蓋是滅,五根是道。以六種成:六觸入是苦,六愛身是集,斷愛身是滅,六出離法是道。以七種成:七識住是苦,七使是集,斷七使是滅,七菩提分是道。以八種成:八世間法是苦,八邪邊是集,斷八邪邊是滅,八正分是道。以九種成:九眾生居是苦,九愛根法是集,斷彼是滅,九正作意根法是道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因此是四個,不是三個也不是五個。此外,應知、應斷、應證、應修,因為這四個句子,所以成為四個。這四聖諦,可以通過十一種方法來理解和掌握。即通過句義、相、次第、略說、譬喻、分別、數目、一致性、種種、次第,以及廣泛的相攝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句義來理解? 答:聖諦是指聖人所說的稱為聖諦,通達它就成為聖諦。諦是指如實的意義、不變異的意義、自相不變的意義。苦是指果的意義,集是指因的意義,滅是指隨順滅除的意義,道是指見到第一義的意義。這樣可以通過句義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相來理解? 答:苦是過患的特徵,集是因的特徵,滅是不生的特徵,道是方法的特徵。此外,苦有逼迫煩惱、憂愁、有為、有限的特徵;集有聚集、因緣、和合、執著的特徵;滅有出離、寂靜、無為、究竟的特徵;道有乘載、引導、見解、依靠的特徵。這樣可以通過不同的特徵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次第來理解? 答:從粗淺到深入的意義以及證悟的意義,首先說苦諦。這個苦由此而生,第二是集。這個集滅了就是這個苦的滅除,第三是滅。這個方法是為了真正的滅除,第四說道。就像明白的醫生,首先看病源,然後問病因,為了消除疾病,根據病情開藥。如此,病就像苦可以理解。病因就像集可以理解。病癒就像解脫的滅可以理解。藥就像道可以理解。這樣可以通過次第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簡略來理解? 答:生是苦,使之生是集,苦止息是滅,使之止息是道。煩惱之處是苦,煩惱是集,斷除煩惱是滅,斷除的方法是道。苦能引起開啟身見之門,集能引起開啟斷見之門,滅能引起開啟常見之門,道能引起開啟邪見之門。這樣可以通過簡略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比喻來理解? 答:如毒樹,這樣可以理解苦。如種子,這樣可以理解集。如燒種子,這樣可以理解滅。如火,這樣可以理解道。如此岸有苦有恐懼,這樣可以理解苦。如水流,這樣可以理解集。如彼岸無苦無恐懼,這樣可以理解滅。如船能渡河,這樣可以理解道。如負擔,這樣可以理解苦。如取擔,這樣可以理解集。如放下擔子,這樣可以理解滅。如放下擔子的方法,這樣可以理解道。這樣可以通過比喻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分別來理解? 答:四種諦,即語諦、各各諦、第一義諦、聖諦。其中說實話不說假話,這就是語諦。在各各諦中包含了各種見解,這就是各各諦。那個諦對比丘來說是妄語愚癡法,而不妄語不愚癡的法才是諦。涅槃是第一義諦。聖人所修行的,是聖諦。這是聖人所樂於修習的聖諦。這樣可以通過分別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數目來理解? 答:除去愛,在三界中善、不善、無記法是苦諦;愛是集諦;斷除它是滅諦;八正道是道諦。此外,除去愛,其餘煩惱,在第三界中善、不善、無記法是苦諦;愛及其餘煩惱是集諦;斷除它們是滅諦;道是道諦。再者,除去愛,其餘煩惱和一切不善,在三界中善、有記法是苦諦;愛及與煩惱和一切不善是集諦;斷除它們是滅諦;道是道諦。再者,除去愛與煩惱及一切不善,在三界中不善、在三界中無記法是苦諦;愛及其餘煩惱及一切不善,在三界中善法是集諦;斷除它們是滅諦;道是道諦。其中,尋求有味道的意義是愛,集有結使的意義,其餘煩惱是集;以可斷除的意義、以引起有的意義,一切不善是集;以引起有的意義,在三界中善法是集。其中愛及其餘煩惱是集,一切不善在三界及善法中,或者是苦諦或者是集諦,因為有逼迫、憂愁、有為、有限的特徵,所以成為苦諦。因為有聚集、因緣、執著、和合的特徵,所以成為集諦。這樣可以通過數目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一致性來理解? 答:這四諦通過四種行為成為一致,即以諦的意義、以如實的意義、以法的意義、以空的意義。這樣可以通過一致性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種種來理解? 答:有兩種諦,世諦和出世諦。世諦是有漏、有結、有縛、有流、有厄、有蓋、可觸、有取、有煩惱的,即苦和集。出世諦是無漏、無結、無縛、無流、無厄、無蓋、不可觸、無取、無煩惱的,即滅和道。三諦是有為的,滅諦是無為的。三諦是無色的,苦諦有色也無色。集諦是不善的,道諦是善的,滅諦是無記的,苦諦可以是善的、不善的或無記的。苦諦應該被了知,集諦應該被斷除,滅諦應該被證悟,道諦應該被修習。這樣可以通過種種來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次第廣泛地理解? 答:以一種來說,有識之身是苦,我慢是集,斷除它是滅,身念是道。以二種來說,名色是苦、是無明,有愛是集,斷除它是滅,止觀是道。以三種來說,所謂苦苦是苦諦,三不善根是集,斷除它們是滅,戒定慧是道。以四種來說:四種身性處是苦,四顛倒是集,斷除顛倒是滅,四念處是道。以五種來說:五趣是苦,五蓋是集,斷除五蓋是滅,五根是道。以六種來說:六觸入處是苦,六愛身是集,斷除愛身是滅,六出離法是道。以七種來說:七識住處是苦,七使是集,斷除七使是滅,七菩提分是道。以八種來說:八世間法是苦,八邪是集,斷除八邪是滅,八正道是道。以九種來說:九眾生居處是苦,九愛根法是集,斷除它們是滅,九正作意根法是道。
以九種成:九眾生居是苦,九愛根法是集,斷彼是滅,九正作意根法是道。以十種成:十方行是苦,十結使是集,斷結是滅,十想是道。如是以次第廣可知。
問:云何以攝?答:三種攝,陰攝、入攝、界攝。於是苦諦五陰所攝,集諦及道諦行陰所攝,滅諦非陰所攝。苦諦十二入所攝,三諦法入所攝,苦諦十八界所攝,三諦法界所攝。如是以攝可知。以此行於聖諦知令起,此謂聖諦方便(聖諦方便已竟)。
解脫道論分別諦品第十二之一
爾時坐禪人,已明瞭陰界入因緣諦,已得聞戒頭陀禪,以凡夫未解脫怖畏惡趣,已觀惡趣怖,已觀無始生死怖,已觀一剎那不可得,已觀三百鉾刺喻,已觀燒頭愛喻,未分別四聖諦,為分別聖諦,當作方便、當作欲、當作勇猛精進,專心緣念具足應令滿。
問:云何當作?答:彼坐禪人初四聖諦當聞,或以略或以廣或以略廣,以聞以義以誦當受持。是時坐禪人入寂寂坐,不亂心不去來心,四聖諦應令起。初苦諦應令起,或以陰或以入或以界陰法,以自相以陰相應令起,如陰方便廣說,如是當知。入者以入相應令起,如入方便廣說,如是當知。界者以界相應令起,如界方便廣說,如是當知。彼坐禪人,如是已陰入界,唯有陰入界、無眾生無命,已令起已得行想。爾時已略作二種令起,所謂名、色。於是色陰十入十界色,四陰意入七界,是名法入法界。或名或色,餘名餘色。餘名餘色者以色空,色者以名空,名者以色不離,色者以名不離。如鼓聲唯依名色生。依色名生,如盲跛遠行。
問:名色者何差別?答:名者無身,色者有身。名者有所知,色者無所知。名者輕轉,色者遲轉。名無聚,色有聚。名者覺知思識,色者無此。色者行倚坐臥屈申,名無此。名者知我行我倚我坐我臥我屈我申,色無此。色者飲食噉甞,名無此。名者知我飲我食我噉我甞,色無此。色者拍戲笑啼種種言說,名無此。名者知我拍我笑我戲我啼我種種言說,色無此。謂名色差別。彼坐禪人如是名色,唯以名色、無眾生無命。已令起、已得行想,爾時一切作略。苦諦者令起如實知見清淨,令名色起。此總語苦諦令起可知。彼坐禪人如是已令起苦諦,作眾生想,從此苦因緣應觀。
問:此苦何因緣何集?答:彼坐禪人如是知,此苦生為因緣,生者有為因緣,有者取為因緣,取者愛為因緣,愛者受為因緣,受者觸為因緣,觸者六入為因緣,六入者名色為因緣,名色者識為因緣,識者行為因緣,行者無明為因緣。如是無明緣行,行緣識,生緣老死,成憂悲苦惱,如是悉苦陰成起。彼坐禪人如是以因緣所縛以廣觀,爾時以作略,此受緣愛,彼苦集令起。或法住智、或聖取因緣智,或離疑清淨,此眾語言集諦令起智。彼坐禪人以令起苦集,於三昧已度疑,爾時觀苦滅,誰滅?為苦滅。誰滅?為此苦滅。彼坐禪人如是知,從生滅此苦滅,從生滅有滅,從有滅取滅,從取滅愛滅,從無明滅行滅。如是從無明滅行滅,從行滅識滅,從生滅老死憂悲苦惱滅,如是此一切苦陰成滅。彼坐禪人如是因緣所縛滅,已廣已觀,爾時作略,此受緣愛,從彼滅苦滅,令起滅諦。彼坐禪人如是已令起滅諦,爾時觀苦滅道:何道?何具足為愛滅?彼坐禪人如是知於五受陰觀過患,此道此具足為愛滅,令起道諦,如諦方便廣說,如是可知。彼坐禪人如是以次第已令起四諦,爾時於五受陰,以一百八十法次第以聚分別觀,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、或內或外、或大或小、或麁或妙、或遠或近,一切色以無常廣觀,以廣觀苦、以廣觀無我。如是所有受、所有想、所有行、所有識,於一一陰十二法門,於五陰五十二成六十,六十無常見、六十苦見、六十無我見,成一百八十。復次一百八十法門,六內入、六外入、六識身、六觸身、六受身、六想身、六思身、六愛身、六覺、六觀。此十六成六十,六十無常見、六十苦見、六十無我見,三六十成一百八十。彼久遠年時日月月半日夜時念剎那,以迴轉法行成新故,如燈焰相續成轉。以無常於行分別觀,以惡趣受苦、飢渴怖畏,求覓愛別離老病死憂悲苦惱。此行相應相續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以九種來說:九眾生居處是苦,九愛根法是集,斷除它們是滅,九正作意根法是道。以十種來說:十種行為是苦,十種結使是集,斷除結使是滅,十種想是道。這樣可以通過次第廣泛地理解。 問:如何通過攝受來理解? 答:有三種攝受,即蘊攝、入攝、界攝。其中苦諦為五蘊所攝,集諦和道諦為行蘊所攝,滅諦不為蘊所攝。苦諦為十二入所攝,三諦為法入所攝,苦諦為十八界所攝,三諦為法界所攝。這樣可以通過攝受來理解。通過這些行為對聖諦的認知而產生,這就是所謂的聖諦方便(聖諦方便已經結束)。 解脫道論分別諦品第十二之一 此時,修習禪定的人已經明白了蘊界入和因緣諦,已經聽聞了戒律和頭陀行的修習方法,因為凡夫未解脫而害怕惡趣,已經觀察了惡趣的恐懼,已經觀察了無始生死的恐懼,已經觀察了一剎那不可得,已經觀察了三百矛刺的比喻,已經觀察了燃燒頭部的愛欲比喻,但還未分別四聖諦。為了分別聖諦,應當做方便、產生慾望、勇猛精進,專心緣念並使之圓滿。 問:應該如何做? 答:那個修習禪定的人首先應該聽聞四聖諦,或簡略地或詳細地或簡略詳細地,通過聽聞、理解和背誦來接受和保持。這時修習禪定的人進入寂靜的坐姿,心不散亂不來去,應當使四聖諦生起。首先應當使苦諦生起,或通過蘊或通過入或通過界法,以自相以蘊相應當使之生起,如蘊的方便廣說,應當如此理解。入者以入相應當使之生起,如入的方便廣說,應當如此理解。界者以界相應當使之生起,如界的方便廣說,應當如此理解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,如此已經通過蘊入界,只有蘊入界、沒有眾生沒有生命,已經使之生起已經得到行的概念。這時已經簡略地做了兩種生起,即名和色。其中色蘊是十入十界的色,四蘊是意入七界,這是法入法界。或者是名或者是色,其餘的是名其餘的是色。其餘的名其餘的色是以色空,色是以名空,名是以色不離,色是以名不離。就像鼓聲只依靠名色而生。依靠色名而生,就像盲人和跛子一起遠行。 問:名色有什麼區別? 答:名是無形體的,色是有形體的。名是有所知的,色是無所知的。名是輕快轉變的,色是緩慢轉變的。名沒有聚集,色有聚集。名能覺知思考識別,色沒有這些。色能行走倚靠坐臥屈伸,名沒有這些。名知道我在行走我在倚靠我在坐我在臥我在屈我在伸,色沒有這些。色能飲食咀嚼品嚐,名沒有這些。名知道我在飲我在食我在咀嚼我在品嚐,色沒有這些。色能拍打玩耍笑啼各種言說,名沒有這些。名知道我在拍打我在笑我在玩耍我在啼哭我在各種言說,色沒有這些。這就是名色的區別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理解名色,只有名色、沒有眾生沒有生命。已經使之生起、已經得到行的概念,這時一切都簡略化了。苦諦應當使之生起如實知見清淨,使名色生起。這總的來說是使苦諦生起可以理解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已經使苦諦生起,產生眾生的概念,從此應當觀察苦的因緣。 問:這個苦有什麼因緣什麼集? 答: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知道,這個苦以生為因緣,生以有為因緣,有以取為因緣,取以愛為因緣,愛以受為因緣,受以觸為因緣,觸以六入為因緣,六入以名色為因緣,名色以識為因緣,識以行為因緣,行以無明為因緣。如此無明緣行,行緣識,生緣老死,成就憂悲苦惱,如此一切苦蘊生起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以因緣所束縛而廣泛觀察,這時簡略化,這受緣愛,那苦集生起。或者是法住智,或者是聖者取因緣智,或者是離疑清淨,這些都是集諦生起的智慧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已經使苦集生起,在三昧中已經度過疑惑,這時觀察苦的滅除,是誰滅除?是苦滅除。是誰滅除?是這個苦滅除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知道,從生滅這個苦滅,從生滅有滅,從有滅取滅,從取滅愛滅,從無明滅行滅。如此從無明滅行滅,從行滅識滅,從生滅老死憂悲苦惱滅,如此這一切苦蘊滅除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因緣所束縛的滅除,已經廣泛地觀察,這時簡略化,這受緣愛,從那裡滅苦滅,使滅諦生起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已經使滅諦生起,這時觀察苦滅的道:什麼道?什麼具足能使愛滅?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知道在五受蘊中觀察過患,這道這具足能使愛滅,使道諦生起,如諦的方便廣說,應當如此理解。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如此以次第已經使四諦生起,這時對五受蘊,以一百八十法次第以聚集分別觀察,所有的色過去未來現在、或內或外、或大或小、或粗或細、或遠或近,一切色以無常廣泛觀察,以廣泛觀察苦、以廣泛觀察無我。如此所有的受、所有的想、所有的行、所有的識,在每一蘊有十二種法門,在五蘊中五十二成六十,六十無常見、六十苦見、六十無我見,成為一百八十。再者一百八十法門,六內入、六外入、六識身、六觸身、六受身、六想身、六思身、六愛身、六覺、六觀。這十六成六十,六十無常見、六十苦見、六十無我見,三個六十成一百八十。那久遠年時日月月半日夜時念剎那,以輪迴法行成新故,如燈焰相續成轉。以無常於行分別觀察,以惡趣受苦、飢渴恐懼,尋求愛別離老病死憂悲苦惱。這些行相應相續。
以無常於行分別觀,以惡趣受苦、飢渴怖畏,求覓愛別離老病死憂悲苦惱。此行相應相續。以苦於行觀分別,從陰入界、因緣、諦、業果報因緣令生所生,無眾生、不動、無事、自性行成起。以無我於觀分別,於行色無常,以滅義、以苦怖義、無我不實義,以作略廣分別如是受想行識無常滅義。苦者以怖義,無我以不實義,如是作略廣分別。於是以無常已分別除常想,以苦分別除樂想,以無我分別除我想。
問:云何以無常廣分別?答:如實見一切諸行,無有為邊、滅為邊,於無相或令起心,於無相界為安心,是故以無常廣分別。
問:云何以苦分別?答:於一切諸行令心怖畏,從作願令起心,於無作願為心安,是故以苦廣分別。
問:云何以無我廣分別?答:於一切法見從他從此執令起心,於空界為心安,是故以無我廣分別。如是分別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,以滅怖畏,以無實觀之(分別智已竟)。
彼坐禪人於五受陰,已分別於三相,令樂入欲斷諸行。爾時現在內五受陰取彼相令通達起滅,如是此法以無生現生,以生滅如是通達。於是取相者,取相三種:取煩惱相、取定相、取毘婆舍那相。於是愚癡凡夫,於見聞覺知境界,以成樂常想顛倒所,初心以好取相,於此著煩惱,如蛾投燈,此謂取煩惱相。
問:云何取定相?答:於此坐禪人樂得定,以念正智所初心三十八行,於一一行取相令繫心,為不亂故如繫象,此謂取定相。
問:云何取毘婆奢那相?答:常觀人以慧所初心,色受想行識各各分別其自相,樂欲捨修彼相,如捉毒蛇,此謂取毘婆奢那相。於此取毘婆奢那相可樂。
問:云何取受想行識相?答:彼色識相,或以地界、或以水界、或以火界、或以風界,或眼入或身入。如是觀彼受受相,或為樂、或為苦、或為不苦不樂。如是觀彼想想相,或為色想、或為法想。如是觀知行行相,或為觸、或為思、或為覺、或為觀、或為作意。如是觀彼識識相,或眼識、或意識。如是觀彼彼坐禪,如是善取彼相,以善令起。令起如是,取色受想行識相。復次以二行取心相,以事、以作意。
問:云何以事取心相?答:以此事我心起,當觀彼以此色受事、以此想事、以此行事、以此識事,我心起。如是當觀,彼如是以事取心相。
問:云何以作意取心相?答:如是我作意色此心起。如是當觀,如是我作意受想行我心起。如是當觀,如是已作意取心相。
問:云何彼相成善取?答:以是行、以是相,色受想行識想以成觀。若復堪更觀彼相,以此行、以此相,是謂彼相成善取。通達生滅者,有起、有滅、有起滅通達。於是色已生現在,彼生相起變相滅。彼二句以慧眼見。通達起滅,受已生現在受想行識,彼生相起變相滅。彼二句以慧眼見通達起滅。復次以三行通達起相,以三行通達滅相,如是以因、以緣、以自味。
問:云何以因通達起相?答:愛無明業是因為陰起,以慧眼見,以因通達起相。云何以緣通達起相?食緣為色陰起,觸緣為三陰起,名色緣為識陰起,以慧眼見,以緣通達起相。
問:云何以自味通達起相?答:如燈焰相續無間,初後新新起行,以相以慧眼見,以自味通達起相。於是以因、以起見,以集諦相成見,以令起覺。以緣、以自味,以起見苦諦,以相成所見,以剎那不可得覺。如是以三行通達起相。
問:云何以三行通達滅相?答:以因滅、以緣滅、以自味滅,於是以愛滅、以無明滅、以業滅,陰成滅,以慧眼見,以因滅通達滅相。以食滅,色陰成滅;以觸滅,三陰成滅;以名色滅,識陰成滅,以慧眼見,以緣滅通達滅相。如燈焰相續無間,初有滅行以慧眼見,以自味通達滅相。於是以因滅見滅諦,以相成所見,以無生相覺,以緣滅、以自味,以見滅。以苦諦相成初見,以剎那不可得覺。
問:若以起滅見苦諦,以相得見,何故上智當起?答:何用起見滅?以苦諦相得見未見,彼苦成滿,乃至諸行過盡如實已見,從行相已令起心、於非行心成度,如實已見諸行過患。從行相已令起心、於非行成度,是處見苦成滿,謂往邊故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以無常的角度來觀察行為,以惡趣受苦、飢渴恐懼,尋求愛別離老病死憂悲苦惱。這些行為相應相續。以苦的角度來觀察行為,從蘊入界、因緣、諦、業果報因緣使所生之物生起,無眾生、不動、無事、自性行生起。以無我的角度來觀察,對行為的色無常,以滅的意義、以苦的恐懼意義、無我的不實意義,以簡略廣泛分別如此受想行識無常滅的意義。苦是以恐懼的意義,無我是以不實的意義,如此簡略廣泛分別。於是以無常已分別除去常的想法,以苦分別除去樂的想法,以無我分別除去我的想法。 問:如何以無常廣泛分別? 答:如實看待一切諸行,無有為的邊界、滅為邊界,於無相或使心生起,於無相界安心,因此以無常廣泛分別。 問:如何以苦分別? 答:對一切諸行使心生恐懼,從作願使心生起,於無作願使心安,因此以苦廣泛分別。 問:如何以無我廣泛分別? 答:對一切法見從他從此執著使心生起,於空界使心安,因此以無我廣泛分別。如此分別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,以滅除恐懼,以無實觀察之(分別智已經結束)。 那個修習禪定的人對五受蘊,已經分別於三相,使之樂於進入欲斷諸行。這時對現在內在的五受蘊取那相使通達生起滅除,如此這法以無生現生,以生滅如此通達。於是取相有三種:取煩惱相、取定相、取毘婆舍那相。其中愚癡凡夫,對見聞覺知的境界,以成樂常想顛倒所,初心以好取相,於此著煩惱,如飛蛾投火,這稱為取煩惱相。 問:如何取定相? 答:對這個修習禪定的人樂於得定,以念正智所初心三十八行,對每一行取相使繫心,為不亂故如繫象,這稱為取定相。 問:如何取毘婆舍那相? 答:常觀人以智慧所初心,色受想行識各各分別其自相,樂欲捨修那相,如捉毒蛇,這稱為取毘婆舍那相。對此取毘婆舍那相可樂。 問:如何取受想行識相? 答:那色識相,或以地界、或以水界、或以火界、或以風界,或眼入或身入。如此觀察那受受相,或為樂、或為苦、或為不苦不樂。如此觀察那想想相,或為色想、或為法想。如此觀察知行行相,或為觸、或為思、或為覺、或為觀、或為作意。如此觀察那識識相,或眼識、或意識。如此觀察那修習禪定的人,如此善取那相,以善使之生起。生起如是,取色受想行識相。再者以兩種行為取心相,以事、以作意。 問:如何以事取心相? 答:以此事我心生起,當觀察那以此色受事、以此想事、以此行事、以此識事,我心生起。如此當觀察,那如此以事取心相。 問:如何以作意取心相? 答:如此我作意色此心生起。如此當觀察,如此我作意受想行我心生起。如此當觀察,如此已作意取心相。 問:如何那相成為善取? 答:以這行為、以這相,色受想行識想以成觀察。若再能觀察那相,以此行為、以此相,這稱為那相成為善取。通達生滅者,有生起、有滅除、有生起滅除通達。對於色已生現在,那生相生起變相滅除。那兩句以慧眼見。通達生起滅除,受已生現在受想行識,那生相生起變相滅除。那兩句以慧眼見通達生起滅除。再者以三種行為通達生起相,以三種行為通達滅除相,如此以因、以緣、以自味。 問:如何以因通達生起相? 答:愛無明業是因為蘊生起,以慧眼見,以因通達生起相。如何以緣通達生起相?食緣為色蘊生起,觸緣為三蘊生起,名色緣為識蘊生起,以慧眼見,以緣通達生起相。 問:如何以自味通達生起相? 答:如燈焰相續無間,初後新新生起行為,以相以慧眼見,以自味通達生起相。於是以因、以生起見,以集諦相成見,以使生起覺。以緣、以自味,以生起見苦諦,以相成所見,以剎那不可得覺。如此以三種行為通達生起相。 問:如何以三種行為通達滅除相? 答:以因滅除、以緣滅除、以自味滅除,於是以愛滅除、以無明滅除、以業滅除,蘊成滅除,以慧眼見,以因滅除通達滅除相。以食滅除,色蘊成滅除;以觸滅除,三蘊成滅除;以名色滅除,識蘊成滅除,以慧眼見,以緣滅除通達滅除相。如燈焰相續無間,初有滅除行為以慧眼見,以自味通達滅除相。於是以因滅除見滅諦,以相成所見,以無生相覺,以緣滅除、以自味,以見滅除。以苦諦相成初見,以剎那不可得覺。 問:若以生起滅除見苦諦,以相得見,為何上智當生起? 答:何用生起見滅除?以苦諦相得見未見,那苦成滿,乃至諸行過盡如實已見,從行相已使心生起、於非行心成度,如實已見諸行過患。從行相已使心生起、於非行成度,是處見苦成滿,稱為往邊故。
問:若以起滅見苦諦,以相得見,何故上智當起?答:何用起見滅?以苦諦相得見未見,彼苦成滿,乃至諸行過盡如實已見,從行相已令起心、於非行心成度,如實已見諸行過患。從行相已令起心、於非行成度,是處見苦成滿,謂往邊故。猶如飛鳥為火所圍未免怖畏,若未至虛空,見火圍過患,成飛虛空,是時彼見火怖圍,成滿如是,於此可知。於是以因、以緣、以起見,成通達因緣起相。此有此起,此起故此成起。因滅故及緣滅故,以見滅因緣,生相成通達。此無有此不成,此滅故此滅。以自味,以起滅,見已起成通達。知因緣法有為法起,彼起得知,彼滅亦知,彼住亦知。如是以起滅見四法成所知,如是一相法、種種法、無事法、正法,於是一相續所著諸行以起,彼見不成種種執、初後轉諸行,以彼滅見不成一執,自性離、無動諸行。以初後見不成我執,因緣所轉初後諸行,如是以法見不成無事執。無聞凡夫以一不覺常斷說、以種種不覺成常說、以無事不覺成我說。如是以法不覺成無事說。於是以平等語言、以一相勝語言,以種種相攝成一相,以分別義成種種;以煩惱義成一性,以方便義成種種性;以愛果成一性,以業果成種種性。彼坐禪人如是見一性,非於此執種種見;若見種種性,非於此執常見一性。若現見一性,餘作餘覺除此見;若現見種種性,彼作彼覺除此見。若現見一性,除此斷見;若現見種種性,除此常見。彼坐禪人如是以起滅,見一性、種種性,法明何以起?現起諸行,見彼無事。何故?一切諸行無事不動,無餘所起住,住自性,因緣和合集為因緣。如是以止法生令生,於是以無命義及不動義,無事法可知。以自性義及緣義,如是止法可知。令現空無事、令現業所作,如是止法令現無事名法,如是令現止法名行。於是以一性法覺苦相成通達,以種種性覺無常相成通達。以無事法覺,如是以止法覺無我相成通達。
問:彼坐禪人一切諸行,以無餘處觀起滅,為一處當觀耶?答:於初諸行處取其相,通達起滅無餘處,一切諸行令滿。如人於大海一處以舌舐水,即知一切水醎。如是於此可知。以二行諸行令滿,以事、以不愚癡,於是諸行取其相通達生滅。彼諸行以其事成滿,於是斷無智故,餘諸行以不愚癡成滿。於是起滅智,是諸行分別智,一切諸行以起初邊成分別,以滅後邊成分別;以起初邊成寂寂,以滅有邊成寂寂;以起從起無初,以滅從滅無後。是故起滅智,成諸行分別智(起滅智已竟)。
彼坐禪人如是正見生滅相,善分別諸行,樂得滅樂定。爾時不作意觀生,唯見心滅。以色事、以心生滅,依彼事見心滅。如是以受持、以想事、以行事、以識事、以心生滅,依彼事見心生滅。復次以三行見滅如是,以聚、以雙、以分別。
問:云何以聚?答:於威儀、威儀所起心心數法,於其處以聚見彼滅。復次已觀色無常、受無常、想無常、行無常、識無常,爾時以無常事所起心心數法,以聚見彼滅。如是以苦事、無我事,如是以聚當見。
問:云何以雙?答:此色無常已觀無常,隨無常起心見心生滅。如是受想行識無常已觀,隨無常事起心見生滅。如是已苦事、已無我事,如是以雙當觀。
問:云何以分別?答:已觀此色無常,隨無常事起心見心生滅,如是以分別觀見多心滅。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,隨無常事起心見心生滅,以是見心滅復見滅,如是以分別見多心滅。如是觀苦觀無我,如是已分別,唯現觀彼滅。其彼苦滅事成專,常覓諸行剎那成得利。彼坐禪人以此慧非他緣,見一切世間。以自性如到芥子頭,於一心剎那生老死變,爾時坐禪人復如是見。如偈所說:
此雙名色性, 展轉於一滅, 句滅緣彼滅, 及彼因所生, 陰無常滅法, 苦生法滅法。 如桴打鼓聲, 亦不從眼生, 色香等五法, 亦不從色生, 亦不離二句, 依緣生有為。 如桴打鼓聲, 亦不從耳生, 色香等五法, 亦不從聲生, 亦不離二句。 亦不從鼻生, 色香等五法, 亦不從香生, 亦不離二句。 亦不從舌生, 色香等五法, 亦不從味生, 亦不離二句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問:如果以生滅來看苦諦,以相得見,為何上等智慧應當生起? 答:何需生起見滅?以苦諦相得見未見,那苦成滿,乃至諸行過盡如實已見,從行相已使心生起、於非行心成度,如實已見諸行過患。從行相已使心生起、於非行成度,是處見苦成滿,稱為往邊故。就像飛鳥被火包圍未免恐懼,若未到達虛空,見火圍過患,成功飛到虛空,這時那見火的恐懼包圍,成滿如是,於此可知。於是以因、以緣、以生起見,成通達因緣生起相。此有此起,此起故此成起。因滅故及緣滅故,以見滅因緣,生相成通達。此無有此不成,此滅故此滅。以自味,以生滅,見已起成通達。知因緣法有為法起,那起得知,那滅也知,那住也知。如是以生滅見四法成所知,如是一相法、種種法、無事法、正法,於是一相續所著諸行以起,那見不成種種執、初後轉諸行,以那滅見不成一執,自性離、無動諸行。以初後見不成我執,因緣所轉初後諸行,如是以法見不成無事執。無聞凡夫以一不覺常斷說、以種種不覺成常說、以無事不覺成我說。如是以法不覺成無事說。於是以平等語言、以一相勝語言,以種種相攝成一相,以分別義成種種;以煩惱義成一性,以方便義成種種性;以愛果成一性,以業果成種種性。那修禪的人如是見一性,非於此執種種見;若見種種性,非於此執常見一性。若現見一性,餘作餘覺除此見;若現見種種性,那作那覺除此見。若現見一性,除此斷見;若現見種種性,除此常見。那修禪的人如是以生滅,見一性、種種性,法明何以起?現起諸行,見那無事。為何?一切諸行無事不動,無餘所起住,住自性,因緣和合集為因緣。如是以止法生令生,於是以無命義及不動義,無事法可知。以自性義及緣義,如是止法可知。令現空無事、令現業所作,如是止法令現無事名法,如是令現止法名行。於是以一性法覺苦相成通達,以種種性覺無常相成通達。以無事法覺,如是以止法覺無我相成通達。 問:那修禪的人一切諸行,以無餘處觀生滅,為一處當觀嗎? 答:於初諸行處取其相,通達生滅無餘處,一切諸行令滿。如人於大海一處以舌舐水,即知一切水鹹。如是於此可知。以二行諸行令滿,以事、以不愚癡,於是諸行取其相通達生滅。那諸行以其事成滿,於是斷無智故,餘諸行以不愚癡成滿。於是生滅智,是諸行分別智,一切諸行以生起初邊成分別,以滅後邊成分別;以生起初邊成寂寂,以滅有邊成寂寂;以生起從起無初,以滅從滅無後。是故生滅智,成諸行分別智(生滅智已經結束)。 那修禪的人如是正見生滅相,善分別諸行,樂得滅樂定。這時不作意觀生,唯見心滅。以色事、以心生滅,依那事見心滅。如是以受持、以想事、以行事、以識事、以心生滅,依那事見心生滅。再者以三行見滅如是,以聚、以雙、以分別。 問:如何以聚? 答:於威儀、威儀所起心心數法,於其處以聚見那滅。再者已觀色無常、受無常、想無常、行無常、識無常,這時以無常事所起心心數法,以聚見那滅。如是以苦事、無我事,如是以聚當見。 問:如何以雙? 答:此色無常已觀無常,隨無常起心見心生滅。如是受想行識無常已觀,隨無常事起心見生滅。如是已苦事、已無我事,如是以雙當觀。 問:如何以分別? 答:已觀此色無常,隨無常事起心見心生滅,如是以分別觀見多心滅。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,隨無常事起心見心生滅,以是見心滅復見滅,如是以分別見多心滅。如是觀苦觀無我,如是已分別,唯現觀那滅。其那苦滅事成專,常覓諸行剎那成得利。那修禪的人以此慧非他緣,見一切世間。以自性如到芥子頭,於一心剎那生老死變,這時修禪的人復如是見。如偈所說: 此雙名色性, 展轉於一滅, 句滅緣那滅, 及那因所生, 蘊無常滅法, 苦生法滅法。 如槌打鼓聲, 也不從眼生, 色香等五法, 也不從色生, 也不離二句, 依緣生有為。 如槌打鼓聲, 也不從耳生, 色香等五法, 也不從聲生, 也不離二句。 也不從鼻生, 色香等五法, 也不從香生, 也不離二句。 也不從舌生, 色香等五法, 也不從味生, 也不離二句。
亦不從舌生, 色香等五法, 亦不從味生, 亦不離二句。 亦不從身生, 色香等五法, 亦不從觸生, 亦不離二句。 不從處色生, 不從法入出, 依因緣依生。 如桴打鼓聲, 彼根最羸出, 初因亦最羸, 彼因亦最羸, 所起彼亦羸, 共地此最羸, 相應亦最羸, 和合亦最羸, 展轉此常羸, 展轉法不住, 亦無性展轉, 無有能令起, 令起彼亦無。 如乾闥婆城, 是誰初令起? 不以自身生, 不以自力住, 由隨他法生, 生諸有漏法。 自體臝劣不自生, 亦不自因不自事, 不有為處不自性, 不自性行相諸有。 為生自身臝無時, 無所從來無所行, 處無所生為他國, 心無我所命身性。 一心苦樂相應速, 剎那山海八萬劫, 一住不再無二心, 相應過去及當滅。 現住一切彼諸陰, 此等已去無間失, 未來當失於彼間, 已沒無異相不起, 以不生故現在生, 從於心失世間無。 第一義中無去來, 未來無聚唯轉生, 住如芥子生諸法, 彼法滅已是其初。 世間以法初不雜, 不見去來不見生, 諸法不生如虛空, 猶如電起須臾滅。
彼坐禪人如是見滅無盡入定,如鑽火煙起,菩提品剎那剎那起、光明智起、喜猗樂取解脫念處起,捨出離於是不明瞭。坐禪人於彼法或起亂、或起增上慢。
問:云何為除亂?答:彼坐禪人於法起喜,彼喜復令更安,如是彼坐復更令安,成其心法調所攝。若法調所攝心,從滅觀定,其心離常難,常通達如是離去。
問:云何起增上慢?答:彼坐禪人於法初起光相,得出世間法。於未得成得相,常不更作精進,如是增上慢起。明瞭坐禪人,知此煩惱是定亂,知世間法行事,如是知出世間法泥洹事。如是知已,如是智除亂、除增上慢,唯見滅是善,修行多修(觀滅智已竟)。
解脫道論卷第十一
解脫道論卷第十二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
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
分別諦品第十二之二
彼坐禪人如是現觀滅,以由觀滅成,畏陰因亦畏陰生,畏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成畏,彼如惡人捉刀可畏,如毒蛇、如火聚。如是以由觀滅成,畏陰因、畏陰生,畏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。以無常現作意令畏想,以安隱令起無想。以苦現作意成畏生,以安隱令起無生。以無我現作意成畏相及生,以安隱令起無相及無生。觀過患觀厭離軟隨相似忍,是其總語(令起智怖已竟)。
彼坐禪人,以怖現修行令起智,樂解脫智生。彼陰相是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陰生為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此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如火所圍鳥,從彼樂解脫。如人為賊所圍,從彼樂解脫。如是彼坐禪人陰因、陰生、三有五趣七識住九眾生居此畏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以無常現作意畏因,以苦現作意畏生,以無我現作意畏因及生,樂解脫智起。於是凡夫人及學人,於樂解脫智二種引心,或觀歡喜。於是現觀,於上成通達現觀歡喜。心成憂惱成修行障礙。成通達難見思惟行,捨中隨相似忍,此是總語言(樂解脫智已竟)。
彼坐禪人如是現修行樂解脫智,從一切諸行樂解脫泥洹諸行,唯作一相,欲令起解脫門相似智起。以三行得相似智,以三行越正聚,於五陰無常現見得相似智。五陰滅常泥洹,如是現見越正聚。於五陰以苦現見得相似智,五陰滅樂泥洹,現見越正聚。於五陰以無我現見得相似智,五陰滅第一義泥洹,現見越正聚。
問:云何以智現越正聚?云何以智已越正聚?答:以性除智現越正聚,以道智已越正聚。
問:相似智者何義?答:相似者,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正道分,以彼相似,此謂相似智總語言。無怨見利相似忍,此是相似智總語言(相似智已竟)。
相似智無間次第,從一切諸行相起,作泥洹事,生性除智。
問:云何義名性除?答:除凡夫法名性除,非凡夫法所除亦名性除。性者是泥洹。復次種殖泥洹者名性除。如阿毘曇所說,除生名性除,度無生亦名性除。復除生因名性除,度無生無相名性除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也不從舌生, 色香等五法, 也不從味生, 也不離二句。 也不從身生, 色香等五法, 也不從觸生, 也不離二句。 不從處色生, 不從法入出, 依因緣依生。 如槌打鼓聲, 那根最羸弱出, 初因也最羸弱, 那因也最羸弱, 所起那也羸弱, 共地此最羸弱, 相應也最羸弱, 和合也最羸弱, 展轉此常羸弱, 展轉法不住, 也無性展轉, 無有能令起, 令起那也無。 如乾闥婆城, 是誰初令起? 不以自身生, 不以自力住, 由隨他法生, 生諸有漏法。 自體羸劣不自生, 也不自因不自事, 不有為處不自性, 不自性行相諸有。 為生自身羸無時, 無所從來無所行, 處無所生為他國, 心無我所命身性。 一心苦樂相應速, 剎那山海八萬劫, 一住不再無二心, 相應過去及當滅。 現住一切那諸蘊, 此等已去無間失, 未來當失於那間, 已沒無異相不起, 以不生故現在生, 從於心失世間無。 第一義中無去來, 未來無聚唯轉生, 住如芥子生諸法, 那法滅已是其初。 世間以法初不雜, 不見去來不見生, 諸法不生如虛空, 猶如電起須臾滅。 那修禪的人如是見滅無盡入定,如鑽火煙起,菩提品剎那剎那起、光明智起、喜猗樂取解脫念處起,捨出離於是不明瞭。修禪的人於那法或起亂、或起增上慢。 問:如何為除亂? 答:那修禪的人於法起喜,那喜復令更安,如是那坐復更令安,成其心法調所攝。若法調所攝心,從滅觀定,其心離常難,常通達如是離去。 問:如何起增上慢? 答:那修禪的人於法初起光相,得出世間法。於未得成得相,常不更作精進,如是增上慢起。明瞭修禪的人,知此煩惱是定亂,知世間法行事,如是知出世間法涅槃事。如是知已,如是智除亂、除增上慢,唯見滅是善,修行多修(觀滅智已經結束)。 解脫道論卷第十一 解脫道論卷第十二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分別諦品第十二之二 那修禪的人如是現觀滅,以由觀滅成,畏蘊因也畏蘊生,畏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成畏,那如惡人捉刀可畏,如毒蛇、如火聚。如是以由觀滅成,畏蘊因、畏蘊生,畏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。以無常現作意令畏想,以安穩令起無想。以苦現作意成畏生,以安穩令起無生。以無我現作意成畏相及生,以安穩令起無相及無生。觀過患觀厭離軟隨相似忍,是其總語(令起智怖已經結束)。 那修禪的人,以怖現修行令起智,樂解脫智生。那蘊相是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蘊生為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三有、五趣、七識住、九眾生居此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如火所圍鳥,從那樂解脫。如人為賊所圍,從那樂解脫。如是那修禪的人蘊因、蘊生、三有五趣七識住九眾生居此畏怖者,樂解脫智起。以無常現作意畏因,以苦現作意畏生,以無我現作意畏因及生,樂解脫智起。於是凡夫人及學人,於樂解脫智二種引心,或觀歡喜。於是現觀,於上成通達現觀歡喜。心成憂惱成修行障礙。成通達難見思惟行,捨中隨相似忍,此是總語言(樂解脫智已經結束)。 那修禪的人如是現修行樂解脫智,從一切諸行樂解脫涅槃諸行,唯作一相,欲令起解脫門相似智起。以三行得相似智,以三行越正聚,於五蘊無常現見得相似智。五蘊滅常涅槃,如是現見越正聚。於五蘊以苦現見得相似智,五蘊滅樂涅槃,現見越正聚。於五蘊以無我現見得相似智,五蘊滅第一義涅槃,現見越正聚。 問:如何以智現越正聚?如何以智已越正聚? 答:以性除智現越正聚,以道智已越正聚。 問:相似智者何義? 答:相似者,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正道分,以那相似,此謂相似智總語言。無怨見利相似忍,此是相似智總語言(相似智已經結束)。 相似智無間次第,從一切諸行相起,作涅槃事,生性除智。 問:如何義名性除? 答:除凡夫法名性除,非凡夫法所除也名性除。性者是涅槃。再者種植涅槃者名性除。如阿毘曇所說,除生名性除,度無生也名性除。再除生因名性除,度無生無相名性除。
如阿毘曇所說,除生名性除,度無生亦名性除。復除生因名性除,度無生無相名性除。於泥洹是初引路,從外起轉慧,此性除總語言(性除智已竟)。
性智無間次第,現知苦、現斷集、現作證滅、現修道,生須陀洹道智及一切菩提法。彼坐禪人於此時以寂寂,現見有邊無為醍醐戒。於一剎那以一智,非初非後分別四諦,以知苦分別、以斷集分別、以作滅證分別、以修道分別,成分別。如譬喻偈所說:
如人捨此岸, 以船度彼岸, 於彼度諸物, 乘舡者除漏。
如船度水,非初非後於一剎那作四事,捨此岸、除漏、到彼岸、度物。如捨此岸,如是智分別苦。如除漏,如是分別斷集。如度彼岸,如是作證分別滅。如以船度物,如是修道分別。如燈共生,於一剎那不初不後作四事,如小燈炷、除闇、令油消、令光明起。如日共生,非初非後於一剎那作四事,令現色、除闇、令滅寒、令起光明。如令現色,如是智分別苦。如除闇,如是分別斷集。如令滅寒,如是作證分別滅。如令起光明,如是修道分別。如日,如是聖智。
問:如實現見苦,知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。此相云何?若不見苦,四顛倒生。爾時如所說,有邊無為醍醐戒,以寂寂現見,以一智非初非後分別四諦。此義云何?答:於生滅智,是時未成見苦滿,及至如實見諸行過患,從諸行相令起心於無行成度,是故如實見諸行過患。從諸行相以令起心於無行成度,是處見苦漏,到最後故。復說若如是以寂寂、以性除智,成分別諦。性除智者,從行相起成度無行。若性除智從行相起成度於無行,成度於泥洹,唯著因是其事,以著事得定心。若不得定,不生奢摩他、毘婆舍那,亦不得菩提法滿,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別諦。從彼性除智,無間道智成生,於此時得於泥洹定。心得定,成起奢摩他、毘婆舍那,成滿菩提分法。是故唯以道智成分別諦。如人從燒城出,腳跨門閫。從城已出一腳,是時未名出。如是性除智,從彼行相起成度無行,是時未名度煩惱,諸法未滿故。如人從所燒城,兩腳已出,是時名出燒城。如是性除智無間成生道智起,是時名從煩惱城出,諸法滿故。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別諦。分別諦者何義?答:四聖諦於一剎那說和合,名分別諦。於此時道智和合依義,諸根成平等不動義、力義、乘義,菩提分因義,道分令住義,念處勝義,正勤便義,如意足實義,諦不亂義,奢摩他隨觀義、毘婆舍那義、不相離義、雙義、覆義,戒清淨不亂義,心性淨見義、見清淨義、脫義,解脫通達義、明捨義、脫斷義,滅智根義、欲令起義,作意平等義,觸受滅出離義、現前義,定依義,念真實義,慧深勝義,醍醐最後義,泥洹最後平等義。坐禪人如是現智,如是現見斷三結,所謂身見、疑、戒取,及彼相應煩惱。
問:云何身見?答:於此無聞凡夫見色為我,我有色、色為我所,於色我。如是受想行識為我,我有識、識為我所,於識我。此謂身見。此身已斷,彼斷故六十二見亦斷,為身見所初六十二見。
問:云何疑?答:或於苦、或於集、或於滅、或於道、或於佛法僧、或初邊或後邊、或初後邊疑,或於因緣所起法彼疑惑,此謂疑。彼亦斷。
問:云何戒盜?答:戒盜二種,渴愛及癡。我以此戒、以此行、以此苦行、以此梵行,我當上天,我皆當生一一天處。此謂渴愛戒盜。從此外沙門婆羅門,以戒、以清淨、以清淨戒行,彼如是見。此謂癡戒盜。彼亦斷。
問:云何彼一處住煩惱?答:彼令往惡趣,婬欲瞋恚癡,此謂彼一處住煩惱亦斷。於此間為須陀洹果,作證成向。未得須陀洹,住須陀洹向地,或第八地,或見地,或定從兩起轉慧。此須陀洹道智總語言。須陀洹無間次第,三結斷故,作無為事,與道等法無異方便起須陀洹果智果心。或二或三生無間,彼次第度。後分心從後分起,觀道、觀果、觀泥洹,觀已斷煩惱。觀餘煩惱,此謂須陀洹。不退法定向、菩提向,未來果欲分別,是世尊胸生、口生、法生、法所造,得法分不與物分,此謂見具足善。修行通達聖法,至醍醐門住,見具足到此妙法。見此妙法已,覺智成就。已覺明成就,入法流聖通達慧,開醍醐門住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如阿毘曇所說,除生名性除,度無生也名性除。再除生因名性除,度無生無相名性除。於涅槃是初引路,從外起轉慧,此性除總語言(性除智已經結束)。 性智無間次第,現知苦、現斷集、現作證滅、現修道,生須陀洹道智及一切菩提法。那修禪的人於此時以寂寂,現見有邊無為醍醐戒。於一剎那以一智,非初非後分別四諦,以知苦分別、以斷集分別、以作滅證分別、以修道分別,成分別。如譬喻偈所說: 如人捨此岸, 以船度彼岸, 於彼度諸物, 乘船者除漏。 如船度水,非初非後於一剎那作四事,捨此岸、除漏、到彼岸、度物。如捨此岸,如是智分別苦。如除漏,如是分別斷集。如度彼岸,如是作證分別滅。如以船度物,如是修道分別。如燈共生,於一剎那不初不後作四事,如小燈炷、除暗、令油消、令光明起。如日共生,非初非後於一剎那作四事,令現色、除暗、令滅寒、令起光明。如令現色,如是智分別苦。如除暗,如是分別斷集。如令滅寒,如是作證分別滅。如令起光明,如是修道分別。如日,如是聖智。 問:如實現見苦,知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。此相如何?若不見苦,四顛倒生。爾時如所說,有邊無為醍醐戒,以寂寂現見,以一智非初非後分別四諦。此義如何? 答:於生滅智,是時未成見苦滿,及至如實見諸行過患,從諸行相令起心於無行成度,是故如實見諸行過患。從諸行相以令起心於無行成度,是處見苦漏,到最後故。復說若如是以寂寂、以性除智,成分別諦。性除智者,從行相起成度無行。若性除智從行相起成度於無行,成度於涅槃,唯著因是其事,以著事得定心。若不得定,不生奢摩他、毘婆舍那,也不得菩提法滿,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別諦。從那性除智,無間道智成生,於此時得於涅槃定。心得定,成起奢摩他、毘婆舍那,成滿菩提分法。是故唯以道智成分別諦。如人從燒城出,腳跨門檻。從城已出一腳,是時未名出。如是性除智,從那行相起成度無行,是時未名度煩惱,諸法未滿故。如人從所燒城,兩腳已出,是時名出燒城。如是性除智無間成生道智起,是時名從煩惱城出,諸法滿故。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別諦。分別諦者何義?答:四聖諦於一剎那說和合,名分別諦。於此時道智和合依義,諸根成平等不動義、力義、乘義,菩提分因義,道分令住義,念處勝義,正勤便義,如意足實義,諦不亂義,奢摩他隨觀義、毘婆舍那義、不相離義、雙義、覆義,戒清淨不亂義,心性淨見義、見清淨義、脫義,解脫通達義、明捨義、脫斷義,滅智根義、欲令起義,作意平等義,觸受滅出離義、現前義,定依義,念真實義,慧深勝義,醍醐最後義,涅槃最後平等義。修禪的人如是現智,如是現見斷三結,所謂身見、疑、戒取,及那相應煩惱。 問:如何身見? 答:於此無聞凡夫見色為我,我有色、色為我所,於色我。如是受想行識為我,我有識、識為我所,於識我。此謂身見。此身已斷,那斷故六十二見也斷,為身見所初六十二見。 問:如何疑? 答:或於苦、或於集、或於滅、或於道、或於佛法僧、或初邊或後邊、或初後邊疑,或於因緣所起法那疑惑,此謂疑。那也斷。 問:如何戒取? 答:戒取二種,渴愛及癡。我以此戒、以此行、以此苦行、以此梵行,我當上天,我皆當生一一天處。此謂渴愛戒取。從此外沙門婆羅門,以戒、以清淨、以清淨戒行,那如是見。此謂癡戒取。那也斷。 問:如何那一處住煩惱? 答:那令往惡趣,婬欲瞋恚癡,此謂那一處住煩惱也斷。於此間為須陀洹果,作證成向。未得須陀洹,住須陀洹向地,或第八地,或見地,或定從兩起轉慧。此須陀洹道智總語言。須陀洹無間次第,三結斷故,作無為事,與道等法無異方便起須陀洹果智果心。或二或三生無間,那次第度。後分心從後分起,觀道、觀果、觀涅槃,觀已斷煩惱。觀餘煩惱,此謂須陀洹。不退法定向、菩提向,未來果欲分別,是世尊胸生、口生、法生、法所造,得法分不與物分,此謂見具足善。修行通達聖法,至醍醐門住,見具足到此妙法。見此妙法已,覺智成就。已覺明成就,入法流聖通達慧,開醍醐門住。
見此妙法已,覺智成就。已覺明成就,入法流聖通達慧,開醍醐門住。是故說此偈:
於地一國王, 於天堂一王, 領一切世間, 須陀洹果勝。
彼坐禪人於此地住,於上作精進,為作斯陀含果證,作見生滅所初現觀,如初所說。現修行如已見道,依諸根、力、菩提、覺,如是分別諦。彼如是修行,向滅斷麁欲瞋恚及彼一處住煩惱,從彼道無間作證須陀洹果。彼坐禪人於此地住,於上作精進,為作阿那含果證,作見生滅為初現見,如初所說。現修行如見道,依諸根、力、菩提、覺,如是分別諦。彼如是向滅斷細欲瞋恚及彼一處住煩惱,從彼彼道無間,作證阿那含果。彼坐禪人於此地住,於上作精進,為作證阿羅漢果,作見生滅為初現見,如初所說,現修行如己見道,依諸根、力、菩提、覺,如是分別諦。彼如是向斷色慾、無色慾、慢調、無明,餘煩惱無餘斷。從彼坐禪人作證阿羅漢果,彼觀道、觀果泥洹、觀斷煩惱,比丘成阿羅漢,滅漏所作、以立置擔、到妙義、斷有結,正智、解脫、離五分六分、成就一守護、不為死所繫、除餘諦等滅、信覓無濁、思惟猗身,行善解脫、心善解脫。慧梵行已立,成丈夫、最勝丈夫,得第一所得。此謂除瞋恚者、度岸者、離煩惱者、無結礙者、得聖翻者、除擔者、不相應者、沙門者、婆羅門者、已浴者、度韋陀者、最上婆羅門者、阿羅漢者、度者、脫者、伏者、寂寂者、令寂者,是阿羅漢總語言。於是若須陀洹,從其生於上,不更作精進,以三種得見三種須陀洹:一七生、家家須陀洹、一生須陀洹。於是鈍根成七生,中根成家家,利根成一生。七生者,七時往天堂來,此作苦邊。家家須陀洹,或二時或三時往彼家已,往作苦邊。一生須陀洹,已令生人有作苦邊。若斯陀含人,從其生於上不作精進,一時來此世作苦邊。若阿那含,從其生於上,不作精進,從此終生淨居。彼由諸根勝,以五種得見,成五阿那含:中間般涅槃、生般涅槃、不行般涅槃、行般涅槃、上流往阿迦尼吒天。於是名中間般涅槃者,未至所著無間中間,依壽命時為除殘結使,令起聖道。生般涅槃者,越中壽命,為除殘結使,已生令起聖道。不行般涅槃者,無異行,為除殘結使,令起聖道。行般涅槃者,無異行,為除殘結使,令起聖道。上流阿迦尼吒天,從不煩終往不熱,從不熱終往善見,從善見終往善現,從善現終生阿迦尼吒天,於阿迦尼吒為除殘結使起聖道。於是不煩天萬劫壽命,不熱天二萬劫壽命,善見天四萬劫壽命,善現天八萬劫壽命,阿迦尼吒天十六萬劫壽命。於四地成五五人,於阿迦尼吒四人,無上流人,如是彼成二十四人。阿羅漢已斷一切煩惱無餘故,不成後有因。因無故,阿羅漢已免壽形命。行滅此苦斷,不起餘苦,此謂苦邊。是故說此偈:
譬如槌打鐵, 火星流入水, 次第成寂滅, 彼趣不可知。 如是正解脫, 已度欲縛漏, 至於無動樂, 彼趣不可知。
問:於此有師說,次第修道、次第斷煩惱、次第分別諦。答:或以十二、或以八、或以四道智作證果。
問:云何於此見不相應?答:若次第修行、次第斷煩惱,是故次第作證。以是次第作證果可樂,與道果相應故。若如是可樂,一須陀洹果者成耶?若如是不可樂,次第修道、次第斷煩惱者亦然。復次第二過,若以見苦見苦所斷煩惱,滅斷可樂。是故已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已斷,作證四分須陀洹果。作證應可樂,方便成就故。若如是可樂,作證四分須陀洹,四分七時生、四分家家生、四分一生、四分住於果,於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以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斷耶?此不相應。復次第三過,若以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斷者所樂,是以現見苦,四分須陀洹道住、四分信行、四分法行成,應可樂,不見餘三諦。若此所樂住於四須陀洹道,成四信行、成四法行,於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以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斷。復次第四過,亦不相應。若現見道成向、以見道成住果,此可樂,以是現見苦成向,以見故成住果,應可樂,見一種故。若如是,可樂向及住果成多過,於此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現見道成證,以見道成住於果,此亦不相應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見此妙法已,覺智成就。已覺明成就,入法流聖通達慧,開醍醐門住。是故說此偈: 於地一國王, 於天堂一王, 領一切世間, 須陀洹果勝。 那修禪的人於此地住,於上作精進,為作斯陀含果證,作見生滅所初現觀,如初所說。現修行如已見道,依諸根、力、菩提、覺,如是分別諦。他如是修行,向滅斷粗欲瞋恚及那一處住煩惱,從那道無間作證須陀洹果。那修禪的人於此地住,於上作精進,為作阿那含果證,作見生滅為初現見,如初所說。現修行如見道,依諸根、力、菩提、覺,如是分別諦。他如是向滅斷細欲瞋恚及那一處住煩惱,從那那道無間,作證阿那含果。那修禪的人於此地住,於上作精進,為作證阿羅漢果,作見生滅為初現見,如初所說,現修行如己見道,依諸根、力、菩提、覺,如是分別諦。他如是向斷色慾、無色慾、慢調、無明,餘煩惱無餘斷。從那修禪的人作證阿羅漢果,他觀道、觀果涅槃、觀斷煩惱,比丘成阿羅漢,滅漏所作、以立置擔、到妙義、斷有結,正智、解脫、離五分六分、成就一守護、不為死所繫、除餘諦等滅、信覓無濁、思惟猗身,行善解脫、心善解脫。慧梵行已立,成丈夫、最勝丈夫,得第一所得。此謂除瞋恚者、度岸者、離煩惱者、無結礙者、得聖翻者、除擔者、不相應者、沙門者、婆羅門者、已浴者、度韋陀者、最上婆羅門者、阿羅漢者、度者、脫者、伏者、寂寂者、令寂者,是阿羅漢總語言。於是若須陀洹,從其生於上,不更作精進,以三種得見三種須陀洹:一七生、家家須陀洹、一生須陀洹。於是鈍根成七生,中根成家家,利根成一生。七生者,七時往天堂來,此作苦邊。家家須陀洹,或二時或三時往那家已,往作苦邊。一生須陀洹,已令生人有作苦邊。若斯陀含人,從其生於上不作精進,一時來此世作苦邊。若阿那含,從其生於上,不作精進,從此終生淨居。他由諸根勝,以五種得見,成五阿那含:中間般涅槃、生般涅槃、不行般涅槃、行般涅槃、上流往阿迦尼吒天。於是名中間般涅槃者,未至所著無間中間,依壽命時為除殘結使,令起聖道。生般涅槃者,越中壽命,為除殘結使,已生令起聖道。不行般涅槃者,無異行,為除殘結使,令起聖道。行般涅槃者,無異行,為除殘結使,令起聖道。上流阿迦尼吒天,從不煩終往不熱,從不熱終往善見,從善見終往善現,從善現終生阿迦尼吒天,於阿迦尼吒為除殘結使起聖道。於是不煩天萬劫壽命,不熱天二萬劫壽命,善見天四萬劫壽命,善現天八萬劫壽命,阿迦尼吒天十六萬劫壽命。於四地成五五人,於阿迦尼吒四人,無上流人,如是他成二十四人。阿羅漢已斷一切煩惱無餘故,不成後有因。因無故,阿羅漢已免壽形命。行滅此苦斷,不起餘苦,此謂苦邊。是故說此偈: 譬如槌打鐵, 火星流入水, 次第成寂滅, 那趣不可知。 如是正解脫, 已度欲縛漏, 至於無動樂, 那趣不可知。 問:於此有師說,次第修道、次第斷煩惱、次第分別諦。 答:或以十二、或以八、或以四道智作證果。 問:如何於此見不相應? 答:若次第修行、次第斷煩惱,是故次第作證。以是次第作證果可樂,與道果相應故。若如是可樂,一須陀洹果者成耶?若如是不可樂,次第修道、次第斷煩惱者亦然。復次第二過,若以見苦見苦所斷煩惱,滅斷可樂。是故已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已斷,作證四分須陀洹果。作證應可樂,方便成就故。若如是可樂,作證四分須陀洹,四分七時生、四分家家生、四分一生、四分住於果,於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以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斷耶?此不相應。復次第三過,若以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斷者所樂,是以現見苦,四分須陀洹道住、四分信行、四分法行成,應可樂,不見餘三諦。若此所樂住於四須陀洹道,成四信行、成四法行,於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以見苦、見苦所斷煩惱斷。復次第四過,亦不相應。若現見道成向、以見道成住果,此可樂,以是現見苦成向,以見故成住果,應可樂,見一種故。若如是,可樂向及住果成多過,於此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現見道成證,以見道成住於果,此亦不相應。
若如是,可樂向及住果成多過,於此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現見道成證,以見道成住於果,此亦不相應。復次第五過,若以見道作證果,未見苦集滅,成作證果可樂者,以見苦集苦滅是無義。復次第六過,若以十二、或以八或、以四道智作證須陀洹果可樂者,以是作證,或十二、或八、或四,須陀洹果應成可樂者,成道智無果。若如是可樂地以成過,於此此不相應。若如是可樂,或以十二、或以八、或以四道智作證須陀洹果者耶?此亦不相應。復次第七過,若或十二、若八、若四道智令起一須陀洹果者可樂,此亦不相應,多事令起一果,如多菴婆菓令生一果。
問:若以一智一剎那無前無後成分別四諦,一智應成四見取事。若以見苦成見四諦,四諦成苦諦。若此二義無,此不相應一剎那以一智無前無後成分別四諦。答:非一智成四見取事,亦非四諦成苦諦。坐禪人唯從初四諦,種種相一相,以前分別故。
爾時以聖行苦諦如是相以通達,成通達四諦。如其相四諦,以如義成一相。如五陰種種相一相,以前分別為色陰,以無常已見五陰無常,亦常見無常,非色陰為五陰。如是入界,如是於此可知。於是散法可知。如是觀覺喜受地根,解脫煩惱正受二定。於是觀者二觀,禪觀、燥觀。
問:云何禪觀?已得定,以定力伏蓋。以名比分別色觀見禪分,奢摩他為初,修毘婆舍那。燥觀者,以分別力伏蓋,以色比分別名見觀諸行,毘婆舍那為初,修行奢摩他覺者燥觀。初禪及觀者,觀道及果成有覺,於三禪毘婆舍那乃至性除成有覺,道及果成無覺,於覺地道成八分道,於無覺地七分除思惟。喜者燥觀得苦行,具足毘婆舍那相似智,成無苦起,性除道及果共起喜。燥觀得樂行具足,於二禪毘婆舍那及道果共起喜。於第三禪、於第四禪,毘婆舍那道及果不共起喜。於喜地道及果七覺分起,於無喜地六菩提覺,除喜菩提覺。受者燥觀得苦行,具足毘婆舍那乃至相似智,共捨起,性除道及果共喜起。燥觀得樂行具足,於三禪毘婆舍那道果共喜起,於第四禪毘婆舍那道果共捨起。地者二地,見地、思惟地。於是須陀洹道見地,餘三道四沙門果思惟地。未甞見今見名見地。如是見、如是修是思惟地。復次二地,學地、不學地。於是四道三沙門果,學地;阿羅漢果,無學地。根者,三出世間根:未知我當知根、已知根、知已根。於是須陀洹道智、初未知今知者,成未知智;三道智、三果智,已知法更知知根,阿羅漢果智無餘。已知法知者,已知根。解脫者,三解脫:無相解脫、無作解脫、空解脫。於是道相似智,不作相是無相解脫、不作願是無作解脫、不作執是空解脫。復次此三解脫,以觀見成於種種道,以得成於一道。
問:云何以觀見成於種種道?答:已觀見無常,成無相解脫;以觀見苦,成無作解脫;以觀見無我,成空解脫。
問:云何以觀見無常成無相解脫?答:以無常現作意,以滅諸行起心,成多解脫,得信根及四根。彼種類如實智相,彼種類一切諸行成無常起,令起相怖畏,從相行生智。從相心起,於無相心越,以無相解脫身得脫。如是以觀無常成無相解脫。
問:云何以觀見苦成無作解脫?答:以苦現作意,以怖畏諸行令起心,成心多寂寂,得定根及四根。彼種類如實知生,以彼種類一切諸行成苦所見,以怖畏生令起生智。從生心起,於無生心越,以無作解脫身得脫。如是以觀見苦成無作解脫。
問:云何以觀見無我成空解脫?答:以無我現作意,以空令起諸行,心成多厭惡,得慧根及四根。彼種類如實知相及生,以彼種類一切諸法成無我可見,以怖畏令起相及生,依相及生智唯起。從相及生心成離,於無相無生滅,泥洹心越,以空解脫身得脫。如是以觀見無我成空解脫。如是此三解脫,以觀成於種種道。
問:云何以得三解脫成於一道?答:已得無相解脫,成得三解脫。何故?是人以無相,其心得脫。雖解脫彼已作,以執其已得無作解脫,三解脫成所得。何故?以作其心得脫、以解脫。彼以相以執得空解脫,三解脫亦得。何故?若其以執心得脫,以解脫、以相、以作。如是已得三解脫成於一道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若如是,可樂向及住果成多過,於此此不相應。若如是不可樂,現見道成證,以見道成住於果,此亦不相應。復次第五過,若以見道作證果,未見苦集滅,成作證果可樂者,以見苦集苦滅是無義。復次第六過,若以十二、或以八或、以四道智作證須陀洹果可樂者,以是作證,或十二、或八、或四,須陀洹果應成可樂者,成道智無果。若如是可樂地以成過,於此此不相應。若如是可樂,或以十二、或以八、或以四道智作證須陀洹果者耶?此亦不相應。復次第七過,若或十二、若八、若四道智令起一須陀洹果者可樂,此亦不相應,多事令起一果,如多菴婆果令生一果。 問:若以一智一剎那無前無後成分別四諦,一智應成四見取事。若以見苦成見四諦,四諦成苦諦。若此二義無,此不相應一剎那以一智無前無後成分別四諦。 答:非一智成四見取事,亦非四諦成苦諦。坐禪人唯從初四諦,種種相一相,以前分別故。 爾時以聖行苦諦如是相以通達,成通達四諦。如其相四諦,以如義成一相。如五陰種種相一相,以前分別為色陰,以無常已見五陰無常,亦常見無常,非色陰為五陰。如是入界,如是於此可知。於是散法可知。如是觀覺喜受地根,解脫煩惱正受二定。於是觀者二觀,禪觀、燥觀。 問:云何禪觀? 答:已得定,以定力伏蓋。以名比分別色觀見禪分,奢摩他為初,修毘婆舍那。燥觀者,以分別力伏蓋,以色比分別名見觀諸行,毘婆舍那為初,修行奢摩他覺者燥觀。初禪及觀者,觀道及果成有覺,於三禪毘婆舍那乃至性除成有覺,道及果成無覺,於覺地道成八分道,於無覺地七分除思惟。喜者燥觀得苦行,具足毘婆舍那相似智,成無苦起,性除道及果共起喜。燥觀得樂行具足,於二禪毘婆舍那及道果共起喜。於第三禪、於第四禪,毘婆舍那道及果不共起喜。於喜地道及果七覺分起,於無喜地六菩提覺,除喜菩提覺。受者燥觀得苦行,具足毘婆舍那乃至相似智,共捨起,性除道及果共喜起。燥觀得樂行具足,於三禪毘婆舍那道果共喜起,於第四禪毘婆舍那道果共捨起。地者二地,見地、思惟地。於是須陀洹道見地,餘三道四沙門果思惟地。未嘗見今見名見地。如是見、如是修是思惟地。復次二地,學地、不學地。於是四道三沙門果,學地;阿羅漢果,無學地。根者,三出世間根:未知我當知根、已知根、知已根。於是須陀洹道智、初未知今知者,成未知智;三道智、三果智,已知法更知知根,阿羅漢果智無餘。已知法知者,已知根。解脫者,三解脫:無相解脫、無作解脫、空解脫。於是道相似智,不作相是無相解脫、不作願是無作解脫、不作執是空解脫。復次此三解脫,以觀見成於種種道,以得成於一道。 問:云何以觀見成於種種道? 答:已觀見無常,成無相解脫;以觀見苦,成無作解脫;以觀見無我,成空解脫。 問:云何以觀見無常成無相解脫? 答:以無常現作意,以滅諸行起心,成多解脫,得信根及四根。彼種類如實智相,彼種類一切諸行成無常起,令起相怖畏,從相行生智。從相心起,於無相心越,以無相解脫身得脫。如是以觀無常成無相解脫。 問:云何以觀見苦成無作解脫? 答:以苦現作意,以怖畏諸行令起心,成心多寂寂,得定根及四根。彼種類如實知生,以彼種類一切諸行成苦所見,以怖畏生令起生智。從生心起,於無生心越,以無作解脫身得脫。如是以觀見苦成無作解脫。 問:云何以觀見無我成空解脫? 答:以無我現作意,以空令起諸行,心成多厭惡,得慧根及四根。彼種類如實知相及生,以彼種類一切諸法成無我可見,以怖畏令起相及生,依相及生智唯起。從相及生心成離,於無相無生滅,涅槃心越,以空解脫身得脫。如是以觀見無我成空解脫。如是此三解脫,以觀成於種種道。 問:云何以得三解脫成於一道? 答:已得無相解脫,成得三解脫。何故?是人以無相,其心得脫。雖解脫彼已作,以執其已得無作解脫,三解脫成所得。何故?以作其心得脫、以解脫。彼以相以執得空解脫,三解脫亦得。何故?若其以執心得脫,以解脫、以相、以作。如是已得三解脫成於一道。
何故?若其以執心得脫,以解脫、以相、以作。如是已得三解脫成於一道。解脫者、解脫門者何差別?答:唯彼道智,從煩惱脫,名解脫。以入醍醐門義,名解脫門。復次解脫者唯道智;彼事為泥洹,此謂解脫門。煩惱者,一百三十四煩惱,如是三不善根、三覓、四漏、四結、四流、四厄、四取、四惡趣行、五慳、五蓋、六諍根、七使世間、八法、九慢、十煩惱處、十不善業道、十結、十邪邊、十二顛倒、十二不善心起。於是三不善根者,貪、瞋、癡。於此三,瞋者以二道成薄,以阿那含無餘滅。貪癡者以三道成薄,以阿羅漢道無餘滅。三覓者,欲覓、有覓、梵行覓。於此三中,梵行覓者以須陀洹道無餘滅,欲覓者以阿那含道滅,有覓者以阿羅漢道滅。四漏者,欲漏、有漏、見漏、無明漏。於此,見漏者以須陀洹道滅,欲漏者以阿那含道滅,有漏、無明漏者以阿羅漢道滅。四結者,貪欲身結、瞋恚身結、戒盜身結、此諦執身結。於此,戒盜身結者、此諦執身結,以須陀洹道滅;瞋恚身結以阿那含道滅;貪身結以阿羅漢道滅。四流者,欲流、有流、見流、無明流。四厄者,欲厄、有厄、見厄、無明厄。如初所說滅。四取者,欲取、見取、戒取、我語取。於此三取以須陀洹道滅,欲取以阿羅漢道滅。四惡趣行:欲惡趣行、瞋惡趣行、怖畏惡趣行、癡惡趣行,此四以須陀洹道滅。五慳者,住處慳、家慳、利養慳、色慳、法慳,此五以阿那含道滅。五蓋者,欲欲、瞋恚、懈怠、睡眠、調慢疑。於此,疑者以須陀洹道滅,欲欲、瞋恚、慢,以阿那含道滅;懈怠、調,以阿羅漢道滅;睡眠隨色。六諍根者,忿、覆、嫉、諂、惡樂、見觸。於此,諂、惡樂、見觸,以須陀洹道滅;忿、覆、嫉,以阿那含道滅。七使者,欲染使、瞋恚使、慢使、見使、疑使、有欲使、無明使。於此,見使、疑使,以須陀洹道滅;欲染使、瞋恚使,以阿那含道滅;慢使、有使、無明使,以阿羅漢道滅。世間八世法者,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於此,四不愛處瞋恚,以阿那含道滅;於四愛處使,以阿羅漢道滅。九慢者,從彼勝我勝生慢、與勝我等生慢、從勝我下生慢、從等我等生慢、從等我下生慢、從下我勝生慢、從下我等生慢、從下我下生慢。九慢者以阿羅漢道滅。十惱處者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見、疑、懈怠、調、無慚、無愧。於此,見、疑以須陀洹道滅,瞋恚以阿那含道滅,餘七以阿羅漢道滅。十惱處者,此人於我已作現作當作非義生惱;我所愛念人,彼人已作現作當作其非義生惱;我所不愛念人,彼人已作現作當作者,於非處生惱。十惱處以阿那含道滅。十不善業道者,殺生、不與取、邪行、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、貪、瞋、邪見。於此,殺生、不與取、邪行、妄語、邪見,以須陀洹道滅;惡口、兩舌、瞋,以阿那含道滅;綺語、貪,以阿羅漢道滅。十使者,欲染使、瞋恚使、慢使、見使、疑使、戒取使、有染使、嫉使、慳使、無明使。於此,見、疑、戒取使,以須陀洹道滅;欲染、瞋恚、嫉、慳使,以阿那含道滅;慢、有染、無明使,以阿羅漢道滅。十邪邊者,邪見、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、邪命、邪精進、邪念、邪定、邪智、邪解脫。於此,邪見、邪語妄語、業、邪命、邪智、邪解脫,以須陀洹道滅;邪思惟、邪語惡語兩舌,以阿那含道滅。邪語綺語、邪精進、邪念、邪定,以阿羅漢道滅。十二顛倒者,於無常常想顛倒、心顛倒、見顛倒,如是於苦樂、於不淨淨、於無我我。於此,無常常三顛倒、於無我我者三顛倒、於不淨淨者見顛倒、於苦樂者見顛倒,以須陀洹道滅;於不淨淨者想顛倒、心顛倒,以阿那含道滅;於苦樂者想顛倒、心顛倒,以阿羅漢道滅。十二不善心起者,與喜共起見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喜共起見不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捨共起見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捨共起見不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憂共起瞋恚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,與調共起心起、與疑共起心起。於此,四見相應心起、與疑共起心起,以須陀洹道滅;二共起心起,以二道成薄,以阿那含道無餘滅;四見心不相應起及調共起心起,以三道成薄,以阿羅漢道無餘滅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何故?若其以執心得脫,以解脫、以相、以作。如是已得三解脫成於一道。 解脫者、解脫門者何差別? 答:唯彼道智,從煩惱脫,名解脫。以入醍醐門義,名解脫門。復次解脫者唯道智;彼事為涅槃,此謂解脫門。 煩惱者,一百三十四煩惱,如是三不善根、三覓、四漏、四結、四流、四厄、四取、四惡趣行、五慳、五蓋、六諍根、七使世間、八法、九慢、十煩惱處、十不善業道、十結、十邪邊、十二顛倒、十二不善心起。 於是三不善根者,貪、瞋、癡。於此三,瞋者以二道成薄,以阿那含無餘滅。貪癡者以三道成薄,以阿羅漢道無餘滅。 三覓者,欲覓、有覓、梵行覓。於此三中,梵行覓者以須陀洹道無餘滅,欲覓者以阿那含道滅,有覓者以阿羅漢道滅。 四漏者,欲漏、有漏、見漏、無明漏。於此,見漏者以須陀洹道滅,欲漏者以阿那含道滅,有漏、無明漏者以阿羅漢道滅。 四結者,貪欲身結、瞋恚身結、戒盜身結、此諦執身結。於此,戒盜身結者、此諦執身結,以須陀洹道滅;瞋恚身結以阿那含道滅;貪身結以阿羅漢道滅。 四流者,欲流、有流、見流、無明流。四厄者,欲厄、有厄、見厄、無明厄。如初所說滅。 四取者,欲取、見取、戒取、我語取。於此三取以須陀洹道滅,欲取以阿羅漢道滅。 四惡趣行:欲惡趣行、瞋惡趣行、怖畏惡趣行、癡惡趣行,此四以須陀洹道滅。 五慳者,住處慳、家慳、利養慳、色慳、法慳,此五以阿那含道滅。 五蓋者,欲欲、瞋恚、懈怠、睡眠、調慢疑。於此,疑者以須陀洹道滅,欲欲、瞋恚、慢,以阿那含道滅;懈怠、調,以阿羅漢道滅;睡眠隨色。 六諍根者,忿、覆、嫉、諂、惡樂、見觸。於此,諂、惡樂、見觸,以須陀洹道滅;忿、覆、嫉,以阿那含道滅。 七使者,欲染使、瞋恚使、慢使、見使、疑使、有欲使、無明使。於此,見使、疑使,以須陀洹道滅;欲染使、瞋恚使,以阿那含道滅;慢使、有使、無明使,以阿羅漢道滅。 世間八世法者,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於此,四不愛處瞋恚,以阿那含道滅;於四愛處使,以阿羅漢道滅。 九慢者,從彼勝我勝生慢、與勝我等生慢、從勝我下生慢、從等我等生慢、從等我下生慢、從下我勝生慢、從下我等生慢、從下我下生慢。九慢者以阿羅漢道滅。 十惱處者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見、疑、懈怠、調、無慚、無愧。於此,見、疑以須陀洹道滅,瞋恚以阿那含道滅,餘七以阿羅漢道滅。 十惱處者,此人於我已作現作當作非義生惱;我所愛念人,彼人已作現作當作其非義生惱;我所不愛念人,彼人已作現作當作者,於非處生惱。十惱處以阿那含道滅。 十不善業道者,殺生、不與取、邪行、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、貪、瞋、邪見。於此,殺生、不與取、邪行、妄語、邪見,以須陀洹道滅;惡口、兩舌、瞋,以阿那含道滅;綺語、貪,以阿羅漢道滅。 十使者,欲染使、瞋恚使、慢使、見使、疑使、戒取使、有染使、嫉使、慳使、無明使。於此,見、疑、戒取使,以須陀洹道滅;欲染、瞋恚、嫉、慳使,以阿那含道滅;慢、有染、無明使,以阿羅漢道滅。 十邪邊者,邪見、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、邪命、邪精進、邪念、邪定、邪智、邪解脫。於此,邪見、邪語妄語、業、邪命、邪智、邪解脫,以須陀洹道滅;邪思惟、邪語惡語兩舌,以阿那含道滅。邪語綺語、邪精進、邪念、邪定,以阿羅漢道滅。 十二顛倒者,於無常常想顛倒、心顛倒、見顛倒,如是於苦樂、於不淨淨、於無我我。於此,無常常三顛倒、於無我我者三顛倒、於不淨淨者見顛倒、於苦樂者見顛倒,以須陀洹道滅;於不淨淨者想顛倒、心顛倒,以阿那含道滅;於苦樂者想顛倒、心顛倒,以阿羅漢道滅。 十二不善心起者,與喜共起見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喜共起見不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捨共起見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捨共起見不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起,與憂共起瞋恚相應無行心起、有行心,與調共起心起、與疑共起心起。於此,四見相應心起、與疑共起心起,以須陀洹道滅;二共起心起,以二道成薄,以阿那含道無餘滅;四見心不相應起及調共起心起,以三道成薄,以阿羅漢道無餘滅。
於此,四見相應心起、與疑共起心起,以須陀洹道滅;二共起心起,以二道成薄,以阿那含道無餘滅;四見心不相應起及調共起心起,以三道成薄,以阿羅漢道無餘滅。二正受者,二正受不與凡夫共,及果成就想受滅正受。
問:云何果正受?何故名果正受?誰修?誰令起?何故修?云何修?云何作意?彼成就幾緣?幾緣住?幾緣為起?此正受世間耶?出世間耶?答:云何果正受者,此沙門果,心於泥洹安,此謂果正受。何故果正受者,非善非不善,非事出世道果報所成,是故此果正受,阿羅漢及阿那含,於此定作滿。復有說一切聖人得令起。如毘曇所說:為得須陀洹道,除生名性除。如是一切。復說一切聖人成就於此定作滿,唯彼令起。如長老那羅陀說:諸比丘!如是長老於山林井,於彼無繩取水。爾時人來,為日所曝,熱乏渴愛。彼人見井知有水,彼不以身觸住。如是我長老有滅為泥洹,如實正智善見,我非阿羅漢漏盡。何故令起者,答:為現見法樂住令起。如世尊教阿難,是時阿難如來不作意,一切諸相唯一受滅,無相心定令起住,是時阿難如來身成安隱。云何以令起者,答:彼坐禪人入寂寂住,或住或臥,樂得果正受。作生滅見所初觀諸行,乃至性除智,性除智無間於泥洹果正受令安,依其禪成修道是。是禪成所作,是名果正受。云何作意者,答:無為醍醐界以寂作意。彼成就幾緣?幾緣為住?幾緣為起?答:彼正受二緣,不作意一切諸相,於無相界作意。三緣為住:不作意一切諸相,於無相界作意,及初行。二緣為起:作意一切相,及無相界不作意。云何此定世間出世間耶?答:此出世正受,非世間正受。
問:阿那含人為果定現觀,何故性除無隔,阿羅漢道不生?答:非樂處故不生觀見,無力故。於是二種勝果可知,成有道及性除果。現作證道無間果現,成無道及性除果。成入果定,成無道及性除果。從滅定起,成無道無性除果(果正受已竟)。
問:云何想受滅正受?誰令起?幾力成就令起?幾行所除令起?幾初事?何義為起?云何起?云何從彼起?云何心以起?以起心何所著?幾觸所觸?云何初起諸行?死人及入滅想受定何差別?此定有為無為?答:不生心心數法,此謂滅想受定。誰令起定者,答:阿羅漢及阿那含,於此定作滿。誰不令起者,答:凡夫人及須陀洹、斯陀含,及生無色界人,於是非其境界故。凡夫不能起煩惱障礙定,未斷故。須陀洹、斯陀含不能起,為更起。非其處故,入無色界不能起。幾力成就令起者,答:以二力成就令起,以奢摩他力、以毘婆舍那力。於是以奢摩他力者,由八定得自在;以毘婆舍那力者,由自在隨七觀。云何七隨觀?無常觀、苦觀、無我觀、厭患觀、無染觀、滅觀、出離觀。奢摩他力為滅禪分,及為不動解脫;毘婆舍那力為見生過患,及為無生解脫。幾行所除令起定?答:以除三行令起定,口行、身行、心行。於是入二禪覺觀,口行成所除;入第四禪出息入息,身行成所除;入滅想受定人,想受心行成所除。初幾事者,答:初四事,一縛、不亂、遠分別、觀事非事。於是名一縛者,鉢袈裟一處𭞴受持。不亂者,以所有方便,此身願莫生亂受持。遠分別者,稱其身力,以日作分別受持,於此久遠過期當起。觀事非事者,未至時分別。或眾僧為事和合,以彼聲我當起受持。於是一縛者,為守護袈裟。不亂者及久遠分別,為守護身。觀事非事者,為不妨眾僧和合,住無所有處,或初作事入初禪。何故令起?答:為現法樂住者,是聖人最後無動定。復為起神通入廣定。如長老正命羅漢,為守護身。如長老舍利弗、如長老白鷺子底沙。云何令起者,彼坐禪人入寂寂住,或坐或臥,樂滅意樂滅入初禪,入已安詳出,無間見彼禪無常苦無我,乃至行捨智。如第二禪、第三禪、第四禪、虛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,入已安詳出,無間見正定無常苦無我,乃至行捨智。爾時無間入非非想處,從彼或二或三,令起非非想心。起已令心滅,心滅已不生不現入。此謂入滅想受定。
云何從彼起者,彼非如是作意:我當起已。至於初時,所作分別成。云何心以起者,若阿那含人以阿那含果心起,若阿羅漢人以阿羅漢心起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於此,四見相應心起、與疑共起心起,以須陀洹道滅;二共起心起,以二道成薄,以阿那含道無餘滅;四見心不相應起及調共起心起,以三道成薄,以阿羅漢道無餘滅。二正受者,二正受不與凡夫共,及果成就想受滅正受。 問:云何果正受?何故名果正受?誰修?誰令起?何故修?云何修?云何作意?彼成就幾緣?幾緣住?幾緣為起?此正受世間耶?出世間耶? 答:云何果正受者,此沙門果,心於涅槃安,此謂果正受。何故果正受者,非善非不善,非事出世道果報所成,是故此果正受,阿羅漢及阿那含,於此定作滿。復有說一切聖人得令起。如毘曇所說:為得須陀洹道,除生名性除。如是一切。復說一切聖人成就於此定作滿,唯彼令起。如長老那羅陀說:諸比丘!如是長老於山林井,於彼無繩取水。爾時人來,為日所曝,熱乏渴愛。彼人見井知有水,彼不以身觸住。如是我長老有滅為涅槃,如實正智善見,我非阿羅漢漏盡。 何故令起者,答:為現見法樂住令起。如世尊教阿難,是時阿難如來不作意,一切諸相唯一受滅,無相心定令起住,是時阿難如來身成安隱。 云何以令起者,答:彼坐禪人入寂寂住,或住或臥,樂得果正受。作生滅見所初觀諸行,乃至性除智,性除智無間於涅槃果正受令安,依其禪成修道是。是禪成所作,是名果正受。 云何作意者,答:無為醍醐界以寂作意。 彼成就幾緣?幾緣為住?幾緣為起?答:彼正受二緣,不作意一切諸相,於無相界作意。三緣為住:不作意一切諸相,於無相界作意,及初行。二緣為起:作意一切相,及無相界不作意。 云何此定世間出世間耶?答:此出世正受,非世間正受。 問:阿那含人為果定現觀,何故性除無隔,阿羅漢道不生?答:非樂處故不生觀見,無力故。於是二種勝果可知,成有道及性除果。現作證道無間果現,成無道及性除果。成入果定,成無道及性除果。從滅定起,成無道無性除果(果正受已竟)。 問:云何想受滅正受?誰令起?幾力成就令起?幾行所除令起?幾初事?何義為起?云何起?云何從彼起?云何心以起?以起心何所著?幾觸所觸?云何初起諸行?死人及入滅想受定何差別?此定有為無為? 答:不生心心數法,此謂滅想受定。誰令起定者,答:阿羅漢及阿那含,於此定作滿。誰不令起者,答:凡夫人及須陀洹、斯陀含,及生無色界人,於是非其境界故。凡夫不能起煩惱障礙定,未斷故。須陀洹、斯陀含不能起,為更起。非其處故,入無色界不能起。 幾力成就令起者,答:以二力成就令起,以奢摩他力、以毘婆舍那力。於是以奢摩他力者,由八定得自在;以毘婆舍那力者,由自在隨七觀。云何七隨觀?無常觀、苦觀、無我觀、厭患觀、無染觀、滅觀、出離觀。奢摩他力為滅禪分,及為不動解脫;毘婆舍那力為見生過患,及為無生解脫。 幾行所除令起定?答:以除三行令起定,口行、身行、心行。於是入二禪覺觀,口行成所除;入第四禪出息入息,身行成所除;入滅想受定人,想受心行成所除。 初幾事者,答:初四事,一縛、不亂、遠分別、觀事非事。於是名一縛者,鉢袈裟一處𭞴受持。不亂者,以所有方便,此身願莫生亂受持。遠分別者,稱其身力,以日作分別受持,於此久遠過期當起。觀事非事者,未至時分別。或眾僧為事和合,以彼聲我當起受持。於是一縛者,為守護袈裟。不亂者及久遠分別,為守護身。觀事非事者,為不妨眾僧和合,住無所有處,或初作事入初禪。 何故令起?答:為現法樂住者,是聖人最後無動定。復為起神通入廣定。如長老正命羅漢,為守護身。如長老舍利弗、如長老白鷺子底沙。 云何令起者,彼坐禪人入寂寂住,或坐或臥,樂滅意樂滅入初禪,入已安詳出,無間見彼禪無常苦無我,乃至行捨智。如第二禪、第三禪、第四禪、虛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,入已安詳出,無間見正定無常苦無我,乃至行捨智。爾時無間入非非想處,從彼或二或三,令起非非想心。起已令心滅,心滅已不生不現入。此謂入滅想受定。 云何從彼起者,彼非如是作意:我當起已。至於初時,所作分別成。云何心以起者,若阿那含人以阿那含果心起,若阿羅漢人以阿羅漢心起。
云何心以起者,若阿那含人以阿那含果心起,若阿羅漢人以阿羅漢心起。起已彼心何所著?答:心專緣寂寂。幾觸所觸者,答:三觸所觸,以空觸、無相觸、無作觸。云何初起諸行?彼從身行、從彼口行。死人及入滅想定人何差別者,死人,三行沒無現,壽命斷、煖斷、諸根斷。入受想定人,三行斷沒,壽命不斷、煖不斷、諸根不異。此彼差別。云何此定有為無為者,答:不可說此定有為無為。
問:何故此定不可說有為無為?答:有為法於此定無有,無為法入出不可知,是故不可說此定有為無為(滅禪定已竟)。
解脫分別諦十二品已竟。
於此品數:因緣、戒、頭陀、定、求善友、分別行、行處、行門、五神通、分別慧、五方便、分別諦,此十二品,是解脫道品次第。
無邊無稱不可思, 無量善才善語言, 於此法中誰能知, 唯坐禪人能受持, 微妙勝道為善行, 於教不惑離無明。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云何心以起者,若阿那含人以阿那含果心起,若阿羅漢人以阿羅漢心起。起已彼心何所著?答:心專緣寂寂。 幾觸所觸者,答:三觸所觸,以空觸、無相觸、無作觸。 云何初起諸行?彼從身行、從彼口行。 死人及入滅想定人何差別者,死人,三行沒無現,壽命斷、煖斷、諸根斷。入受想定人,三行斷沒,壽命不斷、煖不斷、諸根不異。此彼差別。 云何此定有為無為者,答:不可說此定有為無為。 問:何故此定不可說有為無為?答:有為法於此定無有,無為法入出不可知,是故不可說此定有為無為(滅禪定已竟)。 解脫分別諦十二品已竟。 於此品數:因緣、戒、頭陀、定、求善友、分別行、行處、行門、五神通、分別慧、五方便、分別諦,此十二品,是解脫道品次第。 無邊無稱不可思, 無量善才善語言, 於此法中誰能知, 唯坐禪人能受持, 微妙勝道為善行, 於教不惑離無明。
無邊無稱不可思, 無量善才善語言, 於此法中誰能知, 唯坐禪人能受持, 微妙勝道為善行, 於教不惑離無明。
解脫道論卷第十二
以下是翻譯成現代書面白話文的繁體中文版本: 無邊無稱不可思, 無量善巧善言語, 此法之中誰能知, 唯有禪修者能持, 微妙殊勝道善行, 於教不惑離無明。 解脫道論卷第十二 這首偈頌的大意是: 佛法深奧無邊際,難以言喻難以思, 善巧方便言語多,誰能真正理解它? 唯有精進修禪者,才能領悟並持守, 微妙殊勝的佛道,是為最善妙行為, 對佛陀教法不迷惑,能夠遠離諸無明。 這是《解脫道論》第十二卷的結尾偈頌,總結了整部論典的核心思想,強調了禪修的重要性,以及通過修行來理解和實踐佛法的重要性。